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一個志向於道,卻羞恥於穿破衣吃不好的人,不值得議論。】
「士」在古代主要指士大夫一類的人,或者說是知識分子,放在今天人人平等的社會準則下,需要理解為所有人。前面剛講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誰都想吃好穿好,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唯一能做的是面對現實尋求改變。道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現實中的生存道路,練就一手好字可以改變生活,學習烹飪自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孔子誇子路「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把子路高興得不行。因為穿不好吃不好而羞恥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條件不允許就自卑,甚至自棄;另一種是看別人穿破衣就嘲笑,擔心和破衣者同行會拉低檔次。如孔子所說,這兩種都不可取,當然並不是說要故意惡衣惡食,一個心中有夢想,有所求的人不會為外物所惑,「朝聞道,夕死可矣」,命都可以拿來換取道,更何況是衣服呢!
於此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30年前的農村更不如現在,上學用的書包都是媽媽手工縫製,這在當年很普遍,但我就是一個「恥惡衣惡食」的孩子。和堂哥比,他一心鑽進學習裡,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雖然害怕父親的責罵,但依舊不好好讀書,貪玩得很;他對於穿著可以用不修邊幅來形容,我不喜歡穿布丁衣,哭鬧著要新衣服,雖然挨了不少打,但依舊改不過來;他志於學習,我年少無知。結果是他考上了更好的大學,讀了研究生,進了國企,如今定居深圳,可謂是水到渠成;而我白白浪費了十幾年學生時光,工作後幾經跳槽只為工資高一點,直到現在才明白知識的力量,只願為時未晚。
最後一個「議」字,可以理解為不值得議論,也就是不足以拿來做案例分析,也可以理解為不值得和這種人議事、談學問、談看法,有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免費讀書群,獲取方式公眾號回覆: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