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士志於道,不恥惡衣惡食

2021-03-05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一個志向於道,卻羞恥於穿破衣吃不好的人,不值得議論。】

      「士」在古代主要指士大夫一類的人,或者說是知識分子,放在今天人人平等的社會準則下,需要理解為所有人。前面剛講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誰都想吃好穿好,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唯一能做的是面對現實尋求改變。道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現實中的生存道路,練就一手好字可以改變生活,學習烹飪自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孔子誇子路「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把子路高興得不行。因為穿不好吃不好而羞恥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條件不允許就自卑,甚至自棄;另一種是看別人穿破衣就嘲笑,擔心和破衣者同行會拉低檔次。如孔子所說,這兩種都不可取,當然並不是說要故意惡衣惡食,一個心中有夢想,有所求的人不會為外物所惑,「朝聞道,夕死可矣」,命都可以拿來換取道,更何況是衣服呢!

      於此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30年前的農村更不如現在,上學用的書包都是媽媽手工縫製,這在當年很普遍,但我就是一個「恥惡衣惡食」的孩子。和堂哥比,他一心鑽進學習裡,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雖然害怕父親的責罵,但依舊不好好讀書,貪玩得很;他對於穿著可以用不修邊幅來形容,我不喜歡穿布丁衣,哭鬧著要新衣服,雖然挨了不少打,但依舊改不過來;他志於學習,我年少無知。結果是他考上了更好的大學,讀了研究生,進了國企,如今定居深圳,可謂是水到渠成;而我白白浪費了十幾年學生時光,工作後幾經跳槽只為工資高一點,直到現在才明白知識的力量,只願為時未晚。

      最後一個「議」字,可以理解為不值得議論,也就是不足以拿來做案例分析,也可以理解為不值得和這種人議事、談學問、談看法,有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免費讀書群,獲取方式公眾號回覆: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九章》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朱子解讀: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於道哉?
  • 《論語》連載10正解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
    《論語》連載10正解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 如果按照我重排的
  •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
    所以進清華、北大的都是少數,因為這些少數人知道論語裡的這句話---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 【九九修身·東山之聲】薛仁明——士志於道
    【把「子曰」過成「日子」】東山書院公益讀經班《論語一百》第一期招生公告士志於道——選自薛仁明《孔子隨喜》>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士的自覺,在于格局;因格局宏大,故不執於六尺之軀,雖惡衣惡食,亦不足為恥。晚周諸子,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士,他們是國士,更是天下士。他們志在天下,不斤斤於拘隘的地域國家。因不拘隘,故孔子離魯而周遊列國,冀望一展政治抱負,沒人會訾議他為「魯奸」;而孟子去鄒而遊於齊、梁,對齊、梁之君大談王天下之道,也沒人罵他「叛鄒」,更沒人懷疑他要「篡周」。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和不仁者的區別不在於喜歡什麼人,而在於討厭什麼人。拿影視劇裡的經典橋段來說,黑幫老大給小弟一筆巨款,小弟就願意心甘情願的跟著鋌而走險,因為給了好處,本來為人厭惡的對象像換了面容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說只要你給錢,什麼事都給你辦到,有好處就是好人,這些都是「小人喻於利」,不是真正的好人惡人。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記載時刪減、文字錯抄,使得後世儒家出現了很多流派,各執一詞,我無法評價哪一派別是權威,我只想從中汲取適合我、能激發我正面積極性的營養。「志於仁」沒有分歧,分歧是在「無惡」上面,主要觀點有四種,剛好「惡」是多音字,按讀音不同,可分別來看四種觀點。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77.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西洋現在讀書,他學的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有講哲學,哲學它不是像中國,講這個『道』。中國的讀書人,「士」人,他開始讀書就是『志於道』,他的志向就是在學『道』,學『道』,前面就講朝聞『道』那個『道』,就要學為聖人。他學成聖人,成為賢人,成一個君子,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他就要『志於道』,能夠『志於道』,就跟一般人不同了,他自己在『學道』,將來也拿他所學的,來教化他人。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論語裡仁第四4.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的。」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三、心有餘而力不足(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典出】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論語》格言十句,終身受益!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格式的經典,裡面處處都是格言,其內容豐富,無所不包,涉及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值此孔子誕辰紀念日之際,再次學習《論語》的十句格言,感悟一下經典的智慧。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這部經典,因為是語錄體,所以很容易入手學習,你如果沒有時間讀整部《論語》,你學習其中的幾個句子也可以呀!每天抽出時間學一句,那一年下來就相當可觀了!下面末學就分享其中的一些經典名句,與大家共同學習。
  • 《論語》格言20句,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論語》,穿越兩千多年歷史的烽煙,是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人類文化經典。要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論語》不能不讀,下面挑選其中的20句格言與大家分享。 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4、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釋義: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卻討厭不仁的人。所謂厚德載物,大地能容納一切,包括潔淨與汙穢;上帝愛一切人,包括好人和壞人;佛陀普度眾生,同樣包括度好人和壞人。
  • 【論語導讀】4.10無適無莫 義之與比
    無適無莫 義之與比 上一章孔子講士志於道,而不以惡衣惡食為恥。在他的《論語譯註》中,適:音dí,嫡,意為親近、厚待。莫:漠,疏遠、冷淡。義:適宜、妥當。比:親近、相近、靠近。他解釋為,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還有其他的解釋,就不一一列舉了,比較而言,我比較認同謝氏的解釋,這個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名言50句,讀一遍怎麼夠?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會,仍具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孔子在《論語》中講了多少種人
    孔子在《論語》中為我們列舉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人,除了我們熟悉的君子和小人,聖人,賢人和善人外,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但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各種人。孔子旗幟鮮明,對一些人持肯定態度,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持批評的態度,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努力向前者看齊,以他們為榜樣,而把後者作為鏡子來對照,避免自己成為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