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020-12-25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

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人口密度沒有今天大,變化也沒今天快,房屋資源沒有今天搶手,魏晉朝的竹林七賢,七人志趣相投,就選擇互為鄰居的生活在一起,為的是相互促進和快樂。2020年即將過去,我的房貸還沒還清,和我同齡的親戚朋友大部門也都還在努力掙錢過日子,能買房已算幸運,不敢再奢求非得和有道有德有才的高人做鄰居,更何況如今住宅都是劃分為一個個小區,每棟樓裡住著幾十戶人家,不可能全部是高尚的仁人。另外我們購房時主要考慮的是交通、配套學校、醫院等等,交通是為了出行,學校是為了孩子不輸起跑線,醫院是為了緊急情況及時送醫,但這幾個東西似乎和仁挨不上邊,加上搖號選房也不會給機會去提前調查鄰居的情況。

孔子所處時期,諸侯並起,禮壞樂崩,實際情況很嚴峻,孔子想要和一群仁人做鄰居是他的理想,和我們今天在競爭之下,對買房還是回老家的選擇一樣。不過幸運的是,信息和交通的發達使得我們有更多機會和方式向仁者學習,甚至當面請教,曾母暗沙到漠河以北也就24小時內,物理的距離已經不再是障礙,更何況還有網絡連接著山的那邊。

古代學做仁人確實要考慮住在什麼環境下,為的是跟身邊人學習,不過今天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處仁」,「處仁」是要求自己內心選擇做一個仁人,並不是說小區內出現了小偷小摸,出現了打架鬥毆就停止自我修煉。而且求學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報名自己心儀的課程,坐車去上課也很方便,課後利用電腦、手機還能接著請教,也可以參加線上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仁的標準有多種,所以在今天,不是非得住在仁人窩裡才算聰明,而是能修煉自己並且正向影響他人才算聰明!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鄭朝暉:讀《論語·裡仁》記
    4.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評析】裡仁,實際上是孔子期望建立的民間風尚。這種民間的道德共識,實際上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品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而且,這種觀念與中國的宗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巨大。
  • 【論語導讀】裡仁為美
    裡仁為美 《論語》學而第一篇主要講君子培養要靠後天學習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擇:選擇,行事。▲不處:指不能居於仁。▲知:同「智」。明智,通達事理,有遠見。「智」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內義為,知日,知太陽也。知太陽之陰陽也。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記載時刪減、文字錯抄,使得後世儒家出現了很多流派,各執一詞,我無法評價哪一派別是權威,我只想從中汲取適合我、能激發我正面積極性的營養。「志於仁」沒有分歧,分歧是在「無惡」上面,主要觀點有四種,剛好「惡」是多音字,按讀音不同,可分別來看四種觀點。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和不仁者的區別不在於喜歡什麼人,而在於討厭什麼人。拿影視劇裡的經典橋段來說,黑幫老大給小弟一筆巨款,小弟就願意心甘情願的跟著鋌而走險,因為給了好處,本來為人厭惡的對象像換了面容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說只要你給錢,什麼事都給你辦到,有好處就是好人,這些都是「小人喻於利」,不是真正的好人惡人。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本文與前人翻譯有較大差異,不注重咬文嚼字,更重視實踐啟示,且較多考慮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因素,但也遠不能體現經典全部內涵,具體還需讀者自行思考、感悟。裡仁篇第四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論語25:裡仁為美,絕大部分人都註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5篇。現在進入第四章《裡仁第四》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論語.裡仁》,德的聚心力,不自覺的人格吸引
    裡仁是兩個詞,即人聚居的地方為裡,有好的品德的人為仁,合在一起就是有仁德之人所居住的地方為裡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有道德的人絕對不會孤單,心然會有來親近他的人。戰國時期有孟嘗君養士,門客三千,只要是有用的人才,他都以禮相待。
  • 仁美園新生記
    【 點擊藍色文字,關注城市記憶】文/湯武天心區成仁街與人民西路交匯處的東南角,有一片小樹林,是2003年修建人民西路拆除省財貿醫院兩棟宿舍後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明如居士:裡仁為美
    因為即便掌握了外在物質世界的一萬條規律,我們只能用其來改造外在的物質世界,而物質世界的改變未必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什麼利益;內在心靈世界的規律卻大不相同,一旦掌握了一條,我們立即可以將其用於改造自己的心靈,從而當下就可以得到心靈的安樂。  「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是《論語》中記錄下來的孔子所說的一句話。事實上,這句話揭示了存在於人類心靈之上的一個極其深刻的規律。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孔子說:「住在『仁』的環境中才算『美』。住在『不仁』的環境中,怎麼算得上『智』呢?」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全篇主要圍繞「仁」加以論述,講如何修德修身,也有關於父子及鄉裡關係的論述。接著上篇《八佾》,前者論禮,本篇論仁。「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環境下做到矢志不渝,保持節操。貧富沉浮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在人生中經歷,但每個人對處在這樣的境遇中有著不同的心態。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富樂,長富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仁者久處約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期處在儉約狀態,不可以長期處在安樂狀態,仁者因為求仁而安定,智者因為有仁而利用。】前文寫要住在仁人窩裡,我認為不太好實現,這段講的是自己求仁,我認為完全可以實現。「約」不是約束,是節約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貧窮,「樂」即是快樂,和窮對應起來就是富。
  • 《論語》精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中第一位的就是仁,足以說明仁的重要地位。達到仁的目標就是通過忠和恕來實現,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所以,在《論語》裡孔子反覆提到仁。01、居住在哪裡很重要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譯註: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最好的。選擇住處不在有仁德的地方,哪是明智的選擇?」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造次顛沛(zào cì diān pèi)【典出】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1、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釋義:「裡仁」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什麼叫「裡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