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
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人口密度沒有今天大,變化也沒今天快,房屋資源沒有今天搶手,魏晉朝的竹林七賢,七人志趣相投,就選擇互為鄰居的生活在一起,為的是相互促進和快樂。2020年即將過去,我的房貸還沒還清,和我同齡的親戚朋友大部門也都還在努力掙錢過日子,能買房已算幸運,不敢再奢求非得和有道有德有才的高人做鄰居,更何況如今住宅都是劃分為一個個小區,每棟樓裡住著幾十戶人家,不可能全部是高尚的仁人。另外我們購房時主要考慮的是交通、配套學校、醫院等等,交通是為了出行,學校是為了孩子不輸起跑線,醫院是為了緊急情況及時送醫,但這幾個東西似乎和仁挨不上邊,加上搖號選房也不會給機會去提前調查鄰居的情況。
孔子所處時期,諸侯並起,禮壞樂崩,實際情況很嚴峻,孔子想要和一群仁人做鄰居是他的理想,和我們今天在競爭之下,對買房還是回老家的選擇一樣。不過幸運的是,信息和交通的發達使得我們有更多機會和方式向仁者學習,甚至當面請教,曾母暗沙到漠河以北也就24小時內,物理的距離已經不再是障礙,更何況還有網絡連接著山的那邊。
古代學做仁人確實要考慮住在什麼環境下,為的是跟身邊人學習,不過今天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處仁」,「處仁」是要求自己內心選擇做一個仁人,並不是說小區內出現了小偷小摸,出現了打架鬥毆就停止自我修煉。而且求學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報名自己心儀的課程,坐車去上課也很方便,課後利用電腦、手機還能接著請教,也可以參加線上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仁的標準有多種,所以在今天,不是非得住在仁人窩裡才算聰明,而是能修煉自己並且正向影響他人才算聰明!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