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2020-12-16 飛仙時空

1、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釋義:「裡仁」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什麼叫「裡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用孟子的話來解析「處仁」,就是「居天下之廣居」,居住在天底下最廣大的屋宇裡頭。下面是南懷瑾對「仁」的哲學解析:

拿哲學觀點來說,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它做上帝,印度人叫「佛」、叫「如來」,中國人叫「道」。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等於饅頭與麵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一名詞捆住,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釋義: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仁者能夠安貧樂道,能夠富貴不淫,無論貧賤或富貴,都能夠泰然處之,安之若素。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釋義:有錢有地位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道,又怎麼樣來成就好名聲呢?君子任何時候哪怕是一頓飯的時間都不背離仁道,倉促匆忙的時候如此,顛沛流離的時候同樣是如此。

4、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釋義: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卻討厭不仁的人。所謂厚德載物,大地能容納一切,包括潔淨與汙穢;上帝愛一切人,包括好人和壞人;佛陀普度眾生,同樣包括度好人和壞人。一位真正有仁德的人,他有足夠的包容心、同情心、憐憫心,能夠兼收並蓄,他不會厭惡、看不起那些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沒有比之更高尚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如果他們真要為仁,就會同情和憐憫那些不仁的人,幫助他們變成有仁德的人。

5、朝聞道,夕死可矣。

釋義:早上悟透仁的道理,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沒什麼遺憾的。

6、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釋義:士人有志於仁道,但又以吃穿不好為恥辱,那就不值得與他談論什麼了。用孔子的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7、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釋義: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擔任官職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足以讓人知道的本事。這句話在《論語》中反覆出現了多次,孔子強調自己要有真才實學,不必擔憂是否懷才不遇,「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釋義:曾子(曾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罷了。孔子與曾子的心傳,有點像佛家的拈花微笑,佛陀摘了一朵花拈在手上,迦葉尊者便微笑,這是佛門的心傳,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為禪宗的開始。

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釋義:見到賢人就想著如何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相信自己有沒有他的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釋義: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要有方法安頓好父母。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釋義:父母的年紀,不可不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添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為他們的年高而擔心。

13、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釋義:古人言語不輕易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恥辱。古人重視言行一致,以言行不一致為可恥。

14、以約失之者鮮矣。

釋義:約,指約束,嚴於律己。嚴於律己就能少犯錯誤。佛學的三無漏學「戒定慧」,嚴於律己就是「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

15、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釋義: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6、德不孤,必有鄰。

釋義: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同志朋友。

17、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釋義:勸諫君主太過頻繁,就會受到侮辱;規勸朋友太過頻繁,關係就疏遠了。有人問孔子當大臣之道,孔子回答:「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子貢問孔子交友之道,孔子回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自己盡了自己勸諫的義務則好,對方不納諫是對方的責任,能行則行,不行則止,不要自取其辱。

參考資料:《論語·裡仁》、《論語別裁》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係?」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譯:孔子說:「不仁者不可能安於窮困,不可能永享快樂。仁者安心於仁道,智者利用仁道。」
  •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一輩子堅守的「道」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告訴自己的學生曾參,自己的主張始終如一。這就是成語「一以貫之」的出處。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問有無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如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想要。那會不會自己不想要的,別人卻想要呢?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據說當年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人讓孔門弟子三盈三虛,就是讓孔子的弟子多次改變心意離開孔子,但是唯獨顏回始終跟隨孔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這句是誇顏回聰明,能夠舉一反十,甚至孔子都有點自愧不如。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孔子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他已經明悟了本源,所以才能夠一以貫之。雖然個人是在學習道家,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但個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兼容並包的。從「道」來看,老子、孔子、釋迦摩尼、惠能都是得道之人。《道德經》、《論語》、《金剛經》、《六祖壇經》都是教人悟道的經典。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儒學仁與禮,孔子稱管仲是真正的仁者,那什麼是禮呢?
    能得到孔子「仁」的評價的,其中之一是管仲。子路和孔子談論管仲時說:「齊桓公殺死了公子糾,輔佐公子糾的召忽因為公子糾死去而自殺了,管仲同樣輔佐公子糾,但他卻沒自殺。管仲這樣做,有些不仁吧。」孔子說:「齊桓公能夠不用武力,而大會天下諸侯,全憑管仲之力啊。這就是他的仁啊。」
  • 《論語》21則,君子固窮,當仁不讓,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釋義:孔子在陳國斷了糧食,跟隨的人都餓壞了,躺在床上爬不起來。子路滿臉怨氣地對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困如此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夠在窮困的時候堅持操守;小人窮困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為。」2、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曾子對「吾道一以貫之"之體悟認知與實踐探究(一)
    而曾子之體悟則指此道即是「忠恕",此概念是否即是孔子所言之「道"的具體內容,因而在解讀上即有所不同。本文試從此一維度導入,釐清孔子之「道"的意涵與內容,詮釋此「道"之認知系統與實踐系統,是否曾子之解釋有其得自孔子之啟發,與孔子的價值系統有否契合之處。
  • 孔子「仁愛」概念的涵義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他用他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哲學和以「禮」為核心的政治哲學極力挽救社會,他周遊列國,奔走呼號,但四處碰壁,「累累如喪家之犬」。(孔子語)但他奉行「吾道一以貫之」的執著精神拯救社會,甚至到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程度,他的拯救顯得既剛健弘毅又帶有蒼涼悲壯的色彩。  孔子的主要著作是1170字的《論語》,《論語》中最重要的範疇是「仁」和「禮」。
  • 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可謂仁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定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處在簡樸的環境中。
  • 孔子為什麼用山水來比擬智者之樂和仁者之樂?
    《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通智。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聰明的人。仁者,指的是那些有寬大胸懷、仁愛之心的人。仁者、智者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他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也各有偏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詩外傳》記載了一種解釋。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孔子在《論語》中講了多少種人
    孔子在《論語》中為我們列舉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人,除了我們熟悉的君子和小人,聖人,賢人和善人外,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但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各種人。孔子旗幟鮮明,對一些人持肯定態度,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持批評的態度,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努力向前者看齊,以他們為榜樣,而把後者作為鏡子來對照,避免自己成為後者。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的基礎——備學生 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說聰明人樂於水,有仁德的人樂於山。對此說法,他的幾位弟子有不同的理解。 《孔子家語·三恕》中記孔子向不同的弟子提出這一問題,讓他們分別回答後孔子行進行評論。 有一天,子路來到孔子面前,孔子問他:「智者是什麼樣的人?仁者是什麼樣的人?」子路問答:「智者善於使人知道自己,仁者善於使別人愛自己。」孔子說:「這種回答是士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