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釋義:「裡仁」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什麼叫「裡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用孟子的話來解析「處仁」,就是「居天下之廣居」,居住在天底下最廣大的屋宇裡頭。下面是南懷瑾對「仁」的哲學解析:
拿哲學觀點來說,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它做上帝,印度人叫「佛」、叫「如來」,中國人叫「道」。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等於饅頭與麵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一名詞捆住,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釋義: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仁者能夠安貧樂道,能夠富貴不淫,無論貧賤或富貴,都能夠泰然處之,安之若素。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釋義:有錢有地位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道,又怎麼樣來成就好名聲呢?君子任何時候哪怕是一頓飯的時間都不背離仁道,倉促匆忙的時候如此,顛沛流離的時候同樣是如此。
4、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釋義: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卻討厭不仁的人。所謂厚德載物,大地能容納一切,包括潔淨與汙穢;上帝愛一切人,包括好人和壞人;佛陀普度眾生,同樣包括度好人和壞人。一位真正有仁德的人,他有足夠的包容心、同情心、憐憫心,能夠兼收並蓄,他不會厭惡、看不起那些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沒有比之更高尚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如果他們真要為仁,就會同情和憐憫那些不仁的人,幫助他們變成有仁德的人。
5、朝聞道,夕死可矣。
釋義:早上悟透仁的道理,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沒什麼遺憾的。
6、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釋義:士人有志於仁道,但又以吃穿不好為恥辱,那就不值得與他談論什麼了。用孔子的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7、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釋義: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擔任官職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足以讓人知道的本事。這句話在《論語》中反覆出現了多次,孔子強調自己要有真才實學,不必擔憂是否懷才不遇,「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釋義:曾子(曾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罷了。孔子與曾子的心傳,有點像佛家的拈花微笑,佛陀摘了一朵花拈在手上,迦葉尊者便微笑,這是佛門的心傳,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為禪宗的開始。
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釋義:見到賢人就想著如何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相信自己有沒有他的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釋義: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要有方法安頓好父母。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釋義:父母的年紀,不可不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添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為他們的年高而擔心。
13、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釋義:古人言語不輕易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恥辱。古人重視言行一致,以言行不一致為可恥。
14、以約失之者鮮矣。
釋義:約,指約束,嚴於律己。嚴於律己就能少犯錯誤。佛學的三無漏學「戒定慧」,嚴於律己就是「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
15、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釋義: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6、德不孤,必有鄰。
釋義: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同志朋友。
17、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釋義:勸諫君主太過頻繁,就會受到侮辱;規勸朋友太過頻繁,關係就疏遠了。有人問孔子當大臣之道,孔子回答:「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子貢問孔子交友之道,孔子回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自己盡了自己勸諫的義務則好,對方不納諫是對方的責任,能行則行,不行則止,不要自取其辱。
參考資料:《論語·裡仁》、《論語別裁》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