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一輩子堅守的「道」是什麼?
「吾道一以貫之」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告訴自己的學生曾參,自己的主張始終如一。這就是成語「一以貫之」的出處。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曾子對「吾道一以貫之"之體悟認知與實踐探究(一)
在《論語•裡仁》曾言及孔子與曾子之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曾子除了自孔子學習外,尚有心領神會並能發揮孔門儒學義理者有二,一是對「道"的理解,並解為「忠恕";二是「孝經"之作。而其為人與對儒門義理之傳承亦頗具使命感,故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經典品讀】吾道一以貫之
子曰:「參①乎,吾道一以貫之②。」曾子曰:「唯③。」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四十四(待續)
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
-
思維教學(四):諸法歸一一以貫之
《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一以貫之」。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放(fǎng):或譯為縱,謂縱心於利也:或釋為依據,今從後說。
-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2021金句,語出《論語》《老子》,新意無窮
一、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第15章。原文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段話可以翻譯為:孔子對弟子曾參說:「曾參啊!我講的道,拿一個道理把它貫穿起來。」曾子說:「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四、觀過知仁(guān guò zhī rén)【典出】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裡仁)察看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其仁或不仁。八、無適無莫(wú shì wú mò)【典出】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裡仁)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這句話在《論語》中反覆出現了多次,孔子強調自己要有真才實學,不必擔憂是否懷才不遇,「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8、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釋義:曾子(曾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當然「忠恕」這個道理,可能並非孔子想要講解的本義,但對於一貫以「啟發式」教育為主的孔子來說,他並不贊成自己所有的弟子全都變得如「模具」生產出來的一樣,沒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所謂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所謂「五經」,對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歷代都將其視為成功成人成才的思想源泉,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讀過「四書五經」不足以了解中國歷史,更無法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三章》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
《論語》:忠恕寬容 至誠盡性
——佟鑫海女士和您一起學《論語【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老師說的一以貫之的一是什麼呢?」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恕貫穿的。」孔夫子的所有思想觀點、為人為政處世,都是以忠恕為原則和目的,符合忠恕就是對的有價值的,人生也是快樂幸福的;違背忠恕就是錯的無價值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不會快樂的。如果從忠恕的漢字本身,來理解忠恕的內涵。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本章中的觀點十分明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 在孔子看來,天下萬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有所得。
-
論語心解 | 人際和諧,從「恕」開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 恕:如心也。用自己的心去考慮別人的心,推己及人也。【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比如,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語文|《論語·裡仁》(二)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參呀!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曾子說:「是。」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九章》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朱子解讀: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於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