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裡仁為美

2021-02-10 佛緣妙語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存在著無量無邊的規律。所謂規律,古人也稱為「道」或「理」,實際上是「因」與「果」之間的聯繫,也即佛教中所說的「如是因如是果」。例如,牛頓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產生,同時消失。這個定律實際上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因果關係。又如,又如,存在於彈簧秤上的胡克定律告訴我們:彈簧秤的伸長量與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這個定律實際上揭示了拉力和彈簧伸長量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所有的科學定律實際都是向人們揭示存在於物質之上的因果關係的。

  非獨外在物質世界的物質在運動時滿足一定的規律,我們內在心靈世界的運動也滿足一些特定的規律。同樣是規律,將外在物質世界的規律和內在心靈世界的規律相比,其重要性卻有天壤之別。一個人即便掌握了外在物質世界的一萬條規律,也比不上掌握內在心靈世界的一條規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即便掌握了外在物質世界的一萬條規律,我們只能用其來改造外在的物質世界,而物質世界的改變未必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什麼利益;內在心靈世界的規律卻大不相同,一旦掌握了一條,我們立即可以將其用於改造自己的心靈,從而當下就可以得到心靈的安樂。

  「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是《論語》中記錄下來的孔子所說的一句話。事實上,這句話揭示了存在於人類心靈之上的一個極其深刻的規律。如果我們真正掌握了這條規律,並將其用於改造自己的心靈,我相信這條規律給我們帶來的利益絕對會超過千百萬條外在物質世界的規律所能帶給我們的利益。

  這裡,「裡」是「居住」的意思,「仁」是「仁慈」的意思,「裡仁」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讓自心處於仁慈的狀態」,「為美」就是「心裡感覺到美好和快樂」。因此,「裡仁為美」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讓自己的心處在仁慈的狀態,那麼這個人的心就會感到美好和快樂。由此可見,「裡仁為美」揭示了心靈所遵循的一條因果律:「讓自心處於仁慈狀態」之「因」,會產生「心裡感到美好和快樂」之「果」。孔子所說的「裡仁為美」的規律是否正確呢?當我們仔細觀察自心時就會知道,這確實是一條千真萬確的真理。這條真理無論是對男人還是女人的心靈、老人還是年輕人的心靈、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的心靈、黑人還是白人的心靈,也無論是過去人的心靈還是現在人或將來人的心靈,只要是心靈,其上一定成立「裡仁為美」的規律。

  當一個人的內心了知或通達了某個規律,這個人的心中就得到了一個和這條規律相對應的智慧。規律是智慧的所知境,智慧是規律的能知者。有了智慧,我們就可以通過取捨和選擇,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同樣,一個人了知了存在於心靈之上「裡仁為美」的規律後,就得到了一個智慧,有了這個智慧就可以將自心調整在「仁慈」的狀態,從而獲得美好和快樂。所以,緊接著的後面的一句話「擇不處仁,焉得知?」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要對「裡仁為美」的規律善加運用。「擇不處仁,焉得知?」的意思是「人的心態有無量無邊之多,如果一個人不選擇仁慈作為心靈所處的狀態,說明這個人沒有獲得『裡仁為美』的智慧,對『裡仁為美』的規律尚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這裡,反問句「焉得知?」中「知」是「智」的通假字,這個反問句的直接意思是「怎麼能說(這個人)是智慧的呢?」間接意思就是「這個人沒有智慧」。

  假如在我們面前有很多房屋可以讓我們隨意挑選居住,而且我們也得知其中的某間房屋特別寬敞舒適,我們一定會選擇這間房子。那些有選擇權但卻沒有選擇這間寬敞舒適房屋的人,肯定是對這些房屋的優劣好壞沒有好好觀察,而使自心處於無知的狀態。同樣,人的心態也有無量無邊之多,例如自私、貪婪、嗔恨、冷淡、傲慢、嫉妒等等,「裡仁為美」的規律告訴我們,這些心態都不如仁慈的心態來得好,因為仁慈的心態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我們感到美好和快樂。如果一個人「擇不處仁」,也即並沒有將仁慈作為自己心靈的依止處,那麼說明這個人對心靈的規律還處於愚昧的狀態。

  如果我們沒有將自心調整在仁慈的狀態,會有什麼結果呢?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自心不以仁慈為依止的人,遭遇困境時內心就會悶悶不樂,即便內心有一點快樂也不會長久。但是,內心具有仁慈秉性的人就不同了,即便長期處於困境之中,內心也照樣美好和快樂,而且內心的美好和快樂能夠一直持續不斷。所以,仁者因為知道仁慈心的作用和價值,不會輕易改變內心的仁慈,而通達了「裡仁為美」的智者,會千方百計地發展自心的仁慈秉性。

  當一個人內心已經培養起堅固的仁慈秉性時,會有什麼樣的驗相呢?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意思是說,富貴是世人所豔羨的,但仁者看到外在的富貴和內心的仁慈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如果所得的富貴與內在的仁慈相違,仁者會取內在的仁慈而捨棄外在的富貴;貧賤是世人所厭惡的,但仁者看到外在的貧賤和內心的仁慈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如果脫貧的方法違背了仁慈,則仁者寧願不舍貧窮而保持內心的仁慈。君子之人如果捨棄了內在的仁慈,就會漸漸成為惡人。所以,仁者君子即便是在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內也不願意違背仁慈,即便在匆忙之間,自心也安住於仁慈,即便是窮困潦倒、東奔西走,自心也會時時不離仁慈。在這句話中,孔子實際上是在告訴人們,內心的仁慈所帶給我們的美好和安樂遠遠超過了外在的財富、名聲、地位等所能帶給我們的美好和安樂。因此,仁者不會因為外在的財富、名聲、地位等,而捨棄自心的仁慈的。

  培養仁慈心困難不困難呢?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意思是說,假如我們將培養仁慈心作為自己的志向,我們就會漸漸遠離種種過失。所以,培養仁慈心並不困難,關鍵是要立志——也即真正下決心培養仁慈心。世人之所以沒有仁慈心,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培養,而是他們沒有深刻觀察仁慈心的價值,並發願培養仁慈心。例如,孔子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幾乎沒有見到喜愛仁慈、厭惡不仁的人。喜愛仁慈的人,其所獲得的安樂會遠遠超過他人;厭惡不仁的人,其行為會漸漸趨於仁慈,遠離種種不仁。世界上有沒有將整整一天時間用於培養仁慈的人呢?雖然人人都有培養仁慈的能力,但我卻沒有見到,也許世界上可能有這樣的人。」

  如果認識了心靈之上「裡仁為美」的規律之後,就會認識到仁慈心的價值;認識到仁慈心的價值之後,就會「有志於仁」;「有志於仁」之後,內心就會遠離種種過失,並獲得美好和快樂。願天下一切眾生皆能將自心置於仁慈之地!

相關焦點

  • 詩仙詩鬼、易安居士、紅杏尚書:詩人別稱大全
    他的詩作想像非常豐富,經常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而且筆下常用險韻奇字,如「羲和敲日玻璃聲」等等讓人匪夷所思的奇語,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他的詩作有很多神仙鬼魅的題材,比如說「鬼燈如漆點松花」、「秋墳鬼唱鮑家詩」,讀來只覺得清冷森寒,令人毛骨悚然。有這麼多對鬼魅仙域的描繪,也是後人稱他為「詩鬼」的重要原因。
  • 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音譯,詳稱為維摩羅詰,或簡稱維摩,舊譯淨名,新譯無垢稱,則為意譯。根據《維摩詰經》記載,維摩居士自妙喜國土化生於娑婆世界,示現在家居士相,輔翼佛陀教化,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離城中的一名富商長者,不僅辯才無礙,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們的愛戴。
  • 精進學修明玄徑,圓滿皈依大羅天 ——「上海道教首期皈依居士課程班」圓滿結業
    近期,由上海道教協會主辦,上海道教學院社會公眾部承辦的「上海道教首期皈依居士課程班」圓滿結業。
  • 海月法師與譚鳳濤居士對偈
    眾得偈後無以應對,至譚居士所曰:師出偈無以對,能否對挽留師?譚居士言何偈?眾曰:唐王山上夢驚回只見寒爐不見灰一片悲心無人略 陽回春信自開梅譚居士觀偈對曰:本來無夢怎驚回事相空無哪見灰日朗月明無須略時時刻刻皆開梅
  • 「如是雅集」 | 靈山法師、大任居士書畫清賞南京開幕
    9月22日下午,「如是雅集」——靈山法師、大任居士書畫作品展在南京九華美術館開幕,據悉,本次雅集由南京市佛教協會和九華美術館主辦,由人文匯、南京旅創空間、南京萊斯文化協辦,由南京蒼潤齋和人文紫砂承辦。
  • 網曝遼寧海城大悲寺居士苦修生活如奴隸(組圖)
    該文還對大悲寺的修行方法如「燃指供佛」、「日中一食」等表示了質疑,網帖還稱:「居士們在師傅的監督下『聽話』、『幹活』,居士們的手機被沒收,無電視、報紙等與外界的信息溝通渠道……正常人是無法理解大悲寺的居士們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而甘願過奴隸般的生活的」。  記者隨後聯繫到此文作者、湖南媒體人士李根,李根表示,該文確為他所寫。「為了不對當事人造成傷害我還改了她的名字。」
  • 居士進寺院禮佛,這五點都做到了,才算是如法的真佛子!
    即便是皈依佛門的在家居士,只有做到了下面這五點,才能算作如法的真佛子。其一,如理作意。對於遊客而言,寺院在他們眼中或許僅是風景名勝,但對於佛門居士來講,一定要明確自己入寺禮佛的目的。那就是修行,不論是聽經聞法,還是護持三寶,都是在借叢林寶剎修福增慧。
  • 廣東佛學院居士佛學培訓班招生簡章
    廣東佛學院第五屆居士佛學培訓班招生啦!即日起,大眾可以從廣東省佛教協會官方網站和廣州光孝寺微信平臺下載報名表,我們將組織符合條件者參加入學考試,並限額錄取部分優秀學員。為解決此類問題,幫助在家信眾樹立正信,增進愛國愛教情懷,廣東佛學院在明生院長「智慧成就人生」的理念下,開展居士培訓教育,旨在為在家信眾提供更為方便的學習平臺,把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傳遞給更多的人,使信教群眾能夠將自身工作與生活相融合,以覺悟的智慧導引身心之行,全身心地投入到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理想目標中去,報四重深恩,利十方有情。
  • 文徵明習字,一絲不苟
    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本名:文徵明別稱: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貞獻字號: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所處時代:明朝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長洲
  • 李白為什麼叫「青蓮居士」?
    網上經常說青蓮居士的名號與李白的家鄉青蓮鄉有關,如遊國恩《中國文學史》「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因自號青蓮居士」。但需要注意的是,李白的家鄉原叫清廉鄉,而不是青蓮鄉。之所以從清廉鄉變成了青蓮鄉,就是因為李白青蓮居士的名聲太大,改變了家鄉原有的名字。所以這個說法不成立。
  • 茅臺鎮|漢王「六一居士」醬香:五代釀造、守藝世家
    在釀造技藝的不斷傳承與創新中,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這片河谷,在茅臺集團的引領下,早已酒企林立、流派紛呈,造就了如「六一居士醬香」(漢王酒業)、「曹派醬香」 (古鎮酒業)、「皇祖醬香」 (遠明酒業)、「聖武醬香」 (夜郎古酒業)、「天祿醬香」 (黔酒股份)、「人皇醬香」 (君豐酒業)等頗具特色的行業領軍企業,與茅臺酒一起構建成「百卉吐芳華」的釀酒產業集群,成為中國白酒釀造史上最為華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 歐陽修為什麼叫「六一居士」
    比如,唐代的李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宋代的蘇軾號「東坡居士」,」陸遊號「放翁」,明代的唐伯虎號「六如居士」。而他們的號,都有一定的來源與說法。又比如白居易「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曾常住洛陽香山寺內,因此自號「香山居士」。後來他又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慎、張渾、狄兼謨、盧貞9人,在洛陽龍門寺香山聚會,合稱「香山九老」。那麼,今天要說的,是歐陽修的「六一居士」。
  • 在家學佛居士最致命的六大問題!對照一下自己
    總之,居士雖不可越俎代庖,自稱皈依師,但他們可以在無人說法處及無人說法的時地,代替僧寶中的某一位大德法師說三皈。不過,對一般眾生,如種種動物,其不論死活,任何佛教徒都可隨時為之說三皈,使眾生普種善根,作為未來得度之因。
  • 稼軒居士·辛棄疾
    ,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儘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党懷英一同受學於劉瞻(《宋史》作蔡伯堅),並稱「辛黨」。
  • 有沒有居士佛學院?
    北京福慧慈緣聞思講堂居士學佛問:為什麼沒有居士佛學院呢?或者佛學院為什麼不招收在家居士呢?曙祥法師開示:沒有專門的居士佛學院,但有佛學院招收居士的。1、有招收居士的佛學院很多佛學院,或者說大多數佛學院不招收居士,所以給大家的印象是佛學院不招收居士。招收居士的佛學院,北京的法源寺就有,中國佛學院招收居士啊,每年暑假都招,法海探源佛學班,雖然時間短,沒有專門說是居士佛學班,但性質一樣,居士都可以來學到東西的。
  • 【佛學常識】《李炳南居士 佛學常識課本 01》79
    他除了多處講經弘法外,復在許多雜誌上開「佛學問答」欄,藉雜誌而廣為流通,如《覺群》、《覺生》、《菩提樹》、《慈光》、《明倫》等佛教刊物,均有雪廬老人佛學問答之園地。自慧遠大師廬山結社念佛,淨土宗大弘於中土。唐宋之世,至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風尚。雪廬有鑑於此,遂發倡建蓮社之弘願。
  • 眾說維摩詰 文殊妄問居士反答
    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諡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何稱青蓮居士?淺析「青蓮居士」的由來
    而「詩仙」李白雖寫出了很多傳唱千古的佳句,但是對於他的身世很多人還是非常陌生的,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李白為什麼稱青蓮居士?淺析「青蓮居士」的由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的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直是居住在四川,從李白的先祖開始,本是謫居碎葉,後因為祖上觸犯朝廷,所以背井離鄉轉區了滿人的地方,後來在中宗復位的時候,趁著戰亂又回來了,但是卻安置在了川蜀,後一直居住在此。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對佛所說的戒等初善,止觀與道、果等中善,涅架等後善,這些使身心清淨、純淨圓滿的教誡,聽聞之後,全都能夠理解、接受,被稱為「聞具足」。施具足,又名舍具足。施捨之時,「心離慳垢,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舍財物,平等布施。」施具足要求居士「心住非家」,對於個人財物不作家庭私產想。
  • 佛教:在家居士能否受人供養?
    提起「居士」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佛道兩家都將在家修行的信徒稱作居士。在佛道盛行的古代,文人雅士們又常常以自稱,譬如李白自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樂天居士,唐伯虎自稱六如居士,甚至清代的雍正皇帝,也是著名的居士皇帝,他自稱「圓明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