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
這句話對比前文兩句,有了一層遞進,雖然同樣講要少說話,但又強調做事要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孔子喜歡說話笨笨的人,似不能言,但這些人學問高,做事認真爽快,比如顏回、冉雍。孔子說什麼顏回就做什麼,有疑問也不頂嘴,因為顏回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要做到顏回這般並非易事,畢竟顏回是孔子公開表揚最多、從未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眾弟子中集大成者。
在我看來,「訥於言而敏於行」講到少說話的背後還有深意,就是要少談理論,真正去做出結果才對。為什麼把參加工作叫進入社會?我是工作後才徹底明白,學校的確和社會完全兩樣,即使學校有社會實踐課,但也多半屬於逢場作戲、有退路,而真正工作中每一件事帶來的結果都不像實踐報告上的總結那般簡單。社會經歷能讓人蛻變,比如說話,無論何種工作,無論何種性格的人,做的時間長了,談起自己工作範疇內的東西,都能長談闊論,甚至說謊話都不眨眼,此時很容易掉進理論陷阱裡,說起來一套一套的,做起事來拖拖拉拉,錯誤百出。從自身經驗我領悟到:一個人越缺什麼,越渴望得到什麼。我屬於不會說話的人,加上口音隆重,就買課程學習發音,什麼腹式呼吸法、口舌訓練、停頓技巧……學了一堆理論,但理論終究是理論,最後收效甚微,還不如多開口,不管音調對錯來得實際。
談到學習孔子提倡德高於學,談到做事孔子提倡行動高於言語,因此很多人認為論語算不上真正的哲學,這個無需反駁,對於我等常人,哲學不需要佔據生活的全部。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