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021-01-08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

這句話對比前文兩句,有了一層遞進,雖然同樣講要少說話,但又強調做事要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孔子喜歡說話笨笨的人,似不能言,但這些人學問高,做事認真爽快,比如顏回、冉雍。孔子說什麼顏回就做什麼,有疑問也不頂嘴,因為顏回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要做到顏回這般並非易事,畢竟顏回是孔子公開表揚最多、從未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眾弟子中集大成者。

在我看來,「訥於言而敏於行」講到少說話的背後還有深意,就是要少談理論,真正去做出結果才對。為什麼把參加工作叫進入社會?我是工作後才徹底明白,學校的確和社會完全兩樣,即使學校有社會實踐課,但也多半屬於逢場作戲、有退路,而真正工作中每一件事帶來的結果都不像實踐報告上的總結那般簡單。社會經歷能讓人蛻變,比如說話,無論何種工作,無論何種性格的人,做的時間長了,談起自己工作範疇內的東西,都能長談闊論,甚至說謊話都不眨眼,此時很容易掉進理論陷阱裡,說起來一套一套的,做起事來拖拖拉拉,錯誤百出。從自身經驗我領悟到:一個人越缺什麼,越渴望得到什麼。我屬於不會說話的人,加上口音隆重,就買課程學習發音,什麼腹式呼吸法、口舌訓練、停頓技巧……學了一堆理論,但理論終究是理論,最後收效甚微,還不如多開口,不管音調對錯來得實際。

談到學習孔子提倡德高於學,談到做事孔子提倡行動高於言語,因此很多人認為論語算不上真正的哲學,這個無需反駁,對於我等常人,哲學不需要佔據生活的全部。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想上奏去掉朔日這一天祭祀用的活羊。孔子說:你心疼的是活羊,我心疼的卻是那禮節啊!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訥於言敏於行,再讀論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訥於言敏於行,行書、朱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迅速。」肖像印《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我並不喜歡做君主,只是喜歡那種說出來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的感覺。』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也還好?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居於高位者更要謹慎說話,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齊王好紫衣國中無異色,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 【國學】王行健: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一)
    》解讀的文章,談及《裡仁》篇裡的一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欲而當於理,則為天理。欲而不當於理,則為人慾。欲求適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理也。」所以我覺得既然這個字有這麼真切實在的意思在,是不該被忽略的吧!「於」這個字是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即「訥」是針對於「言」,「敏」是針對於「行」的,「言」和「行」沒啥可說的,「語言」和「行動」。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是我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 《論語》中的經典勵志名言10則,孔子智慧論人生
    《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或許,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此處,孔子認為的君子品格,涉及一個人對自己、對上級、對百姓等不同主體的態度與取向。在其中,「行己」,是首先提到的,顯示了孔子「為仁由己」的立場。在對於民的態度上,「養」先於「使」,正如「教」先於「戰」。
  • 「訥於言而敏於行「:行動,是解決所有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語出《論語·裡仁》篇, 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孔子是在強調謹慎說話、快速的行動的重要性。此句中,「欲」譯為「要、需要」。比如《論語》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欲」,與此處的用法一樣,都作此解。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今天我們來研討《論語》第六個「君子」。《論語·為政》第十三章: 子貢問君子。
  • 關於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欲為欲求,這裡應是指一種追求了。 訥,語在腹中,難以言表,語言遲鈍。但人怎麼會希望自己「訥於言」呢?所以,這裡應是指不輕易說話吧?人所說出的話就是人經過大腦思考所做出的一種決定。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一:訥言敏行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是告誡人們,說話應當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敏捷、幹練、勤奮,不應該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 男寶寶起名:論語頂天立地的男孩名,經典又動人
    《論語》可說是中國第一書,華人從孩提起即深受其影響,八歲讀觸動情思,八十歲時再讀仍覺雋永無窮。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論語》二十章一萬六千多字幾乎談遍,句句精練到位,若能虛懷體悟,真誠實踐,確可身心受益。
  • 《論語》中蘊藏的為人處世之道,細細品味,獲益終生!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實則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分寸。一、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訒、訥均為言語遲鈍之意。「訥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
  • 論語的思想和作用
    學習《論語》有什麼用?《論語》的作用可大了。舉個例子,當年趙匡胤能建立宋政權,就是因為他的軍師趙普心中的半部論語,因此這個典故也被喚作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作,它的用途簡而言之就是孔子的九字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北辰——《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友仁——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衰,此之謂不朽。」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君子敏於行也敏於言
    夫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咋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寡言少語,埋頭苦幹,「用事實說話」似乎才是君子行徑,人不知而自樂之,不亦樂乎?然而我對前半句抱有疑慮。孔子一生周遊列國,遊說各國統治者,想必其一定練就了一副好口才吧,可為什麼要教導弟子們「訥於言」呢?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論語註疏》)做到了仁者,就合了仁道。怎樣合仁道?孔子在《論語》娓娓道來。詩書禮樂第一是合禮樂制度,「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論語註疏》)我們從《論語》中選取幾章來說明。在《八佾篇第三一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論語-論玉
    於是暫且把題目擱置了幾天,誠如《論語》所云:「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與思無益,不如學也」——乾脆捧著《論語》,老老實實地再讀幾遍吧。一邊讀,一些念頭又開始和我「捉迷藏」了,一會兒冒出來,一會兒又不見了。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學藝不精"啊!索性就剝絲抽繭一般,先搞清楚兩個命題究竟是什麼吧!
  • 《論語》千年名句,受用千年!
    ——《論語.顏淵》 點評:對於善人和善事,君子會全心全意地去幫助他,成全他,不會成就惡人惡事。小人相反,看到善人善事,他就破壞障礙,看到惡人惡事,他就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 看看我們現在還有多少君子?多少小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語言遊戲」:大學中庸論語中的「言」(部分)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