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於言敏於行,再讀論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2021-01-08 中流治印

訥於言敏於行,行書、朱文印

《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迅速。」

肖像印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否能夠做到地誇誇其談,那是小人啊。

《論語·子路》:『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我並不喜歡做君主,只是喜歡那種說出來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的感覺。』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也還好?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居於高位者更要謹慎說話,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齊王好紫衣國中無異色,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語言說話是十分方便的,然而說話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說話而已,說到的就要做到,往往一句豪言,需要經年累月的行動才能付諸實施,為了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也就不得不訥於言而敏於行吶。

言輒有物是誠信的基本要求,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事物的前後因果也是錯綜複雜,沒有完全地了解真實情況,就不能妄加評論,沒有深入的調查了解就不發言。

更多內容:

印學史評(上)

辛丑青田石小方印

思無邪,再讀論語——欣賞藝術與美

相關焦點

  • 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很多決策的失誤甚至錯誤,根子還是出在了調查研究上「農民背著雞到政府上訪」——這是本報2017年12月10日見報的一則消息。西部某貧困縣,當地政府在沒有深入考察群眾養殖技術、養殖成本及市場風險的情況下,在3000多戶貧困戶中推廣蛋雞養殖。結果遭遇風險,政府投入幾百萬元的項目全面失敗。現實中,由於調研不紮實、不深入導致群眾利益受損、引發社會矛盾的教訓並非個案。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
  • 外交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中國日報4月9日電(記者 周瑾)就芬蘭官員稱從中國進口的口罩未能達到在醫療環境中使用的標準一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相關物資由芬蘭方面通過中間商自行商業採購,並以非醫用口罩名義向中國海關申報出口,希望外界在事實沒有調查清楚之前,不要輕易下結論。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
  • 人民日報評論:有沒有形式主義,基層幹部群眾最有發言權
    2021年國家公務員筆試輔導課程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776378697(點擊加入)人民日報評論:有沒有形式主義,基層幹部群眾最有發言權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密切聯繫群眾,經常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把工作抓到群眾心坎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記毛教員的實事求是》
  • 弄懂了這一章,學《論語》沒有問題了——學而篇第一一三
    既能親仁比義,不有所失,則有知人之鑑,故可宗敬也」他分別解釋和說明了「信」和「義」,「恭」和「禮」的意義和關係,最終的意思是說近於義的信可以反覆勸說教導,近於禮的恭可以遠離恥辱,親近人而沒有失去其愛心,也可值得尊敬了。但我想在各位大家面前這樣試譯一下:如果守信接近道義,那麼就可以踐行諾言。如果恭敬接近禮節,那麼就可以遠離恥辱。
  • 60篇再讀《論語》筆記整理1
    這就是最初的《論語》, 然後打磨:在歷史的長河中《論語》經過了上千年打磨最終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這就是《論語》……  第二篇:讀《論語》筆記                      為什麼要學習《論語》?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初識《琵琶行》,正在讀中師,再讀《琵琶行》,已是暮年
    原題:再讀《琵琶行》作者:薔薇紅繼木之戀再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已是暮年。初識《琵琶行》,是在讀中師的時候,鄰座同學給我推薦說,在發的《文學欣賞》課本中,有一首長詩《琵琶行》,聽說你有過目不忘的本事,看能否在短時間內背下?我立即翻書找到該詩,對照文後註解弄通了詩的字面意思,用了兩個早自習時間,將原文一字不落背誦給了鄰座同學,郎朗聲音,引來周圍其他同學側耳傾聽,在他們羨慕的目光裡,青春年少時的虛榮之心得到了無限的滿足。
  • 男寶寶起名:論語頂天立地的男孩名,經典又動人
    《論語》可說是中國第一書,華人從孩提起即深受其影響,八歲讀觸動情思,八十歲時再讀仍覺雋永無窮。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論語》二十章一萬六千多字幾乎談遍,句句精練到位,若能虛懷體悟,真誠實踐,確可身心受益。
  • 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論語是怎麼形成的?
    「子張書諸紳」見於《論語·衛靈公》 「子張問行」章:「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站著仿佛也能看到言忠信 ,行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 ,坐車 ,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倚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上 ,念茲在茲, 這樣才能行 。子張領悟了孔子的教誨,於是,當即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把「言忠信、行篤敬」當成人生座右銘,隨身攜帶,一刻不敢懈怠。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沒有那麼難
    行,行動。從,跟從。意思是話語要跟在行動後面。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後字。後字在大象字卡的水部/黃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小人和君子相對,是指沒有道德修養的人。這一章孔子在對比君子和小人,小人結黨營私相互勾結,這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這個關係是很不穩定的,隨時都有可能散夥兒。而君子的團結是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是很穩固的。所以我們交朋友,也要結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比如,錢穆在無錫蕩口鎮私立鴻模學校和梅村縣立四小任教,講授《論語》課時,精讀《馬氏文通》,仿其體例,積年寫成《論語文解》一書。該書以《論語》文句為例,分「明體」「達用」上下兩編,闡解文章的「起承轉合」之理,於1918年1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乃錢穆生平第一部正式出版之著作。
  • 毛澤東談《紅樓夢》: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
    原標題:毛澤東談《紅樓夢》: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 「青少年鍛鍊身體,男的不要學賈寶玉,女的也不要學林黛玉」 讀了很多遍,毛澤東對《紅樓夢》的細節爛熟於心,信手拈來,經常評論和引用其中段落。
  • 跟南懷瑾學《論語》——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我對他說,你們那些國會議員,那些政策,即使有一百個我們中國的諸葛亮一樣的政治家,也沒有辦法。你們那個樣子的民主,隨便哪一個國會議員都可以任意提意見,你們那些秀才們既不出門,又不懂天下事,臺灣在地球上哪個位置都不知道,要想靠這樣的人來決定東方的政策,怎麼搞得好?這些人的知識就是道聽塗說,絕對不曾深入。
  • 發現《論語》裡的成語
    這一點非常好,只是「小人之過也」,這個「也」是語氣詞,沒有真實的含義,不能讀得過重。再讀一下。(學生讀)師:讀得很好。之前我們還學過歌訣式誦讀,能試著讀一下嗎?(學生進行歌訣式誦讀)師:我們再讀另外兩則。(學生齊讀)師:讀得越來越有味道了。這一則我們用歌訣式怎麼讀呢?我來讀一下(教師範讀)。你們來試試?
  • 讀《學庸論語》一百體會分享
    基於朋友對我的完全信任,於是淺談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過程,拿出自己的建議供他們參考,希望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關於開辦讀書會朋友提出的問題,我當即回復他:「 如果您對讀經感興趣可以先看一下王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網上搜一下就行。」並立即捐贈給讀書會十本《學庸論語》。朋友非常歡喜。
  • 一起學《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
    》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