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2020-12-15 L經典國學V

論語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論語

譯文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這樣的意思,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裡呢?」

 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譯: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譯: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譯: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譯: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孔子說:「對於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

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有人問孔子關於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裡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譯: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14、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譯: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於夏、商二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裡,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於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20、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慄子樹。用慄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譯: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後完成。」

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裡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孔子說:「居於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論語

希望喜歡國學的朋友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第三3.25、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後世許多「助人倫、美教化」的文章詩歌,包括「文革」時期的許多作品,由於過度求「善」,以致磨滅了藝術真實,最終只能淪為失敗品。論語八佾第三3.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居上①不寬②,為③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論語八佾第三3.7、3.8、3.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論語八佾第三3.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論語八佾第三3.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禮,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二十篇《堯曰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堯曰篇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論語-堯曰篇 譯文註解1、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
  • 國學經典之論語,每天一篇和你分享 第一篇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所以筆者在這裡會每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部著作,讓傳統的國學文化得以更廣泛的推廣。《論語》從學而篇到堯曰篇共計二十篇,每篇都是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的言行的集合。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現存的論語共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他人談論之語共444章,孔門弟子之間的談論之語48章。今天我們從學而篇開始,逐一分享。
  • 國學經典:論語中的十大名句,句句讓我們成長!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總結,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論語中的一些名句。
  • 第二十篇 論語者,二十篇《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經典啟蒙之一
    (點擊播放音頻)20.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啟蒙讀物01:31來自欣欣說國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譯文】《論語》是孔子傳道之書,在魯國與弟子論學、論治、論禮、論樂之書也。分為二十篇,連重出二百五十三章,共計一萬五千九百一十七字,皆是孔子弟子所記之善言也。又有《齊論》,亦分為二十二篇,其次第章句多與《魯論》同。今齊論不見於世,取士出題,只用《魯論》。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 國學經典-論語第六篇《雍也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論語-雍也篇 譯文註解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譯: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 國學經典教學「三字訣」
    因此,讀是學習國學經典的重要方法。圍繞「讀」,可以採取三步走。第一步,教師範讀。國學經典教學時間有限,一個星期也就兩節課,學生沒有預習時間,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正確範讀出本節課要學的章句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以老師為榜樣,學會斷句,掌握正確讀音,把握好節奏。第二步,學生自讀。這個環節,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如學生齊讀,小組讀,男女生對讀,個人讀。目的是把章句讀正確、讀通順,讀出語感。第三步「譯讀」。
  • 《注音全譯論語》: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國學經典
    對於中學生來說,有選擇性地閱讀國學經典名著,擴展閱讀視野、豐富思想世界、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十分有必要。近期,新華出版社推出的《注音全譯論語》一書就是一部可向中學生推薦閱讀的國學經典專著。《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其中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思維觀念,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習慣。《論語》的內容在《語文》課本多有摘錄,也是以中考和高考中經常採用的選段。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就有《論語》中的一段內容,講的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 《論語譯註》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小學國學經典《論語》全文及翻譯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裡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衛靈公篇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篇譯文註解1、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論語-衛靈公篇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六篇《季氏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子罕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論語-子罕篇 譯文註解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譯: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譯: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 《論語譯註》---中國文明網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內容主要講禮樂制度,剖析禮樂文化的內涵,沒有按全書通例使用季氏作為篇名,而是選用八佾,以之取其象而比其類,可見,《論語》作者在命篇名時既遵循一定規則又有所變通,而表達特別的用心。《論語》全書在首篇以「學」立意之後,明確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次篇講為政立德,確立指導思想;接下來的本篇,則重在禮樂制度,屬於手段和措施,為政立德通過禮樂文化具體落實實施。這就已經見到了《論語》整體謀篇布局的大義。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八篇《微子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微子篇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論語-微子篇譯文註解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論語-微子篇希望喜歡國學的朋友多多支持!!!作者:L經典國學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