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84)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2021-02-19 和合文化屋

正文共:2729字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Confucious says:"Extravagance leads to insubordination, and parsimony to meanness. It is better to be mean than to be insubordinate."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三十五章,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方:孔子說:」奢侈就會倨傲無禮,節儉就顯得寒磣。與其倨傲,寧可寒磣。」

馬:很好。這章很有意思,孔子在說違禮的時候有兩種情況,其實都是不好的。就是過分了,也是違越了禮制。的話就會不遜,這個字,它跟帶個走之旁的遜是一樣的。或者是下面加一個心,也是念遜,是一樣的,就代表著順從。你如果經常都是奢侈的,你這個人就驕傲,你就不順從,凡事按自己的心去行,不按禮去行,就過分。

的話,就會,孔安國的注釋說就是陋,簡陋。那就是翻譯成寒磣,你很凡事都從簡,就寒磣,就沒有達到禮的標準。你能省則省,能減則減,摳門對吧?不夠。而且固也可以理解成,為人比較固執。它也有這層含義,就是偏狹,但是偏狹的話,你是堅持自己認為對的原則,你這個原則不一定對,不是中庸之道。

但是孔子又說,與其不孫也,寧固。我與其是不順、不順服,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破壞禮制,那我寧可是寒磣的,寧可是有一些偏狹的。就是說,同樣是失於中和,同樣是不符合禮儀,我寧願是簡樸的,寧願是凡事從簡,我不要是奢侈浪費,不要違越禮制過分。

為什麼會這樣?就等於說你有兩種思想,你要麼是激進的、極端的自由主義,所謂的左派。當然不是我們政治語言上的左派,是西方的liberal,自由派左派,凡事自我中心,然後想怎麼樣怎麼樣,事情都是很多的,這就是奢了嘛。儉的話就是保守主義了,凡事主要是維持現狀,西方所謂的右派conservative。所以這裡孔子是:你與其去搞破壞,激進的,凡事都是很過、很多,量很大,然後自以為是,顛覆傳統,不如你是傳統守舊,讓人感覺你是個老古板,你是固執的,但是你凡事從簡,很容易實現,而且很節儉,很減省,能省則省,不給人民造成負擔。主要還是針對當權者說的,但是對於一般人也同樣適用。

這個就跟我們第三篇應該是第四章,林放問禮之本,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對吧?喪,與其易也,寧戚。這是相通的,這章可以作為那一章的一個註腳。

所謂的,他是堅持自己的原則,雖然在通達的人看來,是有點可笑。就好像我們對待法律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隨著世俗要變化的,法律要取其精神,不要取它的條文,對吧?這個觀點如果發展得極端的話,就是我想怎麼樣怎麼樣,這就是奢則不遜。還有一種觀點,法律條文是怎樣寫的,就是怎樣的,它就是字面的意思。但是如果是這個精神需要更新了,你就改條文就好了,但是你不能因為你感覺這個條文說的已經不符合時代精神了,你把這個條文給它曲解,給它改正。我就是堅持字面意思,這就是固。但是固有時候也不好,因為畢竟再完善的條文,禮制、法律也沒辦法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你還是要有一種實踐的精神在裡面的。他就認死理,但在孔子看來,你與其自己隨意去解讀,不如認死理。

兩害相較取其輕,這兩個都不好,你不遜不好,固也不好,你要學才能不固,學則不固。但這兩個比較起來,兩害相權取其輕,寧固陋,勿不遜。為什麼?不遜破壞力太大了,你奢華、你驕傲,可不只是破壞禮制這麼簡單。你如果是一個統治者,習慣了奢華的生活,你會把整個社稷江山都毀掉的。

當年帝辛,後來我們稱他紂王,從奢侈開始的,他用一個象牙的筷子。然後箕子就勸諫他,不要用象牙的筷子,但是沒有說服,那箕子就跑了,跑到朝鮮去了。為什麼?因為你用象牙的筷子,你的碗還能用平常的土做的、陶做的碗嗎?你肯定要用好的碗,要用金做的、銀做的。你還能吃粗茶淡飯嗎?你肯定錦衣玉食,對吧?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你要吃好的。你吃得都好,你穿的呢?你住的呢?你所有的要求都會提升。就不要小看一雙象牙筷子,就代表著你奢侈的門就打開了,你就不遜了。而且箕子,按道理紂王應該叫他叔叔,他叔叔說的話他也不聽,他叔叔就跑了,就逃離了。這就是仁者,就有智慧的觀察到,奢則不孫。

不遜同時也代表不順,一方面是不順禮制,另外是不順天道。天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所以天道是長遠的,人道是短暫的。我們的朝代不斷的更替,不斷的去換。因為是逆天行事,奢侈浪費是不符合天道的。

就好像我們現代科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謂熵,本身的物質的規則性,如果沒有外界的能量注入,它永遠是越來越不規則的。我們為什麼社會可以有秩序的運行,然後我們的規則越來越嚴謹?因為我們有持續的能量在注入,我們從陽光雨露,從這個體系、系統之外,有不斷的能量注入。我們的精神文明也是同樣的,我們要不斷的吸收先賢的這種智慧跟營養,才能夠保證我們的思想不是混亂的。否則天然的都是走向崩壞的,走向熱寂的,熵是增加的。熵就代表著,負熵就是秩序,熵本身增加,就代表著秩序越來越少,混沌越來越多。

的話很明顯,用了大量的能量,用了大量的精力,大量的資源,自然是不順了,你是不順天道的。的話,雖然寒磣一點,雖然感覺著你沒有顯示出來你一個人文採章華多麼美好,這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都不豐富,是寒磣的。但是跟奢侈相比,還是好的。

與其奢也,寧儉。與其不遜也,寧固。寧願寒磣,寧願偏狹一點。這就是孔子的教育,這一章跟前一章的聯繫就是,子路不是要禱告嘛,你禱告搞那麼奢侈,還是算了。與其不遜也,寧固。不需要為了我,去殺生搞祭祀。我每天都在改惡從善,我都在禱告。聯繫就在這裡。

而且這一章本身也是對這一篇,開始慢慢的結尾了。這篇還有兩章就要結束了,這篇等於是告訴我們,禮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教育。他是與其不遜也,寧固。你就算是犯錯誤,也有一個傷害更小的錯誤。

還有一點,你儉的話,可以慢慢的來學著達到中道。但是一旦奢侈了,你想再回到中道可很難啊。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這樣的道理。

好吧,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

方:好。

《提醒與聲明》

網絡微信詐騙屢禁不止,因此有必要提醒朋友圈裡的親朋好友如下內容:

任何個人團體,如私自以「九鼎人、和合文化屋」名義,給朋友圈裡的親朋好友用微信簡訊、語音電話、口頭約請、見面私聊等方式聯繫,提出推銷產品、尋求幫助、借錢借物、辦理私事等可疑要求及請求,都是違法犯罪的侵權行為!

「九鼎人、和合文化屋」的一切行為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忠於黨、愛於民、無於我」的基礎之上的。

如有人以「九鼎人、和合文化屋」名義向您提出可疑請求,請您立即、馬上、快速同作者(微信號jiudingren5673)取得視頻聯繫,沒有見過作者的朋友請點擊和合文化屋公眾號右下角「諮詢預約」,對照無誤後,及時溝通報告此事。

相關焦點

  • 《論語述而第七》奢侈和節儉都不對,孔子的話總是沒有絕對
    在奢與儉這兩方面應該作何種選擇呢?《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孔子說:「奢侈的人不謙遜,節儉的人卻寒酸。與其不謙遜的話,就寧肯寒酸。」這裡是孔子談奢侈與節儉時講的一種觀點。奢侈與節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人們就以節儉為美德,以奢侈為惡行。
  • 《論語》全文之述而第七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正文共:3047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子曰:「自行束修以上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衛靈公》)面對子貢譏評別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憲問》)他告誡子貢,不要將嘴巴放別人身上,而要把眼睛放自己身上。其實《論語》中孔子方人之言很多,此為自貶以啟子貢。背後說人長短,一般不過以己之長量人之短,由此生出些許優越感,徒顯淺薄。  《子罕》篇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常反思、嚴防四種毛病:毫無根據地憑空猜想,武斷絕對,執滯不化,唯我獨是。
  • 《論語》 學而第一至述而第七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我再跟你來重複講這個道理,這樣的話你就有心得,你就有更多的體會。這兩段其實也是可以連接起來看的。只有當你能夠舉一隅能夠反三隅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憤,才能真正的悱。你只是說:這個是個桌角,那個是,那個是!這個時候,我再來啟發你:也是桌角,你是對的。你想要說,但是你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我來給你形容,給你啟發。這就是孔子的教學的方法。
  • 007「修身」《論語》述而第七篇
    大家好,歡迎來到幸福魔法棒棒堂,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第七篇。 述而第七篇 這一篇總共38章精選12章 7.2--1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自滿,教誨別人不感到厭倦。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 經典誦讀——《論語》述而第七
    在小學學習中,關鍵點就是積累足夠多的基礎知識,為今後更高級的學習奠定基礎。今天小學基礎知識庫就為大家分享《論語》述而第七!
  • 《論語》論學修養短文(述而篇精選)
    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學習而永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除此之外,)對我來說還有什麼呢?」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72)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正文共:2828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子曰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77)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二十八章,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後面孔子,子曰這一段,應該是人潔己以進後面這14個字,應該是在最前面。這樣的話就是變成子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而且他還認為,唯何甚前後應該是有錯漏的,應該有漏掉幾個字。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6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正文共:2797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子曰
  • 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故在教育範圍對象上,他提倡「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在孔子看來,教育對一個人來說,乃是終生的事業,是一日不可有懈怠的。他曾拿自己對學問與道德的鍥而不捨追求,作現身的說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述而》是《論語》第七篇的篇名。
  • 聽琴曲讀四書五經——論語(述而篇)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譯文:孔子說:「只要有心學習,依禮數,初次見面交禮物的人,我沒有不給予教誨的。」束脩:代表十五歲以上的人。又有說,指肉乾。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精華9句,為人處世,受用一生!
    出自《論語·裡仁》。「一則」,一方面。【解說】此兩句意謂為父母添壽而喜,為父母衰老而懼。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裡仁》。遊,行走。方,一定的去向。【解說】如果父母健在,子女不應該到遠處行走;如果一定要去,也一定要有確切的去向。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