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021-02-08 和合文化屋

正文共:3047字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Confucious says:"From the man bringing his bundle of dried flesh
for my teaching upwards, I have never refused instruction to anyone."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七章,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方:好,孔子說:「只要自願送給我一點拜師禮,我從沒有不教導的。」

馬:很好。這章孔子是在講,他自己教育是不分人的,你只要來找我,我就給你教導,我都能夠給你指導,這是孔子的自信。

自行束修以上,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影響最大,到底什麼是束修,其實是有爭議的。從漢朝以來,大部分都認為,修就是指幹肉、肉脯,把肉曬乾了就叫修。束修就是十條叫一束,十條幹肉,捆在一起一紮,其實是很少的。所以宋朝的朱熹就說,束修,禮之至薄者,你給老師送禮,這是最基本的,最少的一個禮了。孔子的意思是,你只要來見我,拜我為師,給了我哪怕是最少的一點拜師禮,我都也沒有不教給他的。

孔子教人是有教無類,你只要來學,都能教給你。突出的是什麼呢?突出的是,你要來學。你要自行束修以上,這個自行是最重要的,學生來找老師,一定是發自內心,自己想要學的。有來求之理,沒有往教之理。不可能說,我找著你告訴你,我來教給你,你跟我學,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就像《易經》蒙卦一樣的,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小孩子過來向我求教的,不是我求著要教他的。這是一種解釋。

還有一種解釋,這個束修,就是指你那個束帶、修飾,等於是什麼?是要年齡15歲以上。20歲我們叫弱冠,20歲就戴帽子了。15歲的話就可以束帶,等於是系腰帶,系帶子來修飾的,就是正兒八經的穿上正式的禮服了,15歲可以算入學的年齡了。所以束修以上,意思就是他行了束修禮,15歲了,15歲以上這樣的人,他已經懂事了,他已經有一定的理智了,能夠聽懂道理了。15歲以上的人能夠解悟道理,我都可以教他。我辦學不分貴賤,你到了一定年齡來求學,我都不會拒絕他,我都可以給他一定的指導。不管他是幹什麼的,我都能教。

這一章跟前一章聯繫起來,孔子為什麼那麼多才多藝?為什麼能夠遊於藝?因為孔子本身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所以說才會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是這個道理。

無論是哪一種解釋,這兩種,一種是:你只要過來求我,給我10條臘肉,我都可以教你。還有一種:只要是已經過了15歲,古代的話15歲算是半成年了,你已經有了理性了,有了理智了,我就可以教你,你想學什麼我都可以教,我都可以給你一些教誨。我沒有不會教給你的,吾未嘗無誨焉,都可以教你。這跟前面孔子來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也是相通的。等於孔子教育人,是千方百計,你只要來學,我就教。

所以這章是他對於教育思想的自述,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來反省一下,我們現在很多人來向我們求教,我們很多時候是幫不到別人的。我們也不會,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教導他。而且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好為人師,人家沒有來求教我們,人家沒有來向我們詢問,這個事情到底該怎麼辦,我們很積極很主動的,來我來給你出謀劃策,然後給人家出了一堆餿主意,這樣事情是很多的。

所以怎麼能夠像孔子一樣,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個就跟下一章要聯繫起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式的教學。而且孔子你看,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性,無論是哪種解釋,它都是自,都是說他自己,學生自己。無論是學生自己主動拿著臘肉過來求他,還是說學生自己已經行好了束修禮,15歲可以行束修禮,不代表15歲人就一定會去冠帶,去系好這個帶子,自己每天很嚴肅恭敬的樣子。可以做,不代表你就會去做。20歲弱冠,也只有君子才會每天都打扮得整整齊齊的,很注重自己的儀表。甚至是很多閒散的人,很多隱士,他也不注意,隱士他們也不會來找孔子,對於這樣的人,孔子不會去主動教他們的。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的理念,自主性是非常關鍵的。

有求教的道理,沒有我去往教的禮節,這就是禮。而且你看,孔子對於所有人,可以說是一視同仁的。就算你是採用送臘肉這種說法,我們現在理解這個臘肉應該是很多吧,其實不多。因為古代臘肉一條一條很少的,把10個捆在一起,我們可以理解成現在的一把牛肉乾,不值錢的。所以說,你就算是一般人,你是一個農民,你每一年去參加祭祀,也都會有剩下的一些祭肉,你都可以拿來給孔子來做拜師的禮節。而且很有可能,如果真的是送臘肉的話,送那麼多臘肉,孔子肯定也吃不完的。估計,我們自己猜測,他還會還給學生的。他的意思就是,禮節是必要的,你要自行束修以上,這就是你來學了,我肯定就教給你。

方:就是表示對知識的一種尊一種尊重,一種需求。

馬:這叫師道尊嚴。表示對老師的尊重,老師傳給你知識,傳給你道。你如果對老師不尊重,你自己很狂傲,很難得道,對不對?再偉大的人物教你,你也學不會的。所以說求學,沒有說我這個老師去硬要教給你,那樣去教會的,那樣是教不會的。就只有好學生他去好好的學,然後這個好老師才能夠發揮出來。

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來講,這個老師的水平要很高,人家來求你,你肯定都要會才能教,否則不是瞎教嘛。但對於孔子來說,只要你來學,我都可以給你一定的教誨。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因為他注重的不是教知識,我們要注意這一點。

雖然說是遊於藝,但他絕不是止於用技術來去教育自己的學生。我們前面也有說過,樊遲來求學,他不知道怎麼求,他問孔子怎麼種地,孔子說:種地我不如老農。問:怎麼種菜?孔子說:種菜我不如種菜的人。你不要問我這些,你要問我什麼是仁,什麼是禮儀,我可以教給你。這本身也就是一種教誨了,他教育樊遲:你立志要長遠,要遠大,不要只是盯著眼前的這一點小小的技術。

其實孔子要教給他種地也是可以教的,孔子教給冉求怎麼打仗都能教,何況是種地、種菜?他也是會的,只不過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啟發他,我不教你,本身就是教你。我不教你種菜,就是告訴你,你不要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種地、種菜上,你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你怎麼不問我怎麼做一個君子?你怎麼不問我怎麼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對吧?

所以這一章孔子自述,是很感動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我們的目標也希望能夠達到這樣,別人有什麼事來求到我們,我們都能夠幫助他。這是何等的修養,何等的能力,怎麼能夠做到?就要往前看,我們就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我們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自然就能夠誨人不倦。要修德,要講學,聞義要能徙,不善要能改。所以說這一篇,孔子的自述全部都是連貫的。因為聖人他的道,就像我們前面學的,孔子說:曾參。曾參說:唯。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我們得一就行,這個一就是孔子的道。

好吧,今天就講到這裡。

方:好。

《提醒與聲明》

網絡微信詐騙屢禁不止,因此有必要提醒朋友圈裡的親朋好友如下內容:

任何個人團體,如私自以「九鼎人、和合文化屋」名義,給朋友圈裡的親朋好友用微信簡訊、語音電話、口頭約請、見面私聊等方式聯繫,提出推銷產品、尋求幫助、借錢借物、辦理私事等可疑要求及請求,都是違法犯罪的侵權行為!

「九鼎人、和合文化屋」的一切行為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忠於黨、愛於民、無於我」的基礎之上的。

如有人以「九鼎人、和合文化屋」名義向您提出可疑請求,請您立即、馬上、快速同作者(微信號jiudingren5673)取得視頻聯繫,沒有見過作者的朋友請點擊和合文化屋公眾號右下角「諮詢預約」,對照無誤後,及時溝通報告此事。

相關焦點

  •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精品推薦)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修」。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修以上,則皆教誨之。朱子集註:修,脯也。十脡為束。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二是懂事年齡。後漢書延篤傳注引鄭註:「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
  • 對教育思想:「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困惑的延伸
    由於我甚是疑惑文中提到的「缺乏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樸素教育理想。」於是乎,各種查文獻,梳理如下,藉此自我也提升一翻。文獻中多以此句出現: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篇第七】。
  • 朱熹對《論語》「自行束修以上」的詮釋及其意義
    這不僅在對「束修」的詮釋上超越了以往的詮釋,而且對於理解儒家待人之道也頗具新意。《論語·述而》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對此,楊伯峻《論語譯註》把「束修」注釋為「十條幹肉」,並將孔子所言解讀為:「只要是主動地給我一點見面薄禮,我從沒有不教誨的。」錢穆《論語新解》說:「束修:一解,修是幹脯,十脡為束。古人相見,必執贄為禮,束修乃贄之薄者。又一解,束修謂束帶修飾。
  • 行束脩而未嘗無誨
    (原標題:行束脩而未嘗無誨) 《論語·述而》:「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
  • 上海市資訊|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
    上海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五月是多彩的,歡快的,喜悅的,五月的節日是愛的氣息…王玫瑰,董斌弟子、著名太極拳家據說是三國時無吳主主孫皓建立的,後來明朝時才改為城隍廟。不過,置身於熱門景區的城隍廟,是否也在面臨著現代化的旅遊業的改造呢?它古樸的氣息是否會在濃濃的商業氛圍給淹沒呢?走進上海城隍廟,在門口就看見一塊古老的牌坊,然後看見前殿祭祀著霍光將軍的神主,英明神武,氣勢逼人。古老的戲臺進入依舊在上演著一出出好戲。
  • 《論語》全文之述而第七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我們上一章,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他教育思想的自述。這一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教學方法的說明,跟前一章聯繫是很緊密的。前一章說到他都要教,但是怎麼教呢?這章說具體的怎麼教。方:但是他對學生也是有要求的。
  • 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故在教育範圍對象上,他提倡「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在孔子看來,教育對一個人來說,乃是終生的事業,是一日不可有懈怠的。他曾拿自己對學問與道德的鍥而不捨追求,作現身的說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77)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二十八章,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後面孔子,子曰這一段,應該是人潔己以進後面這14個字,應該是在最前面。這樣的話就是變成子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而且他還認為,唯何甚前後應該是有錯漏的,應該有漏掉幾個字。
  • 《論語》中的教育觀及現實意義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明只有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以及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 《論語》 學而第一至述而第七
    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 經典誦讀——《論語》述而第七
    在小學學習中,關鍵點就是積累足夠多的基礎知識,為今後更高級的學習奠定基礎。今天小學基礎知識庫就為大家分享《論語》述而第七!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述而》是《論語》第七篇的篇名。
  • 弘揚傳統文化——《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四
    一,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做人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即使大家都討厭一個人,你也不要輕信相信,一定要親自考察了,再下結論;即使所有人都喜歡這個人,你也不能輕易就相信,一定要親自考察後,再做論斷。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72)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正文共:2828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子曰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1.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和促進個體發展的作用《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由此看出,孔子不是為了《詩經》而教《詩經》,他是讓弟子們培養真誠的情感,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聖賢,努力行善,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有很多學生,據說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賢。孔子自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7》),這裡的「束修」是講禮物呢還是講年齡?
  • 《論語》經典語錄選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