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全文之述而第七

2020-12-25 95國學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7.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7.9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7.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7.11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7.12 子之所慎:齊、戰、疾。7.13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7.14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7.15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7.16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7.17 子所雅言,《詩》、《書》、執行,皆雅言也。7.18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7.1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不語:怪、力、亂、神。7.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子曰:「天生德於予,恆 其如予何?」7.23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7.26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7.27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7.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已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7.29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7.31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7.32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7.33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7.34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7.35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7.36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7.37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註:有個別字體和斷句有所不同,可以根據情況誦讀和應用。

相關焦點

  • 007「修身」《論語》述而第七篇
    大家好,歡迎來到幸福魔法棒棒堂,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第七篇。 述而第七篇 這一篇總共38章精選12章 7.2--1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自滿,教誨別人不感到厭倦。
  • 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故在教育範圍對象上,他提倡「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在孔子看來,教育對一個人來說,乃是終生的事業,是一日不可有懈怠的。他曾拿自己對學問與道德的鍥而不捨追求,作現身的說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經典誦讀——《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F004:聽大學中庸論語(B)3小時48分鐘522MB高質MP3+全文注音PDF
    聽大學中庸論語
  • 《論語述而第七》奢侈和節儉都不對,孔子的話總是沒有絕對
    《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孔子說:「奢侈的人不謙遜,節儉的人卻寒酸。與其不謙遜的話,就寧肯寒酸。」這裡是孔子談奢侈與節儉時講的一種觀點。奢侈與節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人們就以節儉為美德,以奢侈為惡行。
  • 2017廣東教師資格面試模擬題(14):如何理解《論語·述而》?
    2017廣東教師資格面試模擬題(14):如何理解《論語·述而》?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 《論語》 學而第一至述而第七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84)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三十五章,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的話就會不遜,孫這個字,它跟帶個走之旁的遜是一樣的。或者是下面加一個心,也是念遜,是一樣的,就代表著順從。你如果經常都是奢侈的,你這個人就驕傲,你就不順從,凡事按自己的心去行,不按禮去行,就過分。儉的話,就會固。
  • 【異之說《論語》】之五百零一:夫子「學無常師」
    夫子曾自言曰:(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篇》)(2)「十裡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4)「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 《論語》述而第七共背第二周複習內容
    非常開心,背《論語》新徵程進入第20個周,又可以繼續學習了!今天講的是「裡仁」篇。「仁」字,是二人合而為一,乃親如一體也,就是對待別人如同對待自己的意思。因為仁,所以有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鐫刻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大廳,作為今天解決國與國之間衝突的黃金法則!
  • 家長巧用論語起名不僅好聽,還特別的文藝儒雅
    23、仁遠rényuǎn根據您指定的取名分類,從類別《論語》中選擇仁遠(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丘《論語·述而第七》))。意蘊仁表示博愛、仁厚、仁者;遠表示長久、遠達、遠志。24、斯仁sīrén根據您指定的取名分類,從類別《論語》中選擇斯仁(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丘《論語·述而第七》))。意蘊斯表示斯文、赫斯之威、朝斯夕斯;仁表示博愛、仁篤、仁慈。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七章,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有來求之理,沒有往教之理。不可能說,我找著你告訴你,我來教給你,你跟我學,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就像《易經》蒙卦一樣的,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小孩子過來向我求教的,不是我求著要教他的。這是一種解釋。還有一種解釋,這個束修,就是指你那個束帶、修飾,等於是什麼?是要年齡15歲以上。20歲我們叫弱冠,20歲就戴帽子了。
  •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1.2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 仲弓問仁。
  • 以簡馭繁,曲盡其妙——《論語》的敘事藝術
    《論語》是語錄體,不以敘事見長,而以記言為主。但書中有時在記載人物語言的時候,也略及言語的前因後果,交代語境。如: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 《論語》精華9句,為人處世,受用一生!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論語·裡仁》。「一則」,一方面。【解說】此兩句意謂為父母添壽而喜,為父母衰老而懼。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裡仁》。遊,行走。方,一定的去向。【解說】如果父母健在,子女不應該到遠處行走;如果一定要去,也一定要有確切的去向。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出自《論語·述而》。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6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正文共:2797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 大學開「論語課」 50多學生都能全文背論語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新開了一門講讀《論語》的選修課,授課老師要求學生全文背誦《論語》,背不出來要罰抄500個繁體字。然而,全校各個專業的50多名學生都選修了這門課,其中一名大三學生至今已能背誦5萬多字的古文經典,拿到了3000多元的背誦獎金。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
    注釋部分大概說不上「博採眾長」,畢竟歷史上疏解《論語》的著作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也不為過,書中摘引並不算多,或可喻之為「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飲」。然而通覽《講析》一書,不難注意到作者不僅善用《論語》本身之內容前後互證、與其他典籍並讀參照,還對朱熹《四書集注》、王夫之《四書訓義》、錢穆《論語新解》等作品深有體會,故是書隨處可見「朱子解釋得好」、「程頤於此說得極好」、「康有為有段話說得很好」、「王夫之把此章之意發揮得淋漓盡致」 、「錢穆以為此章為千古妙文」等語,這一方面是謙虛謹慎,另一方面也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