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第七》奢侈和節儉都不對,孔子的話總是沒有絕對

2021-01-08 一品江山一品才

對於物質生活的態度因人而異。有的人過分追求享受,奢侈無度;有的人並不貧窮,但生活節儉。在奢與儉這兩方面應該作何種選擇呢?

《論語·述而第七》中說: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孔子說:「奢侈的人不謙遜,節儉的人卻寒酸。與其不謙遜的話,就寧肯寒酸。」

這裡是孔子談奢侈與節儉時講的一種觀點。

奢侈與節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人們就以節儉為美德,以奢侈為惡行。一個人生活奢侈慣了,養尊處優,他就會顯得很驕傲,很傲慢,所以「奢」與「驕」是聯繫在一起的,成語就有「驕奢淫逸」。孔子所以說「奢則不孫」,就是奢侈的人就不會謙遜,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謙遜,那他在生活上就絕不會鋪張,就不會六章中庸的力量一奢靡。由奢也會帶來很多的毛病,如性格上的張揚,愛炫耀自己。常常是財大氣粗,看不起人,對地位低的人往往是頤指氣使。自己做起事來,就隨心所欲,桀敖不馴,有時候甚至是為所欲為,以顯示自己的霸道。

西晉時期,從王公到大臣奢侈成風。據史書記載:曾任過丞相太傅的何曾「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意思是一天花費一萬錢用於吃喝,他還說沒什麼地方下筷子,還感到太清苦,太委屈了呢?真是揮金如土,奢侈無度奢侈帶來的是作風的浮華,是一味的享樂,是社會矛盾的尖銳, 因此這樣的王朝也多數是短命的王朝,西晉如此,宋、齊、梁、陳如此,隋朝也如此。很多朝代的滅亡多是由奢侈開始的。

奢侈不好,它的反面就是節儉。節儉是一種美德,它並非因人的經濟情況來決定的。有的官員,經濟條件非常好,但他養成了節儉的習慣。有個典故叫「竹頭木屑」說的是東晉荊州刺史陶侃,不僅生活上節儉,而且還重視廢物利用。他見船工把造船剩下的木屑扔掉,便命船官廣為搜集,儲存起來,下雪之後用它鋪路,以防滑倒。他還讓人把沒用的竹根存起來,堆積如山。後來徵戰中造船缺釘子,就用它來削成竹釘造船,解決了一時的困難。他的做法一直為世人所稱道。

節儉固然不錯,但是節儉、儉樸過度往往也使人感到寒酸,而且有的人生活節儉,卻往往表現出一種固執和保守。

孔子有位弟子叫原憲,不慕富貴與名利,在孔子去世之後,就隱居起來了,住在了衛國的一個很荒涼偏僻的鄉間。

後來,孔子的弟子子貢在衛國做了大官,聽說原憲就生活在衛國,於是就專程去看一看這位同學天,子貢乘著豪華的馬車,帶著衛兵,威風凜凜地去看望原憲。

沒想到的是,那裡荒涼到幾乎無路可走。他們只得捨棄車馬,披開荊棘,好不容易找到了原憲。

原憲聽說子貢來了,沒有打扮一下,就穿著那襤褸的衣衫,戴著那破舊的帽子,走出屋子去迎接。

子貢一看,心裡很生氣,很為這位學友的貧窮、寒酸而尷尬。他萬萬沒想到原憲會是這樣使自己難堪,於是就責問道:「你大概是有病吧,還穿著、戴著這種破舊的衣帽!」

原憲反駁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沒有錢財,只能叫做貧窮;學了高深的知識而不能去實踐,才叫做有毛病。我原憲僅僅是貧窮而已,有什麼毛病呢?」子貢很不高興地就離開了。他後來一直為自己說錯了話而後悔。

在今天看來,子貢去看學友並沒什麼過錯,而原憲在朋友到來時 連收拾一下都不去做,搞得那麼寒酸也有點過分。節儉固然是好的,但老朋友到來,也理應尊重。在原憲看來,他的這種生活狀態非常好,根本不必為歡迎老朋友有點什麼改變,這也正說明他的固執。

我們今天講節儉,絕非是不要吃得好些、穿得好些、住得舒適些,這不是人之常情。因為人總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好的物質條件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而發展經濟,發展生產,發展科技,也正是要不斷地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因此像原憲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過分了一些。

雖然孔子認為節儉的生活會有些寒酸,但它與奢侈比較起來,就大不一樣。如果在這二者中要做選擇,孔子就做了一個很明確的結論:那就是「與其不遜也,寧固」。這就是寧肯寒酸一些,也不能選擇奢侈。「儉則固」雖也有其不足,但畢竟儉樸還是一種好的品德,它使人行得正,站得穩,能立於不敗之地。《左傳》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意思是說,節儉是所有美德中最大的一種美德而奢侈則是所有罪惡中最大的一種罪惡。因此二者相比較,就寧肯寒酸,也決不能奢侈,因為後者會衍生出更多的毛病,甚至是罪惡來。

相關焦點

  • 007「修身」《論語》述而第七篇
    大家好,歡迎來到幸福魔法棒棒堂,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第七篇。 述而第七篇 這一篇總共38章精選12章 7.2--1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自滿,教誨別人不感到厭倦。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84)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三十五章,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方:孔子說:」奢侈就會倨傲無禮,節儉就顯得寒磣。與其倨傲,寧可寒磣。」馬:很好。這章很有意思,孔子在說違禮的時候有兩種情況,其實都是不好的。奢就是過分了,也是違越了禮制。
  • 經典誦讀——《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孔子閒居在家裡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閒自在。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 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論語·述而》篇共計三十八章,主要述說孔子的志向、情操、好惡、儀容、行止。其重點是闡說孔子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治學精神。其中二十七章屬於「夫子之道」,其餘十一章則是其弟子對先師精神風貌、聖人氣象的片斷性追憶。孔子作為一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風採,通過這些文字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在歷史上矗立起一座令人「仰之彌高」的不朽豐碑!
  • 讀論語:八佾第三·子曰:孔子談節儉和禮
    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太小。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宅地,管家僕役一人一職不兼差,這怎麼算得上節儉?那管仲知禮嗎?
  • 《論語·八佾篇》淺談:一切的禮儀,與其過於奢侈、不如力求節儉
    ——林放向孔子請教什麼是禮儀的根本。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的意義太重大了!,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不如節儉一些;亦喪禮而言,與其儀式上置辦周備,不如發自內心真正的哀傷。」本章孔子講的是禮。「禮,與其奢也寧儉」:「禮」,孔子提倡的一種思想,此處不僅僅指的是禮儀;「與其」,是一個連詞,在此處是指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奢」,即奢侈、奢華;「也」,語氣助詞,無實際意思;「寧」,寧願或者不如的意思,此處與「與其」相對;「儉」,節儉的意思。
  • 孔子所不為人知的思想原來在《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編纂而成。全書涉及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後代思想、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仁在不同時期,不同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解讀,在幾千年的文化當中,中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絕對的神祇。「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再如「季路問事鬼神。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77)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二十八章,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互鄉這地方的人很難和他們說話,有個童子受到孔子接見,學生們有疑惑。孔子說:「我讚許他的進步,不讚許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過分?別人乾乾淨淨的進來,就應該讚許他的乾淨,而不要計較他過去不是。」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七章,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孔子說:「只要自願送給我一點拜師禮,我從沒有不教導的。」馬:很好。這章孔子是在講,他自己教育是不分人的,你只要來找我,我就給你教導,我都能夠給你指導,這是孔子的自信。自行束修以上,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影響最大,到底什麼是束修,其實是有爭議的。
  • 《論語》20句經典勵志名言,只讀一遍,獲益終生!
    ——《論語·子張》【釋義】學習要廣博,意志要篤誠,懇切地向別人請教,並且要勤於思考。2.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釋義】有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人來和他做朋友。3.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顏淵》【釋義】自己不願意接受的,怎麼能把它施加給他人呢!16.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釋義】看到符合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啟呀,發呀,復呀,這些都是教誨,我們都能看到的。但不啟,不發,不復,難道不是教誨嗎?同樣是教誨。一個學生過來求學,但你自己還沒有用功,還沒有動動腦子,還沒有思考,你是想老師給我點什麼?老師不給你啟發,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誨。不教你,也是教誨,對吧?我們大家都知道教是教誨,不教是更大的教誨。孔子觀察到他還沒有發憤,他自己還沒有思考,還沒有想,他的心沒有憤憤然。什麼叫憤?
  • 《論語》中的經典勵志名言10則,孔子智慧論人生
    《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1.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和促進個體發展的作用《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怎樣的方式才適合現代生活理念,孔子在《論語》中用一個字概括
    每個人的生活水平和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追求也會千差萬別。富裕之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享樂;權勢之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怎樣爬得更高;而普通人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多掙點錢改善生活。那麼現代社會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生活理念呢?
  • 跟著《論語》學禮儀——節儉也是禮
    日:「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一《論語 八佾》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是《論語》第七篇的篇名。《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 心理健康:很多段落記載了諸侯大夫等向孔子討教為政乃至人生問題
    《論語》所體現的孔子是一位兢兢業業、盡心盡責、頭腦敏銳的思想者。,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如何在考慮並平衡各種因素的基礎上作決定。初讀《論語》的人常常感到詫異的是,孔子的決定不是基於某種基本的規範原則或標準。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6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十五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無論是幫助公子蒯聵也好,還是幫助公子輒也好,都是為了爭奪富貴,父子相爭,都是不義的。所以說,這裡的話,等於是對前面一章的一個很自然的延伸出來。而且跟前面孔子講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也是相關聯的。孔子好什麼呢?他的好跟我們理解的,就不完全一樣。他好這種安貧樂道,粗茶淡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