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向孔子請教什麼是禮儀的根本。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的意義太重大了!,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不如節儉一些;亦喪禮而言,與其儀式上置辦周備,不如發自內心真正的哀傷。」
本章孔子講的是禮。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林放問禮之本」:「禮之本」,禮儀的根本。這一句開篇點題,直問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內容之一,可見林放對於孔子的思想的認識是很深刻的,也是林放師從孔子用心的表現。
「大哉問」:「大」,重大,此處指的是意義重大;「哉」,感嘆詞,用來襯託「大」這個詞的;「問」,指的是林放的問題。這一句其實是個感嘆、驚訝的語句,表明孔子對於林放所提出的問題,從內心之中感覺很高興,所以方才有如此的回答。
「禮,與其奢也寧儉」:「禮」,孔子提倡的一種思想,此處不僅僅指的是禮儀;「與其」,是一個連詞,在此處是指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奢」,即奢侈、奢華;「也」,語氣助詞,無實際意思;「寧」,寧願或者不如的意思,此處與「與其」相對;「儉」,節儉的意思。
孔子這一句,指出「禮」是一個人內心的真實表現,是「仁」的外在形式之一。然而在「禮」的具體表現上,如果顯得太過於奢侈,並且還用各種道理來進行掩飾,就會給人一種流於浮華的感覺;如果在「禮」的程序上,太過於節儉的話,又會給人一種不重視的感覺。但是,若在奢侈與節儉之間進行選擇,奢侈雖然重形式,但卻是為了個人心中某些利己的想法,甚至只是為了臉面而做的表面工作,與「仁」的內在要求便背道而馳。相對來說,節儉雖然好像重視不夠,但內心深處卻還是把「仁」的思想擺在其他一切思想之上。
所以,在孔子看來,如果要表現出「禮」的內涵和外在,那麼就會是個「寧儉不奢」的選擇。
「喪,與其易也寧戚」:「喪」,指喪事,此處指的是置辦喪事的禮節;「易」, 治理的意思,這裡指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戚」, 憂愁、悲傷之義。
孔子這一句話,突然換了一個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卻又不講「生」的道理,只說「喪」的禮儀,是因為他覺得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活著的時候兩個人的感情再好,總歸會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但如果死去之後,便只剩下最真誠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同樣也是「仁」的體現之一。所謂:「臨喪之禮,為之衰麻哭踴之數,所以節之也。」孔子在本章之中,就是為了表達出自己對於那些把喪禮的儀式做得再周到、細緻,卻都不如內心真正地感到憂傷。
通過這一章可以看出,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並非是其內心真實的想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如果只注重這樣的形式,而不管內心真實的想法,那麼這樣的「禮」也只是虛禮。孔子對於林放所問的回答,並沒有從其內涵進行講解,只是列舉了兩個方面的例子,為了就是讓林放能夠通過事例體會到其中的內涵,而不是照本宣科地照搬照做。其中深意,自是值得後學者認真理解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