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淺談:一切的禮儀,與其過於奢侈、不如力求節儉

2020-12-16 教育思享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向孔子請教什麼是禮儀的根本。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的意義太重大了!,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不如節儉一些;亦喪禮而言,與其儀式上置辦周備,不如發自內心真正的哀傷。」

本章孔子講的是禮。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林放問禮之本」:「禮之本」,禮儀的根本。這一句開篇點題,直問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內容之一,可見林放對於孔子的思想的認識是很深刻的,也是林放師從孔子用心的表現。

「大哉問」:「大」,重大,此處指的是意義重大;「哉」,感嘆詞,用來襯託「大」這個詞的;「問」,指的是林放的問題。這一句其實是個感嘆、驚訝的語句,表明孔子對於林放所提出的問題,從內心之中感覺很高興,所以方才有如此的回答。

「禮,與其奢也寧儉」:「禮」,孔子提倡的一種思想,此處不僅僅指的是禮儀;「與其」,是一個連詞,在此處是指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奢」,即奢侈、奢華;「也」,語氣助詞,無實際意思;「寧」,寧願或者不如的意思,此處與「與其」相對;「儉」,節儉的意思。

孔子這一句,指出「禮」是一個人內心的真實表現,是「仁」的外在形式之一。然而在「禮」的具體表現上,如果顯得太過於奢侈,並且還用各種道理來進行掩飾,就會給人一種流於浮華的感覺;如果在「禮」的程序上,太過於節儉的話,又會給人一種不重視的感覺。但是,若在奢侈與節儉之間進行選擇,奢侈雖然重形式,但卻是為了個人心中某些利己的想法,甚至只是為了臉面而做的表面工作,與「仁」的內在要求便背道而馳。相對來說,節儉雖然好像重視不夠,但內心深處卻還是把「仁」的思想擺在其他一切思想之上。

所以,在孔子看來,如果要表現出「禮」的內涵和外在,那麼就會是個「寧儉不奢」的選擇。

「喪,與其易也寧戚」:「喪」,指喪事,此處指的是置辦喪事的禮節;「易」, 治理的意思,這裡指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戚」, 憂愁、悲傷之義。

孔子這一句話,突然換了一個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卻又不講「生」的道理,只說「喪」的禮儀,是因為他覺得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活著的時候兩個人的感情再好,總歸會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但如果死去之後,便只剩下最真誠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同樣也是「仁」的體現之一。所謂:「臨喪之禮,為之衰麻哭踴之數,所以節之也。」孔子在本章之中,就是為了表達出自己對於那些把喪禮的儀式做得再周到、細緻,卻都不如內心真正地感到憂傷。

通過這一章可以看出,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並非是其內心真實的想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如果只注重這樣的形式,而不管內心真實的想法,那麼這樣的「禮」也只是虛禮。孔子對於林放所問的回答,並沒有從其內涵進行講解,只是列舉了兩個方面的例子,為了就是讓林放能夠通過事例體會到其中的內涵,而不是照本宣科地照搬照做。其中深意,自是值得後學者認真理解和學習。

相關焦點

  •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論語·八佾篇第三
    八佾(yì):佾,行列。古時祭祀時的舞蹈,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人數有兩種說法:一說每佾八人;一說每佾人數與佾數相同,即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四佾每佾四人,二佾每佾二人。 [2]忍:有兩種解釋:一作容忍講,一作忍心講。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談季氏:「在自己家廟的庭中使用六十四人的舞列,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呢?」
  • 讀四書·論語丨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五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論語述而第七》奢侈和節儉都不對,孔子的話總是沒有絕對
    有的人過分追求享受,奢侈無度;有的人並不貧窮,但生活節儉。在奢與儉這兩方面應該作何種選擇呢?《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孔子說:「奢侈的人不謙遜,節儉的人卻寒酸。與其不謙遜的話,就寧肯寒酸。」這裡是孔子談奢侈與節儉時講的一種觀點。奢侈與節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 國學經典:論語中的十大名句,句句讓我們成長!
    ——《論語·八佾篇》譯文:已經做過的事就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就不必再追究了。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篇》譯文: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未來的歲月還可以迎頭趕上。
  • 《論語·八佾篇第三》3.6:季氏旅於泰山
    關注我們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44篇文章 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 每天花5
  • 跟著《論語》學禮儀——節儉也是禮
    一一《論語 八佾》 」節儉不論何時都是一種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它也是一種禮儀。節儉體現了對一般勞動者和自己的尊重。我國傳統餐桌禮儀注重的是主賓之間通過一些行為細節來表達感情,至於上什麼菜,上多少菜,並沒有明確規定,倒是「讓、度、儉」原則被非常看重。「讓」即相互謙讓;「度」即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儉」就是節儉,不能浪費。
  • 怎樣的方式才適合現代生活理念,孔子在《論語》中用一個字概括
    近日閱讀孔子及他弟子們編撰的經典著作《論語》,發現全文二十篇,有五處提到了一個字:儉。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淺析《論語·八佾篇》:好的音樂可以陶冶情操,還能改善品德行為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三章記載: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 《論語》精華20句,經典正能量,句句引人深思
    ——《論語·子罕》 越是仰望便越顯得高遠,越是專研,便越顯得堅固。 3. 一以貫之。——《論語·裡仁》 自始至終貫穿到底。 4.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論語·季氏篇》 有益處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相當於孔門弟子的畢業論壇,畢業論文展,也相當於學術報告會,集中展示孔門弟子的成就,表現了孔子對後代的教化之功,而孔門學問承襲脈絡,在此也能略現端倪。在《論語·憲問篇》,子路問成人,孔子回答時就提到「見危授命」這樣的說法。「見得思義」。取得了事功,利益名譽、鮮花美酒當前,就要考慮是不是符合義的要求,是不是當得之利。不符合於道義的,如果不是出於自己的努力,意外、沒有來由、無故得來的利益,則有所不取,是不要的。
  • 【論語導讀】3.4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四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這裡我不想談這個問題,而是想談論一下,我對冉有的認識,繼續我上次的思考——問題二:各弟子的志向是切實可行的嗎?(問題一:題目中名字和弟子們發言的順序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孔子不敢肯定冉有能做到「仁」呢?這和冉有曾經做過的一些事情有關,我們就來看看——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稱冉有。魯國人。
  • 淺談《論語·八佾篇》: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本章孔子講的是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仁愛之心,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主要思想之一;「禮」,禮儀,同樣也是孔子提倡的主要思想之一;「樂」,禮樂,還是孔子提倡的主要思想之一。在這一章之中,孔子直接將自己所提倡的三種思想概括在了這一章之中,即使是在整個《論語》中,也不太常見。當然,其中所蘊含的意思,肯定也比其他的章節來得更為深刻。
  • 這篇告訴你
    《八佾》篇第三(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對於中國思想史最大的貢獻是什麼?你看了這一篇就知道了張恩恩/文凡二十六章,多涉「禮樂」,擬分四篇講完。以後凡《論語》中的引語皆以數字標出,便於查閱。如《論語2.5》即指《論語》第二篇第五章。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經文簡釋★ 曾子說:「恭慎端肅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誠敬莊嚴地追祭遠逝的祖先。子衿論道‖《論語·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子衿論道‖《論語·微子篇》點亮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84)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方:孔子說:」奢侈就會倨傲無禮,節儉就顯得寒磣。與其倨傲,寧可寒磣。」馬:很好。這章很有意思,孔子在說違禮的時候有兩種情況,其實都是不好的。奢就是過分了,也是違越了禮制。我與其是不順、不順服,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破壞禮制,那我寧可是寒磣的,寧可是有一些偏狹的。就是說,同樣是失於中和,同樣是不符合禮儀,我寧願是簡樸的,寧願是凡事從簡,我不要是奢侈浪費,不要違越禮制過分。為什麼會這樣?就等於說你有兩種思想,你要麼是激進的、極端的自由主義,所謂的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