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精品推薦)

2020-12-09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修」。有兩種主流觀點:

一是拜師禮物。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修以上,則皆教誨之。

朱子集註:修,脯也。十脡為束。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

二是懂事年齡。後漢書延篤傳注引鄭註:「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

束修是拜師禮物還是指年歲?

我主張是指十五歲。古時十五歲是懂事的分界點,懂事後也就是十五歲以上,懂事就知道整束自修,知禮知恥,則可以教誨。有一論說的極好,《陔餘叢考》:漢書光武詔卓茂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脩,執節誠固。」鄧後紀有云:「故能束脩不觸羅網。」注以「約束脩整」釋之。又鄭均「束脩安貧,恭儉節整」,馮衍傳「圭璧其行,束脩其心」,劉般傳「太守薦般束脩至行」,皆以整束修飭為訓。即以之釋論語「自行束脩以上」,謂能飭躬者皆可教也,於義亦通。

自行束帶修飾,則能善自行禮。學禮而能用,如果年齡太小則做不到學而習之,不會用則等於沒學。則必是束修以上年齡方才可教。夫子說,他對束修以上年齡的人,凡有來學都有教誨。這可見夫子誨人不倦。

反觀拜師見面禮之說。自行,哪一個人不是自行帶禮物拜師?難道見師禮還不是自己定的?還有條件講的嗎?像做生意一樣,要談談見師禮給多少嗎?而夫子不談,由你自行給嗎?給多就多收,給少就少收,反正都收?如今人把教授學生當成做生意,但夫子那時則憑弟子自願,不會卡要。夫子所提最低標準是「束修」嗎?那麼有束無脩、有脩無束或禮物不全者,則不能在夫子門下求學了嗎?這或者有人借錢湊足束脩之禮而讀書,但夫子也不會見人如此困難,還強求於多少禮物。既不強求多少禮物,又何必以「束修以上」為標準呢?

如此分析,束修不當是指禮物。禮物只是一個心意,不在多少,也不在「束修以上」。拜師全在心意,如果是一些「以下」的,一個人如能把自家所有東西湊來做禮物,卻還未達到「束修」,這是窮得揭不開鍋的人家,卻是心意滿滿,誠意十足,夫子會拒絕這樣的學生嗎?又何必談「束修以上」?如理解為只教誨有束修以上禮物的學生,則情理不通。那麼,會有許多「犁牛之子」被棄之荒野,夫子必不忍心。

這章是說夫子誨人不倦。

相關焦點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吾未嘗無誨焉。」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七章,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因為孔子本身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所以說才會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是這個道理。無論是哪一種解釋,這兩種,一種是:你只要過來求我,給我10條臘肉,我都可以教你。還有一種:只要是已經過了15歲,古代的話15歲算是半成年了,你已經有了理性了,有了理智了,我就可以教你,你想學什麼我都可以教,我都可以給你一些教誨。
  • 對教育思想:「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困惑的延伸
    由於我甚是疑惑文中提到的「缺乏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樸素教育理想。」於是乎,各種查文獻,梳理如下,藉此自我也提升一翻。文獻中多以此句出現: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篇第七】。
  • 上海市資訊|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
    上海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五月是多彩的,歡快的,喜悅的,五月的節日是愛的氣息…王玫瑰,董斌弟子、著名太極拳家2、去上海,有沒有特色的酒店推薦?朱家角安麓酒店,中式的復古風格,但又不失時尚的設計,讓我想起了北京的Temple,還有杭州的安縵。在蘇州河畔的上海蘇寧寶麗嘉酒店,這是來自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奢華酒店。不管是酒店設計和用料上,可謂是非常的奢華大氣。
  • 朱熹對《論語》「自行束修以上」的詮釋及其意義
    這不僅在對「束修」的詮釋上超越了以往的詮釋,而且對於理解儒家待人之道也頗具新意。《論語·述而》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對此,楊伯峻《論語譯註》把「束修」注釋為「十條幹肉」,並將孔子所言解讀為:「只要是主動地給我一點見面薄禮,我從沒有不教誨的。」錢穆《論語新解》說:「束修:一解,修是幹脯,十脡為束。古人相見,必執贄為禮,束修乃贄之薄者。又一解,束修謂束帶修飾。
  • 行束脩而未嘗無誨
    (原標題:行束脩而未嘗無誨) 《論語·述而》:「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精品推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朱子集註: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謙其誨人不倦,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倦於誨矣。既言厭學,又言倦誨,則是聖人不以勉進後學為心,而無憂世之念也。下章卻便說「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語意翻覆,何其如此之速耶?夫子屢曾自言「好古敏以求之者」,「不如丘之好學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吾無隱乎爾」,若此類者,皆以學與誨為己任,未嘗謙而不居也。況又有若聖與仁章「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之一段,足為明證。
  •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精品推薦)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孔曰:「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者,唯聖與仁,人行之大者也。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也。「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者,抑,語辭。為,猶學也。孔子言已學先王之道不厭,教誨於人不倦,但可謂如此而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者,公西華聞孔子云學之不厭,誨人不倦,故答於孔子曰:「正如所言不厭、不倦之二事,弟子猶不能學,況仁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