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精品推薦)

2020-12-09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朱子集註: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

夫子說自己沒有這三個優點,「而猶不敢當」,則與他章矛盾,也沒有這樣的謙虛之法;恰恰相反,夫子正有這三個優點而不知老之將至。

比較詳的辯駁是《四書辨疑》:以此章為夫子之謙,義無可取。謙其學而不厭,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厭於學矣。謙其誨人不倦,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倦於誨矣。既言厭學,又言倦誨,則是聖人不以勉進後學為心,而無憂世之念也。下章卻便說「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語意翻覆,何其如此之速耶?夫子屢曾自言「好古敏以求之者」,「不如丘之好學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吾無隱乎爾」,若此類者,皆以學與誨為己任,未嘗謙而不居也。況又有若聖與仁章「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之一段,足為明證。彼以學誨為己之所有,此以學誨為己之所無,聖人之言必不自相乖戾以至於此。於,猶如也。蓋言能此三事,何有如我者哉。此與「不如丘之好學也」意最相類,皆所以勉人進學也。伊川曰:「何有於我哉,勉學者當如是也。」此說意是。

鄭曰:人無有是行於我,我獨有之也。邢疏:此章仲尼言已不言而記識之,學古而心不厭,教誨於人不有倦息。他人無是行。於我,我獨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夫子不會這樣驕傲,把自己託大,說別人不如自己。或許有人提出一個說法:這是在一個圈子裡講,比如與弟子講課時,並非是和全天下人比較;夫子說,弟子們,你們都沒有我老夫子努力啊,沒我好學,比不過我這樣一個老人家。夫子當然有可能如此說,然而,弟子都還在自己門下學習,並不誨人,與弟子們談「誨人不倦」,和弟子們比這方面,似乎又無可比性。如此,「何有於我哉」不是和弟子們比較,不是說弟子們沒有夫子努力修身誨人。

識學誨什麼?是仁德道義及文化知識。何有於我哉?哪有我自己呢?是渾然忘我之態。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此說求學修道之法。首將所學默記於心中。其次須知,學無止境,故須學不厭足。如此則非記問之學,故可以誨人。但非一誨而成,故須不倦。孔子是聖人,教人亦望其能成聖人,未至於成,則不能倦。默學誨三者,何有於我哉。此章要義,在教人學道。默者寂也,識者明記也。寂然不動,而又明記不忘。此是孔子志於道之境界。心安於道而不移,即默即識。學也,誨也,皆不離道。全心在道而忘其我。故曰「何有於我哉。」

又一論極好,宦懋庸《論語稽》:孟子引夫子與子貢言,我學不厭,而教不倦。此篇若聖與仁章,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是夫子固以學不厭誨不倦自任者,而何至無因為是謙而又謙之辭乎。然謂人無是行惟我獨有,則又近誇大,尤非聖人語氣。此蓋當時不知聖人,謂必有人之所不能有。故夫子言,我生平不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耳,此外亦何有於我哉。似為得之。

這一論是說,或有人謂夫子「必有人之所不能有」,可能有人覺得夫子天生聰明之類,而夫子說,我只有識學誨三點,我並無其他。這一觀點這麼好,與我自己的「渾然忘我之態」的理解,很難取捨。讓我下定決心的是:「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這句也有「何有於我哉」,兩處都有,但如《論語稽》作「此外亦何有於我哉」「我並無其他」來解,則夫子不會兩處說自相矛盾的話。

相關焦點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識:記住的意思。誨:教誨。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對我有什麼難呢?」名家註解朱熹:「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
  • 「何有於我哉」到底該怎樣解釋
    「何有於我哉」這句話在《論語》裡總共出現二次,分別在述而篇第七的第二章和子罕篇第九的第十五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2》)【錢穆譯】先生說:「不多言說,只默記在心。
  • 我讀《論語》14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默記於心,學習而不滿足,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我還有其他什麼呢!教育「默而識之」是在談學習方法:默記於心是基本學習方法,數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絕非你捧著書讀一次就可以過關,一定有誦有讀,有理解,有記憶;
  • 論語簡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7-02)
    【學而不厭】厭是指滿足,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要知道學無止境,終身都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人一旦自滿,就不想再學了,自己的境界也就到頭了,不能再得到提升,當然也就不會默而識之了,默而識之要先有好學的心。實際上不好學,有時候是因為沒有入門,就更談不上有所受益。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下)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鸚鵡學舌】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知識,勤奮好學而不厭煩,教誨育人而不倦怠,除此之外,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主張不被採納,到處碰壁,年近七十之時,無奈歸魯,終生遺憾。所以孔子說"何有於我哉",說自己沒什麼遺憾的了,應該是一種自我安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一句話可謂是人盡皆知,其實《論語》中,還有一處出現過「誨人不倦」。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 平天下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就是要求老師具有尊重、理解、寬容的品質。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寬容,是每一個人在人生各階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兒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簡單的八個字我們能學到什麼?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毛主席說:「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現在的教育學課堂上,老師也常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真的是不厭倦學習嗎?
    本文系作者看見過你這樣好看的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是什麼意思呢?該篇實際上是孔子以一個教師,的身份闡述自己的「教學心得」,在「學而不厭」這三句話前,孔子將自己比作同宗的殷商史官老彭,「默而識之」的「識」讀作「志」,意思是標註、銘記,這句話是說孔子一旦發現知識點就會不聲不響地記下,「誨人不倦」是說教導學生從不感到疲倦,「何有於我哉」有兩種解讀,一種認為是「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呢」,是一種謙遜的措辭,另一種則認為是「這樣做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帶有一種自嘲、悲傷的口吻,強調自己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理想和學生
  • 古代國學精粹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句話是孔子所說的。大致意思是告知人們處處留心皆學問,要把所見、所聞、所學都默默記於心間,千萬不要嫌學到的知識過多而產生厭學情緒,要有永不知足的精神。而對於教授他人學習而言,則一定要耐心,不要厭倦。而後孔子說:我自己卻又做到了哪一樣呢?這就是聖人不同於常人之處,學問愈深,愈加謙虛。
  • 起名大全男孩:起名字大全:大方優雅、美麗溫存的出自論語有典故的...
    【敏秀】 「敏」這個字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是寓意女孩以後能夠有敏而好學的高貴品質。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方:好,孔子說:「只要自願送給我一點拜師禮,我從沒有不教導的。」馬:很好。這章孔子是在講,他自己教育是不分人的,你只要來找我,我就給你教導,我都能夠給你指導,這是孔子的自信。自行束修以上,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影響最大,到底什麼是束修,其實是有爭議的。
  • 趁年輕學而不厭|「讀書」這件事,古人怎麼說?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還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又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什麼?你問我是「哪個『子』曾經曰」??Emmm好吧我明白了,看來我也不用問你「懂不懂這些話的意思」了。你還是先去翻翻教科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