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7-02)

2021-02-19 妙音結緣堂

這一章是講求學、修道的方法,講了三條: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識當記來講,把所學的道理默記於心中。

默而識之很重要,如果記都記不住,怎麼可以用得上?平時可以通過背誦把道理記在心中,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立刻想到辦法,從而解決問題。

【學而不厭】厭是指滿足,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

要知道學無止境,終身都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人一旦自滿,就不想再學了,自己的境界也就到頭了,不能再得到提升,當然也就不會默而識之了,默而識之要先有好學的心。

實際上不好學,有時候是因為沒有入門,就更談不上有所受益。能夠好學、真學的人,是入了門的人,學了之後有了心得,所以就會越學越歡喜,越學越精進,能夠學而不厭。

入門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邊學邊用,《論語》裡每一章都強調用、強調落實,學一條做一條,在落實的過程中自然就能一點一點的得到受益,這樣才會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把所學的與人分享,這個所學是自己能用、會用的,而不是記問之學,孔子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學儒要學君子儒,自己學了聖人之道,得到了真實的用處,同時還要教化、幫助他人,從不感覺疲倦。

所謂「教學相長」,學和教是相輔相成的。這三條中不僅包含了自己學,同時也包含了教給他人。當自己學有所成,有了喜悅,也就願意教給別人,但自己要有真東西才能跟人分享,如果沒有東西可以分享,到後面就會厭倦了。

【何有於我哉】本句是對學而不厭、默而識之、誨人不倦的總結。古人註解很多,這裡例舉三種:

1、鄭玄註:「一般人辦不到,只有我獨能辦到。」這種說法太過誇大,不宜採用。

2、朱子註:「這三者我都辦不到。」這種說法謙而又謙,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孔子不會無緣無故謙虛,他是則是,不是則不是。太過于謙虛的講法,也並不合適。

3、宦懋庸註:「我平生不過做到這三點而已。」這種註解是符合經義的,可以採用。因為在《孟子》中,孔子對子貢說,「我學不厭,而教不倦」,孔子是承認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所以說這種解釋是合理可取的。

這一章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教人學道,就是這三條,「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默而識之,這是基礎。

默就是心不動,不動就是定,有定就有智慧。智慧的第一個體現,是能記住,明白的記在心中不忘記。心不動才會心地清淨,學一遍就能記住,永不忘記。


「學不厭,誨不倦,孔子亦曾承當之矣。只一默而識之,真實難到,宜其直心直口說出。」

在《論語》和《孟子》中,孔子都說自己做到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但是這一點還不足以當做聖人。其中的「默而識之」是很難做到的。

「默」就是寂然不動,是大定,在大定當中智慧才能現前,這是根本智;「識之」是遇到任何境界,智慧馬上就能夠朗照,這是後得智。根本智、後得智都現前,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所以這個不容易。

孔子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他的心完全是清淨的,完全是直心。孔子講的都是實話,他的謙虛都是真實的,是直心直口說出來的,不是故作謙虛。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淘寶店鋪:妙音法寶結緣堂

微信:miaoyinjieyuantang

微博:妙音文化

相關焦點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下)
    出處:論語,述而第七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雪公講要》接著說,這是雪公的理解、體會,「此章要義,在教人學道」,這一章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教人學道,你怎麼學道?就這三條「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最重要的是第一條默而識之。
  • 平天下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用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老師還要具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的品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就是要求老師具有尊重、理解、寬容的品質。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寬容,是每一個人在人生各階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兒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
  • 我讀《論語》14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默記於心,學習而不滿足,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我還有其他什麼呢!與其說是孔子在自嘲:僅剩這點東西了;倒不如說是孔子在拿自己給弟子們作標杆,能做到這樣就足夠了。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鄭中立博士的無悔人生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鄭博士真正做到了。1978年,鄭博士在山東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又被選為全國五十分之一的CGP美國留學項目,被美國耶魯大學錄取。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簡單的八個字我們能學到什麼?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毛主席說:「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現在的教育學課堂上,老師也常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鸚鵡學舌】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知識,勤奮好學而不厭煩,教誨育人而不倦怠,除此之外,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所以孔子說"何有於我哉",說自己沒什麼遺憾的了,應該是一種自我安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一句話可謂是人盡皆知,其實《論語》中,還有一處出現過「誨人不倦」。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精品推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朱子集註: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夫子不會這樣驕傲,把自己託大,說別人不如自己。或許有人提出一個說法:這是在一個圈子裡講,比如與弟子講課時,並非是和全天下人比較;夫子說,弟子們,你們都沒有我老夫子努力啊,沒我好學,比不過我這樣一個老人家。夫子當然有可能如此說,然而,弟子都還在自己門下學習,並不誨人,與弟子們談「誨人不倦」,和弟子們比這方面,似乎又無可比性。
  • 誨人不倦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誨人不倦,誨:教導;誘導;倦:厭煩。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近義詞有: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是褒義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古代國學精粹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可以說,這是我國婦孺皆知的勸學警句,是國學精粹之一。中華文明綿綿幾千年,無數的國學精粹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時刻激勵著人們奮發圖強、奮勇向前。學無止境這句話出自孔子所著的《論語·述而》。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真的是不厭倦學習嗎?
    本文系作者看見過你這樣好看的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是什麼意思呢?這段話來自中國沿用時間最久的「高小語文課本」,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論語》第七篇《述而》。該篇實際上是孔子以一個教師,的身份闡述自己的「教學心得」,在「學而不厭」這三句話前,孔子將自己比作同宗的殷商史官老彭,「默而識之」的「識」讀作「志」,意思是標註、銘記,這句話是說孔子一旦發現知識點就會不聲不響地記下,「誨人不倦」是說教導學生從不感到疲倦,「何有於我哉」有兩種解讀,一種認為是「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呢」,是一種謙遜的措辭,另一種則認為是「這樣做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帶有一種自嘲、悲傷的口吻,強調自己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理想和學生
  • 閒話《論語》述而篇(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不是說在夫子的眼裡,啟發式教育是有前提的,一個學生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啟發也沒有用;加上後面的那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給學生一個方面的東西,他不能由此舉一反三,那就不用再教他了)。這似乎和夫子一直說的「有教無類」相矛盾啊!
  • 陳德銘:中國將遵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古訓堅持開放
    會上,中國商務部原部長、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陳德銘表示,中國將牢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古訓,繼續堅持開展跨國科技交流,與東協各國攜手並進。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人問我,為什麼中國還要在科技創新的領域進行國際的合作,特別是還要和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進行科技交流。」陳德銘在發言中說道。
  • 《論語》中的教育觀及現實意義
    家長匯 針對學習能力的情況 因材施教 《論語·雍也》中說:「中人以上
  • 山東省曲阜市實驗小學: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論語·為政》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是一個人必備的良好品質。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了學校弘揚國學的信念,促使誠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過程,讓誠信的種子紮根於學生幼小的心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鋪就基石。崇文修禮。」崇文「即尚「文」。《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說:「廣而儉,文而有禮。」《國語·晉語四》中說過,「敏而有文」是春秋社會對「文」的一種崇尚。
  • 李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不學無術,何以為師?
    著有《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喪家狗:我讀〈論語〉》、《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中國方術正考》《續考》、《入山與出塞》、《我們的經典》、《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何枝可依》、《鳥兒歌唱》等。今年(2012年)是張政烺先生的百年誕辰。張先生學問大,不用我來評價。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識:記住的意思。誨:教誨。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對我有什麼難呢?」名家註解朱熹:「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
  • 起名大全男孩:起名字大全:大方優雅、美麗溫存的出自論語有典故的...
    精選論語有典故的女孩名字 【星辰】 「星辰」這個名字出自《論語·為政》裡面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句。這句話的原本意思是比喻受眾人愛戴的人,用作女孩的名字寓意這個女孩像星辰一樣耀眼,受人歡迎。 【美慈】 這個名字出自《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 初一文言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和譯文
    摘要:《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