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是講求學、修道的方法,講了三條: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識當記來講,把所學的道理默記於心中。
默而識之很重要,如果記都記不住,怎麼可以用得上?平時可以通過背誦把道理記在心中,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立刻想到辦法,從而解決問題。
【學而不厭】厭是指滿足,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
要知道學無止境,終身都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人一旦自滿,就不想再學了,自己的境界也就到頭了,不能再得到提升,當然也就不會默而識之了,默而識之要先有好學的心。
實際上不好學,有時候是因為沒有入門,就更談不上有所受益。能夠好學、真學的人,是入了門的人,學了之後有了心得,所以就會越學越歡喜,越學越精進,能夠學而不厭。
入門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邊學邊用,《論語》裡每一章都強調用、強調落實,學一條做一條,在落實的過程中自然就能一點一點的得到受益,這樣才會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把所學的與人分享,這個所學是自己能用、會用的,而不是記問之學,孔子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學儒要學君子儒,自己學了聖人之道,得到了真實的用處,同時還要教化、幫助他人,從不感覺疲倦。
所謂「教學相長」,學和教是相輔相成的。這三條中不僅包含了自己學,同時也包含了教給他人。當自己學有所成,有了喜悅,也就願意教給別人,但自己要有真東西才能跟人分享,如果沒有東西可以分享,到後面就會厭倦了。
【何有於我哉】本句是對學而不厭、默而識之、誨人不倦的總結。古人註解很多,這裡例舉三種:
1、鄭玄註:「一般人辦不到,只有我獨能辦到。」這種說法太過誇大,不宜採用。
2、朱子註:「這三者我都辦不到。」這種說法謙而又謙,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孔子不會無緣無故謙虛,他是則是,不是則不是。太過于謙虛的講法,也並不合適。
3、宦懋庸註:「我平生不過做到這三點而已。」這種註解是符合經義的,可以採用。因為在《孟子》中,孔子對子貢說,「我學不厭,而教不倦」,孔子是承認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所以說這種解釋是合理可取的。
這一章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教人學道,就是這三條,「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默而識之,這是基礎。
默就是心不動,不動就是定,有定就有智慧。智慧的第一個體現,是能記住,明白的記在心中不忘記。心不動才會心地清淨,學一遍就能記住,永不忘記。
「學不厭,誨不倦,孔子亦曾承當之矣。只一默而識之,真實難到,宜其直心直口說出。」
在《論語》和《孟子》中,孔子都說自己做到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但是這一點還不足以當做聖人。其中的「默而識之」是很難做到的。
「默」就是寂然不動,是大定,在大定當中智慧才能現前,這是根本智;「識之」是遇到任何境界,智慧馬上就能夠朗照,這是後得智。根本智、後得智都現前,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所以這個不容易。
孔子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他的心完全是清淨的,完全是直心。孔子講的都是實話,他的謙虛都是真實的,是直心直口說出來的,不是故作謙虛。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淘寶店鋪:妙音法寶結緣堂
微信:miaoyinjieyuantang
微博:妙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