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可以說,這是我國婦孺皆知的勸學警句,是國學精粹之一。中華文明綿綿幾千年,無數的國學精粹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時刻激勵著人們奮發圖強、奮勇向前。
這句話出自孔子所著的《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句話是孔子所說的。大致意思是告知人們處處留心皆學問,要把所見、所聞、所學都默默記於心間,千萬不要嫌學到的知識過多而產生厭學情緒,要有永不知足的精神。而對於教授他人學習而言,則一定要耐心,不要厭倦。而後孔子說:我自己卻又做到了哪一樣呢?這就是聖人不同於常人之處,學問愈深,愈加謙虛。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然而,其義依然生機勃勃,催人奮進。時刻告誡人們,在學業上,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在教書時,則要表現出一定的耐心,不要急躁,即使反反覆覆,也不要厭倦。其實,這句話就是讓大家明白一個關於「學與教」的辯證關係。
可以說,在現實的生活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學者」,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增長知識,增強技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同時,我們每個人又都是「誨者」,即對身邊需要接受教育指導的人,一定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耐心講解,不要有厭倦的情緒。只有如此,才能受到人們的敬仰與愛戴。
目前,在學校裡,個別師生關係並非很融洽,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主要就是學與教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學生被豐富多彩的生活遮住了「眼睛」,沒有遠大的目標,滿足於現狀,把枯燥的學習與遊戲、利益等相比較,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二是個別教師,所謂的「誨者」,也被各種條條框框以及利益所限制,其表現很難與「誨人不倦」掛鈎。這樣一來,學者厭其學,教者倦其教,就很難達成共識,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當然,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這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從而使學校恢復應有的學風、教風,讓整個教育行業,颳起倡學重教的清風。唯有如此,校園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天堂,而非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