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 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不學無術,何以為師?

2021-02-13 活字文化

今年(2012年)是張政烺先生的百年誕辰。張先生學問大,不用我來評價。我只是張先生晚年的一個學生,很多前輩師長比我更了解先生,不用我來多嘴。作為他的學生,我只想講點當學生的體會。

張政烺(1912-2005),山東榮成人,著名文史學家,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隨後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院、中華書局副總編輯等。先生在中國上古史、文獻學、簡帛學等領域都有突出的造詣,並曾主持「點校本二十四史」的工作,其代表作結集為《張政烺文史論集》。2012年,中華書局推出五卷本《張政烺文集》。

首先,我想說的是,小學和中學時代,我是個壞學生。正是因為壞,所以咬牙跺腳發毒誓,將來一定要當個好老師。我原來的夢想是當個小學老師或中學老師,但插隊期間,我真的當了老師,感覺很失敗。我沒想到後來會當大學老師,更沒想到會拜在名師的門下,做我一生最想做的事。

其次,老實交待,我根本沒上過大學。小學、中學都教不好,怎麼教大學?今天,我之所以能站在大學的講堂上,在張先生執教過的大學教書,實在非常幸運。我要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老師,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引領我走進學術之門的老師。比如俞偉超、李學勤、裘錫圭三位老師,他們都幫我改過文章。當時,俞老師給我鼓勵最多,我叫「第一推動力」。我是在他的鼓勵下,才報考研究生的。當然,如果沒有劉仰嶠先生推薦和夏鼐先生安排,我也無緣於此。我當研究生是在1979年。最初,考古所是請唐蘭先生當我的導師,但他突然去世,才請張先生當我的導師。

張先生是個什麼樣的老師呢?他可不是那種手把手、站不直了就拿腳踹的老師。那是戲班子的班主,不是我理想的老師。我的老師,天高任鳥飛,後面沒有風箏線。古之所謂師,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他是不問不教,但有問必答。他自己惜墨如金,但鼓勵我多讀勤寫早出成果。比如我的第一本學術著作《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就是由張先生推薦並題寫書名,於1985年在中華書局出版。古人說,孔子學無常師。學無常師才能成其大。張先生是很多老師的老師,但他並不想當唯一的老師。我的老師不止一人。比如王世民老師、張長壽老師就是我在考古所的老師。

李零教授的第一部專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中華書局1985年版),封面由張政烺先生題寫。

我對張先生最最佩服的一點,說實話,是他沒有門戶之見,不傳衣缽,不立山頭,不拉隊伍。學問越大,人越謙虛。人越謙虛,越能容人。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大家都願意當他的學生。

第三,現在執教北大,我一直在想,老師到底是幹什麼的?我理解,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學生並不是老師的私屬。張先生在北大任教的年代,師生關係遠比現在鬆散,凡是在校聽課的人都是張先生的學生,張先生是大家的老師,不只是某幾個人的老師,學術更有天下公器的味道。不像現在,老師拿學生當子弟兵或打工仔。學生靠老師出名,老師靠學生出名,拉拉扯扯,彼此都用得著。張先生絕不是這樣的老師。

我記得,2007年我在芝加哥大學時,有個教中文的老師跟他的美國學生說,你可別忘了呀,我們中國有句老話——「一日為師,終生父母」,這個學生毫無反應。因為美國沒有什麼「終生父母」。父母管小孩,頂多十幾年,孩子一大,就自謀生路。人家沒有啃老族,也沒有啃小族。

西方傳統中對於師生之道最經典的理解,出自亞里斯多德所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Amicus Plato, sed magis amica veritas)圖為拉斐爾《雅典學園》。

我理解,老師不是爸爸,他的職責不是給學生找工作,甚至找媳婦。明清小說不是有句話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理解,老師就是幫助學生做夢的人,「成人一願,勝造七級浮屠」。夢是學生的夢,不是老師的夢。學生傳老師的道,受老師的業,那是精神的繼承,不是名位的繼承。名分並不重要。凡拿老師當老師的,他就是學生;凡不拿老師當老師的,他就不是學生。甭管本事多大,地位多高,就是登記在冊,甚至登堂入室,也照樣算不得學生。

陳寅恪先生在《對科學院的答覆》中,將他曾經的得意弟子汪籛「逐出師門」,說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

第四,張先生為人木訥,不善言辭,很多聽過張先生講課的前輩都說,講課效果不一定太好。他自己說,我這個人,吃飯很慢,走路很慢,說話也很慢。這以今天的標準看,似乎不太適合當老師。張先生不是如今那種口若懸河,講課類似電視表演的老師。但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在我看來,他是個古風猶存的老師,他更像舞雩臺下和學生散步、闕裡宅中和學生聊天的夫子,授受是在不經意之間。他的寬厚誠篤和寢饋於學是個渾然一體的人格。他是用他的為人教育我們。

古之從學,都是從人學起。書,只是老師的遺教。

一個好老師,口才當然重要,但基礎的基礎是肚裡有貨。培養學者,尤其如此。他是首先是個合格的學者。

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不學無術,何以為師?

學者本色在於學:熱愛學習,善於學習。不是一時半會兒,而是一輩子,永遠在學,永遠在問,永遠在做學問。當學生是學,當老師還是學。

張先生正是這樣的學者,他是我們大家的好老師。

《大刀闊斧繡花針》是李零的一部精煉而且精彩的自選集,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他研究和思考的各個面向。

李零把擺脫學術,自由自在地讀書寫作,稱為「放虎歸山」,他的雜文、隨筆風格獨特,有很多擁躉。他對雜文文體的揣摩和實踐,所謂「繡花針」功夫,能以這樣一組文章比較集中地體現出來,這也是李零雜文不同於通常所見到的學者散文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李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不學無術,何以為師?
    今天的推送,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著名學者、活字文化作者李零教授緬懷他的老師張政烺先生的文字,感受前輩學人的為師之道。在這個教師節,共同思考何為「師道尊嚴」。李零老師在北大講壇上張先生是個什麼樣的老師呢?他可不是那種手把手、站不直了就拿腳踹的老師。那是戲班子的班主,不是我理想的老師。我的老師,天高任鳥飛,後面沒有風箏線。古之所謂師,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他是不問不教,但有問必答。他自己惜墨如金,但鼓勵我多讀勤寫早出成果。
  • 平天下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用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老師還要具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的品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就是要求老師具有尊重、理解、寬容的品質。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寬容,是每一個人在人生各階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兒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下)
    就這三條「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最重要的是第一條默而識之。「默者寂也,識者明記也」,默是寂默,寂是講到心,心「寂然不動」,這是默的意思,心他不動,不動就是定,能夠有定,他就有智慧,心清淨自然產生智慧,所以「寂然不動,而又明記不忘」。這個智慧第一個體現,他能記得住,他不忘,為什麼?因為他心專、定,念頭不生,心地清淨,過一遍就記住,永不忘記了。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鸚鵡學舌】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知識,勤奮好學而不厭煩,教誨育人而不倦怠,除此之外,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一句話可謂是人盡皆知,其實《論語》中,還有一處出現過「誨人不倦」。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 古代國學精粹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可以說,這是我國婦孺皆知的勸學警句,是國學精粹之一。中華文明綿綿幾千年,無數的國學精粹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時刻激勵著人們奮發圖強、奮勇向前。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句話是孔子所說的。大致意思是告知人們處處留心皆學問,要把所見、所聞、所學都默默記於心間,千萬不要嫌學到的知識過多而產生厭學情緒,要有永不知足的精神。而對於教授他人學習而言,則一定要耐心,不要厭倦。而後孔子說:我自己卻又做到了哪一樣呢?這就是聖人不同於常人之處,學問愈深,愈加謙虛。
  • 論語簡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7-02)
    這一章是講求學、修道的方法,講了三條: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而識之】識當記來講,把所學的道理默記於心中。默而識之很重要,如果記都記不住,怎麼可以用得上?平時可以通過背誦把道理記在心中,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立刻想到辦法,從而解決問題。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簡單的八個字我們能學到什麼?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毛主席說:「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現在的教育學課堂上,老師也常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 我讀《論語》14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默記於心,學習而不滿足,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我還有其他什麼呢!教育「默而識之」是在談學習方法:默記於心是基本學習方法,數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絕非你捧著書讀一次就可以過關,一定有誦有讀,有理解,有記憶;「學而不厭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鄭中立博士的無悔人生
    希望自己的研發成果幫助更多人回國十幾年,鄭博士從來沒有停止過科學研究的腳步,從活性分子碘專利技術到活性藍銅專利技術,再從MFC「膜鏈」因子到PSF新型製劑技術,鄭博士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皮膚領域、殺菌抗菌領域打破傳統,為各領域帶來新的生命。
  • 陳德銘:中國將遵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古訓堅持開放
    會上,中國商務部原部長、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陳德銘表示,中國將牢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古訓,繼續堅持開展跨國科技交流,與東協各國攜手並進。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人問我,為什麼中國還要在科技創新的領域進行國際的合作,特別是還要和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進行科技交流。」陳德銘在發言中說道。
  • 山東省曲阜市實驗小學: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仰聖「,表達了後人對孔子以及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仰之彌高」的崇敬心情。因為山東省曲阜城的正南門即為仰聖門,是出入孔廟瞻仰聖人的必經之路。「求實」,是守信用、誠實、真實可靠的意思。《論語·為政》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是一個人必備的良好品質。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了學校弘揚國學的信念,促使誠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過程,讓誠信的種子紮根於學生幼小的心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鋪就基石。
  • 誨人不倦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誨人不倦,誨:教導;誘導;倦:厭煩。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近義詞有: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是褒義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漢語教師志願者日記
    如今,即使月餘不曾見面,學習也應滴水穿石、努力向上,這正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恩師楊華中教授印象-清華大學新聞網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恩師楊華中教授印象●電子工程系 殷秀梅  入選理由:他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十幾年勤懇探索,回顧間已是碩果纍纍他用踏實的作風,為學生樹立了清華青年教師的風範。總是給大家很寬鬆的舞臺,想辦法為大家提供資源。對於比較有想法的同學,他會放開手腳讓同學大膽嘗試,還鼓勵說,「不要怕做錯,在我這裡搞砸了是沒有關係的」。  楊老師的學生很多,從碩士到博士大概四五十人,楊老師對每個同學都很關心。對於還沒正式進入科研工作的同學,他會每隔一到兩個星期和每個同學談一次,說一說目前的進度、遇到的困難和想法。我們每天路過他的辦公室,幾乎都能見到他和同學討論問題。
  • 我的母校曲阜師範大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我們學校的校訓,在曲師大的四年,我感覺自己的人生沒有虛度。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她認真、負責、堅守、敬業,不為名利,樂在其中,是一個在平凡崗位上堅守著的曲師人,也是許許多多曲師校友的縮影。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丨20餘位濟寧優秀園長及骨幹教師來到樂學樂園...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11月2日,樂學樂園第十五期精英教師培訓班迎來了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優秀園長和骨幹教師共20餘位學員。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批學員中有部分老師正是「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濟寧地區研究會的研究員。
  • 春風悅讀榜︱李零:尋訪古波斯 在讀「大地」這本書
    為什麼選擇波斯作為研究對象李零是研究中國歷史、中國考古的學者,他的《喪家狗:我讀〈論語〉》廣為人知。作為先秦史學者,忽然談波斯,不免跨界厲害。《波斯筆記》裡,李零以他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去闡釋波斯歷史。我們只有卡住兩頭才能夠搞清楚中段。前些年,法國遠東學院在北京搞過一個講座活動,由中國的秦漢史專家和法國的羅馬史專家對話,他們請我做評議人。其實我也是回答他們提出的一個問題:「中國和羅馬是不是風馬牛不相及?」湊巧當時在世紀壇正辦一個「秦漢-羅馬文明展」,大家都有一個印象,就是秦漢-羅馬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和我們關係比較直接的還是伊朗。
  • 「學而不厭」的開拓進取精神成就了清真寺教長教學阿訇的優秀
    真主賜予穆斯林的最大恩典,就是給予穆斯林一種奇妙的稟賦,他能夠尋求真理,看見真理,愛真理,為真理而犧牲自己。每一個穆斯林都要明白: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獲得更加可貴,因為只有追求真理之人,方能獲得真理。遵循經訓,虔誠信仰,「學而不厭」的開拓進取精神,成就了每一所清真寺教長、教學阿訇的優秀。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精品推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朱子集註: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比較詳的辯駁是《四書辨疑》:以此章為夫子之謙,義無可取。謙其學而不厭,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厭於學矣。謙其誨人不倦,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倦於誨矣。既言厭學,又言倦誨,則是聖人不以勉進後學為心,而無憂世之念也。下章卻便說「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語意翻覆,何其如此之速耶?
  • 江西贛州中學2020年22位優秀教師風採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師德感言:教書是一場修行,只有追求至善才能臻於至善。張莉張莉,畢業於南昌大學,中共黨員,中教一級,高一語文備課組組長。發表多篇論文,指導學生參加作文競賽多次獲全國獎項。教學和管理經驗豐富,曾擔任宏志、紅色班班主任,高考成績名列前茅,有多名學生被港中文大學和上海交大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