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對墨子的記載比較簡略,且未弄清墨子與孔子是否同處一個時代。(《史記》: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清末以來,對墨子的考證興起。
1.墨子的生卒年代
據孫詒讓(1848-1908)考證,墨子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公元前376年。而據錢穆(1895-1990)考證,墨子生於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之年),卒於公元前381年(吳起去世之年)。馮友蘭贊同錢穆的觀點。
2.墨子的出生地及其學問的來源
(1)魯國說
孫詒讓認為,墨子出生於魯國。馮友蘭認為,墨子的學說可能起源於魯國、儒家,並提出以下幾個證據:
A《呂氏春秋》記載: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公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其意為,墨子曾向魯國史角的後人學習。
B《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C《淮南王書》記載:孔丘、墨翟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其禮煩擾而不侻,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D孔子也提倡節用(《論語》: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禮與其奢也寧儉。」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這可視為墨子受孔子影響的一證據。
(2)宋國說
俞正燮(1775-1840)認為墨子之學與宋國有關。其理由是,如果兼愛非攻的學說佔了上風,那麼部隊就會喪失戰鬥力,這正與宋國的國情相似。(宋人、宋襄公受兼愛學說的影響)
馮友蘭指出,在諸子的學說中,宋人常被認為是「愚人」,如章甫適越、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故事。墨子的學說被認為過於刻薄,「以自苦為極」,故有宋人之風。此外,《墨子·公輸篇》記載墨子為幫助宋國免受楚國進攻而與楚王、公輸班辯論並演練防禦工具,這也可看出墨子可能與宋國有某種特殊關係。馮友蘭猜想,或許是墨子起先受魯國孔子後學的影響,其後到宋國,宣揚其兼愛非攻之學說。
3.墨子與墨學之名稱
馮友蘭援引近人研究,認為「墨」並非墨子本姓。墨本為古代刑罰之一,可能是因為墨子、墨者團體、墨家學說的節用、斷喪、非樂等主張趨於極端,與當時士大夫、君子的觀點相反,加上墨者生活刻苦,故而被譏諷為「墨」。而墨子也樂於以墨為名。這類似於安提西尼自稱其學為「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