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育思想集錦
傳統社會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一直處於正統地位,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被儒家霸屏的時代,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其獨特的濟世情懷和教育理念,與儒家並稱顯學。而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墨子的教育理念也經常作為考點呈現。在此,中公講師將墨子教育理念中,常出題的知識點總結如下。
一、人性觀:素絲說
墨子以染絲為例,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亦,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所染》)這就是染絲說(素絲說)。他認為,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過如待染的素絲,有什麼樣的環境,就能造就什麼樣的人,所以,墨子更加強調環境的在人發展中的作用。核心理念:兼愛、非攻、尚賢
三、教育觀
(一)教育目的:培養「兼士」
基於「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兼士」或「賢士」。對於「兼士」的標準,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質,能言善辯的辯論技能和廣博熟練的知識技能。
(二)教育內容
1、重視自然科學知識
墨家學派對於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在中國教育史上獨樹一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墨子在力學、光學、數學、天文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記述了豐富的力學知識,對平面鏡、凹頂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並做了類似「小孔成像」的實驗。《墨子•經勸》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一中」即「對中心一點」,「同長」即「等距離」。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墨子是對十進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
2、重視生產技能
墨子特別注意讓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學習經驗,掌握技能。《墨子•辭過》:「聖人做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墨子•節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鞍、飽、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墨子自身為人師表,直接從事生產,並且具有很高的技藝,「摩頂放踵,利天下 為之」。他的門徒大多出身於「農與工肆」,他們同墨子一起學習和勞動,在培養德行的基礎上,努力掌握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受到了很好的勞動職業訓練,為將來實踐墨家的理想打下了基礎。
3、重視思辨能力
墨子特別強調語言的邏輯性,要「上說下教」,必定要有正確的觀點和邏輯嚴密的語言內容和論辯的方法。他提出要用「三表」來衡量人的認識和觀點是否正確,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和「有用之者」,從歷史的經驗知識、民眾的經歷和社會實踐中去檢驗思想與言論的正確與否。
在中國古代邏輯學史上,墨子首先提出了「類」、「故」的概念,提出「察類明故」的命題,即運用類推與求故的方法,講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據。
(三)教育方法
(1)「不扣必鳴」
墨子不贊同儒家「拱己以待」,即消極等待的教育方法,強調主動教育。他認為強調學生的知識和心理準備固然不錯,但未免太不主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雖不扣必鳴」——即使人們不來請教,教師也應該主動地上門去教。這和墨子提倡的「為力」、「強為」、「有道肆相教誨」、「有道者勸以教人」的主張是一致的。他還說「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 」(《公孟》)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2)「述而且作」
孔子自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批評這種「述而不作」說,認為不述又不作,是不對的;而只作不述,也是錯誤的;僅述不作,和只作不述是同樣不應該的。正確的態度則是:對於過去好的東西要繼承,對現在有價值的就應當進行創造。這樣才能使全人類的知識不斷增進。由此可看出墨子認識到人類的創造繼承發展是有一個過程,它提倡每代人和每個人都應當有所作為。
(3)言行一致
墨子強調言行一致。故有「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墨子認為,凡是說話不守信用,心無誠意,在行動上必然不果斷,即所謂的「言不信者,行不果。」
在學術研究上,墨子同樣強調實踐,知識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得來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某個人的新發現,需要以過去或現在群眾已有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實踐為基礎。墨子還創立了語義的科學實驗法,在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具有某種超越其時代的現代風格。對墨家吃苦耐勞、艱苦實踐的精神,當時和後來各家都十分嘆服。墨家的重「行」,體現了他們要實現兼愛天下的社會理想墨家對「述」與「行」的理解與儒家有很大不同,他們對「述」與「行」內涵的闡釋要寬泛得多,也有價值的多。
(4)量力而為
墨子在教學中還提出了量力性原則。他認為一個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難以同時進行幾個方面的學習,所以就應該量力而學。量力原則不但是對學生的提醒,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對教師而言,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上的階段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從而對學生實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在中國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則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創這一原則的教育家。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則的提出早了兩千多年。
總之,墨子豐富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今天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注微信:「qgjsks」回復「結構化面試」可獲得七大類型試題答題思路及試題解析
推薦:[答辯技巧] [試講亮點] [說課] [結構化技巧] [面試技巧]
掃一掃輕鬆關注「qgjsks」微信-領結構化面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