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說:「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要在從古至今如此眾多的典籍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部《論語》讀本,實非易事。
錢穆《論語新解》備採眾說,折衷求是,文言註解,白話試譯,且時有按斷。孫欽善《論語新注》收在「新編新注十三經」叢書,側重對《論語》經文、篇章的校注辯證,不附譯文。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蔣紹愚《論語研讀》二書皆採用語言學的方法,致力於在《論語》疑難詞句的考釋上求得突破。《論語》中解讀有分歧的文句很多,楊書為探討《論語》一些眾說紛紜的章節原意,提供了更多的解說參考,但採用繁體字注釋,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繁體字閱讀能力。蔣書從語言文字方面擇要討論《論語》中一些常見的、有典型性的文句,使讀者可以對孔子的思想有一個總體印象。錢、孫、楊、蔣四書適合具有一定文史哲基礎的讀者閱讀。
周志文《論語講析》(下簡稱《講析》)一書,在對《論語》原文進行注釋、語譯的基礎上,融匯古今,結合人生閱歷與審美情趣對《論語》的人文精神,孔子的道德美學加以講析,既具備專業性解讀,又富有藝術性啟發,是一部難得的《論語》普及讀物。《講析》特別注意《論語》與《禮記》等文獻的聯繫,在注釋《論語》中,屢屢引據《禮記》相關記載印證。《學而》「學而時習之」之「時」,《講析》結合《禮記·內則》《王制》記載和前人註解,認為「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時時,作「時時」講,切合原文。「道千乘之國」之「千乘」,除指「一千輛兵車」外,尚有《禮記·王制》「土方百裡」之義。對《鄉黨》「朋友死,無所歸」的講析中,據《禮記·檀弓》記載孔子對「賓客至,無所館」的處理方式加以解讀。這種對《論語》中禮制、禮義的探索,是以往《論語》譯註本較為忽視的地方。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妨從最通俗易懂且貼切當今社會生活,更宜讓人產生共鳴的全文譯註講讀本入手,選取周志文《論語講析》、孫欽善《論語註譯》、楊伯峻《論語譯註》三書,依照注釋與白話譯文通讀《論語》全文,即可對《論語》有整體的認識。讀了這些註譯本,如果還想對《論語》有更多了解,孫欽善《論語本解》《論語新注》、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蔣紹愚《論語研讀》、錢穆《論語新解》均可深入學習。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想對《論語》中有關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就離不開古代學者的《論語》注本,這些注本蘊含著前代學者對《論語》的理解和認知。在現代普及讀本閱讀基礎上,由近及遠,向上追溯程樹德《論語集釋》、劉寶楠《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何晏與邢昺《論語註疏》、皇侃《論語義疏》等著作,同時參考楊樹達《論語疏證》,可以讓我們對《論語》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對孔子的形象以及《論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得出更為深刻的理解。
侯婕 來源 遼瀋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