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獲得更多有溫度的文章
春秋末年,一部偉大的儒家經典誕生了,它是文學中的珍寶——《論語》,時至今日博大精深的《論語》仍在綻放它那璀璨耀眼的光芒。
在星期三的語文課上,在河南名師駱志成老師的帶領下,我終於有機會深入地學習研究《論語》。通過學習,我改變了對《論語》的錯誤認識:它是一本苦澀難懂的、布滿密密麻麻漢字的書。通過學習,我感受到《論語》的力量,覺得它雖然古老,但是充滿了生機,就像中華文學苑中的一朵幽蘭,至今都散發著清新的香味,讓人一下子就迷上了它,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品味起《論語》中的人、事、理、情。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它以語錄體為主,其內容包括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等,凝聚了儒家的思想智慧,凝結了孔門弟子的心血,是儒家不朽的經典著作之根。
打開《論語》我仿佛穿越了近2500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爭霸,逐鹿天下的春秋時期。《論語》的字裡行間,展示出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他們的形象是那樣的栩栩如生。比如,溫良恭儉讓誨人不倦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勤奮好學的顏回、豪邁直爽的子路、孝順父母的閔子騫以及善於政事、很有經濟頭腦的子貢等。書中人物,老師和學生都是普通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們師生在一塊研究學問、討論問題、輕鬆聊天,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情境再現,歷歷在目。我最欣賞安貧樂道的顏回,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孔子高度評價他「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踐行了老師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使我聯想到:諸葛亮居草廬、杜甫居草堂、身居陋室的劉禹錫、丹心赤子身無分文的革命先烈方志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周恩來。
《論語》的精髓應該是孔子對「仁」的論述,關於「仁」,孔子在《論語》中多處提到,含義廣泛,我認為最重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愛人。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他: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許慎《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二」。很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等級差別,按「亞聖」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戚,然後普及民眾,再推廣到萬事萬物,是先己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遞進。這是一種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之心」,是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基。二是克己復禮。在《顏淵》中答覆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裡強調的是「仁」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視聽言行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最高境界。
我想到了宋朝名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他的學問差得多。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他從書箱裡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後來趙普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箱,裡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所以就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文化的傳承不在於刻意的標新立異,而在於繼承和發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論語》是值得我們晚學後輩需要用一生去研讀,去踐行這古老而充滿生機的東方智慧。
駱志成老師點評:《論語》是什麼?《論語》是從朗朗讀書聲中,體會到的道德言行;《論語》是在淡淡書香裡,品味到的做人方法;《論語》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沉澱的凝聚,是那顆璀璨的明珠!一個八年級的中學生在讀《論語》一半的時候,能有這樣的見識成文,確實難能可貴。雖然稚嫩,但是小作者獨到的見解,可圈可點。希望小作者繼續閱讀厚重的《論語》,寫出更多的真知灼見。
作者:河南省鄧州市城區四初中校區八三班 石淵博 聰明好學,熱愛讀史
輔導教師:駱志成,河南省名師
點讚是一種鼓勵,分享是一種美德
公眾號名:鄧林花開
❶ 本刊傳播教育正能量,培養文學愛好者。
❷ 本刊徵稿文學愛好者作品,教師下水文,
學生習作,體裁不限。
❸ 主編微信:2436027821欣賞者·馬
投稿郵箱:2275804538@qq.com
4 本刊所獲讚賞百分之八十給作者,10元以下不再讚賞。
鼓勵是一種美德,分享是一種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