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三卦,《屯》。
易傳《大象》對這一卦的卦德解析是:「《屯》,君子以經綸」。
什麼叫「君子以經綸」?歷來解說者,都沒有聯繫到這句話的思想背景:
《大象》的作者,屬於思孟學派,甚至連《周易》本身,也是思孟學派的作品。
因此,用思孟學派的思想來解讀《大象》和《周易》,很多的疑難之處都可以豁然貫通。
一、何以「經綸」
君子用什麼「經綸」?思孟學派的經典《中庸》告訴了我們答案: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也就是說,《大象》認為,《屯》卦給君子們的啟示,就是要用「誠」來「經綸」天下!
「誠」,不僅僅是思孟學派推崇的至高道德,同時也是《周易》一書提倡的最高道德。
《周易》中頻繁出現的「有孚」,這個「孚」,就是「誠」!(詳見說文解字系列之說「孚」)
二、不誠無物
《屯》卦的主題為什麼是「誠」呢?
我們曾經在說文解字系列中說起過《周易》作者所起的這個「屯」的卦名,與「誠」有著極大的關聯。
第一,「誠者,天之道」。《大象》以「天行」釋乾卦之象,實際上就已經暗示了作者是以「誠」為天德。「誠」在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中,位於中央之位,而剩下的其他四行分別是仁禮義智,巧好與傳統上對「元亨利貞」四德的解釋吻合,更巧的是,《屯》的卦辭也和《乾》一樣,開頭都是「元亨利貞」四個字!四德加上位居中央的一個「誠」字,就是思孟學派完整的「五行」學說。
第二,屯,肫也,肫的本意也是誠篤之貌,《正韻》曰:「肫,懇誠貌」。《中庸》對至誠之人描述是「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句中的「肫肫」又寫作「諄諄」,《廣韻》亦曰:「諄,誠懇貌」。由此可見,《屯》卦之「屯」,本就有「誠」之意。
第三,屯,是「春」的本字。春天是萬物始生的季節,《序卦》和《彖》等易傳也都將《屯》卦視為萬物始生之卦;而在思孟學派看來,「不誠無物」,「誠」正是誕生萬物的前提。
!《中庸》解釋了為什麼人可以像天地一樣化育萬物: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這是說,至誠之人可以盡人之性,進而盡物之性,盡萬物之性,則可以與天地生育萬物相比,「人」能夠與「天」「地」並列,成為三才之一,就叫做「與天地參」。
思孟學派的這個「與天地參」的思想,極大的提高了「人」的地位,因此,《周易》的卦序中,將《屯》卦排在第三卦,僅次於乾卦的「天行」和坤卦的「地教」兩個卦象,既暗示了至誠之人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又寓意著「三生萬物」。
三、厚德載物
《大象》在《屯》卦中說的「君子以經綸」,是承接坤卦的「君子以厚德載物」而來的。
君子修習至誠之道的過程,就要一個不停地和「物」打交道的過程:「載物」、「生物」、「成物」、「覆物」、「格物」……
如何處理好心與物的關係?都離不開一個「厚」字。
只有使本性中的善「厚」積起來,才能夠修成「誠」這個天德。
巧的是,「屯」字本身就有「厚」的意思。
《老子》中有「敦兮其若樸」,郭店楚簡本「敦」作「屯」,可知「屯」、「敦」二字互通。
「敦者,厚也」,君子之心性敦厚誠樸,有如大樸之未雕,故曰「敦兮其若樸」。
所以,《大象》在坤卦所說的「厚德載物」,引出的就是君子以「屯」的至誠之道厚其德,故曰「《屯》,君子以經綸」!
本文為「《象》說《周易》」系列之五,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