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之道:《大象》「君子以經綸」含義解析

2020-12-09 抱雪齋讀易筆記

《周易》第三卦,《屯》。

易傳《大象》對這一卦的卦德解析是:「《屯》,君子以經綸」。

什麼叫「君子以經綸」?歷來解說者,都沒有聯繫到這句話的思想背景:

《大象》的作者,屬於思孟學派,甚至連《周易》本身,也是思孟學派的作品。

因此,用思孟學派的思想來解讀《大象》和《周易》,很多的疑難之處都可以豁然貫通。

一、何以「經綸」

君子用什麼「經綸」?思孟學派的經典《中庸》告訴了我們答案: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也就是說,《大象》認為,《屯》卦給君子們的啟示,就是要用「」來「經綸」天下!

「誠」,不僅僅是思孟學派推崇的至高道德,同時也是《周易》一書提倡的最高道德。

《周易》中頻繁出現的「有孚」,這個「孚」,就是「誠」!(詳見說文解字系列之說「孚」)

二、不誠無物

《屯》卦的主題為什麼是「誠」呢?

我們曾經在說文解字系列中說起過《周易》作者所起的這個「屯」的卦名,與「誠」有著極大的關聯。

第一,「誠者,天之道」。《大象》以「天行」釋乾卦之象,實際上就已經暗示了作者是以「誠」為天德。「誠」在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中,位於中央之位,而剩下的其他四行分別是仁禮義智,巧好與傳統上對「元亨利貞」四德的解釋吻合,更巧的是,《屯》的卦辭也和《乾》一樣,開頭都是「元亨利貞」四個字!四德加上位居中央的一個「誠」字,就是思孟學派完整的「五行」學說。

第二,屯,肫也,肫的本意也是誠篤之貌,《正韻》曰:「肫,懇誠貌」。《中庸》對至誠之人描述是「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句中的「肫肫」又寫作「諄諄」,《廣韻》亦曰:「諄,誠懇貌」。由此可見,《屯》卦之「屯」,本就有「誠」之意。

第三,屯,是「春」的本字。春天是萬物始生的季節,《序卦》和《彖》等易傳也都將《屯》卦視為萬物始生之卦;而在思孟學派看來,「不誠無物」,「誠」正是誕生萬物的前提。

!《中庸》解釋了為什麼人可以像天地一樣化育萬物: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三生萬物,《屯》卦立春

這是說,至誠之人可以盡人之性,進而盡物之性,盡萬物之性,則可以與天地生育萬物相比,「人」能夠與「天」「地」並列,成為三才之一,就叫做「與天地參」。

思孟學派的這個「與天地參」的思想,極大的提高了「人」的地位,因此,《周易》的卦序中,將《屯》卦排在第三卦,僅次於乾卦的「天行」和坤卦的「地教」兩個卦象,既暗示了至誠之人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又寓意著「三生萬物」。

三、厚德載物

《大象》在《屯》卦中說的「君子以經綸」,是承接坤卦的「君子以厚德載物」而來的。

君子修習至誠之道的過程,就要一個不停地和「物」打交道的過程:「載物」、「生物」、「成物」、「覆物」、「格物」……

如何處理好心與物的關係?都離不開一個「厚」字。

只有使本性中的善「厚」積起來,才能夠修成「誠」這個天德。

巧的是,「屯」字本身就有「厚」的意思。

《老子》中有「敦兮其若樸」,郭店楚簡本「敦」作「屯」,可知「屯」、「敦」二字互通。

「敦者,厚也」,君子之心性敦厚誠樸,有如大樸之未雕,故曰「敦兮其若樸」。

所以,《大象》在坤卦所說的「厚德載物」,引出的就是君子以「屯」的至誠之道厚其德,故曰「《屯》,君子以經綸」!

本文為「《象》說《周易》」系列之五,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中庸》:人生至誠,以赤子心態處事,才為君子之道
    《中庸》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意思就是說:所謂真誠就是用以自我完善的基礎,而所謂中庸之道就是用以引導自己的準則,真誠是事物的開端和歸宿,沒有真誠也沒有了事物,所以君子要以真誠為貴。真誠,首先指的不是對於別人的真誠,而是對於自己的真誠,對於自己不自欺。
  • 詳解清華大學校訓:君子如何「自強不息」?
    但是在屬於思孟學派的《大象》作者筆下,「君子」一詞有著非常明確的特殊含義。作者將「君子」一詞放在「天行」的卦象和「健」的卦名之後,更顯示出它與前兩者的特殊關係。前文說過,「健」字在思孟學派眼中,有「誠」的意思。
  • 君子為人處世之道
    老子《道德經》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君子天下無敵,不是誰都打得過,是跟誰都不打,埋頭做自己的事,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誰跟誰爭呢?根本就不在一條賽道上。 本章中的「群而不黨」的「群」,是合群。
  • 《天道》:人生至誠,天之道也
    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者。誠,就是守善之道,唯天下之至誠,一為天下能盡其性,悟守至誠之道,就可以預知未來之事,可以趨吉避兇,這樣的忠厚風格就是君子厚德載物的狀態。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關於中庸的具體含義,歷來眾說紛紜,而且很容易走偏。可以講三層意思,就很好理解,不會出錯。第一層,《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什麼是君子之道中庸,講的是道德修為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君子之道。全篇出現「君子」34次,其中有「君子之道」7次,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從表徵和內涵,來解釋君子之道。第一方面,是描述君子之道的表徵。雖然沒有直接定義君子,但是通過這些描述,我們可以管窺君子之道的威力,上及天地,下至百姓,化育萬物。
  • 至聖之道:做人最可貴五種美德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這樣美好的名聲不僅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帶,並且傳到蠻荒之地。只要車船能到之地,只要人跡所能達,只要天之所蓋、大地所承的地方,只要是日月照耀、霜露墜落的地方,其凡有血氣的生物,沒有不尊重和不親近他們的。
  • 經綸天下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經綸天下,經綸:整理絲縷;天下:國家。治理國家。出自:《周易·屯》:「君子以經綸。」孔穎達疏:「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近義詞有:經緯天下,經綸天下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治理國家。
  • 何為--中庸之道
    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
  • 《高島易斷》佔卜時至誠無息之術
    ,幸思「至誠無息」之語,感悟「無息」二字,非單無止息之義,則無發氣息之謂也。於是始知《易》之為用,全精神氣力上之術,而至誠之道,一在無息之間;且悟六十四卦,則造化之理,即萬物之根本、八原子之結晶學,而推原子遇不遇之性情,及之於一切之事物,自國事之大,以至於人事之小,細大不漏,得悉指之於掌之學;又並知三百八十四爻之別,即示時之緩急,事之難易者也。具體來說,就是凝神息慮,屏住呼吸,專心默念所佔之事,待不得不發氣息之際,開始佔卜,以達間不容髮之效。
  • 樓宇烈:至誠態度感動天下
    原標題:樓宇烈:至誠態度感動天下  日前,在儒學與企業管理首屆學術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就儒家思想與企業文化的關係進行剖析解讀。   樓宇烈認為,儒學跟商業結合起來就是儒商,從事商業必須要有商道,儒商是我們歷史上流傳最廣、歷史最悠久的概念,儒家的思想一直被用來指導人們的商業活動。
  •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至誠之道是修行修心的方向,也是自然主義理想人生的現實切入點!誠於己是管理心念果決行為兩心合一知行合一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專心專業專注專精一藝以成名!說到不如做到想做就去做不留懸念不空遺憾高協力低內耗高度自身一致化!信於人是言行一致是信心信任信用土之德信!一言九鼎不輕許人!在修行修心的內在化方向上禪定是融萬念於一念化一念為無念!於無心處合道!然後天地合其德!以道蒞天下自然順心遂意!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出自孔子,孔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孔子指明德者具有榜樣作用,可以以德服人;第二層含義是,孔子強調為上者想要管控好手下,就一定要保證自己擁有好的品性。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
  • 君子之道的「道」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去「得」?
    「道」本身是形而上的概念沒有錯,但若想要求「道」,必須要回歸「道」在形而下的顯現,以此反照反知,才是正途。簡而言之,從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切實感受到的事物上入手,去體悟和理解什麼是「道」。人性的本位即是天道的自然呈現,那麼想要理解天道便只有從人性入手去反照了。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子曰:「君子之道費而隱。」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該經書不僅系統精闢地闡述了中正中和、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思想和主張,而且對中華理想人格的君子作了獨到的通俗的論證和闡發。一、君子尊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 「君子以反身修德」——從《蹇》卦的主旨再論《周易》的作者
    上回說到,《大象》這篇易傳,百分之百是屬於思孟學派的作品。比如它在解讀《周易》中的《蹇》卦時,說的是「《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其中的「反身」一詞,用的便是思孟學派的常用語。不妨先來看看《大象》對《蹇》卦的解讀:傳文說「君子以反身修德」,結合孟子說的「反身而誠」,我們可以看出,《大象》所指的君子所修之「德」,應該便是思孟學派最為推崇的「誠」。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君子,所謂君之子,就是國君的兒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賦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義,在孔子的眼裡,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擁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國學君從論語中精選了40句關於君子之道的論述,希望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為您帶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象》說周易系列:「君子以自昭明德」
    易傳《大象》的作者,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思孟學派門人。通過對《晉》卦的解讀,我們會發現,《大象》對於本卦的解讀極其精確,完全掌握了《周易》作者寫作卦爻辭的本意,而且從卦爻辭的用語中,明顯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周易》的作者與《大象》的作者一樣,都是思孟學派中人!不信?不妨細細讀來。
  •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德位相配,名實相副。聖人之德極盛,卻非一日之功所能養成,本章即告誡不可好高騖遠,以汲汲於聲名。 《詩經》有言:人穿了錦繡的衣服,外面又加一件樸素的禪衣。
  • 論子產的君子之道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二十二集*(本文共 1774字,閱讀大約 6分鐘)「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謂子產」,這個「謂」,就是孔子跟他的弟子或者跟別人談話的時候談到子產。子產是誰呢?根據《論語集解》孔安國的註解說,「鄭大夫公孫僑」,子產就是鄭國的一個大夫。
  • 重讀《菜根譚》一三二、節義來自暗室不欺,經綸繰出臨深履薄
    重讀《菜根譚》一三二、節義來自暗室不欺,經綸繰出臨深履薄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屋漏室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繰出。經綸:本指紡織絲綢,含有織造整理使其景景有條的意思,此處引申比喻經邦治國的政治韜略。據《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朱熹曰:『經者理其緒而分之,綸者比其類而合之也。』」此外《易經》中也有:「君子以經綸。」繰:同「繅」,音sāo,抽繭出絲的意思,此處作整理領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