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2020-12-20 顏小二述哲文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出自孔子,孔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孔子指明德者具有榜樣作用,可以以德服人;第二層含義是,孔子強調為上者想要管控好手下,就一定要保證自己擁有好的品性。

要想準確理解孔子這句話,我們來看看原文,《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對話: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段對話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季康子問孔子一些治國理政的事情,季康子問:「為了成全符合道義的人,我去殺掉不講道義的人,這樣做可以嗎?」

孔子回答說:「治國理政不要殺戮太重,只要您向善,百姓就會跟著您向善。擁有好德行的為上者就如風一般,可以為如草一般的為下者樹立好的榜樣,亦如風吹草必跟著倒一樣,為上者有德行,為下者亦重德行。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

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

如果脫離語境,可能就會生出歧義,認為這裡的「小人」是德性敗壞的人,若按照這種解讀來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可能就變味了。

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古代封建制度的地位差別,並非特指人在品行上的差別。

畢竟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是教季康子治國,屬於教君主治理百姓,所以孔子此處之「君子」和「小人」,強調的是「地位差別」。

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兩層含義

(1)有德者具有很好的榜樣作用,可以如風偃草一般,以德服人

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中,以及上下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將有德者比作「風」,風的特點是「輕柔」,並且具有「導向性」。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有德者定帶有「輕柔」之氣質,對身邊人具有「導向性」。於是,便有了「草上之風,必偃」一說。

其實孔子此舉是在強調有德者如風一般「輕柔」,且具有導向性之「榜樣作用」。

(2)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孔子用「草」來比喻老百姓,我們可以將老百姓看成上下級關係之為下者;同時,孔子又用風來比喻君主,我們可以將君主看成上下級關係之為上者。而孔子這裡所說的「風」,是「德風」,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自身就要具備高尚的品行,或者說得更加通俗一些,為上者要以德服人,用自己的高尚的品德,傑出的人格魅力讓為下者心服口服,而不是運用「強制性,威脅性」的方式去壓迫為下者,這樣治標不治本。

也就是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第二層含義就是,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綜上所述,要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話,就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理解「君子」與「小人」的含義,這裡的「君子」與「小人」僅僅只是代指古代的君主與百姓,是表達一種上下級關係,即「小人」並不是指品行低劣之人。而「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含義之一,是告訴我們有德者如風一般「輕柔」,且具有導向性之「榜樣作用」;含義之二則是,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比如,有一個孩子想要上學,但是家裡窮,連夥食費都交不起,你就去幫他一下,拿點學費幫助對方上學,這就是成人之美,君子風範。但如果幫助別人,是有目的性的,想為了出名才去做的,這些就並非君子所為,只是偽君子而已。
  • 中華故事第二十三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而著稱於世,不僅有數千年傳承不棄的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澱成為一種傳統家訓文化。這種對中國人成長成才具有永續薰陶作用的大眾教育方式,經過學而習之的家庭教育反覆實踐,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理想一脈相承,為中國人治家教子的不墜家風,歷史地延續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人不可別離的精神家園。 家訓傳統及其文化精神,源於實現個體夢、家庭夢、民族夢的社會需求。
  • 中英對照丨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今日選句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原文釋義 在位的人的品德好比風,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一定會順風倒下。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顏回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如果你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那麼天下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仁與義作為君子之德,小人是無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進向上於進德修業,小人日日向下沉淪於私慾。孔子說君子能「內省不疚」、「過則勿憚改」,君子能夠不斷反省自己,通過修身完善自我修養,砥礪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錯總要推諸他人或文過飾非,無法面對自己的缺失。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解
    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
  • 今日摘句--君子之德風
    一、君子懷德二、君子之德風三、君子成人之美四、君子周而不比五、君子坦蕩蕩六、君子中庸七、君子有禮八、君子不器九、君子知恥。君子之德風, 這幾個字已經對我們來說有些陌生。它來源於《論語》: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風與草,在這裡做動詞,意為像風,像草。可以這樣翻譯:君子的道德像風,民眾的道德像草。風吹向草,草就隨風傾伏。這一論述,指出了君子的德行必須像風一樣,影響大眾。此處的「小人」,指的是小民,平民。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加上這一篇,在頭條上也寫了有十篇回答了。幾乎每篇都能被推薦到頭條首頁,也是一件值得竊喜的事兒。以下為正文。我認為,除了正常人,還有小人和真小人,君子和偽君子之分。先說說小人。按字面理解,應該是不成熟,不懂規矩的人。但實際上指的卻是成熟的,懂規矩卻不守規矩的人。這種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總是會不擇手段的去算計別人。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養學問,當今學者學習的目的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 老祖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講的是什麼?還有一話更有深意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明言明語」躥紅網絡,這句近似霸道總裁般的經典話語適用任何場景,而從古至今也流傳著許多名言名語,老祖宗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講的是什麼?司馬越這一聽對庾敳是由衷的佩服,兩人的感情也就進了一步,劉輿落了空,也無從下手,司馬越便說「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思是說不可以用惡劣的想法去揣測行為端正的人的心思。
  • 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麼是君子?君子並不是好當的
    其實「君子」一詞一共有8種意思,這8種意思證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漢字的魅力,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什麼是君子?第一種意思:君子是一種竹子的名稱,有一種竹子叫做君子竹。不過後來的竹子與蘭花、菊花、梅花一起合稱為了四君子。第二種意思:君子是一種酒的名稱,在古代有一種酒就被稱為君子酒。
  • 君子之思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顏淵篇》中記載,弟子問什麼是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弟子仍疑惑: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到底什麼才是真君子呢?孔子弟子就曾向他請教這個問題。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個「心」包括了現在所謂的思想等等的心理之學,但卻不限於目前心理學的心,而是指「吾道一以貫之」的心性之心。什麼叫「喻」?這個字要注意。現代人喜歡講邏輯,邏輯是西方文化,十六世紀以後邏輯之道大行,它是根據希臘的原始邏輯發展而來的。邏輯是一種思考的方法。我們曾經介紹哲學,哲學要問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者先有女?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黨營私。
  • 韓愈這篇《原道》,說出何為君子之道,何為小人之道
    了解這些純粹是為了進一步描述何為君子何為小人。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君子有君子之道,小人有小人之道,單純區分君子和小人是很難區分的,若論心,同樣是人心,但人心之下就是另外一個世界,用另外一個世界去判斷所謂的君子和小人。在這我們先借用韓愈先生的《原道》來給大家提供獨特視角,用這種視角再去辨別小人和君子。
  • 影視劇中通常稱官員為「大人」,自稱「小人」,有什麼特殊含義?
    在古裝劇中,老百姓見到官員一律稱呼為「大人」,而稱自己為「小人」,這個稱呼其實學問很大,並不是今天我們認為的大人小孩,或者道德層面上的君子小人。這個稱呼跟「宗法制」有關,在宗法制中,「大人」是「大宗之人」的簡稱,「小人」是「小宗之人」的簡稱。那麼什麼叫大宗之人、小宗之人呢?為了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不得不扯得遠一點。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