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出自孔子,孔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孔子指明德者具有榜樣作用,可以以德服人;第二層含義是,孔子強調為上者想要管控好手下,就一定要保證自己擁有好的品性。
要想準確理解孔子這句話,我們來看看原文,《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對話: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段對話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季康子問孔子一些治國理政的事情,季康子問:「為了成全符合道義的人,我去殺掉不講道義的人,這樣做可以嗎?」
孔子回答說:「治國理政不要殺戮太重,只要您向善,百姓就會跟著您向善。擁有好德行的為上者就如風一般,可以為如草一般的為下者樹立好的榜樣,亦如風吹草必跟著倒一樣,為上者有德行,為下者亦重德行。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
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
如果脫離語境,可能就會生出歧義,認為這裡的「小人」是德性敗壞的人,若按照這種解讀來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可能就變味了。
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古代封建制度的地位差別,並非特指人在品行上的差別。
畢竟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是教季康子治國,屬於教君主治理百姓,所以孔子此處之「君子」和「小人」,強調的是「地位差別」。
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兩層含義
(1)有德者具有很好的榜樣作用,可以如風偃草一般,以德服人
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中,以及上下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將有德者比作「風」,風的特點是「輕柔」,並且具有「導向性」。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有德者定帶有「輕柔」之氣質,對身邊人具有「導向性」。於是,便有了「草上之風,必偃」一說。
其實孔子此舉是在強調有德者如風一般「輕柔」,且具有導向性之「榜樣作用」。
(2)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孔子用「草」來比喻老百姓,我們可以將老百姓看成上下級關係之為下者;同時,孔子又用風來比喻君主,我們可以將君主看成上下級關係之為上者。而孔子這裡所說的「風」,是「德風」,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自身就要具備高尚的品行,或者說得更加通俗一些,為上者要以德服人,用自己的高尚的品德,傑出的人格魅力讓為下者心服口服,而不是運用「強制性,威脅性」的方式去壓迫為下者,這樣治標不治本。
也就是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第二層含義就是,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綜上所述,要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話,就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理解「君子」與「小人」的含義,這裡的「君子」與「小人」僅僅只是代指古代的君主與百姓,是表達一種上下級關係,即「小人」並不是指品行低劣之人。而「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含義之一,是告訴我們有德者如風一般「輕柔」,且具有導向性之「榜樣作用」;含義之二則是,為上者要想管理好為下者,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