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為人處世之道

2020-12-17 麟開祥趾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朱熹註解說:「莊以持己曰矜。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和以出眾曰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矜」,是莊重,拘謹。矜的本意,左邊是個矛,是一種兵器,但沒有刃,是儀仗隊用的,不能殺傷人,但不怒自威,是一種仁義的武器。越王勾踐就曾經擺出三百人的儀仗隊,拿著矜,來迎接孔子。矜持,本意就是手持矜,代表自信,代表對對方的尊敬、友好和重視,也代表自己不可侵犯的威儀。

「君子矜而不爭」,君子莊重自持,但與人無爭。 這話很多人不同意,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怎麼能不爭呢?競爭,是一種幻覺,世上根本沒有競爭這回事。只是你不看自己,老去看別人,就老以為別人在跟你競爭。比如你高考考上了清華,是贏得了競爭嗎?其實不是,是你自己學習成績好,考試考得好,跟別人有啥關係?比如你沒考上,又是誰把你擠掉了嗎?你自己沒學好,沒考好。

企業也是一樣,蘋果很成功,它每天想著跟諾基亞、三星、小米競爭嗎?不是,只有落在後面的人,看著前面人的背影,他以為自己要跟別人競爭,所以經常把「競爭」這個詞掛在嘴上。走在最前面的人,不太回頭看別人,他心裡想的是顧客的未來需求、社會的未來形態、技術的未來發展、自己的未來對應,他就不太會去考慮所謂的競爭者。

前面講了君子做事四部曲:「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按原則去做,接受結果。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那人們為什麼都要去爭呢?那是人性的弱點,不關注誰給了他飯碗,總以為是誰搶了他的飯碗。芬蘭總理斯圖布說,蘋果公司毀掉了芬蘭經濟,iPhone扼殺了諾基亞,iPad淘汰了芬蘭造紙業。這就是典型的「競爭者思維」。這樣的思維,對自己的進步一點幫助也沒有。小說《三體》裡面不又有一句話嗎:「毀滅你,但與你無關。」芬蘭總理或許認為是蘋果毀了他,但蘋果絕對沒有想過「我們要幹掉芬蘭」,它只是要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生活罷了,真的和芬蘭沒關係。

老子《道德經》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君子天下無敵,不是誰都打得過,是跟誰都不打,埋頭做自己的事,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誰跟誰爭呢?根本就不在一條賽道上。

本章中的「群而不黨」的「群」,是合群。君子沒有不合群的,君子有才又有德,充滿善意,仁愛為本,至誠無息,恭敬有禮,樂善好施,全是好事,讓人如沐春風,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哪會不合群呢? 但是,君子絕不跟人結黨。君子沒有盟友,沒有「利益共同體」,沒有「一致行動人」。 因為君子的原則是全透明的,一切按大是大非的道義辦,他會怎麼做,人人都知道,全世界都知道。君子是獨立的,絕對不要靠山,也不要家臣。君子只以君子之道待人處事,不向誰效忠,也不要求誰向我效忠。

他雖然不向誰效忠,卻沒有人會懷疑他的忠心;他雖然不要求人向他效忠,人們卻願意凝聚在他的周圍。因為他的心是仁義的,他的原則是透明的,人人跟他在一起都放心。這就是「群」,不是「黨」。 黨是什麼呢,這個黨不是現代政黨的黨,是結黨營私,是利益集團,是人身依附。中國的文化,特別是政治文化,以及由政治文化影響到普遍的社會文化,有非常濃厚的人身依附的文化,講究「跟誰」,這就是招禍的根源。

「群而不黨」,這是君子的重要人格。不要「利益共同體」,只要求自己一顆誠意真心至誠無息對所有人。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我們還要結合前面學過的兩句話來再學習。 一是《論語 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和群而不黨是一個意思。「周」,是普遍。「比」,是偏黨,勾結。君子對誰都一樣,雖然跟某些人感情近些,但並不存在跟人勾結。對人親厚,但並非一定要求他親附自己,搞人身依附。對人施恩,那是於義理價值觀當施之恩,也不要人家有求於我,不等著人回報,不會因為「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知感恩」而生氣。因為君子待人處事,都是依自己的價值觀去做,是普遍的,是無條件的,對誰都一樣。

小人就相反了。小人對誰好,都是為了交換,為了勾結,有勢則附之,有利則趨之。與人有親厚偏黨之私,而無普遍之公。 二是《論語 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如風,但長長久久,天地人和。小人之交呢,是結黨營私,好的時候恨不得穿一條褲子,利益衝突了,馬上視若寇讎。君子對誰都懷善意,說真話。小人呢,不管見到誰都阿諛奉承,親熱得不得了,你說啥他都贊同,你喜歡啥他都跟你愛好一樣,先把你迷惑了再說,慢慢再看你這兒能對他有啥好處。

蕅益大師對本章做了最好的註解,他說:矜,則易爭。群,則易黨。故以不爭不黨為誡勉。所以總結一下君子處世之道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相關焦點

  • 《論語》中蘊藏的為人處世之道,細細品味,獲益終生!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實則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分寸。一、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訒、訥均為言語遲鈍之意。「訥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
  • 「兩靜兩動」的為人處世之道
    在這個充滿現實與喧囂的社會上,學會為人處世能讓一個人在生活中避開很多麻煩,在職場上混的如魚得水,同時也能讓自己跳脫出紛繁喧囂的世故,不在庸人自擾。都說方是做事之本,圓是為人之道,懂得方圓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方為矩,是框架,是做事之本做事要有規矩;圓,是光滑潤澤,包容寬和,圓絕對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 李嘉誠,做人的7個為人處世之道
    縱觀李嘉誠幾十年的商海生涯,他做人主要有7個為人處世之道。誠信是一種智慧,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李嘉誠善於做人,精於經商,他做生意的秘訣,最看重的就是一個「信」字,始終堅持誠信為本。 在一次採訪中,李嘉誠這樣說:我在1950年開始創業時只有5萬塊港幣,開業的那一天是5月1日,公司只剩下幾千塊港幣,所以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財政。但是在這樣的財政困境下,他依然堅持了一個「信」字。
  • 李嘉誠,做人的7個為人處世之道
    縱觀李嘉誠幾十年的商海生涯,他做人主要有7個為人處世之道。01以誠信為本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成大事者「以信義而著於四海」。誠信是一種智慧,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李嘉誠善於做人,精於經商,他做生意的秘訣,最看重的就是一個「信」字,始終堅持誠信為本。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彈瑟,孔子聽後認為仲由的彈奏充滿殺伐之音,並不符合儒家中正溫柔的禮樂追求,於是說道:「仲由喜歡彈瑟,技藝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為何要在我家裡彈呢?」  意思是讚揚仲由已經有了一定成就,但還沒到精微之奧的最高境界。  後來「登堂入室」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 古人為人處世之道!令人讚嘆
    古人為人處世之道!令人讚嘆!人活一世,有一種方式一定要學會,那就是為人處世。有些人工作生活中因為處事不夠圓滑導致諸事不順,遇到困難也極少有人幫助,可以說這樣的人為人處事做的不夠好。特別是從校園剛出社會的毛頭小子,剛從浪漫的校園生活走進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由於初來乍到,涉世不深,導致人際關係非常之差,才能也得不到全面的施展。要想做到輕鬆為人,巧妙處世,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而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叫做「逢人減歲,遇物加錢」,也是教大家為人處世的方法,希望這句話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提醒和思考。
  • 《論語》修正我們的21條「為人處世」之道!(李金平)
      【《論語》修正我們的21條「為人處世」之道!2、《論語》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靠譜,是可以從他的所作所為看出來的,那些花言巧語之輩中,很少有誠信正直的人!3、《論語》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那些不想學習的人,就不要在他們的身上花過多的心思,你的掏心掏肺也只會換來自取其辱!
  • 「讀了增廣會說話」,從《增廣賢文》中學為人處世之道
    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它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增廣賢文》的解釋是「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和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後半句更經典,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人的一生,不過短短幾十年,即使那些高壽之人,最多也就一百多歲,與無窮無盡的歲月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這看似短暫的數十年當中,會遇到形形色色之人,無論是在家鄉工作,還是選擇到外地打拼,都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無法孤立存在。
  • 《論語》告訴你為人處世的智慧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孔子說:看到朋友做的事不對,你就要真心善意地勸告,如果他實在聽不進去就算了,就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就是和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度,不能大包大攬。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是誰都繞不過去的,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 暗藏為人處世之道
    暗藏為人處世之道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雖然大家的身體構造都是一樣,但是思想以及性格卻是千差萬別。就拿現在日常生活來舉例子,大家肯定都聽過一個詞叫做「鋼鐵直男」,其實它指的就是那些情商比較低,特別理性並且不會服軟的男生。廣大女性朋友們相信對此都是苦不堪言,因為有時候和他們交流起來真的很累。
  • 何氏族人為人處世之道——何氏家訓
    一、孝敬親長之規孝順父母、尊敬長上,乃百行之首、萬善之源。人能盡得此道,天地鬼神相之,親戚鄰裡重之。凡有父母兄長在前者,不可不及時勉旃。今之人以能養為孝者何?蓋緣不顧父母而私妻子、倒行逆施者眾,彼善於此,故與之耳。殊不知孝之道,豈養之一事所能盡哉!
  • 為人處世大有學問,做到這點遊刃有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做人要正直,不可以過分圓滑,但為人處世也要講究方法方法,說話辦事太直來直去,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無法接受,事情也無法辦成。人們普遍認為,處理人際關係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然而,這是一道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的題,只要你能夠運用不同的辦事方式對待不同的事情,運用方圓之術,靈活處理與人的關係並處事變通,那麼你將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輕鬆獲得朋友。
  • 王陽明:為人處世「三不管」
    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識修養與人格魅力,皆是舉世無雙,為人處世更是深具大智慧。生而為人,難免為「三碗面」所累:人面、情面、場面。但王陽明卻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他接著說:「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為人處世,若是掌握了這「三不管」,真的會自在灑脫許多。
  • 真誠和善良,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處世之道
    商品經常社會,人們都很注重為人處世之道,只是人們的處世方式不同而已。在不少眼中,認為做人的處世之道就是做人要圓滑,能夠會拉關係、會說又善拍。於是,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處事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還學會了察言觀色,有的人則偽裝自己,以達到別人的好感,以為如此就是會處事的人。
  • 為人處世基本準則
    貧賤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無、迷濛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尊敬、謙遜、迴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奮鬥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無到有、修為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正直、勇敢、有良知,不偏不倚,不為五鬥米折腰;富貴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有、覺悟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淡泊、不顯、積善,臨危不懼,泰然處之。
  • 《鬼谷子》做人大智慧:4句為人處世的制勝名言
    鬼谷子精通百家學問,常年隱居雲夢山鬼谷,在山中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被後人稱為「王禪老祖」。就是這樣一位擁有通天徹地智慧的先賢,早早已洞察了人性中的罪惡,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哲學。要是依照鬼谷子的觀念,認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絕對不能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
  • 什麼樣的人不懂得為人處世?
    對於現在的為人處世之道,還是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認為只有自己做的對,他人都是錯的,有時還會在背後說別人壞人,嘲笑別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衝別人發脾氣,想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念,這樣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從來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樣的人不懂得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