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朱熹註解說:「莊以持己曰矜。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和以出眾曰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矜」,是莊重,拘謹。矜的本意,左邊是個矛,是一種兵器,但沒有刃,是儀仗隊用的,不能殺傷人,但不怒自威,是一種仁義的武器。越王勾踐就曾經擺出三百人的儀仗隊,拿著矜,來迎接孔子。矜持,本意就是手持矜,代表自信,代表對對方的尊敬、友好和重視,也代表自己不可侵犯的威儀。
「君子矜而不爭」,君子莊重自持,但與人無爭。 這話很多人不同意,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怎麼能不爭呢?競爭,是一種幻覺,世上根本沒有競爭這回事。只是你不看自己,老去看別人,就老以為別人在跟你競爭。比如你高考考上了清華,是贏得了競爭嗎?其實不是,是你自己學習成績好,考試考得好,跟別人有啥關係?比如你沒考上,又是誰把你擠掉了嗎?你自己沒學好,沒考好。
企業也是一樣,蘋果很成功,它每天想著跟諾基亞、三星、小米競爭嗎?不是,只有落在後面的人,看著前面人的背影,他以為自己要跟別人競爭,所以經常把「競爭」這個詞掛在嘴上。走在最前面的人,不太回頭看別人,他心裡想的是顧客的未來需求、社會的未來形態、技術的未來發展、自己的未來對應,他就不太會去考慮所謂的競爭者。
前面講了君子做事四部曲:「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按原則去做,接受結果。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那人們為什麼都要去爭呢?那是人性的弱點,不關注誰給了他飯碗,總以為是誰搶了他的飯碗。芬蘭總理斯圖布說,蘋果公司毀掉了芬蘭經濟,iPhone扼殺了諾基亞,iPad淘汰了芬蘭造紙業。這就是典型的「競爭者思維」。這樣的思維,對自己的進步一點幫助也沒有。小說《三體》裡面不又有一句話嗎:「毀滅你,但與你無關。」芬蘭總理或許認為是蘋果毀了他,但蘋果絕對沒有想過「我們要幹掉芬蘭」,它只是要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生活罷了,真的和芬蘭沒關係。
老子《道德經》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君子天下無敵,不是誰都打得過,是跟誰都不打,埋頭做自己的事,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誰跟誰爭呢?根本就不在一條賽道上。
本章中的「群而不黨」的「群」,是合群。君子沒有不合群的,君子有才又有德,充滿善意,仁愛為本,至誠無息,恭敬有禮,樂善好施,全是好事,讓人如沐春風,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哪會不合群呢? 但是,君子絕不跟人結黨。君子沒有盟友,沒有「利益共同體」,沒有「一致行動人」。 因為君子的原則是全透明的,一切按大是大非的道義辦,他會怎麼做,人人都知道,全世界都知道。君子是獨立的,絕對不要靠山,也不要家臣。君子只以君子之道待人處事,不向誰效忠,也不要求誰向我效忠。
他雖然不向誰效忠,卻沒有人會懷疑他的忠心;他雖然不要求人向他效忠,人們卻願意凝聚在他的周圍。因為他的心是仁義的,他的原則是透明的,人人跟他在一起都放心。這就是「群」,不是「黨」。 黨是什麼呢,這個黨不是現代政黨的黨,是結黨營私,是利益集團,是人身依附。中國的文化,特別是政治文化,以及由政治文化影響到普遍的社會文化,有非常濃厚的人身依附的文化,講究「跟誰」,這就是招禍的根源。
「群而不黨」,這是君子的重要人格。不要「利益共同體」,只要求自己一顆誠意真心至誠無息對所有人。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我們還要結合前面學過的兩句話來再學習。 一是《論語 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和群而不黨是一個意思。「周」,是普遍。「比」,是偏黨,勾結。君子對誰都一樣,雖然跟某些人感情近些,但並不存在跟人勾結。對人親厚,但並非一定要求他親附自己,搞人身依附。對人施恩,那是於義理價值觀當施之恩,也不要人家有求於我,不等著人回報,不會因為「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知感恩」而生氣。因為君子待人處事,都是依自己的價值觀去做,是普遍的,是無條件的,對誰都一樣。
小人就相反了。小人對誰好,都是為了交換,為了勾結,有勢則附之,有利則趨之。與人有親厚偏黨之私,而無普遍之公。 二是《論語 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如風,但長長久久,天地人和。小人之交呢,是結黨營私,好的時候恨不得穿一條褲子,利益衝突了,馬上視若寇讎。君子對誰都懷善意,說真話。小人呢,不管見到誰都阿諛奉承,親熱得不得了,你說啥他都贊同,你喜歡啥他都跟你愛好一樣,先把你迷惑了再說,慢慢再看你這兒能對他有啥好處。
蕅益大師對本章做了最好的註解,他說:矜,則易爭。群,則易黨。故以不爭不黨為誡勉。所以總結一下君子處世之道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周而不比,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