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
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人。
(2)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錢穆:奚不為政,猶云何不出仕從政。
(3)《書》:即《尚書》。
(4)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此三句可能是《尚書》的佚文,偽古文《尚書 君陳》有「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數語,語義大致相同。也有人認為「施於有政」一句是孔子的話。有,語助詞,無義。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孔子道:「《尚書》上說,『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為什麼定要做官才是參與政治呢?」
錢穆先生試譯: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何不從事政治呀?」先生說:「古書裡有兩句話說,『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愛及你的兄弟。』只要在家施行孝弟有條理,那也是從事政治了,又如何才算是從事政治呀?」
陳曉芬譯文: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麼不做官參與政治?」孔子說:「《尚書》說,『孝啊,只有孝敬父母,又友愛兄弟,並施行於政治。』這也是參與政治,為什麼一定要做官參政呢?」
【求知】
在儒家看來,孝悌是仁之本,身為君子首先要做到孝悌。為什麼呢?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所以,君子守孝悌,就能做到對君上忠誠。這樣看來,為政與修身、齊家的道理是一致的。這段文字表達的正是這個意見。
但是,孔子是對於出仕參政同樣懷有熱情。他懷抱著恢復周代禮樂文明的政治理想,一生都以周公為偶像,無時不刻不期望遇到明君,獲取的君上的信用。他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目標也是尋找能信用他的明主,從而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可是一直到孔子的晚年,他也不曾遇見能幫助他實現政治抱負的明主,他不禁發出概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能到了這個時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出仕參政的機會再也不會有了。
所以,從孔子一生的經歷來看,這段文字所表現的思想與孔子的抱負並不十分一致。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