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2020-12-17 國學新知堂

【原文】

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

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人。

(2)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錢穆:奚不為政,猶云何不出仕從政。

(3)《書》:即《尚書》。

(4)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此三句可能是《尚書》的佚文,偽古文《尚書 君陳》有「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數語,語義大致相同。也有人認為「施於有政」一句是孔子的話。有,語助詞,無義。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孔子道:「《尚書》上說,『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為什麼定要做官才是參與政治呢?」

錢穆先生試譯: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何不從事政治呀?」先生說:「古書裡有兩句話說,『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愛及你的兄弟。』只要在家施行孝弟有條理,那也是從事政治了,又如何才算是從事政治呀?」

陳曉芬譯文: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麼不做官參與政治?」孔子說:「《尚書》說,『孝啊,只有孝敬父母,又友愛兄弟,並施行於政治。』這也是參與政治,為什麼一定要做官參政呢?」

【求知】

在儒家看來,孝悌是仁之本,身為君子首先要做到孝悌。為什麼呢?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所以,君子守孝悌,就能做到對君上忠誠。這樣看來,為政與修身、齊家的道理是一致的。這段文字表達的正是這個意見。

但是,孔子是對於出仕參政同樣懷有熱情。他懷抱著恢復周代禮樂文明的政治理想,一生都以周公為偶像,無時不刻不期望遇到明君,獲取的君上的信用。他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目標也是尋找能信用他的明主,從而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可是一直到孔子的晚年,他也不曾遇見能幫助他實現政治抱負的明主,他不禁發出概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能到了這個時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出仕參政的機會再也不會有了。

所以,從孔子一生的經歷來看,這段文字所表現的思想與孔子的抱負並不十分一致。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或曰子奚不章」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能孝弟並能使人孝弟,這就是為政,幹什麼才是為政呢?(難道非得直接得到職位,才算是從政嗎?)」【注釋】或:某人,有的人謂:本義是招呼語、開談語。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
  • 《論語》摘錄之為政篇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孔子家語》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君子力行,以行動來說話,來教導和影響人;小人自己不行動,僅僅靠舌頭說話,來要求別人。)《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說:政就是正的意思。你帶頭走正路,誰還敢走邪道呢?)
  • 《論語》求知|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1)。」【注釋】(1)楊伯峻: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後漢書 孝明八王傳注》引《東觀漢記》說:和帝賜彭城王恭詔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我認為「貴仁者所好惡行其中」,正可說明這句。
  • 百日晨讀 |《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8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9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10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 論語丨為政篇(原文譯文匯總)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為政篇【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論語》02 為政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為政篇》論語講師群(第17課 2.1)
    孔門論學,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人以有群而相生相養相安,故論語編者為政次學而篇。孔門論政主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一本於人心。德者,心之最真實,最可憑,而又不可掩。故雖蘊於一心,而實為一切人事之樞機。為政亦非例外。此亦孔門論學通義,迄今當猶然。本章舊注,多以「無為」釋「德」字。其實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
  • 《論語》求知|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2·7 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錢穆先生謂:服,操執義。(3)先生:指長者,這裡指父母;弟子:指年幼者,這裡指晚輩或兒女。(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 《論語》求知|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假如立定志向實行仁德,總沒有壞處。」【求知】越是簡單的文字反而越難以解讀,看三家註解,真是三家三義。楊伯峻先生說,若志於仁,總沒有壞處。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若志於仁,總是有好處。我們也可以說多學一門手藝,總是有益處。若要將仁與一門手藝相提並論,若是孔老夫子知道了,一定會不高興。
  • 論語為政第二2.19、2.20、2.21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9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論語為政第二2.21原文及翻譯「原文」: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子曰:「《書》③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注」:①或:有人。②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何」。③《書》:指《尚書》。「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從政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敬父母啊!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遊問行孝之道,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原文】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知新謂通其大義,以斟酌後世之製作,如漢代諸儒之所為。可以為師:依前解,時時溫習舊得而開發新知,此乃學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學在我,能學即能教,故曰可以為師。若分溫故知新為兩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總之是記問之學。所學在外,則知識無窮,記問雖博,非屬心得,既非能學,即非能教。僅成稗販,何足以為師?
  •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7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禮節做去,別人卻以為他在諂媚哩。」【求知】這段文字應當是孔子自述之辭。在孔子時代,他所講的那套禮術就已經不被人認真遵從和執行了。除了孔子所講到的僭禮的行為之外,即使是一般的君臣相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都不再是完全依據古法古禮的規制了。孔子曾任魯國的大司空,輔佐魯定公。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
  • 【《論語》專輯】《為政以德》一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4分)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