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或曰子奚不章」

2020-12-23 湯殷權論語講義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翻譯】有人對孔子說:「夫子懷才抱道,正適合報效國家,恩澤百姓,可是你為什麼不從政呢?」孔子說:「《尚書》說『你能孝於雙親,友於兄弟,則內而修身教家者,外而必能忠君體國。以此施加於政事,可使教化大行,風俗淳美,治理國家有什麼難呢?』能孝弟並能使人孝弟,這就是為政,幹什麼才是為政呢?(難道非得直接得到職位,才算是從政嗎?)」

注釋】或:某人,有的人

謂:本義是招呼語、開談語。引申義是:報、告、說、談。

奚:文言疑問代詞,相當於「胡」、「何」,什麼,為什麼

「子奚不」之「奚」:為什麼;「奚其為」之:什麼

為政:從政。

是:代詞,這。指『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亦:也,也是

「奚其為」之「為」:動詞,幹、做的意思。

講義:

一、此一章書,是孔子闡明為政之理

二、當時背景

當時魯國的情況是,季氏擅權,季孫意如驅逐魯昭公,使之死於國外,他又昭公之為魯定公。定公受制於季氏,無力徵討之。

「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這句話是《尚書.周書.君陳》篇的第一節,是周成王任命君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去東郊下都(京畿附近的地方)做官時的話,大意是:你品行很好,對父母孝順,且能友於兄弟,一定能夠治理好這個地方,希望你盡職盡責,廣泛教化人倫,使這個地方養成醇厚之風。這是成王君陳的肯定、鼓勵和告誡。

三、什麼才是「為政」

在一般人看來,當官,擁有某個職位,這才是從政。如本章中的或人之問,乃是貴官位不存孝道

在聖人看來,「邦有道」時,賢良之人皆在位,這當然是從政。但是「邦無道」時,一兩個賢人在位,其作用範圍很小。要想改變局面,必從教化入手,方能從根本上改變。

讀這一章書,分明能看出孔子心意。孔子周遊列國,看到全天下「禮崩樂壞」,各國國君無心向道,回到魯國之後,專心「刪《詩》書,定禮樂,做《春秋》」,以圖教化後世

很多人這樣講,說孔子周遊列國之後,心灰意冷,「刪《詩》書,定禮樂,做《春秋》」是他的無奈之舉。在我看來,未必如此。讀此章,分明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思想,他分明是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所在,而且給世人開出了根治的「藥方」。

總結起來說,教育是最大的「從政」,而教育的根本在於教人「孝弟」。《論語》開篇第二章就是有子的「其為人也」論述,意義正在於此。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雲"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又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孝友,可以施一家之政;一家之政,可以使一國之政;一國之政,可以使天下。廣施教化,其意義豈可小看!由治身,到治家,到治國,到平天下,都是一個道理。孔子此章闡明的為政之理,也正是此理,這也是為政之根本所在。

一個社會,若人倫乖常(違犯常道),價值觀悖亂,皆是教育出了問題,也必由教育才能使之從根本上改變。孔子曰「三代之民之所以直道而行」,又雲「雖百世可知也」,學者當深深玩味、體會之。

四、今人對「為政」之認識,恰如或人之問!學者不可不明察、明辨。

五、古時解讀此章,有斷句不同:

1、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此種斷句對文義影響不大。

2、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把「施於有政」當成孔子語。

(待續)

相關焦點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講義:一、這章書是孔子告訴為政者,兩種不同治理方式產生不同的治理效果,使為政者對比、自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張學幹祿章」
    過失悔:後悔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以「根本之學」。《論語.子張》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又: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講義:一、這一章書,是孔子說孝子不可有須臾忘親之心。要點是,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孝與不孝。所以,所觀他的志與行,也都是有關「孝」的,不宜過分擴展。總論起來,一個孝子的行為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說,看一個人孝與不孝,要看很多方面。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季康子問使民章」
    (愛利:愛之,利之)舉:舉薦,任用教:教導,引導,教誨不能:才能低下或沒有才能的人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講人主「以身化民」之意。其原理是:《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人而無信章」
    【翻譯】孔子說:「人如果不講誠信,我不知道他怎麼立於世上。這就好比大車與小車沒有輗軏一樣,怎麼能向前走呢?」【注釋】輗軏:ní yuè,車轅與衡軛聯結處插上的銷子。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立心誠實之意。這裡的「信」不指言語,就心上說。二、輗軏就是關鍵。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曾子曰慎終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翻譯】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他們的美好品德,民眾的德性就重歸於忠厚淳樸。」講義:一、當今對此章的解釋比較紛亂。有把「終」和「遠」解釋為事情的最終結果,指做事之前就要想到結果,那就會民風厚淳,少做錯事。有把「慎終」解釋為:謹慎地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哀公問曰何為章」
    與「枉」相對枉:不正直的人,與「直」相對服:這裡指「心服」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講人君服民之道。《論語.顏淵》有一章即是此意: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明白)。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劉毓慶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一章談的是識人術。 在人生交往中,最難的是認識人,大奸若忠,巧言似仁,擇友不慎,就有可能上當。有的人交往多年,竟不知其心,關鍵時刻,為友所賣,致使世人感嘆人心叵測。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以這三點觀人,放在《為政》篇中,就是知人勵品的重點所在。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子夏曰巧笑章」
    【原文】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翻譯】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詩說『素』是美,這是為什麼?」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6
    劉毓慶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一章表面上是講異端學說之害,實則講的是價值觀教育問題。 孔子講這話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一般學者。對學者而言,研究無禁區;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價值觀教育。如果一開始學習,便接觸那些宣揚不正確的價值觀的東西,即所謂「異端」,勢必在價值判斷上出問題。而不正確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害莫大焉。所以荀子強調「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我們當下的教育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部分青少年把西方人的利己主義當做天經地義,而把克己奉公的高尚行為認作違背人性。學校只教知識,不教做人,而不知做人比知識更重要。當下用高科技技術供人為奸者,有幾人不是大學培養出來的?
  •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孝心比孝行更重要。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讀論語 · 為政篇 | 第十八節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篇包括24章。
  • 論語為政第二2.19、2.20、2.21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9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論語為政第二2.21原文及翻譯「原文」: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注」:①或:有人。②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何」。③《書》:指《尚書》。「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從政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敬父母啊!
  • 《論語》摘錄之為政篇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
  • 孔子既然不「從政」,《論語 為政篇》在談什麼?
    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尤其是收錄其言傳身教的《論語》,對於古代文人士子來說,它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必讀書目。但奇怪的是,孔子大談「為證」之道,一生卻幾乎未任一官半職。有史料記載,魯國君主曾想分封孔子為諸侯,但是手下的謀臣說:「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不乏文武全才,假如給他封地,恐怕對您不利。」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
  • 學《論語》必須通讀原文,切不可斷章取義
    湯殷權《論語》講義一一讀書感悟(原創)學《論語》必須通讀原文,切不可斷章取義。為什麼呢?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要「讀原文」?用《論語》中顏淵的話講,就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也就是說,聖人的道理無所不包,每個人認識和理解的,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誰也不能拿自己理解的一小部分,來告訴大家說「就是如此」。舉個例子:看到《論語》某一章,100人讀就有100種理解(指理解的深度和對於自己的指導作用而言),那麼,誰的理解是對的?誰的理解又是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