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翻譯】有人對孔子說:「夫子懷才抱道,正適合報效國家,恩澤百姓,可是你為什麼不從政呢?」孔子說:「《尚書》說『你能孝於雙親,友於兄弟,則內而修身教家者,外而必能忠君體國。以此施加於政事,可使教化大行,風俗淳美,治理國家有什麼難呢?』能孝弟並能使人孝弟,這就是為政,幹什麼才是為政呢?(難道非得直接得到職位,才算是從政嗎?)」
【注釋】或:某人,有的人
謂:本義是招呼語、開談語。引申義是:報、告、說、談。
奚:文言疑問代詞,相當於「胡」、「何」,什麼,為什麼
「子奚不」之「奚」:為什麼;「奚其為」之奚:什麼
為政:從政。
是:代詞,這。指『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亦:也,也是
「奚其為」之「為」:動詞,幹、做的意思。
講義:
一、此一章書,是孔子闡明為政之理。
二、當時背景
當時魯國的情況是,季氏擅權,季孫意如驅逐魯昭公,使之死於國外,他又立昭公之弟為魯定公。定公受制於季氏,無力徵討之。
「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這句話是《尚書.周書.君陳》篇的第一節,是周成王任命君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去東郊下都(京畿附近的地方)做官時的話,大意是:你品行很好,對父母孝順,且能友於兄弟,一定能夠治理好這個地方,希望你盡職盡責,廣泛教化人倫,使這個地方養成醇厚之風。這是成王對君陳的肯定、鼓勵和告誡。
三、什麼才是「為政」
在一般人看來,當官,擁有某個職位,這才是從政。如本章中的或人之問,乃是貴官位而不存孝道。
在聖人看來,「邦有道」時,賢良之人皆在位,這當然是從政。但是「邦無道」時,一兩個賢人在位,其作用範圍很小。要想改變局面,必從教化入手,方能從根本上改變。
讀這一章書,分明能看出孔子心意。孔子周遊列國,看到全天下「禮崩樂壞」,各國國君皆無心向道,回到魯國之後,專心「刪《詩》書,定禮樂,做《春秋》」,以圖教化後世。
很多人這樣講,說孔子周遊列國之後,心灰意冷,「刪《詩》書,定禮樂,做《春秋》」是他的無奈之舉。在我看來,未必如此。讀此章,分明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思想,他分明是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所在,而且給世人開出了根治的「藥方」。
總結起來說,教育是最大的「從政」,而教育的根本在於教人「孝弟」。《論語》開篇第二章就是有子的「其為人也」論述,意義正在於此。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雲"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又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孝友,可以施一家之政;一家之政齊,可以使一國之政治;一國之政治,可以使天下平。廣施教化,其意義豈可小看!由治身,到治家,到治國,到平天下,都是一個道理。孔子此章闡明的為政之理,也正是此理,這也是為政之根本所在。
一個社會,若人倫乖常(違犯常道),價值觀悖亂,皆是教育出了問題,也必由教育才能使之從根本上改變。孔子曰「三代之民之所以直道而行」,又雲「雖百世可知也」,學者當深深玩味、體會之。
四、今人對「為政」之認識,恰如或人之問!學者不可不明察、明辨。
五、古時解讀此章,有斷句不同:
1、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此種斷句對文義影響不大。
2、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把「施於有政」當成孔子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