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2020-12-25 琢磨君專欄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

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

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

《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人若是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

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這就好比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一個好的工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武術家李小龍解釋功夫的一段話,與「君子不器」的思想核心相似:

一個好的武術家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因為水是無形的。因此,你抓不住它,也無法用拳頭擊傷它,所以像水一樣柔軟靈活吧。清空你的思想。無形無式,如水一般。將水倒入杯中,它變成杯的形狀。將水倒入瓶中,它變成瓶的形狀。將水倒入茶壺中,它變成茶壺的形狀。水可靜靜流淌,亦可猛烈衝擊。像水一樣,我的朋友!

其實,「器」就是被外物控制的意思。比如說,一塊泥土可以做成任何形狀,可一旦做成了杯子,它的價值和作用就被控制住了,它就不能做成碗,或者其他器皿了。

真正的君子,思想不偏激、不傲慢,努力追求成為泥土最原始的樣子,讓自己具備成為任何事物,做成任何事情的可能性,而不是被外物所控制住。

真正厲害的人或者動物,往往就是具備「君子不器」的特徵:他們很低調,讓人一眼看不清摸不著。就像鷹和老虎那樣——「老鷹站立時雙目半睜半閉,仿佛處於睡態;老虎行走時慵懶無力,仿佛處於病態」;也如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一樣,他們是絕頂的武林高手,但深藏不露。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鋒芒畢露,因為一旦顯露了,就成為「器皿」,而不能達到「道」的境界。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不知道對方學什麼專業,不知道他從什麼地方來的,身上的地域特徵越少,這也說明此人心智越成熟,其思想境界和能量就會越大,因為他越接近「道」,而不是「器」。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就是屬於「不器」的代表人物,而且我們通過他人之口,也可以知道曾國藩「不器」到了何種程度。

鹹豐二年臘月廿一傍晚,曾國藩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及其幕友左宗棠首次見面,三人促膝長談,商量組建湖南團練的事宜。曾國藩作為二品大員,絲毫沒有一點官架子,一副儒生相,衣著簡樸,神態謙遜。

左宗棠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對曾國藩的第一印象是「為人正派,肯任事,但是才能和膽略平庸」。左宗棠認為曾國藩「眼中缺乏精悍之氣,面上沒有果決之容」,不像個帶兵打仗的將領。

殊不知,曾國藩30幾歲的時候也是意氣風發、驕傲自大,但是經過10幾年的克己修身功夫,已經徹底脫胎換骨,變得為人真誠、仁恕、謙虛,所以被左宗棠誤以為是一副笨頭笨腦的樣子。或許,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接近於「大智若愚」了。

其實,許多人初見曾國藩,都覺得有點失望,而這都是因為曾國藩已經修煉成了「君子不器」,他氣場和功名地位不匹配,身上少有驕狂之氣,多了謙虛低調之氣。

清代學者方宗誠第一次見到晚年的曾國藩,覺得他不像一位總督和將領,而像一位土裡土氣的鄉村老教師。

英國人戈登見到曾國藩時,也是頗感失望,他說:「曾國藩舉止行動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樣子——這與他過去的歷史是不相符的;他的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跡。

所以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越是厲害的人,越讓人看不出他有什麼本事,因為他們懂得學「潛龍」那樣,不輕易顯露自己,反而喜歡用笨拙來掩蓋自己的鋒芒。

曾國藩能夠在晚清亂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打笨仗的方法徹底消滅太平軍,在晚清政壇屹立不倒,官至極品,足以證明他智商和情商都是一流的,只是他擅長「大巧若拙」罷了。

胡適有句名言叫:「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才有大成就」,這句話非常適合曾國藩。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天底下最完滿的東西,似乎也有殘缺,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天底下最充盈的東西,好似也很空虛,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不器」的人,真人不露相,更有大出息!

朋友們,您是怎麼看「君子不器」呢?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藏有四個「高層次思維」,很奇怪
    ——安迪教父真正厲害的人,肯定會有很多的過人之處,就是因為這些地方比其他人優秀,才會成為了別人心目中的成功者,甚至是一些人心目當中的偶像。我們要多同這些人在一起,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舉止,捕捉到他們身上的優點,最好是把這些優點「據為己有」。其實這些真正厲害的人,身上往往都藏有四個「高層次思維」,如果你擁有了,你也是一個厲害的人。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有4個顯著的特徵,看看你有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想提升自己,不枉此生,就要多向優秀的人學習,向聖賢看齊。從古至今,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有下面四個顯著的特徵。君子知恥而後勇,我們可能算不上君子,但也不可自暴自棄,仍要嚴格要求自己,奮發圖強,盡最大努力去做。
  • 一個真正高明的人,即是君子又是小人,到哪兒都吃香
    我國漫長的歲月中湧現了不少的偉人,他們大都十分的聰明、睿智,並且這些人每每大家提到他們的時候,都免不了誇一句「厲害」。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厲害的人,他們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在處理人際關係上面是一把好手。任何人提到他們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誇他們一句有本事、有能耐。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有這幾個特徵
    一個人厲害不厲害,往往並不看他們的身上所擁有的物質財富,而是通過這個人為人處世中表現出來的細節,通常,一個厲害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很有作為的人,很有成就的人。所以,他們的為人處世,必然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具體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個特徵: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擺架子。我們不能說,所有厲害的人,都不擺架子,其實,大多數有成就的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他們的確不會擺啥架子。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重讀《論語》:為何說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多餘的謬論?
    導讀:君子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而非某類仕的專屬。教育也應該有教無類,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人。「不器不君子」,先成為有用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人,然後才有資格謀道。一、何為君子?君子,其實只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顯然,它與一個人博學與否,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反過來這麼思考:難道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工匠,只因為技術單一,就不配稱為君子嗎?顯然不合理。所以,用君子來闡述「器與不器」,首先便是不合適的。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能力強大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就是說:真正的天道,就是在不爭不費中取得勝利,而當你不爭的時候,天下沒有人能與之相爭。
  • 子曰:「君子不器。」
    要處理「君子不器」的問題,首先要釐清「君子」與「不器」指何而言?進而再將「君子」與「不器」關聯一起?從中釐清二者關係,期望能解決本章問題。何謂「君子」?先引《白虎通義》講:「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才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兩面派」
    到了一定的年齡,思維和認知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們就會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兩面派」,而不是「單線思維」。如果我們哪一天大徹大悟了,便會發現之前的很多偏執想法是錯誤的,繼而轉向「正反兩面」思考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接近於大道,即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
  •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孔子說「君子不器」?
    僅僅依靠物質的消費,僅僅停留在人性的平均水平、低端水平,那君子能夠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嗎?君子不器給出的回答是,如果一個人只追求消費欲望的滿足,那其結局只能是富貴而名磨滅,頹然泯乎眾人。所謂人性善,是指人心向善,而非既定的人性事實。君子永遠指稱那些面對既定事實而選擇向上超越的人,那些有著道德可能的人。
  •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比較安靜的
    真正厲害的人,不一定是五大三粗,令人懼怕,或者是家財萬貫,用錢來衡量一個人是比較庸俗的。而用長相來評價一個人,只能說看太過表面了。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會比較安靜。他們活的是從容、自由、灑脫。得與失很坦然,內心很強大。能夠活得安靜是一個人本事。
  • 真正厲害的,往往是那些「沉默寡言」的人
    真正厲害的,往往是那些「沉默寡言」的人生活中的你,是習慣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人,還是習慣用沉默去面對一切的人?在我們的身邊,也常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喋喋不休,遇到問題時喜歡去爭執,去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
  • 真正厲害的人,為何對人往往比較「冷漠」?
    大家與人相處,熱心腸,說話溫和的人相對要受歡迎一些,而態度冷漠,不怎麼在意別人感受的人會感覺有些距離感。不過,在生活中,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在對待別人上面,都顯得比較「冷漠」,但這樣的人其實也應該結交。什麼樣的冷漠?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正是這些句子中的其中一句,其出於《論語.為政篇》之中,關於該句的深刻意義,顯而易見是無可辯駁的,但其具體所指以及它的真實意蘊,人們對此持有很大的爭議。這種爭論主要分為兩個派別:一派是器物說,源自《易·繫辭》中「形乃謂之器」之說。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因此,孔子進一步認為,器有形而道無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內在的規律,只有內在規律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縛和限制,事物才能把自身能量發揮到最大化,進而造福同類。對君子來說,要想受人崇敬和膜拜,必須以「學無止境」的態度來要求自己,不斷磨礪自己,不斷嬗變,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高度和境界。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深藏不露,別小瞧
    原來,這世上,最厲害的事物,往往都深藏不露,都是很低調地,不解釋,不炫耀,不張揚。現實生活中,窮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窮,到處嚷嚷炫耀,就怕別人說他窮;富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富有,儘量保持低調,就怕因為炫耀而招惹是非。
  • 《論語》:修行的最高境界,君子不器
    《論語》中說:「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我想,同樣也是這個意思。君子一旦被確定了一種用途,便是被限制住了。人,不應該如器皿一樣,被一種用途所限制。而要能夠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如此,才能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道德經》中說:「和其光,同其塵。」一個人,越成熟,就越是不去表露自己的特性。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看起來都很「普通」,他們一般有四個特點
    也就是說,穿著普通的人,不一定就是沒錢的。真正厲害的人也如此。越是厲害的人,看起來越普通。而越是「半桶水」的人,才越會鬧騰,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厲害」。而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不會讓人覺得尷尬,也或者說,如果不是看到名片,可能都不會知道他就那個很厲害的人。一般來說,真正厲害的人,會有下面四個特點。
  • 做人四個「不器」,君子不器的一點理解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篇,其中的「不」的含義就是:「不局限,不拘泥,不囿於,不著急」。「器」就是一個東西,一件用具,或是普通用具,或是尊貴之物。用來比喻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職業,發揮什麼樣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