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
事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還有很多灰色地帶需要我們去理解、包容、處理。當我們眼中看不慣的事物越來越少,我們越成熟;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就看他腦子裡是否能同時容納下兩種不同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到了一定的年齡,思維和認知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們就會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兩面派」,而不是「單線思維」。
如果我們哪一天大徹大悟了,便會發現之前的很多偏執想法是錯誤的,繼而轉向「正反兩面」思考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接近於大道,即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下面我通過三個方面來向大家闡述「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兩面派」。
第一: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中國人有兩套思想體系——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這兩種思想和而不同,共同作用於一個人身上,並且互相補充。比如說,人年輕的時候,一無所有,需要多用儒家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努力進取,分發作為;但是到了功成名就後,又要多用道家思想,清心寡欲,將「功成身退,天之道」牢記於心,最後得以善終。
儒家的精神是「入世」,告訴我們要有理想,要有抱負,要進取不懈,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做人難、辦事難,光是一個勁地冒進,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這樣也是於事無補。所以說,我們做人做事還得要有點道家的「出世」精神。
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志存高遠,卻又不拘泥於眼前的小事、雜事、亂事,這樣才能以坦蕩的胸懷幹成大事!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更是形象地比喻:儒家像糧食店,是中國人的精神糧食;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不必去理會它;可是精神上一生病,就非去不可。
所以說,真正思想成熟的厲害人物,兼具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他們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講得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屬於典型的「兩面派」。這種人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就像上面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以及「腦子裡能同時容納下兩種不同的思想」一樣。
第二:外柔內剛;
《易經》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告誡大家做人要剛勁,奮發作為;
《易經》坤卦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告誡大家做人要謙柔,以柔克剛。
易經的乾卦強調的是男人剛健的品質,易經坤卦講得是女人陰柔的品質。但是真正厲害的人,身上往往融合了男人的剛健,以及女人的陰柔,處於「剛柔並濟」境界。
因此,魯迅所說:「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作家周國平妻子更是說:「優秀的男人都有女性氣,同時又是真正的男子漢」。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人生低谷的時候,認真研讀老子《道德經》,悟出了一條心得:至柔非柔,至剛非剛。他之前做人做事過於剛強,四處樹敵,阻礙很多,人至察則無徒;但是在大徹大悟後,他更加崇尚「剛柔並濟」的處世風格。
在家書中,他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大改之前過於剛強的處世風格,從此以後剛柔並濟,於是「變則通,通則久」,曾國藩做人做事越來越順利,直到最後取得「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功勳。
所以說,一個人太過於剛強,不是好事;太過於柔弱,也不好;而是要懂得外柔內剛,同時具備兩副面孔,這樣才能在俗世中更加遊刃有餘,人事通達。外柔內剛,外圓內方,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做到這樣的人能不厲害嗎?
第三:外小人,內君子
傲慢和偏見是人性當中根深蒂固的弱點,喜歡隨便給人貼標籤就是其表現形式之一。比如說,某人站在道德制高點,點評誰是君子,誰是小人,誰是好人,誰壞人。其實,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覺得的君子與小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
就如老子《道德經》所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也如曾國藩所言: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
既然君子和小人是沒有絕對的,那麼我們自身又該如何做人做事呢?
五代時期的不倒翁宰相馮道在其《小人經》中說道: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
即:做人,對外表現出如君子般仁義道德,而內心則是耍陰謀詭計的小人的想法,這是真正的小人;對外表現出如小人般陰險狡詐,但內心卻如君子般高風亮節,這樣的人才是真君子。
為什麼我們最好選擇「外小人而內君子」呢?其實,用四個字就可以解釋——和而不同!
如果你不能與世俗「和光同塵」,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四處樹敵,最終難以做成事情。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丟了做人原則和良心,內心對於真善美、對於忠孝仁義的追求不能丟失。
莊子用另一個詞語來解釋這種高明的處世之道——外化而內不化。「外化」,就是與外界相處,學會變通,適應環境,搞好人際關係;「內不化」,就是無論外界風雲怎樣變幻,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
所以說,我們會發現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準確來說就是:外小人而內君子,同樣是具備「兩面派」的作風。但是他們做人做事更加順暢,因為他們才是更加接近於大道。
結語:
曾經看人在網上抱怨說:社會上有兩套邏輯——第一套是浮於明面的,往往圍繞道德展開,往往只說不做。第二套是潛於暗處的,往往圍繞利益展開,往往只做不說。我們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為我們會把道德邏輯當真。
其實,不管是道德邏輯,還是利益邏輯,我們都不能偏廢,該講道德就講道德,該講利益就講利益。如果大家感覺自己被道德邏輯欺騙了,然後以後只講利益邏輯,這就是矯枉過正,屬於偏廢一端,還是不可取,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任何時候,真正厲害的人,都能夠從正反兩面看問題,保持「兩面派」的作風,而不是「非黑即白」。真正能夠從生活中大徹大悟的人,也都是屬於「兩面派」,但是他們更加接近於大道,生活越來越走上坡路。
朋友們,您覺得呢?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