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2020-12-17 梧桐樹邊羽

「器」是個很有意思的會意字。從字形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條狗在朝四面狂吠。所以中間一個「犬」字,上下左右四個「口」字。

它的本意就是狗的叫聲,不過在發展演變中不斷融入新的會意——為什麼狗狂吠?因為要守住東西。為什麼要用狗守住?因為這些東西是有用處的。到後來本意消失,引申為「器具」,又因為器具一般是用來裝東西的,裡面有內容,引申為「才華」、「技能」、「本事」、「功能」。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

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

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

當然不是的。

因為「器」的才能有專屬性,即功能性,相對的就是局限性。金器就不像木器那樣可塑造,木器就不像玉器那樣晶瑩剔透,玉器則不像金器那樣堅硬無比——這些都是特性,但是對於「君子」來說,需要做到的是集中所有「器」的美德——這只是一個簡單比喻。

「君子」是有崇高理想、美好品德之人。「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是指「君子」在為政、為官、進行國家管理之時的一種行為品德。

為什麼君子在為政之時要放棄單方面的才能呢?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會和國家的方法,無非是「道、法、術、器」,「器」是在哲學思想的最底層,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種可見的,有形狀的東西,對於才能來說,就屬於外露之才。

「器」不過是人們在追求「道」的過程中,學習各種「法」,使用各種「術」時憑藉的才能和工具。在個人修養的範疇中,使用「器」來追求「道」是一個比較低級的層次,因為相對於「君子之道」,某一方面的才能是淺薄的,雖然專精卻同時是受到局限。

作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在思想追求上要打開這個局限,才能領悟「道」,從而一通百通。

這是從哲學方面理解,落到現實中來,其實也很簡單。

唐僧沒什麼本事,卻是西遊取經隊伍的核心領導,就是因為他「不器」;劉邦武力值平平,但是能讓蕭何、韓信、張良輔佐以成大業,就是因為他「不器」;諸葛亮智力超群,關羽、張飛武力超群,偏偏是劉備當了皇帝,那些老臣們忠心耿耿,還是因為他「不器」。

我們常貶低一些領導「外行領導內行」,可是真正的大統領,即便是「懂王」,也不是什麼都要明白,什麼都要精通的。

做最高領導,懂得如何使用各種「器」就好了,沒必要自己成為「器」。

求「道」之路從來是艱苦的。

只有有理想、有追求的「君子」才講究「不器」,如果我們矢志追求「大道」,當然是值得稱讚的事情。

但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學會一兩門謀生技能,老老實實當「器」,比超越「法、術、器」的求「道」者要輕鬆一些。

「器」與「不器」,都是人生。

作「器」很容易,也很普遍。

純粹地追求「不器」要麼就是廢人,要麼就是君子。也可能是有君子的理想,結果活成了廢人。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獨立成段的一句話,由於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闡釋歷來存在諸多爭議。何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統治者和貴族。「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該作何解呢?正因為「器」字包含著有形的、具有某種特定用途的含義,後人對這句話的解說 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皿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並不以此為傲,反而以此為賤、為鄙。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可以看出,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裡,稱得上君子的人,無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並且人格很偉大,跟「聖人」沒有什麼區別。然而,要達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磨礪,按照某種規則和方式,不斷修煉自己的才華、本領和智慧,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正是這些句子中的其中一句,其出於《論語.為政篇》之中,關於該句的深刻意義,顯而易見是無可辯駁的,但其具體所指以及它的真實意蘊,人們對此持有很大的爭議。這種爭論主要分為兩個派別:一派是器物說,源自《易·繫辭》中「形乃謂之器」之說。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這就好比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一個好的工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對古代文學有點了解的人不難發現,「君子」一詞廣泛活躍在文學典籍之中。
  • 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論語》:修行的最高境界,君子不器
    其實,這個「形」,不是「形體」的意思,不是說「大象」就沒有形體。這個「形」,我想,解釋為「形狀」,更容易理解一些。如果把「形」解釋為「形狀」,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物體,如果大到了極點,其實也沒有極點,因為,他的邊界是無限延伸的。既然他的邊界是無限延伸的,那麼,他又怎麼會有形狀呢?
  • 做人四個「不器」,君子不器的一點理解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篇,其中的「不」的含義就是:「不局限,不拘泥,不囿於,不著急」。「器」就是一個東西,一件用具,或是普通用具,或是尊貴之物。用來比喻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職業,發揮什麼樣的才能。
  • 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談君子 話品格——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王楚健近日,筆者翻開張傳玖先生的新作《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感覺其意義非凡。筆者注意到,這本書中,出現最多的詞是「君子」兩字。在儒家思想裡,君子一詞是指品格高尚的人,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模式,做人標準。比如,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做到中庸等。《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的句子甚多,正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這些都集中體現了孔子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子曰:「君子不器。」
    要處理「君子不器」的問題,首先要釐清「君子」與「不器」指何而言?進而再將「君子」與「不器」關聯一起?從中釐清二者關係,期望能解決本章問題。何謂「君子」?先引《白虎通義》講:「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這句話很著名,從小背誦過,然而一直懷疑現在人翻譯的這種意思。溫習舊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嗎?孔子所說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做老師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學記》中記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 舜緣文化張詩苓作「君子不器」主題分享會
    2019年10月13日周末,知名周易學者,風水堪輿名家,舜緣文化首席命理學老師張詩苓開講線下大型「君子不器」易學分享會。本次分享會有舜緣文化承辦,旨在為廣大社區學員講述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精神。  據此我們知道,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事物的表象,要從紛亂的表面現象,去領悟其中深層的,更根本的道理。如果滿足於表面,不去追根求源,就會被假象所騙,所知自然是「下」;只有深挖求源,才能一以貫之,舉一反三,見一知十,直到最後「不佔而知」。
  • 「君子不器」的六種解讀,史上眾說紛紜,如何解讀才合孔子心意?
    「君子不器」是《論語》中的名句,歷史上對此句的內涵紛爭不絕。爭論的核心落在「器」字的內涵上,孔子說的「器」到底指什麼,有幾種不同解釋。大部分學者從訓詁考據的角度去還原「器」,從而推論出孔子本來的意思。本文將歸納這類觀點,在此基礎上用一種新的思路去詮釋這句話。
  • 重讀《論語》:為何說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多餘的謬論?
    導讀:君子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而非某類仕的專屬。教育也應該有教無類,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人。「不器不君子」,先成為有用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人,然後才有資格謀道。一、何為君子?君子,其實只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顯然,它與一個人博學與否,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反過來這麼思考:難道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工匠,只因為技術單一,就不配稱為君子嗎?顯然不合理。所以,用君子來闡述「器與不器」,首先便是不合適的。
  • 從《論語》中「君子不器」想到:人要志存高遠,追求大道
    子曰:君子不器。注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器,就是器皿。每一種器皿都一種用途,好比人學了一技之長,可以養家餬口。但是作為孔聖人口中的君子不願意學一才一藝,認為那是小道。但是子夏又說,追求技藝技能,會讓人拘泥於此,這是君子不做的。舉一個例子說,現代社會人人都追求財富,沒錢的想有錢,有錢的想更有錢。百萬富翁想成千萬富翁,千萬富翁想成億萬富翁,億萬富翁想成為首富,追求永無止境。那君子追求什麼呢?
  • 孔子為什麼說「君子不器」?看馬雲是如何實踐這一名言的
    《論語·為政篇》的第十二章是短短的六個字:子曰:君子不器。我們知道,古人的文章也跟現在的新聞一樣,字越少,包涵的信息量就越多。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要先看古人是怎麼理解的。結合孔子原文和朱注,我們可以把「君子不器」翻譯為:君子不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怎樣深入理解呢?我們從時代背景、哲學分析和現代啟示三方面詳細解釋。
  •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孔子說「君子不器」?
    一、 「君子不器」首先講的是君子如何確立自我認同的問題。人心本就重利輕義,喜愛欲望的滿足、消費的享受遠遠勝過追尋美德。更何況,君子作為精英階層,本就佔有社會的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他們當然也更有條件享受朱門酒肉,聲色犬馬。但問題是,在一個物質社會、欲望社會中,君子應當如何確立個人和階層的自我認同?
  • 孔子說「君子不器」,做到的人最接近智慧
    今天聊聊「君子不器」,我以前說過中國的漢字一字一境界,短短的四個字,道出了君子的處世哲學。那什麼叫君子不器呢?器指的是什麼?任何器具都具有特定的用途,那不器就是指不具備特定用途。君子不器也就是指君子不會被特定的用途所限制,所控制。為什麼這麼說呢?方便理解,我們還是拿陶瓷杯子來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