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子說:「那種善事父母、善兄弟,卻容易侵犯對上禮制的人,很少;不容易侵犯對上禮制卻容易製造動亂的人,以前從來沒有過。君子要謀求作為君子的根本。君子的根本建立了才會有產生君子之道。能夠做到善事父母、善兄弟,這樣才是君子之本的核心。」
孔子說:「說討巧的話,臉色裝得很和善,做表明文章的人,僅僅是看著像個君子在無本,但沒有君子的核心。」
以上是小編對這段話的解讀。與主流的解讀不太相同,尤其對「仁」的理解。常規情況下,對「仁」的理解是對人友善,友愛,但是小編認為不對,原因在於這樣理解把「仁」的含義變狹隘了。
如果「仁」當對人「友善、友愛」講的話,那麼「泛愛眾」就已經完全講明白了?所以「仁」的含義不止如此。
「仁」是指人的核之芯,是人組成的社會能夠持續存在的核之芯,而沒有道德範疇的含義。所以儒家要將「仁」作為思想核心的研究對象。
就好像果子,果子有果仁,果仁是提供種子生根發芽的最基本的保障,沒有果仁,果籽就沒有能力生根發芽,也就更不可能成長為一棵果樹。
經過研究、思考,儒家認為禮、義、廉、恥、孝、悌、忠、信是人之根本,是人的果仁,是人生存於世最基本營養的供給,沒有這些,人難生存於世,更不能有文明,禮制的社會。
所以仁善是指以善為核之芯的做法,仁德是以德為核之芯的做法,仁義是以義為核之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