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2020-12-22 商都網

孔子懷才而生不逢時,其志在於復興王道,恢復周禮。無奈禮崩難收,樂壞音亂,天命不佑也。但他「仁」的思想卻生在了一個合適的年代。

漢朝之後獨尊儒術,也正是因為只有在國泰民安,人民安定的年代,「仁」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仁」呢?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

儒家關於」仁「的思想

「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終是天下大同,周禮樂制的社會形態。孔子重視「禮」,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恢復周禮,建立井然有序的社會制度和親近和睦的社會關係。

在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思想時,他對於社會依然是有期待的。

禮本乎心,這個心便是孔子提出來的「仁心」,在紛爭戰火四起的戰國年代,這樣的「仁心」是不可能對統治起到任何作用的,在那個年代,想要爭霸、徵服,能夠依賴的只有強權和刀劍。

樊池問」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這大約是孔子對於「仁」最簡單的解讀,一個有仁心的會「愛人」,甚至會「泛愛人」。

因此也就有了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學說。孔子認為,樊遲能夠理解到「仁」是道德,便已經非常不錯了。

大儒們所追求的「克己復禮」,便是禮本乎心的外在表現形式了。而「禮本乎心」中所說的心,實際上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一顆「仁心」。

當有了「仁心」,便有了道德,這是儒家「仁」學說的第一層。

仲弓問」仁「

仲弓問仁,孔子的回答卻要比對樊遲所說更複雜一些:「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見大祭。」

在孔子看來,仲弓是有成君的潛質的,所以孔子傳授給他的「仁」是治國之道。也正巧貼合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家思想。

對於仲弓而言,「出門如見大賓」指的並不是見到任何人都要去尊重,而是把任何人都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這樣的尊重是在尊嚴和人格對等的情況下的自然體現。

所以對於仲弓這樣「雍也可使南面」的人來說,儒家的「仁」學說有著更深層的治國含義。

顏回問」仁「

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也問「仁」,作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最接近於孔子的核心思想的,在顏回問「仁」的時候,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仁」的概念,並不只是對於個人的克制,更多的是對於社會大同的奉獻,這也是儒家的理念中最終的夢想。

如果僅僅是做到克制自己不恰當的欲望的話,是不夠的,更多的是要去找到目標和表達。

那麼,有什麼特點跟「仁」是接近,又有什麼品德是跟「仁」背道而馳的呢?「剛毅木訥近仁」,剛正、果毅、質樸、不愛說話的品質可能會跟「仁」比較接近,而喜歡說漂亮話的、迎合別人的,很難成為「仁」。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仁」。

克己慎獨,胸懷天下,這是「仁」。

初心不改,心智堅定,這也是「仁」。

由漢朝伊始...

漢朝初期,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老百姓休養生息,緩解戰爭帶來的傷痛。而到了漢武帝時期,農業和經濟發展迅速,這個時候,董仲舒便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念。

自此,以「仁」為核心思想的儒家學說,開始了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統治......

而醬酒,也正是在漢武帝時期所發源的,《史記》記載:「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其中的「枸醬」指的就是醬酒最早期的雛形。

當時的漢武帝在品嘗完「枸醬」之後也發出了「甘美之」的感概,據考證,漢武帝所褒獎的「枸醬」便是出自貴州茅臺地區。

仁之初戰為和

如今,仁戰醬酒以「仁之初,戰為和」為核心理念,在嚴格遵循古法釀造的基礎上,不斷深挖醬酒背後的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所結合,試圖表達出傳承千年的「仁」文化的精神內核,也在不斷發展屬於自己的戰之義。

戰,自古有之,從人類誕生起就戰爭不斷,戰不僅是戰鬥戰爭,在和平社會下「戰」更多的是一種沒有硝煙的競爭方式。

在社會上,競爭無處不在。我們將競爭理解為戰,將和理解為圓滿,只有我們抱著一顆仁人之初心,去做人做事,與人競爭,才能不負青春不負夢想,最終得到圓滿的結局。因為在競爭之下,彼此都能更加強大。

相關焦點

  • 仁戰酒開放賦能,助力城市合伙人完成夢想,成就事業!
    9+你=十心實意  貴州仁戰一九三五酒業有限公司的9名聯合創始人(張文、張應波、周鴻、黃訓龍、李守林、王紅、張遠釗、覃程鵬、李治儀)各自在品牌、白酒、影視、網際網路、IP、媒體等行業深耕了數十年為城市合伙人賦能,進行能量傳導與經驗分享。  9名聯合創始人加上城市合伙人,十個人成為了完整的團體能迸發出無限的能量。城市合伙人就是仁戰酒的最後一塊拼圖,是這艘大船啟航不可或缺的因素。  十個人一條心,十心實意將仁戰酒做好,共同掌舵,駛向光明的未來。
  • 弘揚南孔文化,南孔爺爺創始人徐明助力「仁戰酒」打造中國白酒超級IP
    弘揚南孔文化,南孔爺爺創始人徐明助力「仁戰酒」打造中國白酒超級IP 發布時間:2020-09-15 13:20:29      來源:衢州民革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我作了一下統計,《論語》總計一萬五千九百字,「禮」字至少出現71次,「仁」字至少出現106次。《論語》中的「禮」,不僅是周代各種禮儀形式,還包含著國家典章制度和社會道德規範。孔子是一個非常醉心於禮的人,不僅自己守禮,還教育別人守禮,甚至認為只要人們約束自己、事事符合禮的要求,天下便能回歸到仁的社會。
  • 【觀點】劉項何以一得天下一困垓下
    他一方面「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一個地痞無賴的形象。比如,面對前來拜訪的儒生,他把人家帽子搶過來,「尿溺以辱之」。給呂公送賀禮,明寫「賀錢萬」,實際不持一錢。然而,這樣一個明顯「私德有虧」的人,何以終能成大事?分析起來,當是劉邦卓越的用人策略,使其終得天下。而在其無賴之個性與用人之大節「短兵相接」時,劉邦亦能立時變倨為恭。
  • 仁戰酒聯合創始人張文:醬香型白酒不用透明玻璃瓶
    飛天茅臺、青花郎、紅花郎、仁戰酒、習酒、摘要酒等等醬香白酒典範皆為不透明瓶。也有極個別品牌、單品是透明玻璃瓶的,諸如武陵,北大倉,復古郎等,但是畢竟少之又少。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世界真能天下大同嗎?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 山西大同的天下之絕
    眾所周知,大同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全年興旺。另外,大同地區還有著「遊八仙,去百病」的說法,遊八仙始於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當地百姓家都會扶老攜幼,聚集在寺廟和道觀裡,祈求來年的健康和平安。
  • 創A精英小學: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張飛濤 通訊員吳超 趙小紅)學生與外教朗讀對話、學生與學生英語表演……6月13日,創A精英小學開展「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主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汲取西方語言交流智慧,使中西方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展現一個多彩多元的校園文化。
  • 《孔子之道》繼續開講 「大同」思想猶如明燈照亮中國社會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炎平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孔子提出的「大同說」「小康說」對於中國社會有何深遠影響?「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否意味著一個人人平均的社會?他說,孔子根據有關堯舜的歷史傳說,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中國社會因而始終沒有失去崇高。針對「天下為家」時代的私有制等級社會,孔子還提出「禮義以為紀」建設小康社會的方案,而這是實際指導中國古代政治的理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儒學論壇 | 劉濤:顛倒大同與小康——康有為《禮運注》解
    《禮運》 篇主要談大同與小康,全文濃墨重彩地寫小康,只是開篇幾句言大同。大同可以表示為「天下為公」,小康則是「天下為家」。康有為以仁運與禮運來區分:「仁運者,大同之道。禮運者,小康之道。撥亂世以禮為治,故可以禮括之。」(554頁)1919年,吳虞作《儒家大同之義本於老子說》,其文意在攻孔子《禮運》篇竊自老子,故孔子《禮運》篇亦不合專制。
  • 易經六十四卦詳解013:同人卦,天下大同
    關注一下,開心永久同人,就是天下大同的意思,是我們祖先的一種美好的願望。其實老薛每次看到同人卦的時候,想到的不是美好,而是有點揪心。天下大同也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美好願望,我們認為最理想的世界就是沒有飢餓、沒有戰爭,「人人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等等。但是你把別人當兄弟,別人卻把你當食物,虎視眈眈地盯著你,一旦發現你衰弱,馬上就會上來將你吃的連骨頭渣都不剩。當然,老薛不是反對天下大同,只是現在我們達不到這種條件,那就要提高警惕,別被四周的餓狼給吞嘍。
  • 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趙匡胤如何實現天下大同?
    大家對「天下大同」這個概念應該不陌生,這是孔子的畢生理想,他希望的社會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一個烏託邦的社會,那趙匡胤實現了嗎?我覺得實現了。對於一個封建集權的社會,它的社會框架是:皇權—官僚—小農,這是一個金字塔的社會,當皇權與天下爭富,官僚便是中飽私囊的打手,民不聊生的就是小農。所以我覺得要實現封建集權下的天下大同,就需要小農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為這個社會注入新鮮的血液,而趙匡胤做到了!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靠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的他,是如何實現天下大同的?
  • 【四史】淞園故事:天下為公謀大同——從壯闊百年看近代中國一流私立大學的成長史
    1912年3月19日,立達學社南下上海,共同捐款,以好不容易籌措到的二百二十八塊銀元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陽裡租屋,創辦了一所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學校,作為同仁講學勵志之所,並定其名為「大同」。「大同」,系取意於《禮記·禮運篇》中「天下為公,是為大同」之意,以「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宗旨。胡敦復被公推為首任校長。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仁立足於善,至善是仁的核心要義。愛則是善主要內容。君子出發點在於由己推人。是也要他人能和自己一樣,修身立己。從而一步步擴大影響,直至天下平。這個平是言人之思想道德可以齊於一。平就是齊於一。大同社會也莫過於此。因此,犯上作亂不是君子首選之道。而是著眼於影響改造他人。
  • 推薦丨遊古都大同 品天下美食 看中國(大同)美食大會
    大同處於漢民族與遊牧民族交匯地帶,地域文化兼有遊牧尚武之風和漢民族優秀品質。中國雕塑之都大同具備中國歷史上所有雕塑繁榮時期的精品,無論規模數量,還是藝術特色與價值,在全國堪稱無與倫比。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大同,雲集各個時代的雕塑精品,以其所獨有的近10萬件雕塑瑰寶稱雄天下。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
  • 網絡流行語科普 胸不平何以平天下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胸不平何以平天下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4-08 15:3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胸不平何以平天下什麼意思什麼梗?
  • 大同以燈為媒帶火冬令旅遊
    中國大同古都燈會,已經成為經典的文化品牌。2018年,以「觀古都燈會·賞天下大同」為主題的古都燈會於2月8日(農曆臘月廿三)盛大開啟,再次彰顯了大同文化古都新魅力,塑造了大同美好新形象,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
  • 什麼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