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2020-12-22 我從書中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至此,清軍不戰而得南京。

然而,此刻,在秦淮河百川橋下一個沒能留下姓名的乞丐,聽說南京陷落了,悲憤不已,在橋上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寫完就投河殉道。家國破滅,位高權重的貴族官僚們貪生怕死,紛紛屈膝投降,倒是乞丐自殺殉國,真是絕妙的諷刺!

還有一個故事:

南宋將領文天祥被捕後,一直拒不投降。被押送到元大都後,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幾次勸降未果,最後就問他:「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依然毅然決然地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即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後在其衣服中發現他所作的一首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這兩個故事中的主角都是捨身取義,捨身成仁的典型代表。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談一談仁德的仁。仁這個字,最開始是說人要有一顆如同天地一般的心,均等,明亮,厚德,還有一種引申義為純厚、敏感的內心,就像事物的細膩內核一樣,比如桃子李子這些果實的核也叫仁,——桃子仁兒,李子仁兒。桃子李子之所以能變成桃子李子,就是因為先有這個內在的仁,並一直守著這個內在的仁,漸漸長大成熟才成了桃子李子。類比到人身上來說,人也需要一顆仁心,這顆仁心讓人跟一般動物區別開來。

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能常讓他這顆仁心保持著澄明,不像一般的庸人,他們的仁心卻總被蒙蔽。一個人,一旦把自身天性裡自帶的這顆仁心蒙蔽了,那他將失去他生命的根本,就好比失去了一個可以長居久安的家一樣。沒了仁這個家,那麼無論外境是窮困還是逸樂,他終不可以久安。

安仁之人,無論走到哪裡,此心自安於仁,心口如一,知行合一,神暢氣和,從不外求,總是內觀,即便是苦難纏身,災禍並至,他也處之泰然,獲得自然安適,自如自足自得。

這世上的每一個人,自降生以來,就是孟子所講的「萬物皆備於我」,是極其圓滿具足的,根本就用不著向外妄求,自身修好了,一切不求自來。老子表達過這樣的哲學,孔子也表達過,釋迦牟尼的「人人皆可成佛」也是講這個意思。

然而,一個人自己守住自己的仁德這還不夠,他自覺的同時也要覺他,自立的同時也要立他,這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沒有仁德的人耐不住貧困,沒有仁德的人遇到貧困,就會更加沉淪,甚至為非作歹。沒有仁德的人也架不住富貴安樂,沒有仁德的人有了富貴安樂,只會更加墮落,變得驕奢淫逸。只有一個真正的仁者,才會安於仁,智者才會行仁。只有一個真正的仁者,在任何環境下,他都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節操。

一個有仁德的人,不會因為身處貧困而憂愁,也不會因為身處富貴而忘禮。

一個有仁德的人,行仁不為什麼,在他眼裡,過有仁德的一生是很自然的事;一個耳聰目明,有大智慧的人,時時都能氣定神閒,無憂無懼,常會主動地去實行仁德,對提升自己仁德有利的事情,他也常做。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處於儉約素樸中,也不能夠長久地處於富貴安樂中。有仁德的人能長期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夠常做有利於守護自身仁德的事,然後推己及人。」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相關焦點

  • 「論語講解2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論語講解2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翻譯:不仁的人,不能長久地待在貧困的環境中,也不可以長期處於安逸的環境中。仁人以仁為心安,聰明的人知道「仁」對自己有利,也會按照「仁」來要求自己。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安仁:安居仁道。 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仁者久處約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期處在儉約狀態,不可以長期處在安樂狀態,仁者因為求仁而安定,智者因為有仁而利用。】前文寫要住在仁人窩裡,我認為不太好實現,這段講的是自己求仁,我認為完全可以實現。「約」不是約束,是節約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貧窮,「樂」即是快樂,和窮對應起來就是富。「利」是利用、利益的意思,並不是說利用仁去達到某種外在目的,而是看到身邊有仁者,利用機會去請教學習;看待事物,多利用仁的方面。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仁:常解為「仁德之人」,亦可解為「仁德之地」,我覺得可以兼之,故譯為「仁的環境」。 知:通「智」,明智,智慧。 擇不處仁:擇,選擇住處;處,相處;此句連起來完整翻譯就是,選擇住處時,不和「仁」相處,即住在不仁的環境裡。
  • 仁德的君子,能夠謹守真心、不忘初心、堅定信心,子曰:知者利仁
    《論語·裡仁篇》中記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貧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可謂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以山水的不同特性及動靜的不同狀態來概括「智者」與「仁者」的不同特徵與內心世界,實在很巧妙。水,婉轉流動象徵著通達事理,所以,有智慧的人反應敏捷、思想活躍、通情達理,就像水不停地流動一樣,源遠流長,永不停息。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 你知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怎麼念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也非常喜歡。它是出於《論語 雍也篇》。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行百裡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成功自是人權貴,創業終由道力強。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
  • 拙讀《論語》第一百四十三篇:知者和仁者的表現說得太形象了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拙的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思維像水一樣流暢;仁義的人喜歡品德像大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善於思維變動,仁義的人善于堅守道義不動搖;聰明的人思維活躍通達事理而快樂,仁義的人守持道義而久遠。」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有一個鄉下人向我提問,我什麼也不知道。我從他問的事情的始末兩端推究而儘量地回答他。」4、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論語譯解》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白話試譯: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樊遲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曲者不得不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夫子,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者不得不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啊?」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但是為什麼這樣,始終也沒搞明白,一直到讀了《論語》和看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咱們先看《論語》裡的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按原來的理解,水裡的魚、烏龜、泥鰍應該都算是智者了;山上的老虎、獅子、猴子都應該算是仁者了,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擇不處仁,焉得知?釋義:「裡仁」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什麼叫「裡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