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至此,清軍不戰而得南京。
然而,此刻,在秦淮河百川橋下一個沒能留下姓名的乞丐,聽說南京陷落了,悲憤不已,在橋上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寫完就投河殉道。家國破滅,位高權重的貴族官僚們貪生怕死,紛紛屈膝投降,倒是乞丐自殺殉國,真是絕妙的諷刺!
還有一個故事:
南宋將領文天祥被捕後,一直拒不投降。被押送到元大都後,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幾次勸降未果,最後就問他:「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依然毅然決然地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即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後在其衣服中發現他所作的一首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這兩個故事中的主角都是捨身取義,捨身成仁的典型代表。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談一談仁德的仁。仁這個字,最開始是說人要有一顆如同天地一般的心,均等,明亮,厚德,還有一種引申義為純厚、敏感的內心,就像事物的細膩內核一樣,比如桃子李子這些果實的核也叫仁,——桃子仁兒,李子仁兒。桃子李子之所以能變成桃子李子,就是因為先有這個內在的仁,並一直守著這個內在的仁,漸漸長大成熟才成了桃子李子。類比到人身上來說,人也需要一顆仁心,這顆仁心讓人跟一般動物區別開來。
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能常讓他這顆仁心保持著澄明,不像一般的庸人,他們的仁心卻總被蒙蔽。一個人,一旦把自身天性裡自帶的這顆仁心蒙蔽了,那他將失去他生命的根本,就好比失去了一個可以長居久安的家一樣。沒了仁這個家,那麼無論外境是窮困還是逸樂,他終不可以久安。
安仁之人,無論走到哪裡,此心自安於仁,心口如一,知行合一,神暢氣和,從不外求,總是內觀,即便是苦難纏身,災禍並至,他也處之泰然,獲得自然安適,自如自足自得。
這世上的每一個人,自降生以來,就是孟子所講的「萬物皆備於我」,是極其圓滿具足的,根本就用不著向外妄求,自身修好了,一切不求自來。老子表達過這樣的哲學,孔子也表達過,釋迦牟尼的「人人皆可成佛」也是講這個意思。
然而,一個人自己守住自己的仁德這還不夠,他自覺的同時也要覺他,自立的同時也要立他,這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沒有仁德的人耐不住貧困,沒有仁德的人遇到貧困,就會更加沉淪,甚至為非作歹。沒有仁德的人也架不住富貴安樂,沒有仁德的人有了富貴安樂,只會更加墮落,變得驕奢淫逸。只有一個真正的仁者,才會安於仁,智者才會行仁。只有一個真正的仁者,在任何環境下,他都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節操。
一個有仁德的人,不會因為身處貧困而憂愁,也不會因為身處富貴而忘禮。
一個有仁德的人,行仁不為什麼,在他眼裡,過有仁德的一生是很自然的事;一個耳聰目明,有大智慧的人,時時都能氣定神閒,無憂無懼,常會主動地去實行仁德,對提升自己仁德有利的事情,他也常做。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處於儉約素樸中,也不能夠長久地處於富貴安樂中。有仁德的人能長期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夠常做有利於守護自身仁德的事,然後推己及人。」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