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一百四十三篇:知者和仁者的表現說得太形象了

2020-12-25 拙愉微評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主流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有智慧的人好動進取,有仁德的人沉靜寡慾。有智慧的人成功常樂,有仁德的人恬淡長壽。」

拙的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思維像水一樣流暢;仁義的人喜歡品德像大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善於思維變動,仁義的人善于堅守道義不動搖;聰明的人思維活躍通達事理而快樂,仁義的人守持道義而久遠。」

拙的體會:

孔子在這說明了「知」和「仁」兩種人生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狀態,不同的結果。

聰明的人,思維活躍,像流水一般,他是動的,變化的,也是快樂的。而仁義的人,心中堅守仁道不改變,像大山一樣,他是巋然不動的,靜的,同時也是能堅守長時間的。

在社會中,我們既要學習知者,也要學習仁者。這兩者不是對立的,在不同場景是可以交替的。知者代表變通,仁者代表原則。要變通,也要有原則;在有原則,也不能墨守成規。這就是拙理解的知與仁的關係了。當然,見仁見知,就隨各人了。

相關焦點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篇:仁者無敵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主流譯文: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論,有好的言論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氣,有勇氣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拙的譯文:略。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仁者久處約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期處在儉約狀態,不可以長期處在安樂狀態,仁者因為求仁而安定,智者因為有仁而利用。】前文寫要住在仁人窩裡,我認為不太好實現,這段講的是自己求仁,我認為完全可以實現。「約」不是約束,是節約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貧窮,「樂」即是快樂,和窮對應起來就是富。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知:通「智」,明智,智慧。 擇不處仁:擇,選擇住處;處,相處;此句連起來完整翻譯就是,選擇住處時,不和「仁」相處,即住在不仁的環境裡。亂談:「仁」若當「仁德之人」解,此章翻譯為: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美」,和沒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算不上「智」。
  • 你知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怎麼念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也非常喜歡。它是出於《論語 雍也篇》。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顏淵感慨地嘆息說:「老師的學問和仁德,仰望它越發覺得高深莫測,鑽研它越發覺得堅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覺得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步地引導我們,用文化知識來讓我博學,用禮儀精神來約束我,想停止不學都不可能。我已經竭盡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儘管想像老師那樣去做,可是又不知道從哪兒入手。」
  • 做新時代的仁者、知者和勇者
    楚王救巴,巴亂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籍楚之靈,克弭禍亂,誠許三城,將吾頭往,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嘆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民族英雄巴蔓子的故事穿越時空,在湖北利川、恩施、重慶忠縣、涪陵等地廣為流傳,其捨身保國的民族精神,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兒女為保衛祖國和建設家鄉而浴血奮戰。
  • 學論語 | ​​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其中「敬鬼神而遠之」最是讓人費解:(一)孔子是不談鬼神的,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篇第十五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七篇:孔子所說的知仁勇的含義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拙的體會:智仁勇三種品德,是孔子十會推崇和提倡的。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具備這三種品格。知者不惑,指的是一個飽讀讀書之後,特別是《詩經》,就會增長不少知識,對於事物就不會迷惑,內心就能有個明確的判斷,立場就會堅定,不會搖擺不定。你知道這是一匹馬,你能判斷,能確定,你不會疑惑。
  • 仁者的行為、性格與品德
    我從行為、性格和品德三個方面闡述「仁」者。 仁者的行為 仁者首先是「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行百裡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成功自是人權貴,創業終由道力強。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從「知」到「智」:《論語》中的知己與成己
    智者不惑《論語》中孔子直接言說「知」(智)的地方約有14處,大概分三種情況。其一,用以說某人聰明、有智慧,如「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其二,單獨論「知」(智),最典型的是樊遲兩次問「知」(智)。其三,以「知」論「知者」,並將其與「仁」作比較,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下面是南懷瑾對「仁」的哲學解析:拿哲學觀點來說,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它做上帝,印度人叫「佛」、叫「如來」,中國人叫「道」。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等於饅頭與麵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一名詞捆住,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 學術交流 | 王凱立:《論語》「知」的「功夫論」解讀
    依據文字學的證據和先哲們的相關言論的考察,我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蘊含「知(to know)而獲智(wisdom)」的智慧觀,孔子以「知人」答「樊遲問知」便集中體現了《論語》中的這一觀念。樊遲所問的「知」更多帶有「智」的內容,孔子以「知人」這一「盡人事」的本體工夫涵義答之,便蘊含了「知」(to know)向「智」(wisdom)轉化的思想。
  • 《論語子路篇》論語講師群(第325課 13.19)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儒家由親親而仁民,這本之於愛親,得人倫之質,而後又不廢博愛,才是真正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我曾在一篇小文當中略有言及。我原來也以為朱子論語集注中的胡氏是胡安國,《朱子語類》卷十九朱子答學生論語注中的胡氏是誰,朱子答胡明仲,即胡寅,胡安國的侄子,致堂先生。原來我也一直以為是胡安國呢。
  •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將人的智慧與仁義,和山、水聯繫起來。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