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也非常喜歡。它是出於《論語 雍也篇》。其中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段話中出現了多個「樂」字。大家都知道「樂」是個多音字,那麼你知道這裡的幾個「樂」,分別應該讀什麼音嗎?這些「樂」分別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有閒,那麼今天就和我一起來「咬文嚼字」吧!
「樂」字最常見的讀音和語義主要有這樣兩個:1. 「lè」,快樂。2.「yuè」,意為音樂。但如果你去查一下漢語大詞典,你可以發現,原來「樂」字有五個讀音,分別為:yuè、lè、yào、luò、lào。那麼這段話裡的「樂」又該怎麼念呢?
其實要知道怎麼念,就必須要先搞清楚「樂」字在這段話裡分別是什麼意思。而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字的正確讀音、了解其正確含義,也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連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也都搞錯過。你可能還記得,2006年「五一」期間,央視第11屆青歌大賽比賽現場,著名學者餘秋雨在點評歌手時,說到「仁者樂山」,就將「樂」念成「lè」,當時,一位河南觀眾的電話就打到現場稱,「樂」字本音應該念作yào,而不是lè。這位觀眾說作為權威的點評老師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常識性的差錯。這樣的評價應該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作為文化人,在這樣的場合,確實可能會誤導很多人,對其有更高的要求無可非義。而之所以連文化人都會搞錯,實在是因為這個字,太簡單、常見,又容易讓人望文生意了。
實際上,關於這個字讀音的爭論,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據說已經有千年歷史了。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云:「樂,音『嶽』,又五孝反,下同。」到了明代,秦鉞便在《慈湖家記》中明確反對:「音釋家『樂山』、『樂水』,並五孝反,尤為害道。」
我想對「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作這樣理解的人不在少數: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但這顯然是經不住推敲的。難道智慧的人就不喜歡山?仁義的人就不喜歡水?
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裡面說:「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然而不論平原山川,它的上面總是平的,所以它又是公平的;不論前面溝壑多深,它都會毫不猶豫跳(流)下去,所以它又是勇敢的。這些正是智者所擁有的,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
而仁,二人相對為仁。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者不但要愛別人,與人為善,而且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恆。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所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的「樂」是「喜好,愛好」之意,這兩句話的意思,可以簡單地說成「智慧的人愛好水,仁德的人愛好山」。
顯然,這裡「樂」的意義與常見的用法不同,為了將它與名詞樂(yuè,音樂)及形容詞樂(lè,快樂)區別開來,大約從北宋開始,官修的韻書《廣韻》就專門為它定了個「五教切」的讀音,就是今天的yào音。到了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又把這個規範讀音寫進了《論語集注》。由於朱熹在闡釋儒家經典方面的權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廣泛通行於全國,經過約定俗成,一直傳承了下來。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主持編寫的《古漢語字典》採用了這一讀音。
因此綜合考察了不同學者的解釋,我們都會認同這裡的「樂」應作這樣的的注音: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之所以這樣讀,一方面,是正確理解這段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得到歷史上權威的認可。
親愛的朋友,你同意嗎?歡迎你關注我們,有不同意見,也請留言告訴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