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怎麼念嗎?

2021-02-23 指點米津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也非常喜歡。它是出於《論語 雍也篇》。其中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段話中出現了多個「樂」字。大家都知道「樂」是個多音字,那麼你知道這裡的幾個「樂」,分別應該讀什麼音嗎?這些「樂」分別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有閒,那麼今天就和我一起來「咬文嚼字」吧!

「樂」字最常見的讀音和語義主要有這樣兩個:1. 「lè」,快樂。2.「yuè」,意為音樂。但如果你去查一下漢語大詞典,你可以發現,原來「樂」字有五個讀音,分別為:yuè、lè、yào、luò、lào。那麼這段話裡的「樂」又該怎麼念呢?

其實要知道怎麼念,就必須要先搞清楚「樂」字在這段話裡分別是什麼意思。而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字的正確讀音、了解其正確含義,也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連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也都搞錯過。你可能還記得,2006年「五一」期間,央視第11屆青歌大賽比賽現場,著名學者餘秋雨在點評歌手時,說到「仁者樂山」,就將「樂」念成「lè」,當時,一位河南觀眾的電話就打到現場稱,「樂」字本音應該念作yào,而不是lè。這位觀眾說作為權威的點評老師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常識性的差錯。這樣的評價應該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作為文化人,在這樣的場合,確實可能會誤導很多人,對其有更高的要求無可非義。而之所以連文化人都會搞錯,實在是因為這個字,太簡單、常見,又容易讓人望文生意了。

實際上,關於這個字讀音的爭論,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據說已經有千年歷史了。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云:「樂,音『嶽』,又五孝反,下同。」到了明代,秦鉞便在《慈湖家記》中明確反對:「音釋家『樂山』、『樂水』,並五孝反,尤為害道。」

我想對「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作這樣理解的人不在少數: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但這顯然是經不住推敲的。難道智慧的人就不喜歡山?仁義的人就不喜歡水?

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裡面說:「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然而不論平原山川,它的上面總是平的,所以它又是公平的;不論前面溝壑多深,它都會毫不猶豫跳(流)下去,所以它又是勇敢的。這些正是智者所擁有的,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

而仁,二人相對為仁。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者不但要愛別人,與人為善,而且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恆。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所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的「樂」是「喜好,愛好」之意,這兩句話的意思,可以簡單地說成「智慧的人愛好水,仁德的人愛好山」。

顯然,這裡「樂」的意義與常見的用法不同,為了將它與名詞樂(yuè,音樂)及形容詞樂(lè,快樂)區別開來,大約從北宋開始,官修的韻書《廣韻》就專門為它定了個「五教切」的讀音,就是今天的yào音。到了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又把這個規範讀音寫進了《論語集注》。由於朱熹在闡釋儒家經典方面的權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廣泛通行於全國,經過約定俗成,一直傳承了下來。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主持編寫的《古漢語字典》採用了這一讀音。

因此綜合考察了不同學者的解釋,我們都會認同這裡的「樂」應作這樣的的注音: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之所以這樣讀,一方面,是正確理解這段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得到歷史上權威的認可。

親愛的朋友,你同意嗎?歡迎你關注我們,有不同意見,也請留言告訴我們哦!

相關焦點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按原來的理解,水裡的魚、烏龜、泥鰍應該都算是智者了;山上的老虎、獅子、猴子都應該算是仁者了,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原來這個水和山,比喻的是智者和仁者的思想境界,而不是他們真的喜歡山和水。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六:樂山樂水
    樂山樂水這個成語來源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聰明的人喜好水,仁德的人喜好山。知:同「智」,智慧,聰明。樂:喜好,欣賞。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說:「知者樂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樣悠然安詳;仁者樂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 子曰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房產企業能做到智仁雙全嗎
    其寓意不言而喻……引人矚目的還是花崗巖雕塑落款上引用的孔子的一句箴言: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關於「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 孔子為什麼用山水來比擬智者之樂和仁者之樂?
    《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通智。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聰明的人。仁者,指的是那些有寬大胸懷、仁愛之心的人。仁者、智者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他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也各有偏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詩外傳》記載了一種解釋。
  •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將人的智慧與仁義,和山、水聯繫起來。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每日一句學英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一句學英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2011-03-23 10:52 來源:新東方 作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仁者久處約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期處在儉約狀態,不可以長期處在安樂狀態,仁者因為求仁而安定,智者因為有仁而利用。】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樂字的六音六義。總有你不知道的一種
    樂,這個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字。它一共有六種讀音,六個釋義。其中有一種讀音,有人做過統計,全國最多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知道。而在這種讀音下的正確釋義,知道的人又更是少之又少了。音樂愛好者應是知道。 第四種讀音為LⅠA0,取第二聲。釋義為通現在的漢字醫療的療。 第五種讀音為Iuo,取第四聲。古代有一詞為:樂託。異形於現在的:落拓。形容人行為不拘小節,放蕩不羈。 第六種讀音為yao,取第四聲。在百度中能找到的釋義是喜歡、欣賞。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係?」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孔子「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是教導人們過隱居生活嗎?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 雍也》。原文是「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對這句話的理解,大約分為兩類:一種是將其合起來理解,認為用了「互文」的手法,意為「仁智者樂於山水」;還有一種拆開來理解,認為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愛的人喜歡山。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什麼意思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選自《論語.雍也》。意思是說,仁厚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喜歡水。字面上看,普遍說成是指人喜歡山水的一種極致的心境和意念。但是深問一句,為什麼喜歡山的人就一定是仁厚的,喜歡水的人就一定是智慧的呢?
  • 拙讀《論語》第一百四十三篇:知者和仁者的表現說得太形象了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主流譯文:孔子說:「有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有智慧的人好動進取,有仁德的人沉靜寡慾。有智慧的人成功常樂,有仁德的人恬淡長壽。」
  • 獨樂(yuè)樂(lè)不如眾樂(yuè)樂(lè)
    原標題:獨樂(yuè)樂(lè)不如眾樂(yuè)樂(lè)   中國江蘇網1月14日訊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古語,對於四個「樂」的讀音也習慣性地統一讀成「lè」。但是,我省著名文史和辭書學學者趙所生提出這句古語的正確讀法應該是:獨樂(yuè)樂(lè)不如眾樂(yuè)樂(lè)。記者聯繫到了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武秀成教授,他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記者調查】  意思都知道 樂(yuè)樂(lè)分不清  記者在新街口隨機採訪了十多位市民,發現很多人都把這句古語中的「樂」讀成「lè」,並且確信這就是正確讀音。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住在『不仁』的環境中,怎麼算得上『智』呢?」註解:裡:周制,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此處為動詞,居住的意思。 仁:常解為「仁德之人」,亦可解為「仁德之地」,我覺得可以兼之,故譯為「仁的環境」。 知:通「智」,明智,智慧。 擇不處仁:擇,選擇住處;處,相處;此句連起來完整翻譯就是,選擇住處時,不和「仁」相處,即住在不仁的環境裡。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這個字應讀「yào」
    某一次在節目中,餘秋雨將仁者樂山這句古語讀錯了,其中的樂實際上應該讀作yào,但餘秋雨讀成了lè。也因此引來爭議,似乎在大家的印象裡,文化大家不應該會在這種小事上犯錯。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中記孔子說「智者樂,仁者壽」,是說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因為聰明人想得開,不為小事煩惱,有仁德的人心胸坦蕩,不攀比,不嫉妒,就能長壽。我生而為人,是一樂也。人群中素來有男女之分,歷來男尊女卑,我是個男人,為第二樂。一個人壽命有長有短,有的人生下不久就死去,有的人還沒生下就死在娘肚裡,而我卻活了九十多歲,這是第三樂。此外,人生在世,有貧富之別,安亂不定。我又在富有及安定的環境中生活,不又是很好嗎?」 孔子聽到以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又覺得此人不過自我安慰,對自己寬心。
  • 一個中醫帶教者的追求,從知之者,到樂之者!
    孔子早有論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是知道,知識大都通過書本上獲得,多是別人的,不一定能變為自己的智慧。如果是為了某種功利和任務去讀書學習,一般是淺讀,沒有用心,這種人只能算「知道分子」,還不能算「知識分子」,因為他僅「知道」而缺「見識」,效果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