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是教導人們過隱居生活嗎?

2021-01-20 林樰熳倚樓看江湖

林樰熳,不愛集注,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讀詩。歡迎一起走進詞人的性靈世界。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 雍也》。原文是「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對這句話的理解,大約分為兩類:

一種是將其合起來理解,認為用了「互文」的手法,意為「仁智者樂於山水」;還有一種拆開來理解,認為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愛的人喜歡山。

無論哪一種理解,都詮釋了山水對陶冶情操、修煉品性中的重大意義。

但是也有人以此為準則,認為非隱居不足以成「仁智」,此言甚謬。

01

自然造化中,山水是一對和諧的共同體。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山水自然抱有虔誠的神祗崇敬和神秘嚮往。漢字中的「仙」字,拆開來就是人在山中。

古人認為仙人居住於雲山之間,餐風飲露,所以才修煉出道骨仙風。為此創造了許多神話傳說:巫山神女朝雲暮雨;劉阮山中遇仙,沉醉不知歸途;爛柯山中一棋,歸來物是人非。

傳統文化源頭「三教」中就有兩教喜歡把本部安置在深山大川之中。其中道教將其作為吐故納新,蘊蓄精氣,接通神靈的修煉之地,佛教則將其作為避俗闢邪、通幽通禪、清心寡欲的修行之地。

詩云:「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說的就是佛教和名山大川的關係。

古代文人騷客也特別喜愛遊歷名山大川。登高長嘯,曲徑通幽,接閬苑之清露,澆胸中之塊壘,留下了許許多多為後人吟詠不盡的詩歌。陶淵明、王維、李白都是親山樂水的著名歌手。

而經典音樂「高山流水」遇知音,描述的就是人對山水的微妙感悟。俞伯牙表達了,鍾子期領悟了,於是,他們成了知音,他們和山水也成了知音。

02

從某種角度說,山水又是一組有趣的對比。

前者巍峨高大,巋然屹立,風雨不驚,它最大的特點是沉靜穩健;後者匍匐蜿蜒,柔綿無骨,如影隨形,它最大的特點是靈動柔軟。

智者,聰明也。聰明的人喜歡水,是從水的靈動和圓潤中看見溫柔和變通的力量。

能方能圓,能屈能伸,只要能守住一顆透明心,並不必非要遵守多少僵化的教條和刻板的模式,在為人處世上,能融會貫通,方可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智者不惑。

仁者,愛人也。仁愛的人喜歡山,是從山的沉靜穩健中發現了從容和博大的雅量。

櫛風沐雨,經冬歷春,只要能守住一個不變的情懷,便不會輕易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改變形態和色澤。在為人處世上,守住善良和平淡,便是守住了和樂和安康。所以說,仁者無敵。

03

隨著科技文明的飛速發展和都市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或為舒緩壓力,或為逃避浮躁,都不約而同地喜歡上親山樂水的旅行遊戲。

前幾天看見一條視頻:豆蔻年華的女孩厭倦紅塵,背上行囊,隻身來到終南山隱居。但是才過了短短十天,她便又背起行囊,返回山下了。

她說,她原本是去尋求桃源世界的隱居生活的,可是在山上,她看見了形形色色介於仙佛之間的人。

雖然,他們有的住在石頭縫裡,有的住在雜草堆中;有的長鬚長發,有的長衫僧袍;有的神光昳麗,有的形容枯槁。但是,在她深入交往的過程中,她發現,哪怕是介於仙佛之間的終南山,也不過是一個變形的人間小社會。

在這一場短暫的尋覓進程中,她終究未能找到她心中的桃源世界,甚至也模糊了她心中原本的桃源世界。

因為她發現,無論是塵海之內,還是山水之間,有人群居的地方,就會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就會有形形式式的紅塵。

04

誠然,生而為人,終究是離不開各種人際的。因逃避塵囂而選擇與世隔絕的隱居,終究只是少數人的人生理想。

而聰明人打開山水的正確方式,並非是去尋找與世隔絕的寂靜和空靈,而是從山水的秉性中找到修煉心性的正確法門。

仁者樂山:向深厚的山谷學習穩健,向崇高的巔峰學習從容。

山脈連亙,猶如海上波浪,此起彼伏。高者壁立千仞,下者掘地萬丈。正是這樣深厚的根基才能成就那樣崇高的巔峰,正是這樣寬廣的胸懷才能擁有那般仁厚的情懷。

無論雲霞卷舒,雷電轟擊;無論禽鳥四竄,林木瘋長;甚至人類穿巖鑿壁,鑽洞破土,他都以穩健的姿態巋然屹立,以深沉的目光撫慰流嵐虹霓,以寬厚的情懷包容一切不厚道的劫掠和索取。

人也一樣,把底子打厚了,困難就會自然縮小;把胸懷開闊了,煩惱就會自然縮水;把目光擦拭純淨了,微弱的塵埃也會不翼而飛。

仁者愛人,是他修煉了一顆寬厚的心;仁者長壽,是包容和平和的心態贈給他的禮物。

智者樂水:向柔軟的水波學習溫和的秉性,向靈動的流水證悟變通的道理。

自然界中,沒有什麼東西會比水更柔軟更透明更清澈。它無色無態,以投影為像,以容器為形,時刻隨它們的變幻而伸縮方圓,改換頭面,裝飾形象。柔軟造就了它的靈巧,流動歷練了它的變通。

在開闊處,它能生出萬馬奔騰的雄壯;在逼仄處,它也能保持細流無聲的溫婉;就是小小的水滴,在日積月累的撫摸下,堅硬的石頭也會為它洞開溫柔的小門。

道德經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是說柔弱的人更能獲得生存的密碼。

柔弱者甘放低姿態,不沉溺爭鬥,遠離矛盾漩渦;靈動者更善於在複雜的環境中調整姿態,伸屈有度,從而更好地保存實力。所以說,智者不惑,是因為他能審時度勢。

仁德如山,上善若水。

無論是親山還是樂水,巍巍乎還是湯湯乎,一個仁智之人,首先要有一顆善良和包容的心,才能寧和心境,安詳流年,這應該就是「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對我們的積極寓示吧。

(林樰熳,海角女子,幽僻好靜,喜與古人作伴。業餘常做三事:寫詩、讀詩、說詩,願我的文字能給您帶來一絲清涼,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子曰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房產企業能做到智仁雙全嗎
    蘭州市城關區青白石水車園小學銀河分校建成之時,西北師大附中為表示祝賀特向水車園小學銀河分校贈送了一尊孔子像!其寓意不言而喻……引人矚目的還是花崗巖雕塑落款上引用的孔子的一句箴言: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按原來的理解,水裡的魚、烏龜、泥鰍應該都算是智者了;山上的老虎、獅子、猴子都應該算是仁者了,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原來這個水和山,比喻的是智者和仁者的思想境界,而不是他們真的喜歡山和水。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譯:孔子說:「不仁者不可能安於窮困,不可能永享快樂。仁者安心於仁道,智者利用仁道。」
  • 觀點丨君子的人格特徵:仁、義、中庸與樂
    在必要的時候,還要「求仁」,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有時為了「仁」而失去生命也是可能的事。「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述而》)「(子貢)問:『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聖人。』(子貢)問:『他們怨悔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又得到了仁,有什麼可怨悔的?』」
  • 用心對待生活,就是生活美學的最好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尋美好的生活,就是「好地活」和「美地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礎,美的生活則是好的生活的升華。由古至今,中國人皆善於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去發現「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樂」。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顏淵》)「仁」與「禮」相輔相成,「仁」為內質,「禮」為外文。樂而行之,視聽言動不違「禮」就是行「仁」。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陽貨》)「禮」不僅僅是「犧牲玉帛」等形式之儀,「樂」也不僅僅是「鐘鼓琴瑟」等婉轉之音,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不求名、只施不取,個體隱居的聖人才做得到。但管理國家卻沒有可操作性。孔子的志,是仁者之志,高於子路的俠,低於顏淵的聖。「老者安之」就是讓老人安於我給他們的好處(雖給得有限),「朋友信之」就讓我昔日朋友們相信我對他們的有好心(雖然我沒給他們特殊照顧),「少者懷之」就是讓年幼年輕的人懷念我對他們的好處。孔子是重視名的,「君子疾沒世而不稱焉」,好處要讓人知道,才好施政。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難道這不是對鬼 神是否存在仍保持懷疑態度嗎?難道這不是借敬鬼神來引起活人對鬼神的臆 想的敬畏,以滿足某種封建道德的需要嗎?難道這不更可以說明孔子一方面 對鬼神的存在採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又表露出他對祭祀 予以積極支持的矛盾心理嗎?
  • 你知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怎麼念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也非常喜歡。它是出於《論語 雍也篇》。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道德經》和孔子都讚賞水的七種特性,我們能學到哪些人生智慧?
    九五就像中午前的太陽,九五之尊,已經是最好的時候了,到了九六日中則昃,亢龍有悔,氣勢太過了,衝動是魔鬼。這時候就要收一收了。歷史上關於水,也有兩段很著名的論斷,分別來自老子和孔子。把水和龍結合起來看,就會很有意思,可以相互參照。二因為老子是道家的祖師爺,講究無為,就像是大禹治水,以疏導為主,順應天時地利,所以多從「柔」的方面來描寫水的性質。而孔子則不同,在他的筆下,水不但有陰柔的一面,同時也不乏陽剛。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孔子對生活的十個感悟
    真正的聖人都是樂天知命,俯仰不愧,所以申申夭夭這種狀態,倒是值得肯定的生活境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說:「我真是衰老了啊,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有兩解,一是志衰不夢,已知復興東周、恢復舊禮不可能了,所以不夢。一是志在身衰,因年老心餘力不足了,所以不夢!後說差勝,因「猛志固常在」,奈「時不利兮」何。孔子感嘆不已,亦可傷也。
  • 《論語》中,孔子又談知與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子講究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提問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務民之義」是說,教育人們,使他們的言行符合義的標準。「敬鬼神而遠之」,則反應了孔子人本主義的觀點,把事業的興衰成敗、人生的發達困頓定位在人自身的修為上,而不是從鬼神方面去找原因。
  • 也論「仁」與「智」:與「仁」表現為「愚」商榷
    《光明日報》2010年11月15日《國學》版,刊登了何麗野先生《「仁」與「智」》一文。該文強調:「『仁』的外在表現並不是智,而是看起來有點愚」。由此可以推斷,在何先生看來,孔子以為「智」雖與「仁」有密切的關係,但「仁」的外在表現不是「智」而是「愚」。我認為這個看法有值得商榷之處。  孔子的學說可以「仁學」名之。「仁學」思想之核心在於以「五常」規範人的道德本質。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 姚海濤-仁禮合一視域下的孔子生死觀
    《論語》中凸顯的是「問人不問馬」知仁的方面,所提點的是孔子仁學之下貫於人,體現孔子對人的生命價值之獨特性、共同性與崇高性的肯認。仁之一字,從字形就可以看到有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含義。如孔子還提到過「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等大量以「仁」護持生命的道理。
  • 「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但是,任何一個漢字都不是天生的,老子也並非發明「仁」字之人。即便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道德價值社會意義最寬廣的道理概念,即便老子創作了《道德經》。這一點,無數史學家、文字學家、文化家、哲學家在長期的研究積累中也得到了證實。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我們都知道,孔子誕生的年代,是西周末年、春秋時期。那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那什麼是」禮「、」樂「?孔子在」初事魯國「、」留衛期間「、」過宋之危「、」相失於鄭「、」受困陳蔡「等周遊列國的實踐活動後,終於認識到:社會的深層次改革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必須先教書育人、轉變觀念。在此後廣招門徒,「傳道、授業、解惑」的日子裡,孔子開始系統地整理自己的思想,形成以「禮」和」仁「為中心,兼顧」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為框架的儒家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