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到「智」:《論語》中的知己與成己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個人德性的修養一直是儒學關注的中心,梁啓超認為儒家哲學中心思想「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中庸》提出的「成己成物」也是這個意思。所謂成己,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在儒家學說中個人德性的成就不是無根據的,而是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實現的。

知與智

「知」是儒家學說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依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統計,《論語》中「知」字共118見。在《論語》中「知」字多以「了解」「知道」為義,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在此基礎上又引申出「賞識、任用」的意思,如「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知」也有「知識」的意思,如「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此外,「知」通「智」,有「聰明」「智慧」的含義,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十分重視作「智」解的「知」,將其與仁、勇並列為「三達德」。

荀子對「知」與「智」作了明確區分:「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這種觀點認為「知」是認識能力,「智」是認識結果。除荀子外,儒家其他學者也對「知」這一概念進行了研究和解說。例如,北宋張載將「知」分為「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並認為「德性之知」要高於「聞見之知」。可見,含有「智」意味的「知」既是一個認知範疇,也是一個道德範疇。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知識論等學說的傳入,人們開始用西方的「知識」(knowledge)來反觀儒家的「知」這一概念,認為「聞見之知」對應「知識」,而「德性之知」更接近「智慧」「德性」和「道德」。因此,許多學者在討論時就用「知」表示「知識」以及「知道、了解」等含義,用「智」表示「智慧」以及作為一種德性的知。在「知識」與「德性」「智慧」,「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之間所作的這種區分為我們研究《論語》中的「知」與「智」關係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視角。「在儒家看來,智慧是在人格成就不同層次上實現出來的對人性和周遭世界的自覺。所以,人格的成就對於『知』來說是先在的。」為知求知是知之次,為德求知才是知之本。從「知」到「智」的過程就是由「聞見之知」向「德性之知」的轉化過程。

智者不惑

《論語》中孔子直接言說「知」(智)的地方約有14處,大概分三種情況。其一,用以說某人聰明、有智慧,如「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其二,單獨論「知」(智),最典型的是樊遲兩次問「知」(智)。其三,以「知」論「知者」,並將其與「仁」作比較,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正因為孔子常將「知」(智)「仁」並舉,所以大部分學者認為《論語》或者整個儒家思想中,「知」這一概念不僅是知識論或認識論範疇,更是人學範疇或道德概念。

樊遲兩次問「知」(智),孔子第一次回答「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對此註解:「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也就是說,智者能夠區分可知和不可知,所當知和所不當知,致力於人道之所當知。樊遲第二次問「知」(智),孔子答「知人」,樊遲沒有聽明白,孔子進一步解釋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朱熹在《朱子集注》中指出:「愛人,仁之施。知人,知之務。」又引「曾氏曰:『遲之意,蓋以愛欲其周,而知有所擇,故疑二者之相悖爾。』舉直錯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則仁矣。如此,則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與仁者愛人相比,智者知人有所擇,能夠分辨直枉並舉直錯枉。從孔子兩次對問「知」(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辨」是「知」(智)的一個重要內涵,也就是說「智」本身包含著辨別的認知判斷能力。《論語》中孔子兩次言「知者不惑」,皇侃《義疏》引孫綽曰:「智能辨物,故不惑也。」與此一脈相承,孟子曾明確將「智」界定為人辨別是非的能力,他說:「是非之心,智也。」又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從智者知人的角度來看,「辨」不僅是明辨是非,更重要是「辨己」。《荀子》講「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這裡,孔子實際上指出了「智」的三個漸進層次,即「使人知己」「知人」「自知」。雖然在樊遲問「知」(智)時,孔子回答「知人」,但實際上「自知」的知己才是「知人」的最高層次,也是「智」的重要內涵。

這兩種意義上的「智」之所以成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德性,與「仁」有關。如前所說,《論語》中對「智」的論述大多「仁智並舉」。所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仁智關係中,「智主要是作為達仁的手段而存在的,這也就是說在中國知或智具有更鮮明的德性意味,其重點不在於強調其認知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對自然方面的認知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從「辨」與「知己」兩個角度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對自己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的清晰認知,意味自身有了「智」這種德性,在認識自己的同時成就了自身德性,也即實現了知己成己。

知己成己的關鍵是誠

知己成己的過程就是從認知的「知」到德性的「智」,「自我認知不僅是理性的分析判斷,更是一種實踐意義上的成己」。從「智」所具有的認知和道德實踐兩層含義,可以理解儒家的「知己成己」的一體性。「由於假定對自我的真正認識必須通過改造自我的行動來實現,因而,在這個意義上的知,就不僅是反映和理解,而是塑造和創新。認識自我同時就是完善自我。」

雖然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能夠成就自我的德性,但是「知己」終究不等於「成己」,那麼這個一體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呢?對於如何成就自我的德性,《中庸》給出了答案——「誠」。「誠者自成也」,《中庸》認為,「作為總領性的觀念指引,『誠』超越了一切具體的道德品質,或者說為一切具體的道德品質奠基,使這些具體的道德品質成為可能,惟『誠』才可以實現人性之『成』。」《荀子》中也講「君子養心莫善於誠」。那麼,「誠」是什麼呢?

《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朱熹註解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因此,「誠」最基本的含義就是真實無妄。《論語》中雖然沒有「誠」字,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不重視「誠」。在面對自我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是「誠」,「言汝實知之事則為知之,實不知之事則為不知」,既不知而隱曰不知,也不不知而妄言我知,以「誠」知己為「智」,才能成就自身的德性。

除了真實無妄,「誠」的第二層含義是「真實擁有」。與儒家具有兩層含義的「誠」相似,特裡林在《誠與真》中區分了「真誠」與「真實」,真誠就是公開表示的感情與實際的感情之間的一致性,即社會中的「我」和內在的「自我」相一致,一個真誠的人,就是一個忠誠於自我的人。但是我們所要忠實的自我是什麼?這就出現了真實性問題。面對自己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認識自我時的真誠態度。但更進一步講,所 「知」所「成」的這個「己」還需要是真實的「自己」。因此,以「誠」來實現知己成己,還需要反躬自省的修養功夫。

德性之知是道德主體自我意志的呈現,因而必真不假。但「德性之知雖然是道德主體與生俱來的不假修為的自知之明、自知意識,但如果我們不進行反躬修己的學思功夫,道德主體所擁有的德性之知,最多不過是始燃之火、始達之泉,終必在日常生活中消亡殆盡」。《論語》中講「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都指通過這種反躬自省的方式來成就自身的德性。總之,「智」意味著不僅真誠地去認識自我,並且認識真實的自我,通過這種人格的用「誠」之法,在認識自我的同時成就自身德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喬歡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和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同樣道理,全篇論語談不要糾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章節有好幾處,可見這是我們修身主要方向。
  • 智己汽車「IM智己」品牌全球首發
    IM智己 我自由我中文品牌名「智己」,取自《周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意在用智慧周全萬物,勤奮探索,定義、創造、實現時代所驅、用戶所需的智慧出行。英文品牌名「IM」意為Intelligence in Motion,是對智能汽車進化方向的理性思考:專注於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協同創造、互相成就的整車深度智能化。
  • 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
    錢穆先生的解釋是這樣的:「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則不知堯舜之當祖述。非孟子,則不知孔子之聖,為生民以來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貴,而我之不知人所以為可患。」白話的釋義是,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不知人。」這個意思講得很簡單,就是不怕我不為別人知道。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此文如果有歧義,唯一的原因就是對「知」的理解,我們知道,「知」古又通「智」,首先,知的本義是說出的話如箭一樣,一說表示掌握事理如箭般快速。另一說表示說話一矢中的。《說文》:「知,詞也。從口從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作知。從口矢。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表示只有懂得一件事情,說話才可以一矢中的。
  • 智己汽車如何定義自己?
    Heatherwick Studio將和智己汽車在車型外觀、內飾設計、充電樁設計等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把車打造成一個流動的數字藝術品, 讓出行藝術與人產生深度共鳴。關於有些爭議的名字,智己方面解釋說,「智己」取自《周易》,意為智周萬物,智者知己,「智己汽車」,寓意締造人車共生的智慧出行新時代。智己有何不同?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零五:孔子言君子當「病無能」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恥於己之無能,不恥於別人不知己。」————————「病,猶恥也。」(戴望)孔子此論,超越君子之「患」,著力於從榮辱觀之高度,指證君子當以己之「無能」為「恥」,促君子反觀己之「無能」與「人之不己知」,突出君子當專心於自強「成器」,成經緯之才,成德才兼備之君子,方可解其「病」。
  • 學術交流 | 王凱立:《論語》「知」的「功夫論」解讀
    在「功夫論」視域中,好仁好學的主體使本體與工夫融一前進,從而走向了「愚」的反面,展現出「知」的境界之維——「智」。在古代,「知」與「智」曾互為異體字,可見二者在字義上原來並無差別,故「『知』就是『智』,知智合一」。
  •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上篇道經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聖經論語對讀第八十二課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與「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
  • 《論語》的這三句話,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從中得出一個結論:「交友只叫益友。」那什麼才能算是「益友」呢?我覺得「益友」的其中一個維度的定義就是「無友不如己者」,一定要交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優秀、能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人。設立了這個標準後,我在微信裡刪掉了很多所謂的「好友」,好友從原來的近千人刪減到目前的只有547人。
  • 「IM智己」品牌全球三地同時首發 兩款新車正式亮相!
    兩個後的1月13日,智己汽車中國上海、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和英國倫敦三地同步發布: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IM智己。隨著IM智己品牌的發布,意味著上汽集團形成全新的自主品牌架構——IM智己汽車、R汽車、榮威、MG名爵和上汽大通。在發布全新品牌的同時,IM智己品牌也同時發布兩款量產車的定型車:智能純電轎車、智能純電SUV。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
  • 論語-論玉
    首先,《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一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本書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仁」是其思想核心。
  • 《智囊》小故事:交友當如郈成子,智也,仁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魯國到晉,途經衛國。衛國右宰谷臣知道此事,便勸阻郈成子停下,並設宴款待,與郈成子相飲甚歡,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席宴上雖然陳設了樂隊,但直到酒酣宴罷也並沒有演奏。說的就是郈成子吧?」這是孔子對郈成子的評價,應該說評價的還很高。有智才能明白谷臣這些做法的意思,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應對。而明白了谷臣的託付之意,又必須是位仁者,誠者,信者,才能把好友的囑託當作自己的事情來辦,甚至要比自己的事情更上心。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論語註疏》)做到了仁者,就合了仁道。怎樣合仁道?孔子在《論語》娓娓道來。詩書禮樂第一是合禮樂制度,「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論語註疏》)我們從《論語》中選取幾章來說明。在《八佾篇第三一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志同道合者,知慕於我,自遠來也。或以方來連讀,如言並來,非僅一人來。當從上讀。樂:悅在心,樂則見於外。孟子曰:「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遠方來,教學相長,我道日廣,故可樂也。人不知而不慍:學日進,道日深遠,人不能知。雖賢如顏子,不能盡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無慍焉。慍,怫鬱義,怨義。學以為己為道,人不知,義無可慍。心能樂道,始臍此境也。
  • 智己汽車,周三見!
    年輕、創新、有格調,是我們從這次見面中,嗅到屬於這個品牌的第一層基因。創新,從title開始智己汽車派出的排頭兵,是一支叫做「青年公社」的團隊,他們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講人,也是智己汽車公開亮相的第一支團隊。年輕、高顏值,且看起來就是學歷很高的樣子,是這個公社身上撲面而來的氣息。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由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弟子編纂,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在戰國初期成書。「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愛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涵:①倡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中、今天仍然經常被人們提及,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言論、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政治、教育、修養。《論語》在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政府轉。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