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021-02-19 馬瑞光學哲學

上篇道經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1]。 

    知足者富。 

    強行[2]者有志。 

    不失其所[3]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注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3]所:根本,引申為自己的原則,深一層為「道」。 

【名家註解】 

    河上公: 

    能知人好惡,是為智。人能自知賢與不肖,是為反聽無聲,內視無形,故為明也。 

    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 

    人能知足,則長保福祿,故為富也。 

    人能強力行善,則為有意於道,道亦有意於人。 

    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長久。 

    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惡於天下,故長壽。

這一段講如何成為智人、明人、強人、長壽之人,總而言之,一個人想有的都講了,從治國理政,談到人生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別人,了解別人的人為智慧之人;知曉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為明智之人。發現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打敗別人的人是有能力的,真正能打敗自己的人才是強大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知足常樂,知道滿足的人才會富有,當然更多的是精神富有。持之以恆的是有志向的,最終,不失其所者久,擁有根本,遵循道的人才能天長地久。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遵循天道才能長壽。

應該講給出了一個優秀人士的標準,知人、知己、知足、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這也就遵循天道了。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節選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道德經》,春秋老子著,高文方譯;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本資料製作時間為2020年11月,本公司保留對其內容的修改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

相關焦點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作者:哲學君《老子道德經》中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從「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引伸至「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以此升華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子這幾句經典,在人生中,立身處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銷售員的精髓)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或「自知」是說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長處是什麼,短處又是什麼,什麼才能幫助自己成功,哪些陋習又會zuai 成功,哪些人,哪些事事自己應該避而遠之的,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藥方對症下藥,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需要我們一生去探索和追尋,不能因為自滿而不停歇腳步。對於這一點,日本保險業泰鬥級人物原一平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啟示。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借傳統文化的密碼,幫我們解讀人心的秘密
    大海裡的獨木舟道德經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說法,是人脫離動物界以後,所有由人創造的一切。傳統文化指的是從古至今,從它被我們創造出來以後,就一直存在的內容。它可以是我們吃飯穿衣的習慣,也可以是我們一直在閱讀的書籍,凡此種種,一切我們自知或者不自知的,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形成思想,思維習慣的內容都可以歸入傳統文化中去。
  •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 鯤讀《道德經》·叄叄
    《道德經》第33章講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鯤現在連載的『道德經讀書筆記』雖然每篇不過300人在看😂 但還是很感謝堅持跟讀的朋友們~希望你們和我一樣,真正能在《道德經》學到一些東西。
  • 一對一,北大光華5位教授將開啟「知明時光」 第五期
    2020年12月,「知明時光」第五期活動即將啟動報名。01「知明時光」語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取義師長對學生增進了解,學生通過交流自省、自律、自強,是光華管理學院師生共建的又一嘗試。取乎其上者得乎其中,立志留萬世之成果,方能有所成就和意義。——2019級本科生 何晟豪這一次交流讓我明白了大學四年最重要的是不斷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再去build up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能在外部壓力中迷失自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2019級本科生 崖蓉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應該有自知之明這句話好像就是長輩,老師教育孩子的一句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確實從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裡出來的話。從西漢馬王堆碎片,東漢「玄學」裡面出來的話。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不智不明。
  • 老子:人活著,知人不如自知
    生活中,能了解別人的人,是聰明的,是一種明智,但是能了解自己,才是一種清明的活法,才能對自己的生活,分清利弊。
  • 易經說道德經之三十三 死而不亡者壽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勝 人 者 有 力 ,自 勝 者 強 ,知 足 者 富 。強 行 者 有 志 。智和明顯然是有區別的。智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是知識情見情識,是後天學習而來。而明則是本明。是由本而帶來的。本就是易經所言的太極。太極圓融,功能自足,蘊含萬有,所以太極無為而無不為。無能而無不能。這是慧,是神性,也叫神明。
  •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33)
    天之道,不制而公,不令而均,人之制令,則必然的會導致天下昏亂,萬物失衡。遵循效法天道來治理天下,就是王道。行王道,便能生養萬物而不息,承載萬物而不制,虛容萬物而不盈。能行王道者,即為天下王。為天下王,日常應該是如何修養的呢,這正是本章要講的內容。下面進入本章正文部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聖人奉天道,俗人奉智巧。知俗人智之所智,智也。
  • 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先來看一下文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知人先自知,勝人不如勝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這是一個很好的理則,我們做人的一個原則。
  • 在自知者的字典裡,從來都沒有「迷茫」二字。
    這樣苟且麻木的活著,人又怎麼會不迷茫呢?自知者明,自知者智,自知者因為明智而不迷茫。在自知方面,我認為一個人最先應該了解的就是自己的優勢,或者說是自身的長處。人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工作事業上,如果能夠充分去發揮自己各方面的優勢,這個人在面對生活與工作時,內心就會時時都充滿著激情,在生活中能找到樂趣,於工作上也事半功倍。
  • 為什麼自卑的人更容易成功?
    許多在世界有卓越成就的人也曾「自卑」。愛因斯坦、巴菲特等等許多成功者,其實他們的內心十分的孤獨,性格也比較內向,這也是外人看來的「自卑」。那為什麼說「自卑」的人更容易成大事呢?1、自卑的人,往往都很執著自卑的人,一但認準了某件事,就絕不會放棄,這就使得他們更接近成功。
  • 評書大師單田芳病逝,《言歸正傳》死而不亡者壽 回憶往昔
    以秦瓊、徐懋功、程咬金等人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漢歃血結盟,招賢納士,發動瓦崗起義,與隋軍多次浴血奮戰後,最終建立了一統天下的大唐帝國。亂世英雄平地起,蓋世武藝無窮現,奇謀決斷定江山!現在回憶起來,是您經典代表作《隋唐演義》。
  • 洋蔥騎士戴佛斯·席渥斯: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每次重讀冰火,回溯洋蔥騎士的經歷,我都會想到《道德經》裡的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如果你問我,冰火世界中的最強者是誰,我也一定會把票投給洋蔥騎士戴佛斯·席渥斯。這並非出於我對這個角色的偏愛,而是一直有跡可循。
  • 朱玉昆經典新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意思是一一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那不才是君子嗎?這句話關鍵是說自己了解自己嗎?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夫子面對生死的考驗,都有這麼大的自信,我們面對一點別人的抱怨和不理解,不是暴跳如雷,就是頹廢沮喪,關鍵就是不自知、不自信,現在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於是每天心緒波動不安,你又如何能夠安住自己那顆心呢!心不定,於是你就整天惶恐不安,無所是從。所以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才能不隨波逐流,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 夜讀丨越是愚蠢的人,卻越「自信滿滿」
    越沒能力,越容易高估自己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越是聰明的人,越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之處。能力越低的人,由於自我認識不足,越容易過度自信,錯誤高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