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活著,知人不如自知

2021-03-05 人生毒雞湯

    生活中,能了解別人的人,是聰明的,是一種明智,但是能了解自己,才是一種清明的活法,才能對自己的生活,分清利弊。所以究其根本,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客觀清楚地了解自己。

    只有足夠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短板和優勢,彌補不足,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經》中,不可不讀的四句話,你知道幾句?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人活著,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但是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自強不息的強者。懂知足的人,是富有的,能跳出舒適區,勉力前行,強化自己的人,才是一種志氣。

二、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越是善於統籌帶領的人,越是不會輕易動手;越是善於作戰的人,越是不輕易發怒;越是善於戰勝別人的人,越不喜歡直接與人衝突;越是善於用人的人,越懂得謙下尊重別人。

生活,不一定只有強硬才是好事,有時候放低姿態,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只有懂得迂迴,才能免於陷入衝突的陷阱,只有懂得謙下,才能承載更多。

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著的時候,柔軟靈活,死了之後才會變得堅硬;草木生機勃勃時 ,也是柔軟的,枯死之後也變得堅硬,所以堅硬強硬往往會造成滅亡的結果,而柔弱往往是生機的出現。

俗話說的好:「木強則折」,處事態度太強硬,很容易出師未捷身先死,有時候柔弱一點,才能有更多成長的空間,不斷壯大生命力。

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澤被萬物而不爭,洗滌淨化世間一切汙垢,以達純善,卻從不與萬物爭高下,仍處於最低處,不與萬物爭。

做人,如果能有水的品質,則是一種無限的德。盡最大的善,卻從不強加自己的意願幹擾,不與別人爭搶,別人就更沒有資格與之爭搶。

五、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一個人,不執著於自己的表現和別人的肯定,就能保持清明的狀態;不自以為是就能明白是非;不自我邀功的時候,才是真正顯示功德的時候,不自負自傲,就能有所成長前進,不與別人爭,別人就不會與之對抗相爭。

生活中,很多人之間的矛盾,並不一定就是對與錯的,可能有一時的爭強好勝,就引發了之後無常的災難。所以懂得適時的放鬆自己,放空自己,才能更明確地看待自己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知人先自知,勝人不如勝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這是一個很好的理則,我們做人的一個原則。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從「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引伸至「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以此升華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子這幾句經典,在人生中,立身處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莊子》: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這個世上,萬物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如果只看其中一面無法得到任何結果,但用一方作為參照物去看另一方就能看得明白。沒有什麼可以獨立於世外存在,一切總是看起來對立,實際上又有著緊密的聯繫。正如世界上本無對錯之分,單憑一件事誰也無法判定其是否正確,如果有與之相反的一件事情發生了,我們就可以作為參照物來對照並給予它相應的定義。
  •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人活著為什麼要拼命賺錢?答案讓人撕心裂肺,直擊人心
    存在於世上的一天就要為了自己和他人活著,包括父母子女妻子,他們是你割捨不斷的牽掛。所以我們需要賺錢養家,需要拼命賺錢,給他們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和生活條件。錢是男人的膽量,有錢有底氣,能夠開拓更大的事業和更加美好的未來;錢是女人的臉面,有錢就能把自己打扮成金枝玉葉,在世人面前更加的風光耀眼;錢是窮人的尊嚴,有錢的人活在深山有人知,有錢就能驕傲抬頭挺胸,立於那些狗眼看人低的親戚好友面前;錢是婚姻的根本,沒有錢的婚姻是悲哀的,天天要計較油鹽醬醋,再美的女人也熬成了黃臉婆;錢是一桿秤,能夠衡量出你的價值
  • 難能可貴的「自知」該如何做到?看看莊子的「心齋」之法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認識別人的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明」。表達了老子「人應知人,更應該自知」的觀點。那該如何做到自知之明呢?對此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的莊子給出了答案。
  • 從老子《道德經》學習了哪3招?鬼谷子馭人術,天下沒搞不定的人
    老子和鬼谷子是隱士中最高段位的兩個高人,在如今很多的道教建築中,老子和鬼谷子都享有尊位。老子在諸子百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道德經》被稱為百經之首,儒家、墨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等學說裡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因此,老子被稱為諸子百家的引路人。
  • 《列子》:既然人固有一死,為什麼我們還要拼命地活著?
    《老子》裡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將「無私」與「自私」聯繫起來,肯定了追求「私」的權利,不像墨家那般一味地講究兼愛無私。《老子》又說:「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把身置於天下的前面,認為只有愛惜自己身體的人才會愛惜天下,這是「貴己重身」的思想。
  • 四川人為啥愛說「老子」? 老子是什麼意思?
    四川人為啥愛說「老子」? 老子是什麼意思?時間:2016-05-01 18:44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四川人為啥愛說老子? 老子是什麼意思? 有句俗語說:四川老子云南媽,貴州兒子背鹽巴。可見四川人動輒稱老子,名聲在外。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莊子活著不為名利,他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但莊子的「無為」學說與老子的「無為」學說有很大的不同,老子強調「積極無為」,主張為而不恃,要求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克剛。莊子則傾向「消極無為」,荀子曾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點出了莊子學說的缺憾。但這些都是由各自的人生觀決定的。從莊子的學說中,看到更多的是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他生不為仕,隨性自然,認為個體的人高於社會的人。
  •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故此筆者在討論讀法的時候,是以儘可能的貼近老子本義為學習目的,同時兼顧分別,那些是老子本人思想?哪些是韓非子、莊子改造後的思想?那些是王弼、河上公的主義?傳世經典在流傳中脫衍訛誤問題不少,出土文獻又殘缺不全,只有多版本對比閱讀以老解老是正途。我們由經典知老子,由老子知道學,由道學知無為,為無則無不治,小則治身,大則治天下。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
  • 活著且活得精彩,人為什麼要活著?——曼瑜天雅
    人,應該為夢想而活,為價值而活。人生,沒有什麼既定的命運。所謂的宿命論,不過是意志薄弱的人給自己尋找的一種藉口。人活著,絕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活得精彩,敢拼,肯付出,人人都可以活得精彩。人是這個地球人自知的最高級的生物,之所以高級是因為人類有思想行為。人會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依舊會有人問: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1.活著不僅是活著,更重要的是生活生而為人,活著肯定有理由。
  • 看似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社會動蕩、危機四伏。所以老子勸導人們要像溪流一樣保持低調、謙讓,同時呼籲人們要返樸歸真。《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說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這句看似簡單的「知白守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這是老子的一個重要觀點,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當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領域,具有深邃的辯證思想。「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種人生哲學,當我們深處光明之中,卻要去守住黑暗。常常被人誤認為和「大智若愚」一樣,認為這都是消極的處世之道。
  •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知知行合一學老子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道德經》有:「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老子修行的目的就是精神與道相合,「致虛極,守靜篤」是修行的方法,「常、容、公、全、天」是道的特徵。
  • 人走茶涼:生前哪知身後事!活著時學會給自己打個折吧!
    看到「人走茶涼?趙忠祥書畫作品被賤賣,生前價值高達90萬如今僅售688元」的新聞,只想說生前哪知身後事!也想說生前虛名不可得,得了了不得!不如看淡虛名,活著時就學會自己給自己打個折吧!但是就其書法「成就」看,很多人都不認可。趙忠祥先生的最高成就其實就是播音。現在,他已經不在了。不過,看到其《五驢圖》「現在1折促銷」,我們還是覺得要說一句:人活著時,還是要看淡虛名,活著時應該學會給自己打個折吧!虛名永遠是虛的,沒啥意義。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翻譯講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裡用水比喻善者的人格。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
  • 人為什麼活著,活著又為了什麼?
    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活著只是為了生存,那是動物世界。人生在世,離不開家庭和社會。哪怕是孤兒也是如此。為了家庭我們要活著。父母生育和撫養了我們,我們要活著報答他們的生養之恩,使他們老有所依。贍養父母和長輩是我們活著的責任;養育後代是我們的義務。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生生不息。為了社會我們要活著。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生死存亡是由各行各業的人決定的。工農商學兵,缺一不可。各個領域是用活人來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