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有:「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思是:使心靈空明虛寂到極點,使生活的清靜達到極致。在萬物都蓬勃生長的時候,我從中仔細觀察它們生死循環的道理。天下萬物雖然紛紛芸芸,但最終都將回復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靜」,靜叫作復歸本性。復歸本性是萬物運動與變化中不變的律則,認識和了解萬物運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往復的律則,叫作「明」。不了解這個不變的律則,輕舉妄動就會有兇險。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老子修行的目的就是精神與道相合,「致虛極,守靜篤」是修行的方法,「常、容、公、全、天」是道的特徵。通過「虛」、「靜」的方法,以空明寧靜的心,明了復歸、包容、無私、周全萬物、自然而然等特徵的時候,就是明悟道的時候。
「虛」和「靜是《道德經》的精髓。老子認為,道的本質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虛」的極點、守住「靜」的極致。
「虛」,是謙虛,虛懷若谷,空杯的心態。我們就像一個沒有蓋子的水杯,只有隨時放空,才有可能裝進更多的學問。「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凡是行道之人,為了獲得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就要更大限的虛空自我,達到「無為」狀態。老子的「虛」是為了更大的「實」。
「靜」是指道的運行規律。「弱者道之用。」道的運作是柔弱的,順其自然,不橫加幹預,這就是靜的態度。「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中,一切事物的最終歸宿依然是靜。「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煩躁、焦躁、急躁等躁氣。「靜生百慧」,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和源泉。內心不靜,六神不安,做人就會驕矜、浮躁、淺薄,做事就不會統籌兼顧、審時度勢、卓有成效。
宇宙間萬物都是由動到靜、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循環往復的。只有致虛守靜到極致的得道之人才能看到這種永恆不變的「道」的真諦。「大道」虛是其常,有是其變;靜是其常,動是其變。有、動最終必歸於不有、不動。所以,守定常道,萬物雖紛紛擾擾,只須以虛含有,以靜待動,並且不見其有,不見其動,就不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使自己處於永遠沉靜安樂的境地。
致虛守靜,知行合一。世間萬物都是依照「道法」運行的,我們要使自己心無雜念虛寂達到極點,生活清靜安寧接近極致,修身悟得自然循環往復的道法,養性掌握萬物陰陽動靜的規律,從而淡然智慧的處世,快樂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