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知知行合一學老子

2020-12-20 和合至善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

《道德經》有:「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思是:使心靈空明虛寂到極點,使生活的清靜達到極致。在萬物都蓬勃生長的時候,我從中仔細觀察它們生死循環的道理。天下萬物雖然紛紛芸芸,但最終都將回復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靜」,靜叫作復歸本性。復歸本性是萬物運動與變化中不變的律則,認識和了解萬物運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往復的律則,叫作「明」。不了解這個不變的律則,輕舉妄動就會有兇險。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老子修行的目的就是精神與道相合,「致虛極,守靜篤」是修行的方法,「常、容、公、全、天」是道的特徵。通過「虛」、「靜」的方法,以空明寧靜的心,明了復歸、包容、無私、周全萬物、自然而然等特徵的時候,就是明悟道的時候。

「虛」和「靜是《道德經》的精髓。老子認為,道的本質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虛」的極點、守住「靜」的極致。

「虛」,是謙虛,虛懷若谷,空杯的心態。我們就像一個沒有蓋子的水杯,只有隨時放空,才有可能裝進更多的學問。「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凡是行道之人,為了獲得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就要更大限的虛空自我,達到「無為」狀態。老子的「虛」是為了更大的「實」。

「靜」是指道的運行規律。「弱者道之用。」道的運作是柔弱的,順其自然,不橫加幹預,這就是靜的態度。「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中,一切事物的最終歸宿依然是靜。「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煩躁、焦躁、急躁等躁氣。「靜生百慧」,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和源泉。內心不靜,六神不安,做人就會驕矜、浮躁、淺薄,做事就不會統籌兼顧、審時度勢、卓有成效。

宇宙間萬物都是由動到靜、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循環往復的。只有致虛守靜到極致的得道之人才能看到這種永恆不變的「道」的真諦。「大道」虛是其常,有是其變;靜是其常,動是其變。有、動最終必歸於不有、不動。所以,守定常道,萬物雖紛紛擾擾,只須以虛含有,以靜待動,並且不見其有,不見其動,就不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使自己處於永遠沉靜安樂的境地。

致虛守靜,知行合一。世間萬物都是依照「道法」運行的,我們要使自己心無雜念虛寂達到極點,生活清靜安寧接近極致,修身悟得自然循環往復的道法,養性掌握萬物陰陽動靜的規律,從而淡然智慧的處世,快樂幸福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致虛守靜和澄明境界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體悟了道的秉性常則,就有博大寬容的心態,可以包容一切,如此才能做到廓然大公,治理天下,與天合德。與道符合才能長久,終身無虞。通過「致虛」「守靜」到極致的修養工夫,人們達到與萬物同體融合、平等觀照的大智慧,即與道合一的境界。故,至虛,守靜,觀復等,是修養工夫,亦是人生境界。
  • 《道德經》中的「知其白,守其黑」揭示了老子「不知所終」之謎
    兩千多年的不解之謎至今無人能解:老子去哪兒了?無論是考古學家還是古文字專家都沒有合理的答案。其實老子已經將答案寫在《道德經》裡,只是我們被慣性思維所障礙無法開啟智慧思維。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拭。為天下試,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也是維護萬物正常運行的準則,更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在老子眼裡,世間萬物皆有「道」,「道」無形卻蘊含無窮無盡的能量,超越了所有世俗生活的經驗,長存於天地之間,接近於自然法則。按照「道」之準則來做事和處世,返璞歸真,才能成為人生智者。
  • 文言觀止丨子學遺珍——《老子》的認識論
    《老子》中有一大部分講「為道」。「為道」就是照著道的那個樣子去生活。它不說「學道」,因為道是「無名」,沒有任何規定性,是不可以用思考、言語那樣的方法去學的。言語所說的都是事物的規定性,對於沒有規定性的東西,那就不可說了,對於不可說的也不能進行思考。因為思考不過是無聲的言語。對於道只能體會,照著它那個樣子生活。對於道要勉強地說,那只能說它不是什麼。它不是這,也不是那。
  • 《道德經》三知三守,返璞歸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 大制不割。譯文: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健),守其雌(卻甘願安守雌柔),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 做常學常新、知行合一的紀檢監察幹部
    3月1日,在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打鐵還需自身硬」。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
  • 老子靜寂入定的內煉法!讓你的修行事半功倍!
    老子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艱難地描述著,力圖讓人們把握大體,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末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即把道說成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它的存在是客觀的,但又不能依靠感官去了解,故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何奧秘?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
  • 王陽明:知行合一 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 老子的修養方法:見素抱樸,歸根復命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敗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如此,則「目不明」、「耳不聰」、「知識亂」、「盲聾悖狂之禍至」。所以老子主張聖人應少私寡慾,「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被禁發的《馭奴之道》使我強烈的感受到《文化之本》的重要性,驕傲於《龍的傳人》,自豪於我們民族的《大道之學》。堅定地推理認定《中華文明何止五千年》。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
  •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翻譯
    【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中國實學的真精神
    古人所謂「知」指道德觀念、思想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有似今天認識和實踐的關係。[1]在兩宋時期,針對「假道學」、「偽君子」屢見不鮮的社會現象,朱熹提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之說,即認為人在良知、聖人之言中的道德認識是容易的,不過之後的道德踐履才是重點,人們應該努力去道德踐履。朱熹還比喻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徵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翻譯】: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