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三知三守,返璞歸真!

2021-02-12 道德經講解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樸散為器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 大制不割。

譯文: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健),

守其雌(卻甘願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於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裡),

守其黑(卻安於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甘願做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丟失),

復歸於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於樸(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樸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裡都是成大器者),

聖人用之(聖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 大制不割(所以完善的制度是自然而成的,是不可分割的)。

感悟:

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用三知三守來闡述不爭、無為、靜虛的『道』!

『老子』即看到了人們的正反兩面;世人都追求剛強、光明、榮耀,而『老子』卻認為雌柔、黑暗、恥辱也是應該堅持的。他希望人們像出生的嬰兒那樣不為榮辱所惑,無私無欲,純樸無邪。

這裡可以隱約看出『老子』反對利用仁、義、禮、智、信這些概念去約束人、塑造人,他認為這些外部的約束只會扭曲人的本性,只是小道而。只有順從自然、順從道,才是永恆的德行。完善的制度也應該是這樣,包含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割裂分隔的!

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於『陰柔』有很多讚揚。如之前的章節:

「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第四章:淵兮似萬物之宗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

這裡有柔、嬰兒、玄牝、淵、水等字眼都能說明老子看待事物的全面性,因為『道』包含陰陽,必須有兩面性,人應該也是這樣!

做人既要有美好的理想,也要有包容當前的不足,這就是『知其白,守其黑』,要能看到人性的光明,也要正視人性黑暗,只有這樣才能為天下人的模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不能過於偏激。

這裡說的『知榮守辱』,也是一種心胸。嚮往榮耀,也要能堅守恥辱,這樣的人才能展現遠大報復!很好理解,比如韓信的『胯下之辱』,如果當時韓信一怒殺了人,很可能就成了囚犯,哪有後來的『兵神韓信』!再比如勾踐當時的不屈服,哪有後面的的臥薪嘗膽復國的機會。所以說『知榮守辱』很是重要!

『老子』說「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是一種返璞歸真的一種狀態,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大器。這裡的無極、樸也說明了內心的靜虛和純樸,只有這樣才能近於『道』。

做人應是一種復歸,應是一種超越,是在經歷、知道、體驗、飽嘗、失去之後的重新獲得,那是不同的生命狀態,那也是人的覺醒!

本章闡述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是一種知陰陽、知進退、無為合道的處世哲學。只有這樣才能返璞歸真,超越自我!

謝謝閱覽,下期見,關注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三知三守,是生命進化之式!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這一章和前面的第二十七章是相互呼應的,他在繼續闡述人的生存觀念,人生觀也好,認識論也好,他告訴人們一種方法,叫三知三守。這個問題很重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道德經 》裡面曾經提到過,雌,是靜的,以靜能伏雄。
  • 讀《道德經》之感:返璞歸真,善良純真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譯文: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將以愚之」中的愚指的就是淳樸,人們如果能返璞歸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爭奪,社會也會安寧許多,一切順道而為,此乃大智慧,而大智則若愚。道德經: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 《道德經》:知常守常,謹慎而為,將少犯或不犯錯誤
    這句話是《道德經》第十六章中的話,意思是「不認識常,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所謂的「常」,是指「常道」,就是常識、常理、常規;「不知常」是指不明白常道;「妄作」,即妄動、妄為、盲目蠻幹。一、守常必先知常做人做事應該懂得「守常」,即明白常識、常理,遵守一定的常規,因為大多數常識、常理、常規都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正確原則或規則。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有三個字,讀懂就是大智慧。人一輩子最好的活法,也藏在這三個字裡。《道德經》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是,躁動可以戰勝寒冷,給人送去溫暖;冷靜能夠戰勝狂熱,讓人頭腦保持清醒;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間太平安寧。道家講:靜為躁君。「靜」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靜能制躁,一顆平靜的心,可以撫平躁動不安的神經。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文·段宏剛《道德經》屬於字數不多,但以博大精深而著稱的世界名著之一,全篇共有5162字,分為81章,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通過辯證法闡述了宇宙萬物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本質。按照「道」之準則來做事和處世,返璞歸真,才能成為人生智者。《道德經》第28章裡有這樣一段話: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筆者立足《道德經》表義,參照諸家詮說,結合自身體驗,對該問題作一定的挖掘、歸納,從入道初門、高級技巧、終極心法三步驟探討其修道方法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內容。《道德經》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們可暫將其理解為調息至專一不亂,思維意識之有條不紊。在這個過程中,私慾越少,則呼吸越柔、越專,越不會陷入亂想紛擾或昏沉不明的「坐病」,最終「能如嬰兒」般淨柔專純。至於如何達到此「柔」境,可從三個方面來引申闡釋。《道德經》沒有專門記錄調息之步驟,只是在宏觀上談論。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何奧秘?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
  • 《道德經》中的「知其白,守其黑」揭示了老子「不知所終」之謎
    其實老子已經將答案寫在《道德經》裡,只是我們被慣性思維所障礙無法開啟智慧思維。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拭。為天下試,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是指太極圖而言的,就是俗稱的「陰陽魚」。我國古代的太極圖就是黑色和白色,黑色為陰白色為陽。
  • 心悟《道德經》智慧——守弱三象 歸樸之治
    追尋道,從致虛極守靜篤中去尋找,從萬法萬物產生時去尋找,從天地生之前去尋找。找到的是空無,是惚恍,是若有若無,是寂寥。失道之後有德,在惚恍的,復歸於無的,似若存的,不被人所感知的道作用之下,依道而行顯現為德。面對天下的萬事萬物、萬法萬象,要從根本的象中去把握、去理解德。
  • 《道德經》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
    《道德經》 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不是!應該理解為適可而止。《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怠」。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天地萬物一出生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註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如果不「知止」,就會表現為無節制,表現為亢進。《易經》中有云:「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忘,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呂波同學按:顧瑞榮先生,哲學博士,道學專家,經先生授權,轉發先生考訂的道德經版本,以及先生最新注音版的王弼本,有興趣的同學看看。另外,我們一般使用的通行本,是漢代河上公本,以及曹魏時期的王弼本《道德經》,這是歷史上流傳最廣的兩個《道德經》版本。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幸運的,因為在不到40年的時間內,我們發現了三個最古老的版本,這是偉大的發現,非常激動人心的發現。
  • 《道德經》:致虛守靜和澄明境界
    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今本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致力於「虛」要經常要徹底,也就是不要讓太多現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識、規範、利害、技巧等等充塞了頭腦,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這些東西,激活自己的頭腦,使自己保持靈性、敏銳,有自己獨立運思的空間。「守中」也是「守虛」、致虛。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各篇章排列順序的邏輯性
    難就難在未真正認識到「世界的實質在於道」,既便認識到了道或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然而也不清楚「道的實質在於平衡」,只有真正認識清楚了道的平衡原理,便可做到無為、「無為而治」了,就可做到「平衡身體與名利」了,就可領略到「平衡之妙」了,就可做到「知足有節」了,就可悟道而「道知天下事」了,就可嫻熟地運用駕馭道,從「大道至簡」到「大道為公」,再到「養生之道」而健康長壽了,還將「恆守道德」而「明『道』」。
  • 金玉滿堂,亦能守之 |《道德經》第九章
    我們能從《道德經》第九章裡學到的是:既要知進,也要知退,進退自如,方是依道而行。首先從字面意思上來解釋這段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是手裡捧著的意思;盈,是滿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手裡捧著的東西如果已經滿了,就不要再往裡面裝東西。
  • 《道德經》探源(三)
    《道德經》探源(三)2020.1.14二內容提要:
  • 道德經:這三句話,讓你悟通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老子微言】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它其中的滄海一粟,簡簡單單的三句話,足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福生無量!【微信公號:國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