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樸散為器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 大制不割。
譯文: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健),
守其雌(卻甘願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於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裡),
守其黑(卻安於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甘願做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丟失),
復歸於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於樸(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樸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裡都是成大器者),
聖人用之(聖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 大制不割(所以完善的制度是自然而成的,是不可分割的)。
感悟:
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用三知三守來闡述不爭、無為、靜虛的『道』!
『老子』即看到了人們的正反兩面;世人都追求剛強、光明、榮耀,而『老子』卻認為雌柔、黑暗、恥辱也是應該堅持的。他希望人們像出生的嬰兒那樣不為榮辱所惑,無私無欲,純樸無邪。
這裡可以隱約看出『老子』反對利用仁、義、禮、智、信這些概念去約束人、塑造人,他認為這些外部的約束只會扭曲人的本性,只是小道而。只有順從自然、順從道,才是永恆的德行。完善的制度也應該是這樣,包含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割裂分隔的!
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於『陰柔』有很多讚揚。如之前的章節:
「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第四章:淵兮似萬物之宗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
這裡有柔、嬰兒、玄牝、淵、水等字眼都能說明老子看待事物的全面性,因為『道』包含陰陽,必須有兩面性,人應該也是這樣!
做人既要有美好的理想,也要有包容當前的不足,這就是『知其白,守其黑』,要能看到人性的光明,也要正視人性黑暗,只有這樣才能為天下人的模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不能過於偏激。
這裡說的『知榮守辱』,也是一種心胸。嚮往榮耀,也要能堅守恥辱,這樣的人才能展現遠大報復!很好理解,比如韓信的『胯下之辱』,如果當時韓信一怒殺了人,很可能就成了囚犯,哪有後來的『兵神韓信』!再比如勾踐當時的不屈服,哪有後面的的臥薪嘗膽復國的機會。所以說『知榮守辱』很是重要!
『老子』說「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是一種返璞歸真的一種狀態,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大器。這裡的無極、樸也說明了內心的靜虛和純樸,只有這樣才能近於『道』。
做人應是一種復歸,應是一種超越,是在經歷、知道、體驗、飽嘗、失去之後的重新獲得,那是不同的生命狀態,那也是人的覺醒!
本章闡述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是一種知陰陽、知進退、無為合道的處世哲學。只有這樣才能返璞歸真,超越自我!
謝謝閱覽,下期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