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探源(三)
2020.1.14二
內容提要:
一、 簡要回顧上一講內容
二、 經學研究要有全球性視野
三、 《有無歌》的解讀與會通(第三頌)
四、 《金胎歌》與《道德經》第25章的會通
五、 三種宇宙創生說(水生、卵生、屍生)
六、 《天問》與《創造頌》的會通
講座大綱:
一、簡要回顧上一講內容
二、經學研究要有全球性視野
經典對勘要系統精準
不同文明都有自己的經典
闡發經典中的普世價值
解決文明衝突的必由之路
不同文明及其主要經典
宇宙性真理才是無價之寶
3、 《有無歌》的解讀與會通(第三頌)
一)《有無歌》第三頌的翻譯版本
巫白慧先生的中文翻譯
馬克思穆勒的英文翻譯
二)《有無歌》第三頌的解讀和會通
1、太初宇宙,混沌幽冥。
2、茫茫洪水,渺無物跡。
3、由空變有,有復隱藏。
用詩詞翻譯經典很不容易
古詩體《薄伽梵歌》的翻譯經歷
印度梵文學校校長學中文的緣起
經典的翻譯要有修證
4、熱之威力,乃產彼一。
1)熱是個什麼東東?
梵文叫tapas,就是苦修的力量
它是海底輪的能量的釋放形式
它能融化雪山、烘乾溼袍子
學友問:它是內在能量嗎?
它讓彼一從黑暗的混沌大水中升起
2)內在能量又是個什麼東東?
《吠陀經》裡的火是一個隱喻符號
哈拉克裡特認為火是創造宇宙的力量
奧羅頻多認為是神聖知覺性和神聖意志力
也就是知的力量和行的力量
也就是《中庸》裡的誠和明
兩者互相轉化,達到知行合一
兩者是互益互補的關係
兩者合一以後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
我們完全是物質能量的奴隸
內在能量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中庸》的誠和明就是吠檀多哲學的內在能量
3)Prajna、satya、ananda揭示大梵本性(內在能量)
Prajna,中文翻成般若,就是神聖知覺性、明
——覺明是內在能量的本質
satya,真實的意思,就是誠
——鑽石黃金投入糞堆仍然貨真價實
——真實永恆是內在能量的展示
ananda,就是歡喜、愛
——愛的力量讓人產生歡喜
——愛是內在能量,知道不?
——中國人一講愛就很害羞
——愛的本性是不可封存、永遠流淌、無有邊界
——特蕾莎修女的愛改變了整個印度
——學友問:是什麼阻擋了愛?
——被特蕾莎修女的愛震碎了我執
4)Prajna、satya、ananda就是《中庸》的悠久、高明、博厚
悠久,就是satya,就是真實、永恆
高明,就是Prajna,就是智慧、覺明
博厚,就是ananda,就是歡喜、愛
悠久、高明、博厚就是宇宙的內在能量
個體生命的內在能量來自宇宙的內在能量
被無明左右的我們無法釋放出內在能量
5)《薄伽梵往世書》王子杜華覺悟成道的故事(北極星君)
王子受辱離家出走
森林巧遇仙人那羅陀
苦修成道獲大歡喜
親近純粹覺悟者就是在接觸宇宙內在能量
了卻塵緣榮任北極星君
外在能量是內在能量的僕人
覺悟者是內在能量的承載
依賴內在能量,你將無所畏懼
四、《金胎歌》與《道德經》第25章的會通
1、《金胎歌》的解讀
林太翻譯的《金胎歌》
太古之初,金卵始起:彼一升起了
徒依己力:自本自根,無風而呼吸
發生火光:火光指熱tapas
蘊藏勢力:勢力指金卵
且奉犧牲:犧牲指火光,就是tapas
最後一句是祈禱
天問句式啟發對宇宙形成開闢的思索
金胎就是宇宙的胚胎
2、《道德經》第25章講的就是宇宙胚胎的存在狀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胚胎的氤氳狀態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他是不二無兩,萬物之主
天大,地大,王亦大:金胎打開就是天地人三極
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的序列
——人法地:人是被陰陽之氣、物質能量所操縱
——地法天:陰陽之氣是被乾道操縱
——天法道:乾的創造力量的根源是道,即太一
——道法自然:自然指太一的本性,即內在能量
外在能量是內在能量的倒影
《易經》黃中通理:中和是進入內在能量的通道
學友問:為什麼tapas是形式因?
吾應供養,此是何神?:那個神是誰?
象帝之先的帝指北極的太一
宇宙的本源是一個生命
金胎裡包羅了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
太一既是宇宙身相,也是宇宙靈魂
五、三種宇宙創生說(水生、卵生、屍生)
1、《三五歷記》盤古卵生說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2、《五運歷年紀》盤古屍身說
盤古死後屍體化生為宇宙萬物
3、《原人歌》宇宙屍身說
原人拿自己做祭祀變做天地萬物
4、古希臘卵生說(宇宙蛋)
艾萊普斯逐父娶母產一極大雞子
希臘人俄底浦斯情結特別重
5、西亞史詩宇宙屍身說
6、埃及宇宙水生說(拉)
7、四大讚歌拼起來才能看到宇宙創造全圖
六、《天問》與《創造頌》的會通
1、《天問》和《創造頌》的淵源
根據丁山先生考證,《天問》與《創造頌》極為相似
楚文化受到了吠陀文化很深厚的影響
2、《天問》與《創造頌》的會通
1)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問的形式內容與《無有歌》第五節完全一致
2)冥昭暮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即《創造頌》「唯有黑暗耳,一切為黑暗所掩」
3)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胎藏歌》也講到了陰陽之氣的本源
4)寰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與《造一切者歌》會通
5)斡惟焉系,天極焉加?
與《造一切者歌》和《金胎歌》會通
6)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與《梨俱韋陀》會通
7)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畏多有,誰知其數?
與《金胎歌》會通
8)洪泉極深,何以窴之?九州安錯,川谷何誇?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與《造一切者歌》會通
3、《吠陀經》當時已經傳入中國
《老子》、《天問》、《莊子》都是《吠陀經》的中國化版本
丁山先生認為《吠陀經》可能確實傳入楚地
一、 簡要回顧上一講內容
寇方墀老師:
各位師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是2020年1月14號,是我們今年春節前的最後一次讀書了,我們下次讀書要過了春節了。上一周我們是一次講座,孫晶老師主講,因此,我們讀這個書已經隔了兩個禮拜,徐老師上次兩周前的講課,是12月31號,那還是在2019年的時候。今天我們要接著講,是我們緣起讀書會的總第36講,徐老師的第23講,是關於《道德經》的探源,今天是第三次。我們把兩周之前的內容來回顧一下,這樣有助於前後的連接。
在2019年12月31號的時候,徐老師講的就是《道德經》探源,在那次講課裡邊說到饒宗頤先生提出五重證據法。這樣的話,根據五重證據法或者三重證據法(徐老師:最早是王國維先生提出二重證據法,就是地上和地下互證。我從饒宗頤先生五重證據法借用一下,提出一個第三重證據,所謂上古異域文獻)對,地上加地下,加上上古異域文獻,這樣就是徐老師的三重證據。為什麼從這個地方切入呢?因為現在的研究條件提供了很多的方便。當說這個幾重證據法的時候,徐老師想要表明一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思路決定出路。研究傳統文化,不能在原先的老框框裡面打轉轉了。我們要有一種新的思路來接受世界文明的挑戰,(徐老師:主要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然後用新的思路。那麼饒宗頤先生呢,他在他的研究裡面,就有很多的地方都參照了《吠陀經》,實際上他那時候就參照了上古異域文獻。
接著就講到了主題,關於《道德經》的探源。這都已經這麼多講了,一直在說太一這個問題。那麼太一它是一切原因的原因,一切開始的開始,而太一自身呢,他就是自本自根的。所以,徐老師在他講課的時候,主要依據的就是他的《世界文明孤獨史》下冊第711頁關於《有轉神贊》的研究,巫白慧先生翻譯的。同時,又參考了一些外文的版本,主要是英文的版本,將《有轉神贊》跟《道德經》來一個互相的對勘。
那麼,徐老師提出來了,說這個《有轉神贊》裡的太一,它是一體三相。這一體三相,恰恰正好對應於我們《道德經》的哲學,非常的契合。那麼老子自身並沒有把它表達出來,沒有說得很清楚,而是莊子給說出來了。莊子在他的《天下篇》裡面,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一番總結。那麼莊子總結出來老子哲學兩句話: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這兩句話是莊子來總結《老子》的。實際上把《老子》最核心,最靈魂的東西給總結出來了。如果用吠陀的一體三相來看的話,就非常的清楚,就是太一是宇宙的本體,常、無、有是三個位,太一以這三個相,或者是三個位,或者是三個維度,來呈現自身。那建之以常無有的建呢,就是來建立、來呈現,那麼需要一個過程,那麼這個過程是一個辯證的過程,通過三個辯證的過程來……(徐老師,辯證過程就是一個建的過程),就是一個建的過程,就是一個呈現太一的過程。當然,這個太一呢,因為我們在前面聽徐老師講課的時候,也說到過從太一到萬物、從萬物回歸太一,有順、逆兩條道路、兩條線,一個是順的過程,一個是逆的過程。那麼從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其實這裡邊就已經把順的和逆的這兩條線都說出來了。那麼這裡邊,我們說有、無、常都是位,《道德經》裡面也說到知常曰明。那麼,順就是從太一到常、到無、到有,就是從上往下分的過程。然後逆呢,就是從有到無、到常、再到太一,再返歸回去,(徐老師:逆的梵文叫nivriti marga,順成的梵文叫pravriti marga。這是屬於奧義書體系的,所謂順逆兩道)順是順成的,逆是逆轉的,就是從常位還要逆轉到太一那裡去,這樣從常位上升到了太一的本體,這樣就叫做太一一體三相。然後再從吠檀多哲學的角度,分析這個有、無和常。有,是能量;無,是能量的源頭。無所不有、無法形容的東西,那就叫做無。他是無限的,但是他是「有」的源頭。太一展現自己的時候,他是一個虛己的過程,這個我覺得特別的妙,就是他如何來展現自己?他首先要讓渡出自己的權力,如此呢,他才能夠展現自己。就是太一他要想成為有,他先要進入無(徐老師:他把這個能量釋放出來,shakti釋放出來)就像太陽把太陽光釋放出來一樣,他才能夠進入有。否則,它只是一個內在的……(徐老師:就是一個混沌,潛在的。),因此呢,就是《道德經》裡面所說的,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就是有和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無名和有名,無名就是陽性的。有名是陰性的,都是從太一而來的。
接著,徐老師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萬字,大家應該還記得,拿了好多的圖片,有好多的考古證據,好多來自不同文明的圖片,來解釋萬字符。還結合了周易,無名天地之始是乾,有名萬物之母是坤。然後呢,再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就是常。這樣就把《道德經》的第一章解釋明白了,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了老子的思想。所以說,老莊是道家,他們是一脈,確實莊子得其精髓哈,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把《老子》的這麼深奧的哲學就給表達出來了。可惜我們後面的人解不了密碼,而且莊子的篇幅太浩瀚,大家都淹沒在他的寓言裡面,然後這本體裡面的秘密大家都熟視無睹哈(徐老師:容易被故事淹沒)對,故事很多,很精彩,但是呢,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卻沒有怎麼注意哈,被徐老師發現了。
我們從這個三相四位才能夠讀明白《道德經》,四位就是有、無、常、太一,(徐老師:哲學總綱)對,哲學總綱,拿這個綱來解讀《道德經》,就像一把鑰匙,把它打開了。因此呢,我們看到《老子》不止是講無,他還講常,它融攝了有無,叫做以有入無,以無觀有,有無互通,進入常位。
當然後面還有很多的內容,我們就不挨個兒的說了。後面還提到了欲的問題,關於有欲無欲的問題。接著,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其實是在講功夫論。如果用西方的哲學體系來說,前面講本體論的話,那麼後面這個地方講的是功夫論。為什麼說它是功夫呢?就是因為常這個位,他可以向有欲和無欲兩個方向運動。所以呢,關鍵在於一個字,叫做觀。觀無,觀有,只能在常的位置上,你才能觀無和觀有。這樣的話,能夠練就這個觀,你就具備了功夫,這就叫做功夫論,否則的話,你就會被觀。被觀就是被奴役。宇宙間只有一套功夫。只不過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這是上一次徐老師講的,非常的深奧,非常的精彩,我們用了一把金鑰匙,把《道德經》的密碼鎖給打開了。今天大家聚集在這裡,在一個四合院裡邊兒,非常幽靜的一個四合院,很有我們古典風格和傳統特色的地方,我們今天來讀書,而且來了這麼多朋友,在講之前呢,我們還是要感謝一下我們的欣如學友給我們提供的場地。那我們現在就把時間交給徐老師,可以了嗎?那麼,我們歡迎徐老師給我們接著講。
徐老師:
謝謝大家!剛才寇老師總結了一下上次課的內容,其實我主要是用《梨俱吠陀》之《有無歌》前面兩頌,第一、第二頌,和第四頌的下半段,跟《老子》的第一章進行對勘和會通。可以說幾乎是逐字逐句的一個對勘,用我的話說,就是精準鎖定,咱們的目標是要精準鎖定。
二、經學研究要有全球性視野
經典對勘要系統精準
今天我們有誰發了一個帖子,講朱大可也認為,《老子》受到吠陀哲學的影響。很多人是這麼說的,包括饒宗頤先生啊,丁三先生啊。但是呢,我覺得我們現在要推進一步,不能老是一個大概齊的說法,我們要精準鎖定,這是我的目標。我們應該系統地、精確地進行對勘和會通,就是中印經典的對勘和會通。這個我覺得將來可能是經學的一個發展路徑。
不同文明都有自己的經典
我們一說到經學,就以為講的是中國經典。從現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其實經典也是全球性的。就是說,世界上各種最主要的文明都有它的經典,而經典是一個文明的核心。
闡發經典中的普世價值
經學,如果我們僅僅局限於中國的經學,那說明經學還沒有達到普世性的高度,我們沒有發明出經學的普世性價值Universal value,闡發一個 universal truth一個宇宙性的真理,普世性的真理,這是經學的含義。如果說,這個經學只適合中國,或者只能被中國人所理解,那這個經學說明缺少普世性的價值。
所以,未來經學一定是通過全球性視野的經學比較和會通,世界各種主要經典的互通互釋、互勘互證,來尋找經典裡的普世性價值和宇宙性真理。
解決文明衝突的必由之路
未來人類要想解決文明的衝突,要想達到文明的互相理解,或者說,如果真的有一天,人類能夠達到所謂天下大同,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經之路,舍此沒有其它辦法,沒有什麼捷徑。靠某種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的手段,都只是外在的,一時的,最終要靠什麼?精神的溝通,思想的融合,而精神和思想的最核心的結晶就是經學。
不同文明及其主要經典
比如說中國,我們有六經體系,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天下篇》裡就把六經作為華夏經學的主要的構成部分。
那麼印度就是《吠陀經》。《吠陀經》最主要就是所聞匯、所記匯。所聞匯裡主要是吠陀本集,然後從吠陀本集產生《奧義書》,形成吠檀多哲學體系,這是吠陀的經學體系。
希伯來文明,它的主要的經典就是《舊約》。其實,《舊約》只是其中一部分,當然是主要的一部分。其它還有比如塔木德經書、卡巴拉經書,還有諾斯替神學。諾斯替神學現在在西方非常火,非常流行,我書裡也提到諾斯替經典,《死海古卷》啊,《埃及文獻》哪,其實都是猶太教的經典,非常值得研究。這部分記得我上次提到過,浙大張新樟教授翻譯了很多諾斯替文獻,編成一部文集,我覺得很有價值。這方面,以前根本沒有人研究,起碼他把文集弄出來了,我覺得已經是很大的貢獻了。我們現在對世界的經典,可以說了解很膚淺,很多地方是空白。
還有基督教,基督教當然主要是《聖經》新約部分,其實都是可以跟世界其它經典比如《薄伽梵歌》做互相的會通、互相的啟發,最後達到互釋共證,找尋出宇宙性的真理。
當然,其它還有比如說伊斯蘭的《可蘭經》,我們也可以加以研究會通啊。
宇宙性真理才是無價之寶
總而言之,關於經學,我們現在一定要打開眼光,不能僅僅只把它放在中國經典的框框裡,。我覺得目前的經學研究,已經沒法跟上時代了。如果我們只是把經學局限在中國的話,如果我們沒有從一個世界體系的角度去看待經學的發展、經學的闡釋的話,我們將來會失去文化發言權。
因為西方人在做這個,西方很多哲學家,包括像哈佛、劍橋的一些學者,一個人可以通四五種宗教的經典,他可以隨時切換,比如說剛才我用《吠陀經》講的一個經義,我馬上啪,切換到,噢,《可蘭經》裡是這麼說的,《莊子》裡有這麼一句話,啪啪啪,四五種經典隨時切換,已經達到這種程度了,我們這裡好像根本還沒有聽說過呢。比如說像雷蒙潘尼卡這種學者,這種泰鬥級的學者,光語言就掌握20多種,然後全世界的經典隨時切換,你看他的書,全是引用經典,世界各國的經典。
所以說,我們不要太自大。有一種低級紅,剛學了個詞兒,叫低級紅,好像特別愛國,然後說話很極端,什麼都是我們中國的,亞當來自亞洲,夏娃來自女媧,這種都出來了,這個就屬於低級紅了。什麼都發源於中國,中國永遠是中心,英國也是來自中國,法國也是來自中國,埃及也是來自中國,我覺得最後成笑話了,真的成為笑話,這個如果傳到國際上去,外國人會想,這些中國人是不是瘋了?然後其他所有的文明都是偽造的,除了中國文明,其他文明都是偽造的,古希臘也是偽造的,古埃及也是偽造的,巴比倫也是偽造的,印度文明也是偽造的,全是偽造的,無語了最後。這樣下去,我覺得我們會被奪走發言權的,我覺得愛國也不是這樣愛的,變成蠻不講理了,我是這麼認為的。
我們還是應該探討探討真理,整天說瞎話,整天編謊言去愛國,你覺得有意義嗎?沒有意義,可能變成給我們國家抹黑了,變成愛國賊了。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來探討真理,探討世界主要文明的經典,探討我們中國的經學,通過互相比較、會通,來尋找共同的價值,這才是光明正大的一條路。
當然,這樣愛國比較辛苦,大冬天,我們還要跑到這兒來學習,然後回家一個一個字摳著看書,可能還要搞什麼修行,是比較累的事情。但是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是通過苦修獲得。任何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可能都不太有價值。所以,我們付出這樣的努力,做一些苦行,是值得的,因為我們獲得的可能是具有持久價值的寶石,真正的寶石,而不是玻璃渣。
很多人願意買玻璃渣,你去店裡買首飾,特別亮、特別便宜那個,全是玻璃做的,大多數人都是買這種首飾,真正到高檔首飾店裡去買一顆鑽石的人很少很少,因為太貴了,就是這麼簡單,太貴了,很多人是付不起錢的。所以99%的人是到便宜的地攤去淘一點,三塊五塊買一個小耳釘,誰願意花幾萬塊錢買一個鑽石掛在耳朵上,沒有人願意,因為大多數人付不起這個錢。
所以說,我覺得大家不要奇怪,如果很多人在說一些荒謬的事情,相信一些荒謬的東西,這很正常,因為說這些話,你不用負責任,你也不用苦苦研究,你只要隨聲附和就可以了,或者說,你只要足夠大膽,足夠的無知無畏就可以了,無知者無畏,但是可能拿到的只是一塊玻璃渣。
而我們想要的是鑽石。想得到鑽石的話,我們首先要有辨別能力,你要能辨別什麼是玻璃,什麼是鑽石,說真的,很多人沒有這種能力。大部分人可能說,這個玻璃跟鑽石也沒啥區別嘛,都亮亮的,這個還算正常,還有的人什麼?用鑽石價來買玻璃,買假貨的人很多。尤其搞古董的,現在大家手裡有點錢了,很多人喜歡收藏古董,其實買到手的,我跟你說,99%都是假的。尤其我們中國人,特別擅長製作假古董,從唐宋元明清一直做到現在,都是假古董。所以說,現在搞收藏的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過什麼專門訓練的人,拿著錢就去買古董,一般都是受騙上當。真正搞收藏的人,或者玩古董的人,他在這個行裡起碼得鑽個一二十年,天天看古董,而且得跟著一個師傅,天天在辨別,這個假的,這個真的,這樣辨別一二十年,他才敢去收古董。沒有這種訓練,你千萬不要去收古董,肯定是假的,99.9%是假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一種辨別能力,真的很重要,要不然,我們可能傾我們畢生所有,最後買到的是一塊玻璃渣,這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等到比如說我們70歲了,如果遇到一個大師說這是假的,這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因為什麼?因為這時候也沒有錢再去買新的古董了,也沒有時間再去學習了。所以人世間有時候就是這樣,非常的荒謬。
三、《有無歌》與《道德經》的會通(第三頌)
好,我們轉回來,還是把《有無歌》給講下去,完成我們對老子《道德經》的一個探源。
一)《有無歌》第三頌的翻譯版本
巫白慧先生的中文翻譯
我們今天來講第三頌,巫白慧先生這樣譯的:
太初宇宙,混沌幽冥,茫茫洪水,渺無物跡。
由空變有,有復隱藏,熱之威力,乃產彼一。
這是巫白慧先生的譯法。我們來看看英語的譯法,馬克思穆勒翻譯的。巫先生呢,他用的是古詩體,所以意思不是很清晰,其中的邏輯關聯,一些概念,表達不是很清晰。
馬克思穆勒的英文翻譯
所以我想用英語,讀一下英文版,幫助大家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梵文是這樣的,(老師念梵文)。英文是這樣的:
darkness was in the beginning,hidden by darkness.
一開始,黑暗被黑暗隱藏。
in distingushable this was all water.
茫茫洪水,渺無物跡。
that which coming into being,was covered with void.
彼存在, 他出現,又被空覆蓋
that one arose through the power of heat.
那個一,由於熱力,升起了
二)《有無歌》第三頌的解讀和會通
1、太初宇宙,混沌幽冥。
darkness was in the beginning,hidden by darkness,一開始,就是太初,黑暗被黑暗隱藏。巫先生翻譯成混沌幽冥,混沌再加上幽冥,也就是黑暗被黑暗隱藏。
2、茫茫洪水,渺無物跡。
in distinguishable this was all water ,茫茫洪水,渺無物跡。這個我覺得翻譯還是比較精確的。Distinguishable就是無法分辨的,茫茫一片。this was all water只有水。渺無物跡。其它什麼也看不到,只有水。
3、由空變有,有復隱藏。
that which coming into being,was covered with void,彼是這樣的,that which coming into being,彼出現了,變成有了,存在了,但是was covered with void又被空覆蓋。
我上次講到一個梵文字tulya。彼存在,但是又被虛空覆蓋。這裡,巫先生翻譯成,由空變有,有復隱藏。這個我覺得,看上去好像比較哲理化一些,實際上,跟原意還是有點出入。因為這裡有復隱藏,實際上是,有又被虛空覆蓋的意思。也不是不準確,就是翻譯不是很完整。應該是,有又被虛空覆蓋。當然,你說有復隱藏,也可以這麼翻譯,但是我覺得,意思不像英語那麼清晰。由空變有,實際上,原文沒有講到由空變有。是that which coming into being,就是那個東西存在了,出現了,是這個意思。所以應該是,變有,然後有復隱藏於空,應該是這個意思。
用詩詞翻譯經典很不容易
總而言之,用傳統的詩詞體裁翻譯是很不容易的,想要表達清晰、表達精準很不容易。我自己有這個體驗,我翻譯《薄伽梵歌》,用古詩體翻譯《薄伽梵歌》,非常困難。要做到文詞的雅訓,又要做到精準,又要做到精煉,難度確實比較大。所以咱們也不能說巫先生如何如何,出點小差錯很正常,我覺得,這個確實不容易。這段文字叫我來翻,恐怕我也翻譯不好,當然,我也沒嘗試。
古詩體《薄伽梵歌》的翻譯經歷
我談談自己的經驗,記得我翻譯《薄伽梵歌》,差不多一個字,有時候要想上半個小時,我才敢下這個字。所以那本書我建議大家回去看一看。確實下了很大功夫。一個字,把它最後敲定,要半個小時。一個一個字,鍊字煉出來的。我記得那年是個夏天,在杭州,非常非常熱,我把我自己關在一間小黑屋子裡,幹了差不多一個半月還是兩個月,當時年紀還輕呢,把這個《薄伽梵歌》古詩體弄出來了。
因為我那時讀各種《薄伽梵歌》譯本,都不是很滿意。我覺得《薄伽梵歌》本身就是詩,應該用詩來表現,用散文雖然意思比較清晰,但是沒有詩歌的韻味。當時是我讀了徐梵澄先生譯的《薄伽梵歌》,是楚辭體的譯本,我受到啟發。我對他的那個譯本還是有點不太滿意。覺得太生澀,用的是戰國時候的那種文字,讀起來不是很上口。所以我當時覺得,應該翻譯一個古詩體但是又比較容易朗誦的,這麼一個譯本,而且要用中國的哲學詞彙來翻譯。因為徐梵澄先生的那個譯本裡面,其實都是用的印度哲學詞彙,所以一般人一讀,馬上全都暈了,又是戰國文字,又是各種印度的哲學術語,一下子就暈了。
我這個版本基本上可以說,哪怕你從來沒讀過什麼印度哲學,你讀這個本子也還能看得懂。當時網上有一些終南山修道的老道,據說讀了我的這個版本以後,大為讚嘆,說,哎呀,這個應該是我們道門裡的東西,怎麼變成印度的了?他就有個疑問,那個老道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這個文字譯得非常好,但是不知道這個譯本跟原來印度版《薄伽梵歌》的意思是不是吻合,是不是忠實的翻譯,因為我用的全是中國的哲學術語、哲學概念,所以他擔心原意是不是被曲解了。
如果要讀我譯的古詩體《博伽梵歌》,就要看《道從這裡講起》,一頌一頌加以理解之後,你才能明白,這麼翻譯是有道理的,而且確實中印兩套哲學體系,是可以互相切換的。所以這個譯本,其實裡面大有玄機。但是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好像太中國化了,其實裡面有很多的痕跡,一些連接的疤痕都在,其實我就是好像把兩件書畫連在一起,中間有很多連接點,很多疤痕在,但是除非你真的很精通,你也看不出來,有幾個關鍵的連接點。所以那個古詩體的譯本,我建議大家有空可以去讀一讀。
古詩體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短,比較精煉。比如說在印度,他們是每年有一個節日,叫Gita Jayanti,梵歌誕辰日。就是《薄伽梵歌》這一天誕生了,5000年前這一天,據說就是在這一天,克利須那跟阿周那講說了《薄伽梵歌》,所以這一天叫梵歌誕辰日。梵歌誕辰日呢,要求每一個人都讀一遍《薄伽梵歌》,那麼我就用我的古詩體《薄伽梵歌》念,念的比他們還要快,梵文全本念完差不多得四個多小時,我這個中文版的《薄伽梵歌》,差不多兩個小時就可以念完了,所以中文還是有它的特殊性、優越性。
印度梵文學校校長學中文的緣起
我記得當時譯完,我給我的老師,就是我們印度梵文學校的那個校長,我給他看我譯的《薄伽梵歌》,他非常驚訝,他說:一個梵文偈頌,中文翻譯出來只要16個字就夠了。四言四行,16個字。他說:我沒想到中文這麼精煉。梵文已經是很精煉了,中文居然比梵文還要精煉。所以我們校長大跌眼鏡,後來他要跟我學中文了,正而八經拜我做老師,搞得我很難堪,他就是這麼謙虛。後來其實我也沒怎麼教他,我送了他一套中文學習軟體,他自己去學了,我也不可能老待在印度啊。但是他非常聰明,三個月就能用中文讀書了,天才,這個人是語言天才。他的梵文好到什麼程度?他上課全程能用梵文講下來,一堂課,全用梵文講授。他是美國人,哥倫比亞大學畢業,這樣的梵文學者印度也很少很少啊。我當時介紹他到北大講學,講講奧義書。北大的教授說:這沒問題啊,你們老師說要用什麼語言上課啊,是不是英語啊?我說他用梵文授課,北大的教授暈了,說這我們聽不懂啊,整堂課都是梵文,我們也受不了,後來說,還是英文吧。但是很不幸,他沒來成,他來中國之前突然就去世了。他有氣喘病,那一次突然哮喘上來,他本來有一個可以救命的幫助呼吸的東西,剛好沒在身邊,一下子就走了,在他們梵文學校的辦公室裡就走了,非常可惜,所以這就是命運呢,誰也說不好。我記得,後來他們跟我說,校長桌子上放的那本書就是《奧義書》,就是準備到中國來講課,他在備課。其實我到北京來,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他,因為他想到北京來,教一些學生,想把梵文傳到中國來,在中國開一所梵文學校,所以我到北京來,一半是因為他的原因,他希望我為他做一些事情,幫他一些忙。但後來他去世了,我也就留在這兒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兒了,命運的安排吧。
我那時候一直在山裡,我在山裡閉關了兩年的時間,就是我們浙江,東陽那邊有一座叫雲黃山,傅大士曾經修行的地方,你聽說過傅大士嗎?就是梁武帝的國師,傅大士,赫赫有名的哈,傅玄風,是開創中國禪宗的鼻祖之一,比六祖更早,生在五代的時候。這種因緣際會,誰也說不清。
經典的翻譯要有修證
翻譯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翻譯經典,要做到信雅達,真的很難。上次我們這兒有個同學跟我說,他說他想翻譯《大梵經》,我說你看懂沒有?他說沒看懂,我說你先拿個英文版看看吧。都還沒有學通就上手翻譯,我說很難翻得精準。他說,我拿幾個英文版對一對,就能把它翻譯出來。
但是,翻譯經典不光是語言問題,跟翻譯文學作品不一樣,翻譯經典,你得自己修證到這一步,你下字才能下得精準。下得穩妥。要不然,同一個字可以有很多種譯法,但是你覺悟、功力不到,意境就出不來,義理就無法闡述穩妥,所以這個裡面很有講究。翻譯的人不光要懂得外文,而且中文也要好。然後如果是經典翻譯的話,必須要有修證,你才能知道這個字的準確的含義和它精微的含義。有些含義是很精微的,是很隱秘的一些含義,你都得懂。
現在的風氣,小姑娘才20幾歲,拿一本經典過來,咔咔翻字典,就開始翻譯了。很多,現在大概90%的經典就是這麼翻譯出來的。尤其是瑜伽方面的經典,大部分都是這樣翻譯出來的。當然,一般人看看,湊湊熱鬧,來看看也可以,作為一個普及也可以。但是,我敢說沒有持久的價值,今天你翻了,明天肯定還會有一個人出來翻一遍,你這個本子很難流傳下去。
真正的一個譯本,我們怎麼看他有持久的價值,就是它能流傳多久,有多少人會持久地去看這本經典,能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你比如說像《心經》這些佛教的經典,其實有很多人都譯過,為什麼後來傳下來就是玄奘的本子?《金剛經》傳下來,為什麼是鳩摩羅什的本子?就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說想翻譯經典的話,還是應該先學通了再來翻譯。這樣的話,可能我們做這個事情會多花一點時間,但是,我還是這句話,你拿出來是鑽石,而不是玻璃。鑽石,哪怕很小很小的鑽石,他也是鑽石啊,玻璃再大,也是玻璃啊。
4、熱之威力,乃產彼一。
然後下面一句是that one arose through the power of heat 就是,熱之威力,乃產彼一。That one arose through the power of heat那個一,arose就是升起,由於熱力,它生成,升起了。這裡arose和「產」其實還不太一樣。產是產生的意思,就是produce。熱之威力,就是produce that one。就是說,「熱」是這個彼一,就是太一產生的原因。根據英文來說,是這個熱力讓太一升起arose,這裡意思就大不一樣了。熱力使那個太一升起,而不是熱力產生了太一,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很大了。所以翻譯精準不容易。
前面都容易理解,描述了茫茫洪水,虛無幽冥混沌這樣一個狀態,在所謂混沌大水裡出現那個that,就是tad ekam就是彼一,就是太一。當他一開始出現的時候,又被虛空覆蓋了。被虛空覆蓋了以後呢,這時候又產生了一個熱,由於熱的力量呢,讓太一又升起了,實際上是這個意思。我們從表面的文句來看,是這麼來理解。
1)熱是個什麼東東?
這一段話裡面,最重要的這個詞就是「熱」這個詞。熱,是個什麼東西?
梵文叫tapas,就是苦修的力量
這個熱,所以我們要看梵文才懂這個熱是什麼意思,這個熱,梵文叫tapas。這個熱不是我們一般說火的熱力,什麼太陽的熱力啊等等,它用了一個詞,梵文叫tapas,就是苦行的意思,苦行,苦修。也就是說,這個熱是什麼?是苦修的力量,它指的是苦修的力量。不是一般的溫度,不是我們這個茶好像很熱啊,不是這種熱,是來自於苦修的力量。
它是海底輪的能量的釋放形式
為什麼要用熱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打坐過,打坐過就有這個體驗。如果我們打坐進入一種比較專注狀態的話,我們身體就會發熱,因為我們的海底輪,就是我們的能量底盤一旦觸動的話,就會釋放出來。釋放的形式就是熱,表現就是熱。比如說,像密宗就有這個功夫,拙火功,昆達裡尼,拙火就是昆達裡尼。昆達裡尼,又叫靈蛇。這個靈蛇是藏在我們的海底輪的,就是會陰這個地方,通過我們的苦修,這個能量就會釋放出來,上升釋放,全身就會發熱。
它能融化雪山、烘乾溼袍子
所以修密宗的瑜伽師,通常在大雪山裡,皚皚白雪覆蓋的山洞裡修煉,他只穿一件單衫,但不會生病,沒事兒,靠的什麼?靠的就是這個苦修的熱,tapas。你看密宗的一些大師的傳記裡,米拉日巴,他的拙火功一發的話,雪山都融化了,山頂的雪都融化了。最近我看了一則微信上發的視頻,一個和尚,密宗的僧人,展示他的功力,大冬天在雪山,披一塊布,上山打坐,然後他把這個袍子脫下來,浸到雪水裡泡,全溼了,溼了以後穿身上,然後就又打坐,一會兒那個袍子,幹了。確實有這個功夫,這就叫tapas。苦修的力量,也叫熱。這個不是茶的溫度哈,不是火的溫度,這是兩碼事。
學友問:它是內在能量嗎?
它是內在能量,你說對了,內在能量。也就是說,這個太一的內在能量開始發動了,熱之威力,是太一的內在能量開始發動了。(學友:內在能量為什麼叫形式因呢?)這個我呆會兒給你解釋哈,你先別急哈。
它讓彼一從黑暗的混沌大水中升起
所以這個內在能量,這裡我們看到,這個宇宙的創造,就是從混沌大水,茫茫洪荒裡面,我們看到哈,這個太一出現,然後又被虛空覆蓋,是靠這個熱的力量,靠內在能量他才升起,arouse。
其實不是產,彼一已經存在了,而且彼一是無生無滅的,沒有什麼產生不產生,永恆存在的,他只是升起,有時候隱,有時候顯,有時候明,有時候晦,只是存在的狀態不同而已,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創造出太一,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太一是被創造出來,那就不叫太一了,那就不是宇宙本體了。太一是無生的,沒有出生,不生不滅的,所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才叫宇宙本體。所以這個翻譯」乃產彼一」,就不對了。所以我說為什麼要跟英文版對照,很重要,是arose升起了,是因為他的內在能量發動,他開始從黑暗中升起,從混沌大水中升起了。你看,一字之差。
2)內在能量又是個什麼東東?
現在我講講啥叫內在能量?這個熱到底是什麼個東西呢?這很重要,我剛才說了,精準鎖定,不能隨便就帶過,這個熱,我們一定要講清楚。
《吠陀經》裡的火是一個隱喻符號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我的那篇文章哈,就是最近一篇《玄理參同》,考證的一篇文字,這篇文字有看過的舉個手,兩個,三個,有三個,不錯,不錯。這個文字裡面就講到了什麼是這個熱,就是火,在《吠陀經》裡又稱為火。但這個火不是一般的火,火只是一個隱喻的符號。
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創造宇宙的力量
我給大家讀一下徐梵澄先生對這個火的闡釋,徐梵澄先生在這篇《玄理參同》裡解釋了,奧羅頻多對赫拉克利特的火的一個闡釋,因為赫拉克裡特把火當成宇宙的根源,創造宇宙的力量。所以這裡說,赫拉克利特使用了一種隱秘書寫,也就是說,火不僅是發出光與熱的物質力量或存在之意向,它還包括與之相聯繫的一切,其所蘊含的整體性,可以與《吠陀經》的火互為參證。
奧羅頻多認為是神聖知覺性和神聖意志力
那麼按照奧羅頻多的解釋,據他說,吠陀詩篇裡充斥著對火的禮讚:諸世界的創造者,在人和物中的秘密的永生者,諸神的周匝之表,Agni火,火的梵文叫Agni,就是火神,自己變化而包含一切神,火屬於太陽及證得光明者,為神聖的開路者密特拉與伐樓那的神奇武器。
奧羅頻多在對《伊薩奧義書》的注釋中揭曉了太陽和火的寓意。這個不是在《玄理參同》裡講的,是在《伊薩奧義書》的注釋裡,奧羅頻多對《伊薩奧義書》的注釋裡講到的。大家如果有《徐梵澄全集》的話,裡面有這篇文章,《五十奧義書》裡還沒有這篇文章,全集裡才有,我不知道為什麼,《五十奧義書》裡沒有把這篇文章放進去,對伊薩奧義書的注釋,其實這篇文章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奧羅頻多對吠檀多哲學的總結,都在這篇文章裡面。太陽代表什麼?神聖知覺性,真理,及其光明。火,對於古代韋陀仙人,則代表神聖力量,全能,或神聖知覺性中的神聖意志,揚舉,淨化,且圓成人類行為者。二者之關係預示著知與行的相互作用,其目標乃引領眾生生命達於大全太一,唯一存在者。
也就是說,簡而言之,這個火或者太陽,喻示著兩種內在能量,或者內在能量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神聖知覺性,一個是從神聖知覺性產生的神聖意志力。神聖知覺性和神聖意志力,神聖意志力又是從神聖知覺性產生的,知覺性就是一個知的力量,意志力就是一個行的力量。
也就是知的力量和行的力量
這個內在力量,我們把它打開來看,一個是知的力量,一個是行的力量。用奧羅頻多的術語說就是,一個是神聖知覺性,一個是神聖意志力。
也就是《中庸》裡的誠和明
那麼這兩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中庸》裡所謂的誠和明。明就是光明的明,誠就是忠誠的誠。
《中庸》裡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和明互相轉化,誠可以轉化為明,明可以轉化為誠。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神聖知覺性內涵了神聖意志力,神聖意志力又可以轉化為神聖知覺性。所以,明則誠矣,誠則明矣。《中庸》這兩句話,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講誠和明,這個講的是什麼?宇宙的內在能量,宇宙的內在能量就在這裡。
兩者互相轉化,達到知行合一
《中庸》裡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也就是說,所謂性,人的本性,就是由誠到明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誠是什麼?神聖意志力,明是什麼?神聖知覺性。所以,這個性,人的本性,或者說人的內在能量,是一個神聖意志力向神聖知覺性的轉化,神聖意志力經由神聖知覺性而獲得其自覺。
那麼,自明誠謂之教,從神聖知覺性向神聖意志力的一個轉化,就是教,就是教化,教化就是通過開啟人的神聖知覺性,來獲得一種踐行的力量。開發出靈魂本具的神聖意志力,這就是所謂自明誠。大家理解這個意思吧。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從神聖知覺性轉到神聖意志力,從神聖意志力又可以轉到神聖知覺性,這就是講的知行合一。
兩者是互益互補的關係
也就是說,從神聖知覺性一定要爆發出一個神聖意志力,如果我們只有知覺,沒有意志去推動的話,那我們這個知覺始終就無法實現,無法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然而,又要從誠返到明,我們有意志力,我們在踐行,在踐行中,我們同時又要具有一種知覺性,然後我們的踐行才會獲得意義,才會成為打開心性的一條通路。所以這兩種力量是互生互補。
知行合一以後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
所以,《中庸》說:惟天下之至誠,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我們看,所謂天下之至誠,最後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就是由誠到明。因為是至誠,所以由誠可以轉化成明,那麼達到誠明合一了以後,知行合一,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什麼叫贊天地之化育?就是可以進入天地的內在能量,進入宇宙的核心能量,成為天地內在能量的載體或者容器。所以可以參贊天地。
我們完全是物質能量的奴隸
我們人類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外在能量裡打轉,我可以這麼說。我們都被各種情緒支配,被各種意識,各種念頭支配,被金錢支配,被權力支配,被各種人情世故支配,各種世俗的成見支配,這都是外在能量,或者叫物質能量。所以我們能不能參贊天地化育?不能,我們完全是被物質能量或者說宇宙的外在能量奴役而已,被物質能量奴役,被物質能量拖著走。
就是莊子所說的,大風吹來,萬籟齊發,那些孔孔洞洞發出各種聲音,還以為是自己在發出聲音,其實,無非都是風通過它來發出自然形成的一種呼號而已。那些石洞,那些樹洞,那些山洞,其實本身不會發出聲音的,只是因為大風經過。
我們以為自己有各種思想,各種情緒,各種想法,各種念頭,我們以為這都是我的,這就是我。其實這是什麼?這是一種幻覺,這一切無非都是外在能量的種種呈現而已。外在能量的種種變化而已,瞬息無常的變化。現在你高興,出門你就可能有點沮喪了,對不對?回到家可能又覺得挺舒服,想法不斷的變化。我們完全被環境左右,環境不錯,我們就高興,一出門天一冷,外面這地鐵一擠,就不高興了,今天要是誇你幾句,你高興死了,要是點你幾句,就失落了。我們完全就是一個什麼,物質能量的奴隸,真的是這樣,因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外在能量裡面。
內在能量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內在能量,我敢這麼說。哪個講經典的能把內在能量講清?什麼叫內在能量?還沒聽說過呢。內在能量是什麼?你要弄懂你的內在能量,開發出你的內在能量,那才有資格講參贊天地之化育,才可以說你看見真正的本來面目了。
有個同學問我,解脫是不是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說不是那麼回事兒,這只是一個時空概念。解脫是什麼?照見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叫本來面目?你要去問和尚,參禪的,一說本來面目,你自己參吧,不可說,不可說。反而把你擋回來了。啥叫本來面目?本來這個困惑已經夠多了,他一說,你又多出一重困惑,困惑加困惑,越修越困惑了最後。我們要把內在能量搞清楚,你才知道什麼叫本來面目。
《中庸》的誠和明就是吠檀多哲學的內在能量
所以這個經典互證非常重要,對勘互證非常重要。要不然你只看《中庸》,你有點兒暈,這個《中庸》講了半天誠和明,講什麼東西啊?一會兒誠則明,一會兒明則誠,兩桶水倒來倒去的,一會兒倒這兒,一會兒倒那兒,誠則明,明則誠,到底啥叫誠則明,明則誠,怎麼還可以參贊天地化育,扯不上嘛,你就覺得有點暈,是不是古人拿一堆大話來忽悠我們呢?
如果你讀了《吠陀經》,你知道吠檀多哲學,你就知道,這就是宇宙能量。也是我們人類生命的內在能量,或者說靈魂、真我的內在能量,或者說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誠是什麼呢?明是什麼呢?在吠檀多經裡面,把宇宙內在能量解釋清楚了,也就是梵Brahman的內在能量講清楚了。
3)Prajna、satya、ananda揭示大梵本性(內在能量)
在吠檀多經裡,有一句話叫Prajnasatyananda Brahman,這是很短的一句話,是一個sutra,就是很短的格言,這是《大梵經》裡最重要一句話,就是揭示大梵的本性,宇宙的內在能量。
Prajna,中文翻成般若,就是神聖知覺性、明
Prajna就是智慧的意思。就是般若,翻譯成中文就是般若,智慧,或者是覺、明。它是一種光明,一種覺悟,一種覺的能力,就是我們所謂的神聖知覺性,說穿了,就是一個神聖知覺性。就是一個明,就是Prajna,般若。
——覺明是內在能量的本質
所以這都是名相啊,名相可以不一樣,但是我們要抓住本質,本質就是一個知覺性,神聖知覺性。
satya,真實的意思,就是誠
satya,什麼意思呢?真實,就是真實的意思,或者叫真常,真實而恆常。真實而恆常是什麼呢?就是咱們這個誠字。「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中庸》裡這麼說。物能夠存在,能夠生長,就是靠這個誠的力量,也就是靠真實的力量,靠能夠使其持久存在的那種力量,就是satya,所以叫「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這話要這樣理解。毫無虛假的,凡是虛假的東西,都不可能持久。
——鑽石黃金投入糞堆仍然貨真價實
虛假的東西,你看,都不能持久的。我們剛才說假古董,假古董總有一天會被人看出來,可能被扔到垃圾桶裡去。但是你只要是真鑽石,那怕扔到糞堆裡,有人撿到,也會供起來,對不對?
我們小時候經常聽人講故事,文革的時候,我記得我老家,出門就有一個大便池,據說文革時候大便池裡掏出好多黃金來呢,大金條都不少呢,都是資本家扔進去的,真有人掏出來了。金條扔在大便裡,你會去撿嗎?肯定去撿。為什麼不撿呢?洗一洗還是金條嘛,因為是貨真價實的東西。要我肯定去撿,金條嘛,是不是?大便有什麼關係啊?大不了回來洗洗手就行了嘛。因為這是誠的東西,真實持久的東西,永遠是有價值的,這就是內在能量。
——真實永恆是內在能量的展示
啥叫內在能量?有時候跟大家一說,參禪啊,本性啊,搞得很玄,很渺茫,搞得好像離我們十萬八千裡了,結果我們學了一大堆困惑回來,學了一大堆各種玄妙的詞彙,什麼高維低維,N區N維,一大堆詞彙,啥叫N維無限大呀?不知道,好像太遙遠了,跟我們有什麼交涉呢,只不過多學了一個詞彙而已,或許可以賣弄一下聰明,但是與我們的身心有什麼交涉呢?你能不能把這個N區N維無限大展示出來?這才是重要的。所以我覺得這不是搗鼓小聰明的問題,這是真實的覺悟的問題,真實的覺受的問題。satya,真實無妄,而且是恆常持久,永恆存在的,我們要尋找的就是這樣的東西,這就是內在能量,就這麼簡單。
ananda,就是歡喜、愛
然後什麼?ananda,就是喜樂,歡喜,愛。有愛肯定才歡喜呀。沒有愛,哪有歡喜呢。
——愛的力量讓人產生歡喜
愛的力量讓人產生歡喜,產生喜樂。都是非常實實在在的給你擺出來的,不要講的太玄啊,玄得好像摸不著邊似的。愛的力量!
——愛是內在能量,知道不?
我們上次搞了一個論壇,聽了半天,沒有講到一個愛字的,沒有聽到。我曾經聽過有人講《道德經》,講了整整六個小時,沒有講到一個愛字。我說《道德經》這麼高的學問,居然對愛都沒有一點點表述,這麼冷酷無情,這叫道德嗎?
——中國人一講愛就很害羞
中國人根本就羞於講愛,說穿了。中國人一講愛就好像很害羞,好像不好意思講。真的,我們從小就是這樣。一講到愛,好像就不好意思說出口。我見到我父母,從來沒有說,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咋不好意思說呢?我從來沒說過的,不好意思說的。
但是如果你有愛,你肯定想要講出來,講出來也很重要的。當然,仁義禮智信也是一種愛哈。但是我的意思是說,比如說我們講《道德經》,仁義禮智都不大講,講的都是如何利用道德來升官發財,呵呵。
——愛的本性是不可封存、永遠流淌、無有邊界
所以說,我覺得是不是我們有問題,如果我們的愛真的很充滿,愛的本性就是會流淌的,愛是不可以封存起來的,愛永遠在流淌,愛是沒有邊界的。如果你真的有愛,你會愛所有的人。你當然會表達出來,如果愛足夠多,當然會表達出來。
所以我反省,可能我的愛確實也不夠,可能確實還沒有那麼多愛,沒有那麼多愛的能量,我後來反省自己,可能我確實沒有這種愛的力量,或者不夠強大。愛,本來應該是生命的內在能量!
——特蕾莎修女的愛改變了整個印度
我昨天發了一個微信。講特雷莎修女,一個馬其頓人,從土耳其那邊,跑到印度,一個修女,一個小姑娘那時候才是。跑到印度去幹什麼呢?看到那些最窮苦的人,在屎尿堆裡掙扎,在臭水溝裡掙扎,臨終的時候,身上爬滿了蛆蟲。她去救護他們,給他們擦乾身體,擁抱他們,給他們食物,給他們託庇,為他們端屎端尿。特雷莎修女,弱不禁風的一個女子,後來成為全世界崇拜的偶像,獲過諾貝爾獎,成為印度的一個符號了,成為愛的一個符號了。雖然她是西方人,但印度人認為她是印度的母親,神聖母親。可以說,她的這種愛改變了整個印度。
因為印度很奇怪,印度人整天講愛神,但是不太愛人的,印度人一講就是業報,這個人生病,業報,你不要救他哈,救他你就是幹涉他業報了,就是那麼認為的,尤其很多修行的,就怕幹涉別人業報了。真的,有很多所謂修行人,其實非常冷酷,沒有愛的能量啊,這種能量或者有,但是沒有釋放出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靈魂,都有這種能量。但是我們沒有釋放出來。
——學友問:是什麼阻擋了愛?
對,你這個問題就很好,是什麼阻擋他?就是我說的,Prajna,satya,ananda,首先你要有智慧,你要真實、無妄,達到這個境界以後,你的愛才能釋放出來。
慈悲也是愛的表現,慈悲當然也是愛的一種表現,但愛不僅僅是慈悲,慈悲只是愛的一種表現。愛,是內在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個維度。
——被特蕾莎修女的愛震碎了我執
特雷莎修女,可以說,改變了整個印度對生命的看法,我覺得她非常了不起。我記得,有個臺灣的大學校長,學問特別好,到印度看望特雷莎修女。看到以後特別感動,他說,我整天講各種仁義道德,但是,其實我對他人的痛苦根本毫不在意,我反而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我有優越感,我比別人更有知識,我比別人更有地位。我看到這些窮人,內心其實對他們有一種鄙視,其實我想遠離這些人。但是特雷莎修女讓我震撼了,把我這種假我,這種我執全都震碎了,我知道,其實我根本一無是處,根本沒有愛。他懺悔了,他說我根本沒有愛,其實我有時候顯示一點,也只是為了顯示我的優越感。
我們去加爾各答,可以看到特雷莎修女的修院還在哈,包括他們在印度很多很多的分支機構,給窮人各種幫助。
這個特雷莎修女,你看,她不要名,不要利,生活非常的苦行。你去看,所有的要人,任何要人看到她,看不到,因為她真的沒有自己住的地方,你要見她一面,她一面幹著活,一面跟你聊天,她不停下來的,在各種救濟場所工作,你要見她一面,你得到那些場所去見她。諾貝爾獎發給她一筆錢,獎金,她把那筆獎金全部用於慈善了。
這就是愛,內在能量。這種愛給我們帶來喜樂,ananda。
所以說,prajna satya ananda brahman。大梵的本性就是什麼?智慧,覺明,真實,永恆,愛,歡喜。
4)Prajna、satya、ananda就是《中庸》的悠久、高明、博厚
《中庸》裡說,天地之道,悠也久也,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博厚故高明,高明故悠久。
悠久,就是satya,就是真實、永恆
悠久就是什麼?悠久就是我們說的satya,就是真實,永恆。
高明,就是Prajna,就是智慧、覺明
高明是什麼?高明就是我們說的Prajna。就是智慧,就是覺明。
博厚,就是ananda,就是歡喜、愛
博厚是什麼?就是愛,就是歡喜。
悠久、高明、博厚就是宇宙的內在能量
《中庸》應該是這樣理解的。天地之道為什麼是悠也、久也?悠久高明博厚,這個講的是什麼?天地的內在能量,宇宙的核心能量,是誠、明,是神聖知覺性、神聖意志力,是智慧的力量和愛的力量。
個體生命的內在能量來自宇宙的內在能量
這就是antaranga shakti,宇宙本體的內在能量。也是我們jiva吉瓦,就是靈魂\個體生命的內在能量。我們個體生命的內在能量來自宇宙本體的內在能量,是他的一個部分,也是他的一個微粒,是他的內在能量的極小極小的一個火花,一個呈現。
被無明左右的我們無法釋放出內在能量
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展示出,我們不能夠覺悟這種內在能量,不能呈現這種內在的能量,我們就沒有達到生命所應該有的高度,深度,厚度。也就是說,我們辜負了宇宙給予我們的生命,白活了說穿了就是,你白活了,你成天只不過是外在物質能量的奴隸而已,就是瘋子說穿了,一會兒笑,一會兒樂,一會兒哭,一會兒哀,一會兒愁,你自己都莫名其妙,為什麼會這樣?就像瘋子一樣。
有時候我經常內觀一下自己。真的跟瘋子一樣。有時候哭,有時候,一會兒就樂了,一會兒又哭了,一會兒又不高興了,一會兒又憂愁了,就是被人擺布的一個點兒,完全是被偶然性擺布。
我們有沒有達到悠久無疆,博厚高明,這樣的境界?沒有,沒有啊,我們有沒有誠呢?反而內心有很多的虛妄,很多的虛偽,很多的雜質。我們內心有沒有足夠的高明?沒有啊,我們時時在幻覺裡面,在maya裡面實際上,時時在無明之中,被無明左右。我們有沒有博厚?有沒有博大?誠厚?有沒有愛的力量?沒有啊。
我們希望大家都來愛我,我們是剛好相反,我們希望所有人都來愛我,都來寵我,我們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愛,而沒有能力把自性的愛釋放出來。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痛苦,會感到空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內在能量沒有釋放啊,我們甚至都認識不到自己有這種內在能量,甚至聽都沒有聽說過還有內在能量,大多數人根本沒聽說過,啊,我還有內在能量啊。
我們總是覺得,我有錢,我有權,我漂亮,我能跑,我能打。我們中國人最愛看武俠電影,大家都如痴如醉的,男女老少,因為我們很欣賞力量,我們欣賞的僅僅是外在的力量,知道嗎?外在的力量。當然真正高明的武俠小說,武打裡面也會透露出一些內在能量,也會表現出愛、智慧,真實、純粹,最高的武學境界,可能就是這種境界了。但是一開始出來都是低手,成天打打殺殺的。到高手出來,好,講境界了,就是內在能量出來了。所以說,看武俠小說,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金庸武俠小說確實也是傑作,我敢這麼說。
但是話說回來了,真正要掌握內在能量,要開啟我們的內在能力,還是要通過經典。要不然我們真不知道,我們瘋狂拼命去積累的、去爭取的,都是外在能量,都是轉瞬即逝的浮雲。
7、《薄伽梵往世書》王子杜華覺悟成道的故事(北極星君)
王子受辱離家出走
《薄伽梵往世書》裡有個故事,講有個小孩兒,叫杜華,他是一個王子,他有個弟弟。有一次,在宮裡的時候,他和他弟弟都想爬到他父親的膝蓋上,被父親寵愛,就是想得到父親的愛,這很正常,我們都想得到愛。杜華當時他只有五歲,當時他的父親對他弟弟特別愛寵,抱到膝蓋上各種愛撫,但是沒有給杜華,把他推一邊去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孩子是不同的妃子生的,杜華的母親呢,已經不太受寵了,因為已經年紀比較大,年老色衰了,而他這個小弟弟的母親呢,是個年輕漂亮的妃子,所以這個國王寵幸妃子,連帶也喜歡她的兒子,所以對杜華反而冷淡了。杜華拼命想爬到他父親的膝蓋上,拼命想得到父親的溫存,父親的愛。然後他旁邊那個繼母,就是那個妃子說了,說你想要爬到你父親的膝蓋上,但很可惜你不是我生的,所以你父親不會抱你。如果你想要有一天能夠爬到你父親的膝蓋上,你得從我的子宮出生。非常狠,這種話就是非常狠的話,有些女人說話真的很狠的哈。
杜華當時就感覺晴天霹靂啊,對他來說,怎麼會這樣啊?他無法接受這種事實,因為他是個剎帝利,他的血液中流著剎帝利的血液,剎帝利無法容忍這種羞辱,剎帝利視榮譽第一,為榮譽可以犧牲生命甚至,他無比的痛苦哈,當時他就跑回自己母親的宮裡,對母親把自己的經過說了一遍,說我們處境為什麼這麼悲慘?父親為什麼不愛我?不愛你也不愛我,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應該得到的。他母親不知所措,他母親看著挺慫,其實很有智慧。他母親想了半天,說道:其實你繼母說的是對的,因為你父親確實已經不愛我了,年老色衰了,他確實已經再也不會愛我了,所以他也不會愛你,真的,除非你把王妃當作親身母親一樣伺候,也許你父親會改換心意。杜華無法接受,他說這個我無法接受,小孩兒又哭又鬧。他問他母親:有沒有辦法改變這種境況?母親說,我沒有任何辦法,她說:如果你不願意接受你繼母的教導的話,你只有去找拿羅延那,就是神,他說你只有去找神,找拿羅延那,他也許能幫你。杜華就問,拿羅延那在哪裡?他母親說,拿羅延那在樹林裡。
然後這個杜華,五歲的孩子,有一天突然離家出走了,就一個人,跑到森林裡去,在茫茫叢林中尋找拿羅延那。剎帝利就是這樣,因為他一定要實現他的目標,為了實現他的目標,可以付出一切代價。所以,他在黑暗無邊的森林裡,到處漫遊,尋找拿羅延那,那裡到處都是豺狼虎豹,小孩經歷了很多的苦難。
森林巧遇仙人那羅陀
有一天,他在漫遊中遇到了一位聖人,叫那羅陀。那個聖人就很奇怪,說你一個小孩子不在家裡,跑到森林裡來幹什麼?他就把他經歷說了一通,那羅陀說,很正常啊,說你一個小孩子,那麼大脾氣幹什麼,等你大了,你不做皇帝也沒關係嘛,幹嘛一定要做皇帝呢。然後杜華就不幹了,他說:我一定要繼承我父親的王位,我一定要得到我要的東西。那羅陀說:你還是個小孩子,趕緊回家,別在這裡胡鬧了哈。杜華非常堅強,說我一定要苦修,我一定要得到我的位子。那羅陀看他非常堅定,實際上,那羅陀這是在考驗他,說了一大堆喪氣話來考驗他。然後呢,他說:我看你這麼堅定,我教你一個辦法,然後他就教了他一個mantra,就是一個咒語。他說,你念這個mantra,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
苦修成道獲大歡喜
杜華真的就去做了,這個小孩兒確實非常的誠,非常真實,非常純粹,真的去做了,他就住在一個山洞裡,天天念這個mantra。據說因為他非常非常專注啊,據說念到第六個月的時候,他已經獲得了所有的瑜伽悉地,瑜伽各種神通都具有了,只是六個月,到六個月,他只吃樹葉了。非常非常峻烈的苦修,六個月就成就了。
據說他後來修煉到什麼程度?當他閉住呼吸的時候,所有的天神都感到呼吸困難,已經達到這種程度,當時梵天覺得不對勁兒了,就請那羅延那想辦法。那羅延那後來就在杜華的心中顯現了,就是宇宙超我paramatma,在三摩地的時候,宇宙超我就在杜華眼前顯現了。杜華看到那羅延那以後,就是四臂那羅延那形體,無比美妙的形體,他看到以後,淚如雨下,渾身顫抖,毛髮直豎,所有的狂喜徵兆都表現出來了。
當時杜華想說幾句話,讚美一下,但是他不會說,他只是一個小孩兒,也沒有讀過書,他不知道怎麼說。然後那羅延那就用手裡的海螺,放在他額頭上按了一下,就賦予他靈性智慧了。杜華就開始讚美那羅延那,裡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他說:我用盡一切的力量,我用盡一切的苦行,想要得到幾塊玻璃渣,王國、財富、權力,其實都是一堆玻璃渣,都是物質的幻像。我用我所有的苦修想要得到一堆玻璃渣,但是現在我得到的卻是一顆鑽石,因為宇宙大我已經在他面前顯現了,也就是說,他所有的願望已經滿足了,根本不需要王位,也不需要任何王國,父親愛不愛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塵世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已經不重要了,他獲得了ananda,喜樂,跟宇宙、跟大梵合一的這種喜樂,塵世的一切對他來說根本就是一堆玻璃渣,也就是說,他覺悟了。
但是那羅延那跟杜華說:你回家去,你還要完成你在塵世的職責。雖然他已經解脫了,已經完全覺悟了,但那羅延那說你要回家去,去完成你的職責。
所以,這個小孩,五歲大的孩子又回家了。但是他回家的時候,當他回到父親的王國的時候,所有人都迎出城外去頂禮他,歡迎他,因為,所有人都看出來,他已經是一個覺悟的靈魂,這個孩子已經擁有了天地之愛,宇宙的內在能量通過他呈現出來了。
親近純粹覺悟者就是在接觸宇宙內在能量
這個不用說的,不用發表一大堆演講,證明你已經得到宇宙能量了,不是這麼回事兒。您一站在那裡,大家就已經幸福了,就這麼簡單。一個最偉大的覺悟者,他站在那裡,你就幸福了,就這麼簡單,什麼也不用做。他站在那裡,你就覺得歡喜,站在那裡,你就覺得光明,站在那裡,你就覺得真實純粹,你的生命就被改變了。
所以《韋陀經》裡說,如果你有機會跟這樣純粹的覺悟者,哪怕親近一刻鐘,你的生命就轉變了。因為你跟宇宙內在能量接觸了。宇宙內在能量像什麼,就像火一樣,火就是這樣的,火碰到的東西,也會著火。所以抖聰明是沒有用的,這個概念那個概念,搬來搬去,不能解決真實的問題。
了卻塵緣榮任北極星君
父親看到長子杜華,以淚洗面。後來,那羅延那給了杜華一個王國,這個王國比他父親的王國,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不知道要高級多少倍。這個王國是哪個王國呢?就是北極星,這個就是北極星君的故事。
我考證過北極星君,北極星君是個小孩兒,印度河谷陶印上的二虎搏人紋,兩虎中間夾了個小孩兒,這個小孩兒就是北極星君。中國就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少年時候就已經出家證道。玄武大帝操宇宙的生殺大權,能夠主宰戰爭的勝利。杜華是一個剎帝利,又是北極星君,殺氣也是相當重,連他父親都無法控制他。他繼位後殺了無數阿修羅。
外在能量是內在能量的僕人
等到你超脫了一切之後,宇宙又要給你,你看,宇宙就是這樣。當我們陷入外在能量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變得越來越窮困。因為我們不知足,內心空虛。所以變得越來越窮困。即便我們有再多的金錢,也是覺得貧窮,因為我們在外在能量裡邊。但是當我們處於內在能量的時候,宇宙所有的外在能量都會成為這個內在能量的僕人。
據《吠陀經》裡說,當你解脫以後,外在能量/物質能量就在你的門口等待著服務你,這是真的。如果你覺悟了,永遠不要怕沒飯吃,整個宇宙在供養你,因為這樣的人非常非常罕見。
覺悟者是內在能量的承載
能夠看見華胥天人(vasudeva)無處不在,這樣的靈魂稀有罕見。整個宇宙能出一個杜華王子,這個宇宙已經很幸運了,整個宇宙已經得到拯救了,內在能量通過他呈現了。要不然我們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外在能量,你眼睛看到的地方,摸得到的東西,全是外在能量,你怎麼看得到內在能量?內在能量就要通過覺悟者呈現出來。光看書是沒有用的,你要碰到覺悟者,書只是給我們一個指引。因為覺悟者是什麼?是內在能量的載體。
依賴內在能量,你將無所畏懼
有很多人說,如果我修行,我這個身體怎麼辦啊?我怎麼去賺錢啊?真的真的,很多人都是這個擔心,都是這麼說。我曾經跟很多人說,你要修行啊。尤其我在義烏的時候,那幫人都是老闆,看到我就說,哎呀,等到我賺到1億塊,賺到小一億的時候,就跟你修行,來跟你學習。然後等賺到了一個億,就說,哎呀徐老師,一個億太少了,小目標啊,等有十個億再來跟你學吧。但是他十個億還沒賺到呢,大概已經進牢了,或者抑鬱了。外在能量就是這樣的,隨時變化。
所以說,如果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如果我們依賴內在能量,而不是外在能量,我們沒有任何畏懼,無所畏懼。你看,佛陀手裡都是這個姿勢,這是無畏印,無所畏懼,無畏印,修行人就是要具有無畏這種品質。為什麼無畏?因為你在內在能量裡面。如果你在外在能量裡,你永遠是畏懼的,哪怕你有10億,你照樣畏懼。明天是不是金融危機了?是不是國企又改制啦?是不是資產又縮水啦?照樣恐懼。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你依賴哪一種能量。
所以,熱之威力,乃產彼一。這個內在能量,我們說的這個Prajna,satya,ananda,這種真實、覺明、愛的能量,讓彼一從混沌大水裡升起,創造,產生,輝煌的呈現。那我們先講到這裡哈。
——上半場結束
四、《金胎歌》與《道德經》第25章的會通
太一創世,從隱到顯,從晦到明,中間有一個胎藏,也就是說有一個胚胎。森然萬象的種子,天地空三界的種子,都含在這個胚胎裡面,稱為金胎,或者金卵,金色的一個卵,像雞蛋一樣,金卵。這個就涉及到什麼呢?就是《梨俱吠陀》之《創造頌》,除了《有無歌》以外,還有《造一切者歌》,還有《原人歌》,還有一首就是《金卵歌》,又叫《金胎歌》。
1、《金胎歌》的解讀
要理解巫白慧先生所說的宇宙胎藏,我們就必須去讀《金卵歌》,或者叫《金胎歌》,這個巫白慧先生好像沒有譯哈。昨天我查了,是林太譯的,復旦大學的林太譯的,他把《金胎歌》譯出來了。我把原文拍下來了,他沒有寫明是《梨俱吠陀》裡的哪一頌,但是大致我們來讀一遍,這樣大家對金胎能有個了解。因為《創造頌》四首讚歌,實際上是互相補充的,並不是各自獨立的。我們要把這四首歌拼起來,才有梨俱吠陀創世紀的一個整全圖像。
林太翻譯的《金胎歌》
這裡講到宇宙胎藏,就在《金胎歌》。《金胎歌》是這樣的,是林太譯的:
太古之初,金卵始起,生而無兩,萬物之主,
既定昊天,又安大地,吾人供養,此是何神?
俾吾生命,加吾精力,明神眾生,鹹必敬迪,
死喪長生,俱有蔭庇,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徒依己力,自作世王,凡有血氣,眠者醒者,
凡人與獸,彼永為主,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神力莊嚴,現彼雪山,汪洋巨海,與彼流淵,
巨腕遠揚,現此廣莫,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大地星神,孰奠麗之?天上諸天,孰維繫之?
茫茫寥廓,孰合離子?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兩軍(指天地)對峙,身心戰慄,均賴神力,視其意旨,
日出東方,照彼軀體,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汪洋大水,彌滿大荒,蘊藏金卵,發生火光,
諸神精魄,於以從出,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依彼神力,照矚此水,蘊藏勢力(指金卵),且奉犧牲(指火光)
維此上天,諸天之天,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祈勿我毒,地之創者,明神正直,亦創上蒼,
並創諸水,明潔巨偉,吾應供養,此是何神?
生主啊,除你之外,無人知曉所有這些創造的事象。我們祈求你,允準我們的心願實現,願我們擁有充裕的財富。
太古之初,金卵始起:彼一升起了
「太古之初,金卵始起」。你看他這兒就是起,起來了arose,英文就是arise,不是produce,不是創造,而是起來,升起了。
徒依己力:自本自根,無風而呼吸
徒依己力,就是我們說的自本自根,無風而呼吸。
發生火光:火光指熱tapas
發生火光,火光,這個火光來了哈,就是我們說的熱,tapas。
蘊藏勢力:勢力指金卵
蘊藏勢力,勢力指的是金卵。
且奉犧牲:犧牲指火光,就是tapas
且奉犧牲(指火光)——犧牲,就是我們說的tapas。
最後一句是祈禱
生主啊,除你之外,無人知曉所有這些創造的事象。我們祈求你,允準我們的心願實現,願我們擁有充裕的財富。這是一個祈禱。
《金卵歌》又叫《金胎歌》,梵文ka,就是「誰」的意思,就是一個問號。我們看到,這個金胎,金卵,升起於混沌大水之上。這個金胎,它同時又是「生而無兩,萬物之主」,也就是說,天地實際上都在這個金胎裡面。後來,這個天地分開,就有了宇宙的創生。然後有了一些血氣人獸,一些明神,然後雪山巨海就開始出現了。
天問句式啟發對宇宙形成開闢的思索
這裡出現一個問句,很有意思,大地星神,孰奠麗之?天上諸天,孰維繫之?茫茫寥廓,孰合離之?吾應供養,此是何神?不斷地問,這個就是什麼?天問句式。饒宗頤先生說的,這個就是屈原《天問》的句式。《天問》,我們知道,一開始也就是用這種叩問的形式,來啟發我們對宇宙形成、開闢的一個思索。所以這個叫天問句式。
金胎就是宇宙的胚胎
那麼再具體來說這個金卵,我們看到,金卵是什麼呢?金卵,既是一個卵,同時也是一個什麼?也是萬物之主,生而無兩,獨一無二的萬物之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一,在鴻蒙大水裡的太一,在虛空中的太一,這時候升起了,也就是說,他化生成,或者說他變化為一個金卵。因為太一是不可見的,太一是在混茫溟濛中,是不可見的。可見的,變成有形有相的就是這個金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一種變化。
那麼這個金卵,也就是說,是天地萬物的胚胎,天地萬物、一切明神人類的胚胎,包括所有河流、海洋、高山、星辰,實際上都是從這個胚胎裡面孕育生成,金胎實際上是宇宙的胚胎。那麼,巫白慧先生這裡的解釋很好。他說,乃產彼一。彼一確實是太一,tad ekam,但是同時,也指宇宙胎藏,因為這兩者實際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就是,當太一呈現自身,在一個形器世間呈現自身的時候,他就顯現為一個金卵。所以實際上,還是那個ted ekam,但是,他的相有所變化,他化現為金卵,但同時,他也是萬物之主,生而無兩,他也是維繫、奠定天地、眾生、神明、星辰、高山、大海的根本力量。
2、《道德經》第25章講的就是宇宙胚胎的存在狀態
這個金胎是什麼東西呢?跟《老子》哲學有什麼關係呢?這個實際上就是《老子》的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胚胎的氤氳狀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帛書裡,帛書《老子》叫有狀混成。有狀、混成是一個什麼?天地氤氳的狀態,這就是講的一個金卵,一個胚胎,就是宇宙胚胎的一個狀態。在天地還沒有分開以前,在星辰、大地、山河還沒有出現以前,他是混成氤氳的一個卵。但是,《老子》這裡沒有直接講是金卵哈,他講是有物混成,或者是有狀混成,但總而言之,在天地之前有一個混成的狀態,一個混沌的存在狀態。金卵實際上也是一個隱喻,也是一個符號。金卵是一個隱喻符號哈,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哈,這是個隱喻符號。也就是說,當時天地萬物在一個混成氤氳的狀態。所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他是不二無兩,萬物之主
但是這個物,同時又是太一,是不二無兩,萬物之主,也就是說,他是什麼?他同時又是獨立而不改,因為他是萬物之主,所以獨立而不改,但同時,維繫一切大地、山川、神靈、眾生,所以又是周流而不殆。
所以,《老子》第25章,其實就是在形容這個金胎,或者這個金卵,就是宇宙在天地劃分之前的一個混沌狀態。
天大,地大,王亦大:金胎打開就是天地人三極
這個金胎打開是什麼?也就是說,太一打開是什麼?天地人三極,太一十字打開就是天地人。所以叫天大,地大,王亦大。其實王就是人,所以,把這個道打開,把這個大打開,就是天地人。
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的序列
然後他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到天地人的一個順序,一個序列。
——人法地:人是被陰陽之氣、物質能量所操縱
人法地,地,就是我們說的物質能量,物質能量表現為陰陽之氣,人就是被陰陽之氣,被物質能量所操縱,所以叫人法地。
——地法天:陰陽之氣是被乾道操縱
地法天,陰陽之氣是被什麼?被乾道操縱。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是操控那個陰陽的力量,這個道,就是乾道,所以地法天。
——天法道:乾的創造力量的根源是道,即太一
天法道,天是乾,也就是說,是一個創造的力量,那麼,它的根源就是道,也就是太一。道,太一,就是宇宙本體,就是整體大全。
——道法自然:自然指太一的本性,即內在能量
那麼為什麼道法自然呢?我們知道,太一已經是至高無上了,一切萬物的本源啊,那太一為什麼還要法自然呢?這句話,我跟你說,2000年來就沒人解釋清楚。自然是什麼?自然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內在能量。
這裡說,熱之威力,乃升起彼一。熱的威力,就是說內在能量升起了太一,升起了這個金胎。所以,為什麼叫道法自然?法自己的本性。這個本性就是什麼?就是這個Tapas,就是我們所謂的Prajna,satya,ananda,真實,覺明,喜樂。所以,道是追隨自己的本性呀,道不是追隨外在能量啊。
外在能量是內在能量的倒影
現在我們都顛倒過來看了,我們以為道是在追隨外在能量,我們都是從外在能量去認識道,對不對?哎呀,看看道怎麼妙用啊,道怎麼變化啊,天地萬物裡面,哦,看出道的變化。這個只是外在能量呀,各位。外在能量是內在能量的一個倒影,它不是真正的內在能量。
所以,要從外在能量裡進入內在能量,然後才可以證入道的本性,也就是道法自然。
《易經》黃中通理:中和是進入內在能量的通道
《易經》裡說,黃中通理。什麼叫黃中通理?就是通過中,黃,就是中央的意思;黃中,就是通過中,就是常,就是中和之氣就可以進入理,也就是內在能量。進入內在能量的通道是什麼?就是中和。如果我們沒達到中和之氣,那你不要談什麼內在能量。這個叫黃中通理。這叫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達到中和以後,才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因為什麼?我們進入內在能量了。
剛才萬良問:為什麼tapas是形式因?
因為tapas,我們說它是一個神聖知覺性,它是一個明。它是個神聖意志力,它是一個誠。它是一個誠,也是一個明。那在誠和明裡面,要透出一個理。理是從哪裡產生的?是從誠和明產生的。離開了誠與明,就沒有所謂理。也就是說,理只是誠與明的外化,一個顯現而已,一個有韻律有節奏的呈現,一個Rita,就是宇宙的律則。但是理背後的動力是什麼?誠和明,就是神聖的知覺性和神聖的意志力。
這個熱,是內在能量。理,天理,就是內在能量的呈現,就是內在能量運動的規律。內在能量有其運化的方式,這個就叫理,所以它是一個形式因。
你看我們中國哲學到後來都講這個理字,就是說,特別注重形式因,中國哲學到後來特別注重形式因。但是,對於根本因,對神聖意志力、知覺力,對人的維度,對於生命本身,都講得越來越少了。所以,後來慢慢「理」這個概念就變得很抽象、很空虛,理反而成為束縛人性的一種手段了,因為它內涵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所以我們講的四大因,形式因,根本因,動力因,質料因,一個都不能少。少了哪一個因,你這一套哲學就會產生偏向,變成還原論,唯物啊唯心啊唯一神啊,就會產生各種流弊,就會變成對宇宙對人性對整體大道的傷害。
所以,這個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什麼?就是這個熱Tapas。而正是這個熱讓太一從混沌大水中,從虛無渺茫中升起來。
吾應供養,此是何神?:那個神是誰?
我們看到《金卵歌》,寫得非常美。金胎從混沌大水中,從虛無鴻蒙中升起。所以它就不斷地問,吾應供養,此是何神?看到太一種種的呈現,產生疑問:吾應供養,此是何神?ka,他是誰?那個神是誰?創造了天地明神、大地山川的那個神是誰?在金胎裡的是誰?是誰創造了這個金胎?ka,是誰。這是一個詢問。
那麼這個金胎,我們看到,現在我們看《老子》第25章,跟《有無歌》第三頌實際上有莫大的關係。《老子》第25章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金胎的存在狀態,就是宇宙胚胎。
象帝之先的帝指北極的太一
《老子》說這個道是什麼,象帝之先,在帝之前,天帝出生之前,他已經存在了。這個帝,說的是北極的太一,但是在北極太一之前有什麼?有原因海太一嘛,有胎藏海太一嘛,所以,《老子》這裡講的是什麼?胎藏海,先是有原因海,然後是胎藏海。
《老子》說象帝之先,莊子說的神鬼神帝,這個「帝」實際上是北極之帝,是北極太一。所以,是在胎藏海後面,原因海後面。
宇宙的本源是一個生命
經常有人說,《老子》既然說「象帝之先」,那麼道就應該是一個抽象的原則,或者就是一個無,但是,這個說法完全不理解宇宙創造的複雜性和多重性。如果宇宙的本源是無生命的,那他怎麼能創造出有生命的神和人呢?我都沒有,我怎麼創造出來啊?我現在叫一個沒有生命的機器創造出一個人來,機器人,我要它生出一個人來,它能生出來嗎?生不出來,必須是人跟人才能生出一個人來,因為有生命,才能產生生命。生命來自生命,永遠是這樣的,,Life from life。
所以,宇宙的本源,是一個生命,超級生命。《道德經》注釋不知道多少個版本,沒有講到最根本的一點,生命來自生命。宇宙的創造來自金卵,來自太一,vishnu,也就是馬王堆帛書裡的伏羲。
金胎裡包羅了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
但生命也可以有一種物質性的呈現。所以金胎,實際上是包羅萬象,金胎裡面包羅了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在這個金胎裡,都在這個宇宙胚胎裡萌芽、生長。
但生命是根本,如果我們喪失生命根本,那我們怎麼能夠恢復自身的本性呢?怎麼能跟宇宙的內在能量相連接呢?當我們說到真實、覺明、喜樂,這是生命的原則、生命的能量,不是來自於一種抽象的原則,不是來自於一個抽象的概念,來自於生命。相反,抽象的原則和概念來自於生命的流動。
太一既是宇宙身相,也是宇宙靈魂
所以,太一是什麼?Virat rupa,virat atma,他是宇宙的形象,他也是宇宙的靈魂,宇宙靈魂、宇宙身相。這個金胎實際上就是什麼?宇宙身相,Virat rupa,金胎就是宇宙身相,太一就是virat atma,就是宇宙靈魂,靈魂和身體是合一的。當我們說到身體的時候,靈魂肯定在;我們說到靈魂的時候,身體肯定也同時存在。
所以講到金胎的時候,一講到金胎,講到宇宙身相的時候,馬上就講到,他是一而無兩,萬物之主,他同時也是一個靈魂。同時是一個金胎,同時是一個宇宙靈魂,Virat rupa和virat atma是合而為一的。
要理解《金胎歌》,你得有這麼樣一番曲折,否則我們把它當神話看了,以為是神話故事了。
五、三種宇宙創生說(水生、卵生、屍生)
1、《三五歷記》盤古卵生說
在神話裡面,直接講到這個金胎。這個金胎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神話裡的所謂盤古,中國的神話裡叫盤古。
為什麼這麼說呢?盤古主要是在《三五歷記》裡面講到,因為中國的創始神話,除了女媧伏羲創世以外,就是盤古,盤古開天地,我們讀《三字經》,都是盤古開天地,所以,這是華夏創世紀最重要的一個版本。
那麼這個盤古是什麼呢?《三五歷記》有一個宇宙卵生說,宇宙是從一個卵,像雞蛋一樣的東西裡產生的,叫: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是不是跟《金胎歌》完全吻合?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天地混沌如雞子,雞子就是蛋,就是這個卵。說他是金卵,就是說這個卵很珍貴,非常的珍貴。所以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實際上盤古跟這個雞子,跟這個宇宙卵是合二為一,二而一,一而二。所以,盤古開天闢地,《金卵歌》裡是不是講太一安定天地?這個完全是吻合的。
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陰陽之氣也是從這裡生出來的。這個是《三五歷記》的記載。
2、《五運歷年紀》盤古屍身說
還有一個是《五運歷年紀》,也講到盤古。這個盤古是屍生說。前面這個叫卵生說,這裡叫屍生說。
盤古死後屍體化生為宇宙萬物
什麼叫屍生說呢?屍,就是屍體的屍,不是乾濕的溼,屍體的屍。就是從屍體產生了宇宙,盤古的屍體產生了宇宙。為什麼這麼說呢?《五運歷年紀》說: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玉,精髓為珠石,汗流為雨澤……序一記?講宇宙化身。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喜為晴怒為陰。
一喜一怒,實際上就是一陰一陽,產生了陰陽。就是說,盤古死後屍體化生為宇宙萬物,大地山川。
3、《原人歌》宇宙屍身說
這個就是在《原人歌》裡面,purusa sutra,就講到了一個宇宙屍生說,大家看一下。《原人歌》,巫白慧先生有翻譯的,我就不全讀了,原文比較長哈。
原人化身,變作祭品,諸天用以,舉行祭祀。
溶解酥油,是彼春天,夏為燃料,秋為供物。
原人拿自己做祭祀變做天地萬物
然後講到從原人的胸脯、眼睛,從胸脯生成月亮,眼睛顯出太陽,口中吐出雷神火天,氣息呼出閥由風神。從彼肚臍產生空界,從彼頭頂展現天界,從彼兩耳產出方位。
總而言之,天地萬物都是原人把自己拿來做祭祀,然後變化為一切山川草木,天地萬物。原人拿自己做祭祀,也就是說,自己把自己殺了,自己把自己祭獻了,然後,他的身體各個部位,變成了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的生命形式,動與不動,一切存有,由此產生。這就是所謂宇宙屍生說。
所以為什麼我說,要理解《有無歌》,必須把其他四個歌全都統攝起來,互相參證,才能夠理解《有無歌》,所以我們看吠陀《創造頌》,實際上非常精妙。
今天我看誰發了一篇文章,朱大可講吠陀哲學,他說吠陀哲學比較粗陋,後來才發展得比較精細,實在是不太懂吠陀哲學。吠陀哲學無比精深奧妙,你要不讀通了,你要沒讀通,真會覺得它很幼稚,因為你哪句都沒看懂,所以你就認為他很幼稚,很無釐頭。突然來一個金卵,突然屍體也會生出萬物來,就覺得很無釐頭,就會認為它很突兀,每一句話都會覺得很突兀,都不可理喻,好像是原始人的思維,原始思維。其實並非如此,不是原始思維,而是最高級的靈知思維,最精深的靈知思維。我們不懂,所以就覺得它很幼稚,好像很突兀,很粗糙,很原始,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宇宙中所有的玄理,都包攝在這四首宇宙創造讚歌裡面。
宇宙創生說,通常來說有幾種,一種是水生說,一種是卵生說,一種就是屍生說,《創造頌》裡全都有。
4、古希臘卵生說(宇宙蛋)
比如說古希臘,古希臘也有卵生說,就是宇宙蛋,古希臘神話裡叫宇宙蛋。
艾萊普斯逐父娶母產一極大雞子
希臘神話裡說,最初宇宙混沌狀態,天地不分,陸地,水,空氣三者混在一起。此時有主宰者名為混沌,妻為奴克斯,二人生子,為愛來普斯。艾萊普斯逐父娶母,成為宇宙的主宰,二人產一極大雞子,就是一個雞蛋。這個希臘神話,我們看,是比較另類,比較突兀。就是說,兒子把他父親趕走了,娶了她母親,跟母親生了一個雞子。
希臘人俄底浦斯情結特別重
這個就是有點俄底浦斯情結,希臘人,我覺得這個俄底浦斯情結特別嚴重,老是要逐父娶母,弒父娶母。佛羅伊德就研究這個東西,研究人類的弒父娶母情結。古希臘人這方面的情結比較重,所以他們的創世神話裡也是講弒父娶母,然後產生一個大的雞子,就是一個卵,然後產生天地一切,草木叢林,都從這個雞子產生,這個是卵生說。
5、西亞史詩宇宙屍身說
比如說西亞史詩。大家去看西亞開闢史詩,馬獨克,他也是把自己祭祀,作為犧牲,把他的身體切成無數塊,每一塊都成了一種宇宙的存有形式,天地萬物從他的屍身裡產生。
6、埃及宇宙水生說(拉)
埃及是水生說。埃及認為宇宙是從一個汪洋大水裡,然後升起一個島,拉就在島上開始繁衍宇宙萬有,這是水生說。
7、四大讚歌拼起來才能看到宇宙創造全圖
要麼是水生說,要麼是卵生說,要麼是屍生說,就那麼幾種。但是我們看到《吠陀經》裡,所有這幾種宇宙創生說全都有,全都包括。實際上每一種創生說,都是對創世的某一個維度的描述,從某一個角度,或者從某一個過程、某一個階段,來描述宇宙的創造。只有把這四大讚歌拼起來,才能看到宇宙創造的完整圖像,非常精妙,四首宇宙創造讚歌真的非常精妙。
六、《天問》與《創造頌》的會通
1、《天問》和《創造讚歌》的淵源
這個宇宙讚歌裡面,我不知道大家讀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丁山先生就考證過,丁山先生詳細考證過《天問》和《梨俱吠陀》之《創造頌》的關係,這是非常珍貴的一個線索,丁山先生確實學養非常深厚,眼光非常敏銳,抓住這一點了。
根據丁山先生考證,《天問》與《創造頌》極為相似
丁山先生指出:考《天問》原文,自天地開闢,問到堵敖以不長,文章風趣,極似《韋陀典》後之《古譚史話》;其言宇宙進化程序,則又極似《梨俱韋陀》所附《創造讚歌》。所謂《創造讚歌》出《梨俱吠陀》卷10、卷129,分5篇,分別是《無有歌》,《生主歌》,《造一切者歌》,《祈禱主歌》和《原人歌》。(徐老師:《生主歌》實際上就是《金胎歌》,因為金胎也被稱為生主)。它是以用韻的短詩,對宇宙創造提出連續的發問,與《天問》特有的文體驚人相似。
丁山先生在《吳回考》裡,吳回是楚地的一個神,將兩者的內容作了比較。他給我們開了一個端緒,就是說,《創造頌》與楚地文學的一個比較,我覺得非常重要。《老子》是楚地文學,老子是楚人呢,他的這個《道德經》,主要是楚地的思想,包括《莊子》,其實也是楚地的思想,屈原《天問》、《九歌》都是楚地的文學。我們前面講到《九歌》跟《梨俱吠陀》裡的頌神篇章非常相似,尤其《天問》,跟《創造頌》極為相似。
楚文化受到了吠陀文化很深厚的影響
我書中有一章叫「最後的雅利安」,我認為,楚國的文化是受到了印度雅利安也就是吠陀文化的影響,而且是很深厚的影響。這一點,朱大可對這方面也有研究,他差不多跟我同樣的思路。但是我呢,我做了比較深細的考證,他主要是提出一個猜測。
2、《天問》與《創造頌》的會通
這裡我們看看丁山先生是怎麼比較的哈。
1)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他說,《天問》第一句話就是「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問的形式內容與《無有歌》第五節完全一致
《無有歌》裡面也是這樣問的,《無有歌》第五節叫「誰實知之,今誰得說明之?彼由何處出乎?造物來自何處耶?在上者何耶?」他也是問,怎麼知道分出上下來?宇宙的創造誰說的清楚?誰在傳道呢?問的形式,問的內容,都是完全一致的。
2)冥昭暮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然後這裡看哈,《天問》「冥昭暮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冥昭暮暗,誰能極之?「講的就是我們說的tulya虛空,被那個虛空掩蓋了。黑暗又被虛空掩蓋,黑暗以外的是黑暗,黑暗又被黑暗覆蓋,就是講的」冥昭暮暗」。
「馮翼惟象」,恍恍惚惚,好像有東西,好像又沒有東西, 馮翼惟象就是這個意思。何以識之呢?我們怎麼知道呢?馮翼惟象,在混沌冥濛裡面,有金胎升起,但是,誰看到了?這很重要啊,誰看到過?也就是說,能夠看到這個東西的人,肯定就是創造者、創世者。因為什麼?這是在創造之初,在天地還沒有形成以前,如果有誰看到了,誰就是創世主,就這麼簡單。因為那時候天地還沒有出現呢,不要說人類了,神明都還沒有出現,帝都還沒有出現,鬼都還沒有出現。誰認識他呢?誰能傳道呢?那只有這個太一,就是與這個宇宙胎藏同在的那個太一。
即《創造頌》「唯有黑暗耳,一切為黑暗所掩」
所以,這個問,實際上就是把我們引向什麼?宇宙的根源去了,引到太一本源去了,用這種叩問的形式。所以,《創造頌》裡說「唯有黑暗耳,一切為黑暗所掩」,這是「冥昭暮暗,馮翼惟象」的一個狀態。
3)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然後,《天問》說「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這是講的陰陽之氣的本源在哪裡。「明明暗暗,惟時何為?「時間的本源在哪裡?
《胎藏歌》也講到了陰陽之氣的本源
我們看到《創造頌》之《胎藏歌》裡就講到了陰陽之氣的本源。
4)寰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然後,《天問》說,「寰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這裡就是講宇宙創造的安排,天有九重天,誰把它劃分出來的?惟茲何功,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孰初作之?誰一開始把它創造出來的呢?就是問這個問題。
與《造一切者歌》會通
這就引出了《造一切者歌》。這些九重天,這些天地的安排,次序的安排,都是由造一切者來安排的,他的名字叫vishva karma,就是造一切者。就是有一個宇宙的次序,宇宙具體的成型,成型的背後推手就是這個vishva karma,造一切者,但這其實也只是太一的創造過程裡的一個片段,先從胚胎到立天地人三極,然後才有後面的九重天、大地、山河,才開始一層一層的把世界運化出來,這就牽涉到《造一切者歌》。
所以我們看,《天問》裡面,其實這四首歌的內容都涉及到了。
5)斡惟焉系,天極焉加?
比如說,他後面說的叫「斡惟焉系,天極焉加?「斡就是支持大地的幾個軸啊,這個軸是怎麼安設上去的?讓天地能夠安立起來,有個管,就是這個軸。
與《造一切者歌》和《金胎歌》會通
天極焉加?天極,這個北極是怎麼架到宇宙頂上去的?是誰在安排這一切?這就是vishva karma,就是造一切者。
這裡引用《創造頌》的《金胎歌》,「依其神力而雪山存,海與天河俱屬於彼矣,此天極乃彼之雙臂也「,這個極是誰按上去的?這就是《金胎歌》了。
6)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天問》:「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與《梨俱韋陀》會通
《梨俱韋陀》有云:」如是作成之天與地,雖以柱支之,而空中則無柱「,天地是用了一個柱來把他支撐起來,但是,你是看不到的,無形的柱,實際上這個就是風,道家叫罡風,宇宙罡風,是這個風在維繫著星辰的運轉,罡風在運轉所有的星辰,維繫著星辰和天極的安立,都是靠風在維繫,罡風。所以,它雖有但無形。
」彼構成天地之樹木為何物耶?其材木如何耶?達識者乎!其以識尋之,彼撐萬有而息者何在耶?「就是萬有的支撐的原則,支撐萬有的這種力量。
7)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畏多有,誰知其數?
《天問》裡說,「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畏多有,誰知其數?「
與《金胎歌》會通
對比《創造頌》的《生主歌》,就是《金胎歌》,裡面講:」尊嚴之天與地,亦由彼而安住,蒼天即穹窿亦由彼而支持。彼曾測量空中之大氣矣,誰是吾等當祭之神?「也就是說,能夠測量天地山川一切存在的那個測天者,他也是太一,測量天地者。所以,這個九天怎麼安放,都需要有個測量者,測量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我們前面講過大禹,在楚帛書裡就講,大禹是一個測量天師,他能測量天地的範圍。
因為在創造以前,先要測量嘛,很簡單,你沒有測量,你怎麼去安設,怎麼去創造?因為宇宙星辰萬物,在《吠陀經》裡,或者在天文裡,是一個什麼?非常精密的一個安設,非常精密的一個布置,所以測量也要無比的精妙,才能創造出這個無比精妙的宇宙出來,這是很科學的。首先他得是測量天師,然後他才是造一切者。
8)洪泉極深,何以窴之?九州安錯,川谷何誇?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所以,《天問》都問到了, 「洪泉極深,何以窴tian之?九州安錯,川谷何誇?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與《造一切者歌》會通
《創造頌》裡說:彼水何在?無底之深何在耶?依其神力而雪山存,海與天河俱屬於彼矣。」洪泉,極深極深的水。要讓山海九州能夠安立,讓洪荒大水能夠不流溢出來,是誰的力量在支撐這一切?那麼,還是這個vishva karma造一切者。
所以,《老子》主要涉及《有無歌》,然後,《天問》涉及了《金胎歌》,除了《有無歌》之外,還涉及了《金胎歌》和《造一切者歌》。
3、《吠陀經》當時已經傳入中國
《老子》、《天問》、《莊子》都是《吠陀經》的中國化版本
我在書裡曾經提到,我認為當時《吠陀經》已經傳入中國。就是《老子》啊,《天問》哪,《莊子》哪,其實都是《吠陀經》諸篇的一個中國化的版本,就是中國人消化吸收了,然後,創造出自己的經典。
這是很高的智慧啊,能夠學習,這也是很高的一種智慧,而且能夠化為我用,加以轉化,轉化成中國人能夠理解的語言,把《吠陀經》的精華傳遞過來,這是極高的智慧。
絕對真理只有一個,但是,當真理要在這個世界上呈現自身的時候,它需要不同的形式,就會有形式上的變化,以適應具體時空的需要,實質沒有變哈,原則沒有變,形式會變化。
所以,印度有《吠陀經》,是印度人喜歡的形式,中國有《道德經》,有《莊子》,有《天問》,是中國人喜歡的形式,但是,實質沒有變,原則沒有變,最主要是抓住這個principle,抓住原則,抓住essence,抓住實質性的東西,精髓的東西,然後,我們才能去運化,不要食古不化。
丁山先生認為《吠陀經》可能確實傳入楚地
丁山先生說,「《天問》所用的發問代名詞,有誰,孰,何,焉,安諸字,在《創造讚歌》裡則有ka(who,what,which),im(what,why),ko(what,how)等相對應的梵文詞,《創造讚歌》的發問次序,是從無到有,創造一切,而《天問》也是從「上下未形」開始,依次問及日月星辰至於人類,敘述的次序大致相同。「
所以,丁山先生總結,「餘故謂《天問》首段之宇宙本源論,直撮舉《創造讚歌》大意;謂即《讚歌》之意譯,亦無不可。
學友問:相當於屈原把《創造頌》給翻譯了一下?
就是加以中國化了,中國化的呈現。
大致來說呢,丁山先生也認為《吠陀經》可能確實傳入楚地,稱為「八索九丘「,八索九丘之典,所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中很可能蘊含了吠陀裡面的東西,但已經全部失傳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道德經》啊,《天問》啊,《九歌》啊,都是餘緒了,但也可能是它的精華之處,精華部分才能傳下來。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寇老師:感謝徐老師!
↑↑↑
點擊上方小程序直接購買
《世界文明孤獨史》作者印章珍藏版
買一套送一本《薄伽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