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牌匾,找「百萬」
「百城萬牌」書法公益行
(關注本平臺,點擊相關標題即可進入查看詳情)
劉暢覺,湖南邵東人。1946年出生,1965年高中畢業,「文革」中幹泥水匠,獲土建助理工程師職稱,在生存的夾縫中爬行十餘年。1978年從教,獲湖南教育學院英文專科文憑,從教30年。1998年開始寫作,在十餘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二十餘萬字。編注《三昧集注》、《對聯哀祭文選注》、《訓詁隨筆》,《三教菩薩神聖大全》,《字詞探源》。著有《劉暢覺文集》、《哀祭文集》、《浮生若夢》等書。字詞探源——數量詞(一)
□劉暢覺
一(yī弌、壹) 從古到今,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總原則,那就是「道」,也就是「一」。《說文》:「惟初大(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老子《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貞,通「正」,首領。),其致之(達到目的)。」唐朝武則天時期,為了防止塗改偽詐,才產生延用至今的數目壹、貳、叄、肆等字(一說數字大寫始於明太祖朱元璋)。一是數詞,壹又是形容詞,即第一的。貳,副也(次要),益也(增益)等等。另義,壹,專一。貳,背叛。叄,同「參」,謁見。肆,任意妄為。伍,五人為伍。陸,陸地。柒,漆。捌,有齒為耙,無齒為捌。玖,黑色美石。拾,撿。《新華詞典》:「數目字,專,滿,相同,另外一個。」一介(jiè玠) 一個。《尚書·泰誓》:「如有一介臣,斷斷(誠實專一)猗(通兮),無他伎(技),其心休休(美好)焉,其如(乃能)有容(容納)。」唐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介,通「個」。同「芥」,小草。多用於說話人自指,有自謙之意。個、位、名、條、介、員、號都用來稱個體的人。又,介古通「界、芥」。《說文》:「介,畫(界)也。人各有介(界)。」東漢王充《論衡·知實》:「不取一芥於人。」二(èr貳) 地數之始,即偶之兩畫而變之也。《易·繫辭》:「分而為二以象兩。」二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六書本義》:「橫一以指其體,上短者指其物。物在體之上曰上,在下曰下。」(上,古文作丄。下,古文作丅。)今二,上短下長,以別等於號(=)。又,貳,副也(次要),益也(增益)等。《新華詞典》:「『二』的大寫。多用於票證、帳目等。」另,貳,背叛。如「貳臣」。二百五 蘇秦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但蘇秦在齊國時為刺客所殺。齊王為抓刺客,貼出告示,稱蘇秦是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金。結果有四人上鉤,聲稱是自己所為。齊王怒曰: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便把四個二百五砍了。今俗謂不智的人為「二百五」。偶數 雙數。東漢班固《白虎通·嫁娶》:「陽數奇,陰數偶。」《新華詞典》:「雙,成對。與『奇』(jī)相對。」三(sān弎、叄)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陰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周語》:「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獸三為群。」《博雅》:「參,三也。」古時以三表示多數。《詩·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史記·武帝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清程昌期題四川青城山天師洞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àn去聲,《論語》:「三思而後行。」《新華詞典》:「數目字。表示多數或多次。」仨(sā撒) 《辭海》:「三」「個」的合音詞,用於口語。《新華詞典》:「三個(後面不能再用量詞)。」三隻手 小偷的代稱。北宋年間,有個神偷行竊從不用工具,一次他為同行獻藝,在眾目睽睽之下挨近一人,雙手高舉就將這人兜裡的銀子掏了出來,好像身上還有一隻手似的。同行送他綽號「三隻手」。古羅馬喜劇《一壇黃金》中,老吝嗇鬼龍克裡奧丟失一壇金子,他懷疑僕人。僕人伸出雙手給他查看,他不甘心還要看「第三隻」。三腳貓 宋佚名《百寶總珍集·解賣》:「物不中謂之三腳貓。」元末明初陶宗儀《輟耕錄·水仙子》:「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云:『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飛)熊。』」今謂不到家的功夫為「三腳貓功夫」。三長兩短 戰國時期,越國歐冶子鑄了三把長劍和兩把短劍。長劍名巨闕、純鉤、湛盧;短劍名莫邪、魚腸。專諸曾把短劍藏在魚腹中刺王僚,名魚藏劍。後世以「三長兩短」為意外災禍的代名詞。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歐冶子為越王鑄劍,「乃因天地之精神,悉其技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鈍鉤,三曰莫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另,指死亡。棺材的組成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三塊長木板。《新華詞典》:「指意外的禍事,也是對人的死亡的一種婉轉說法(多用於假設、虛擬)。」不三不四 古人稱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為三。三即成為整體的代表。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而對於四則稱之為「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如四體,四藝,四書等。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稱為「不三不四」。《成語詞典》:「形容不像樣子或不正派。」不管三七二十一 戰國時期,蘇秦連橫抗秦,他對齊國國君說,齊國土地廣闊,兵強馬壯,可與秦抗爭。他又舉例說,齊國都城臨淄有七萬戶人家,每家不少於三個男子,如要徵兵,光臨淄城裡,就可徵兵三七二十一萬人。顯然,蘇秦的估計是脫離實際的,由此,人們就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來形容不從實際出發,不考慮後果的行為。《成語詞典》:「指什麼都不考慮,不顧一切。」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角也。反,類推。宋朱熹《答姜叔權》:「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成語詞典》:「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伍(wǔ忢) 《周禮·小司徒》:「五人為伍。」《說文》:「相參伍也。三相參為參,五相伍為伍。」《齊語》:「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孫子》:「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又五家相保為伍。《新華詞典》:「五的大寫。古代軍隊的編制,五個人為一伍。現泛指軍隊。」五花八門 五花,五行陣。八門,八門陣。五行陣用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代表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將其混合,以迷亂敵人。八門陣也叫八卦陣,按八卦順序排列,可成六十四卦之變化。另解:五花:金菊花(賣茶女)、木棉花(街頭郎中)、水仙花(酒樓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土中花(挑夫)。八門:一門巾(算命佔卦的)、二門皮(賣草藥的)、三門彩(變戲法的)、四門掛(江湖賣藝的)、五門平(說書彈唱的)、六門團(街頭賣唱的)、七門凋(搭蓬扎紙的)、八門柳(高臺唱戲的)。《成語詞典》:「比喻事物變幻莫測或花樣繁多。」七(qí柒) 古作「桼」。人死後,以七日為「忌」,每七天一祭,俗稱「作七」。以助死者早日超度,俗源佛經,至四十九日為止,稱「滿七」。《魏書·胡國珍傳》:「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七」為陰數,在中國人原始的數字觀念之中屬亡靈所有,「七七」奇數相逢,是陰氣最重的日子,過了七七四十九天,一切鬼魅便可投胎再生。三七,又稱「散七」,由嫁女、女婿致祭。喪家用黃線穿制錢,由和尚或道士「解結」,以消除生前冤結恨仇。五七,又叫「五旬」,是亡靈「省親」的日子,由侄女、孫女致祭。親友都來送紙「燒五七」。七七,又稱「斷七」、「滿七」。民間相傳七月七日為死者靈魂的還陽日,七夕亦是婦女的「乞巧」日,也是不利於兒童的「兒瘟日」。(柒,樹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百二十裡,曰剛山,多柒木。」)《新華詞典》:「數目字。」七上八下 在《易經》中,奇數為陽,因為陽是擴張的,所以陽是正數;偶數是陰,因為陰是收縮的,所以陰是負數。七是奇數為陽,八是偶數屬陰。所以七在上,八在下。七上八下就是這樣來的。又,《易經》中的爻,凡陰的都叫六,凡陽的都叫九。七比九小,七是少陽,九是老陽。陽是向外擴張的,所以九比七大;而陰是向內收縮的,所以六比八大。七這個數會向上變成九,所以叫七上;而八這個數會向下變成六,所以說八下。兩個變動一合,就叫七上八下。《成語詞典》:「意為無所適從。後形容心神不定。」十三 西方人忌諱十三,源自基督教的《聖經》,證據是「最後的晚餐」,耶穌和他的門徒共進晚餐,同桌十三人。第二天,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出賣耶穌的人是猶大。另一個源頭出自北歐斯堪地那維亞神話。維哈拉城款待陣亡英靈的宴會邀請了十二位天神出席,魔鬼羅基突然闖入湊成了十三人,結果光明之神鮑爾德罹難。印度古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描述了般度族母子被放逐到遠方森林中十三年,受盡了人間的苦難。1793年7月13日,法國雅各賓派領導人馬拉被刺。1881年3月13日,俄國沙皇亞力山大二世遇刺。1970年4月13日,美國阿波羅13號飛船爆炸。中國人不忌諱十三。古代一品官門前石獅頭上有13個疙瘩,顯示地位最高。商人用佔卜的龜甲總共60塊,其中背甲為13塊。道釋文化中,13為吉數。道教有十三虛無。佛塔最高為十三層代表功德圓滿。舍利塔底座13片蓮花瓣狀造型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十三宗。廿(niàn念) 二十。《說文》:「二十並也。古文省。」清段玉裁註:「周時凡言二十可作廿也。古文廿仍讀二十兩字。秦碑小篆則『維廿六年』、『維廿九年』、『卅有七年』皆讀一字以合四言。」若干 《禮記·曲禮下》陳澔集說云:「若,如也。未定之辭。數始於一而成於十,『幹』字從一從十,故言『若干』,謂或如一或如十。凡數之未定者皆可言。」另說:「若,如也。幹,求也。言事本不定,常如此求之也。」《漢書·食貨志下》:「或用輕錢,百加若干。」顏師古註:「若干,且設數之言也。幹猶箇(個)也,謂當如此箇數也。」《新華詞典》:「多少。用於約計或問數。」尋 八尺為一尋。《詩·閟宮》毛傳曰:「八尺曰尋。」尋常,八尺為尋,兩尋(十六尺)為常。十丈為引。《韓非子·五蠹》:「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韓非子·揚權》:「上失扶寸,下得尋常。」四寸為扶。《小爾雅》:「四尺謂之仞,倍仞謂之尋。」又,尋找。重溫。尋常,平常。相尋,連續不斷而來。千尋 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極長。又,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rèn)。千仞,形容極高。千鈞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dàn),四石為鼓。唐韓愈《與孟尚書書》:「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髮引千鈞。」漢制一鈞約合今七點七四公斤。一鼓,合四百八十斤。「一鼓作氣」中的「一鼓」為「一次」。漢制一丈約合今二點三二米。一髮千鈞:《成語詞典》:「形容情況萬分危急。」萬歲 西周時期無「萬歲」一詞,但有「萬年無疆」、「萬壽」的記載。漢武帝時,「萬歲」被儒家定於皇帝一人。《漢書·武帝本紀》載,武帝登嵩山,隨從聞山中傳來三聲「萬歲」聲,視為祥瑞。把「山呼」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定儀,稱「山呼」。萬人空巷(xiàng) 《辭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古漢語研究》:「巷當釋為住宅。」萬人空巷即萬人空宅。宋蘇軾《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成語詞典》:「形容某件事情轟動一時或者歡迎、慶祝等活動盛況空前的情景。」卍、卐(wān萬) 《字彙補》:「內典萬字。」苑鹹詩:「蓮花卍字總由天。」古印度宗教以卍為吉祥的標誌。《大方廣佛華嚴經》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中國佛教對卍字的翻譯,北魏的經書把它譯成「萬」字,唐玄奘譯成「德」字,後武則天再次把它定為「萬」字。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印度教認為卍字右旋、左旋為同一符號。德國希特勒將卍字旋轉45度,作為他的黨旗標誌,認為「象徵爭取雅利安人勝利鬥爭的使命」。兆(zhào旐) 百萬。古代計數,下數以十億為兆,中數以萬億為兆,上數以億億為兆。《禮·內則》曰:「降德於眾兆民。」注曰:「萬億曰兆,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兆民,萬民。也作「兆庶」、「兆黎」。又,預示。兆,龜甲拆裂的紋。預示吉兇的裂紋叫「兆」。 《新華詞典》:「數目字,指一百萬,古代也指一萬億。」兩(liǎng両、兩) 古代重量單位。古以十六兩為一斤。秦、漢至唐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即四錙為一兩。宋以後,兩以下改十進位,以十錢為一兩。今同。半斤八兩 舊制一斤等於十六兩。宋代惟白《建國靖國續燈錄·法恭禪師》:「秤頭半斤,秤尾八兩。」《成語詞典》:「比喻彼此不分上下。」斛(hú胡) 《正字通》:「斛,今制:五鬥曰斛,十鬥曰石。」舊制:南宋以前,十鬥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鬥為一斛。《史記·李斯列傳》:「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疋(pǐ匹) 量詞,匹。《小爾雅》:「倍兩謂之疋。」二丈為兩,倍兩,四丈也。一疋布,一疋馬。又讀shū蔬,足也。又讀xǔ絮,記也。又讀yà雅,正也。(疋pì似,好似。)今「疋」與「匹」合為匹。《新華詞典》:「量詞。綢、布等的單位。騾馬等的單位。」尺(chǐ蚩) 《說文》:「十寸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以人體為法。《小爾雅》:「五尺謂之墨。」倍墨為丈。周代、漢代的1尺約合今23﹒1釐米。一說秦、漢時一尺約等於今天0.84尺。南北朝時1尺約合今30﹒9釐米。宋、元時為31﹒68釐米。明、清與現代相近。咫尺(zhǐ chǐ只尺) 咫,周代量度八寸,合現在六寸二分二釐。周制以八寸為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用咫尺之木。」《說文》:「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中婦人,長短適中的婦人。八寸為咫,十寸為尺。《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現形容距離近。步(bù歩、歨) 《說文》:「行也。」《爾雅·釋宮》云:「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彼相對為名耳,散則可以通,故步為行也。」《楚辭·招魂》:「步騎羅些。」註:「乘馬為騎,徒行為步。」《小爾雅》:「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白虎通》:「人踐三尺法天地,人再舉足步備陰陽也。」《禮·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正義》曰:「古者八寸為尺,周尺八尺為步,則一步六尺四寸。」以舉足兩次為步。周以八尺為步,秦以六尺為步,唐以後以五尺為步。《莊子·田子方》:「步亦步,趨亦趨。」《後漢書·曹襃póu傳》:「三五步驟,優劣殊軌。」註:「《孝經鉤命決》曰: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宋均注云:「步謂德隆道用,日月為步,時事彌順,日月亦驟,勤思不已,日月乃馳,是優劣也。」畝(mǒu畝) 今讀mǔ,《漢書·律曆志》:「步百為畝。」《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秦孝公制:二百四十步為畝。宋程頤曰:「古者百畝止當今之四十畝,今之百畝當古之二百五十畝。」上古(先秦)以寬一步(六尺),長百步為畝。《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秦制:240步為一畝。戰國齊以360步為畝。清《戶部則例》:「每畝直測之,為橫一步,縱二百四十步;方測之,為橫十五步,縱十六步。」即二百四十平方步。現代的一畝為60平方丈,合667平方米。十分為一畝,一百畝為一頃。周朝的井田制,約一百畝為一井。平分為九塊,形如井字,為八戶所有,為私田。井字中間為公田,屬諸侯所有。幹活時,先公後私。後有「大公無私」一詞。算(suàn祘、筭、) 數,計算。《漢書·律曆志》:「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計劃,籌謀。《漢書·趙充國傳》:「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通「筭」,計算時用的籌碼,多用竹子製成。算賦 一百二十錢為一算。漢制,無論男女,三歲(後改為七歲)至十四歲,每人每年出口賦二十三錢,十五歲至五十六歲即出算賦(人口稅),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筭,計算時用的籌碼。通「算」。)九章算術 古代數學典籍,作者不祥。成書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到一世紀之間。漢張蒼、耿壽昌等曾據舊文遺殘刪補。流傳至今的是晉劉徽、唐李淳風注本。九卷。分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羸不足、勾股等九章。共二百四十六則題。緝古算經 一名《緝古算術》。也省稱《緝古》。唐王孝通撰。一卷,分二十術。清張敦仁有《緝古算經細草》三卷。數學九章 宋秦九韶撰。十八卷。分大衍、天時、田域、測望、賦役、錢穀、營建、軍旅、市易九類。算經十書 唐國子監算學及科學明算科,習《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經》、《綴術》、《緝古算經》十種。附:《字詞探源》目錄contents
一、數量詞
二、天文
三、地理
四、時令
五、文字
六、文體
七、婚禮
八、壽禮
九、喪禮
十、宗教
十一、菩薩
十二、稱謂
十三、官職
十四、人物
十五、典籍
十六、典故
十七、俗語
十八、古文字
十九、軍事
二十、歷史
二十一、哲學
二十二、教育
二十三、山川河嶽
二十四、花鳥魚蟲
原創閱讀鏈
免費題牌匾 全國各地書法大咖聯袂奉獻
題牌匾,找「百萬」
「百城萬牌」書法公益行
關注本平臺,查看「百城萬牌」欄目下內容,即可了解、參與.
「『百城萬牌』書法公益行」書家方陣(部分公益書家頭像拼圖)
全國各地書法家聯袂奉獻愛心公益,為世界各地華人提供單位名稱、莊園別墅、展館會所、亭榭樓臺、茶室書齋、廟宇祠堂、書名店名、商品品牌等各類匾額題寫服務。關注本微信平臺,仔細閱讀「百城萬牌」欄目下的文件,按規則、流程操作即可參與活動,免費獲得牌匾題寫服務。
聯繫人微信號:chinahnlz
聯繫人郵箱:3793520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