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三關注】劉暢覺:字詞探源——文體(六)

2021-02-08 個三文藝批評





劉暢覺,湖南邵東人。1946年出生,1965年高中畢業,「文革」中幹泥水匠,獲土建助理工程師職稱,在生存的夾縫中爬行十餘年。1978年從教,獲湖南教育學院英文專科文憑,從教30年。1998年開始寫作,在十餘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二十餘萬字。編注《三昧集注》、《對聯哀祭文選注》、《訓詁隨筆》,《三教菩薩神聖大全》,《字詞探源》。著有《劉暢覺文集》、《哀祭文集》、《浮生若夢》等書。





字詞探源——文體(六)



□劉暢覺



目錄:按次序編排以供查考的圖書或篇章的名目。東漢鄭玄有《三禮目錄》一卷,為以目錄作書名之始。《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有《目錄類》。


題目:額頭與眼睛。題,《說文》:「頭也。」現指文章的標題。


題跋(bá拔):寫在書籍、字畫前面的文字叫題,寫在後面的叫跋。跋是後序。原義為「瑱跋」,指走路不正的姿態。《海篇》:「足後為跋。」故書文字後曰跋。現稱後記。


發凡:揭示全書的要旨。凡,凡例。《正義》:「發凡言例,則例必在凡,故傳之義例總歸諸凡也。」《左傳序》:「發凡以言例。」又稱凡例。後魏張吾貴集諸生,講《左傳》義例無窮,學者奇之。


編輯:收集材料,整理成書。《字林》:「以繩次物曰編。」《玉篇》:「編,織也,連也。」《六書故》:「合材為車,鹹相得謂之輯。」輯,通「集」。聚也。


學問:學習和詢問。《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新華詞典》:「系統的知識。」


學富五車:《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成語詞典》:「形容讀書很多,學問深廣博大。」


師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西漢揚雄《法言·學行》:「師者,人之模範也。」《北史·楊播傳論》:「恭德慎行,為世師範。」現指培養師資的學校。


正史:《辭源》:正史之名,始見於南朝梁阮孝緒《正史削繁》。紀傳體的歷史,如《史記》、《漢書》等,皆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隋書·經籍志》:「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唐劉知幾以正史與雜述並舉,凡記一朝大典如《尚書》、《春秋》等,也稱正史。《明史·藝文志》以紀傳、編年二體,並稱正史。清乾隆四年,定《史記》至《明史》等二十四種史書為正史,私家不得擅增。正史遂為官修史書的專稱。


外傳:猶言外編。正書以外帶補遺、補缺性質的別編。如《春秋》、《左傳》為內傳,《國語》為外傳。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心得或隨筆記事等文字。古稱小木簡為札,條記於札,故稱。


話本:宋代說書人說唱故事的底本。今有《清平山堂話本》等。





小說: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本意指淺薄瑣屑的言論。漢班固開始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小說者,街頭巷語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後來,凡是叢雜的著作,都稱為小說。唐時小說稱「傳奇」。到了宋代出現平話,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筆記:古稱散文為筆,與「辭賦」等韻文對稱時,也稱筆記。又,隨筆記錄的短文。宋宋祁著有《筆記》,始以筆記名書。(晉張華《博物志》:「蒙恬造筆。」唐李瀚《蒙求》:「蒙恬制筆,蔡倫造紙。」蒙恬,秦始皇時大將軍。始以兔毛、竹管做筆,稱蒙氏筆。)


隨筆:宋洪邁《容齋隨筆·序》:「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先後,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


移文:猶檄文。南朝孔稚圭有《北山移文》。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即上下兩句或一句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變文:唐代俗文學之一種。由散文與韻文交雜組成,以敷陳故事為主,多取材於佛經,後又擴大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常見的有《維摩詰經變文》、《伍子胥變文》、《孟姜女變文》等。


衍文:書寫或印刷訛誤多出的字句。衍義,推演發明的義理。衍繹,推演引申。


正義:正義是注的注釋,一般正義都有選定的注本,如清人焦循《孟子正義》是釋趙氏《孟子注》而成。注著重訓詁就是註解,對難的字、句加以解釋疏通。集解通常是集諸家的解釋和自己的解釋而成。傳是傳述的意思,有的闡明經義,有的也解釋字句。箋是對傳注的引申發揮,或補充訂正。疏是解注並解原文,是南朝出現的,而在唐代興起的一種註解的名稱。到了唐代看起來也不容易了解,所以又出現一種新的註解,不但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註解加以解釋,這就叫疏,也叫正義。註疏原是兩個概念,注是訓詁字詞,疏是疏釋文意,如「十三經註疏」都有《注》、《疏》兩本書,後世也混用為一般注釋的代名詞。索引原意是繩索,即綱領、總目錄。見《半鬥書齋》。


訓詁:解釋古書字義。也作「詁訓」、「訓故」、「故訓」。《爾雅》有《釋詁》、《釋訓》兩篇。晉郭璞《爾雅序》:「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疏:「詁,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道物之貌以告人曰訓,釋古今之異言曰詁。詁本作故。漢儒治經專重訓詁,後世謂訓詁之學為漢學,以與宋學對稱。訓,考證也。詁者,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詁訓,註解之別名。唐陸德明《音義》曰:「訓詁,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舊時小學分文字、音韻、訓詁三門,如《方言》、《釋名》、《廣雅》等都是訓詁一類的書。


爾雅:《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故訓彙編。傳為周公(旦)作。或謂孔子門徒解釋六藝之作。張揖《廣雅·表》:「周公著《爾雅》一篇。」偽也。實為漢之後由許多人補充而成。「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爾雅》共十九章(《序篇》佚):「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訓詁」一詞,就是從《爾雅》中的「釋詁」和「釋訓」得名的。有漢犍為文學、樊光、李巡、三國魏孫炎、晉郭璞注,今唯行郭璞注。


古風:即古詩。有繼承「國風」傳統的意思。唐代以前的詩稱「古體詩」,唐代以後的詩稱「近體詩」。近體詩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即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偶都有嚴格規定。四句詩稱「絕句」,所謂「絕」,指吟唱四句後,不再聯下去。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兩首絕句便是一首律詩,有五律和七律兩種。每首限八句,首句一般入韻,雙句押韻,不可換韻。只可押平聲韻,不可押仄聲韻。中間四句,即頷(hàn,下巴)聯、頸聯,兩兩相對,沒有對仗不成律詩。排律十句以上,句數不限。「古體詩」形式自由,字數不等,句數不限。上句非韻,下句押韻,也可句句押韻或中間換韻,不講究平仄和對偶。


古文觀止: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評註,共十二卷,選古代散文222篇,上起東周,下至明末。吳興祚原序說,《古文觀止》的編選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問世以來,流傳極廣,壓倒了桐城派姚鼐編選的《古文辭類纂》。觀止,《左傳·季札觀周樂》:「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古文運動:宋朝初年,文壇上開始了一場詩文改革運動,他們提倡寫韓愈、柳宗元那樣的散文,主張文要重道、致用。反對浮靡的文風。使北宋中期的文學找到了發展方向。散文要走古文的道路,詩歌要建立自己的風格,詞也逐漸走向變革的道路。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梅堯臣、蘇舜卿、王偁禹、司馬光、蘇軾、王安石、曾鞏、柳宗元、韓愈等。


古文尚書:漢伏生傳《尚書》二十九篇,用當時隸書書寫,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在孔子故宅壁中發現《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因用蝌蚪古文書寫,故稱《古文尚書》。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編。七十五卷。選取從戰國到清歷代文章。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十三類。





古今圖書集成:又稱《圖書集成》。清康熙時陳夢雷等原輯,雍正時蔣廷錫等重輯。共一萬卷,另有目錄四十卷。分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篇,下分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是我國最大的類書。


近體詩:指唐代定形並大量湧現的律詩和絕句。跟「古體詩」相對,唐代以前的詩稱「古體詩」。近體詩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即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偶都有嚴格規定。古體詩其形式自由,字數不等,句數不限,不講究平仄和對偶。


拗體詩:律詩或絕句全首不依平仄常格的,叫做拗體詩;其中一聯不依常格的,謂之拗句格。唐人王維、杜甫等律詩多用古體,不拘平仄,中唐以後,李商隱、趙嘏等為律、絕,別創拗體,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類。


絕句和律詩:四句詩稱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古樂府《挾瑟歌》、梁元帝《烏夜曲》等作,皆五言四句,唐人始穩順聲勢,定為絕句。五言絕句始漢魏樂府,如白頭吟、出塞曲、桃葉歌等篇,皆其體也。六朝述作漸煩,入唐尤甚。兩首絕句便是一首律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種。每首限八句,首句一般入韻,雙句押韻,不可換韻。只可押平聲韻,不可押仄聲韻。中間四句,即頷(hàn,下巴)聯、頸聯,兩兩相對,沒有對仗不成律詩。(十句以上的叫排律。)唐代以前的詩稱古體詩,不講平仄和對偶。唐以後的詩稱近體詩,講究平仄、對偶和韻。


詞:按樂譜的音律節拍填寫的歌詞。詞本來叫曲子詞。本是唐代民間配合音樂的長短歌詞,供歌妓牙工吟唱用。這種歌詞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齊格律,從唐中葉以來,逐漸為文人接受,所以詞亦稱長短句。詞發韌於唐中期,興盛於五代。但詞有定字,字有定聲。按字數多少把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58字以內的稱小令,59至90字的稱中調,91字以上的稱長調。又按詞的結構分段把詞分為單調、雙調和三疊、四疊。詞的平仄和韻腳亦有講究,即要按譜填詞。李清照、辛棄疾、姜夔、陸遊稱南宋「詞家四傑」。


填詞:《辭源》:「唐宋人寫詞,多自己譜曲,或增減改動舊調別成新調,用字和音律相合。後人依前人所制詞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用韻,按式填寫,故稱填詞。」


散曲:散曲之名,始見於明初朱有敦的《誠齋樂府》。該書分兩卷,前卷題名「散曲」,專收小令,以與後卷的「套數」相區別。「五四」以後,「散曲」一詞兼指小令和套數。散曲在元代一般被稱為樂府或詞,它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主要形式。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單位,是單個的曲子。套數則是更加複雜的結構。按,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


賦:詩歌的一種體材之一,特點是鋪敘直陳,漢魏六朝時發展成為一種韻文文體,仍然具有敘事成份多抒情少的特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採摛(chī音痴,鋪陳)文,物體寫志也。」 鄭玄箋《毛詩序》:「故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集注》:「不歌而誦其所撰之詞也。」


駢文:講對偶的文章。在句式上,整篇基本上都是對偶句,又以四字句,六字句為最多,故稱「四六文」;在音韻上,出句與對句講究平仄相對;在修辭上,喜歡運用典故華麗詞藻。駢文盛行於六朝唐初,但從戰國末到兩漢已在逐步孕育著它了。中唐以後古文運動興起,駢文漸趨衰落。如《過秦論》、《報任安書》、《出師表》、《陳情表》、《滕王閣序》、《春夜宴桃李園序》、《討武曌檄》、《北山移文》等皆為駢體文。(北山,鐘山。移文,往來的文書。檄文,聲討或曉喻的文章。)


誄:敘述死者生平和表示哀悼之文。多用於上對下。南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累,累列。《廣韻》:「壘也。壘述前人之功德也。」《禮記·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惟天子稱天以誄之。諸侯相誄,非禮也。」《墨子·魯問》:「魯君之嬖人死,魯君為之誄。」嬖(bì)人,被寵愛的人。


祭文:祭祀時誦讀之文。古代祭文內容,大別有四:祈禱雨晴,驅逐邪魅,幹求福降,哀悼死亡,而以哀悼死亡為主。有散文、韻文、駢文等體。韻文中以四言為正體。祭文出現於漢代。念來如哭如泣,如咽如訴。


墓志銘:古代的一種文體。分「志」和「銘」兩部分。志用散文形式寫,敘述死者生平事跡;銘用韻文形式寫,多為讚頌、悼念死者之詞。寫好後刻在石上,葬時埋入墓中。碑文和墓志銘是兩回事。專為死人寫的「傳」,叫墓誌,又叫碑,神道碑,碑記,阡表,墓表。


座右銘:訓戒文字的一種。南朝梁蕭統《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題註:「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崔瑗,字子玉,東漢涿郡安平人。瑗工於文辭。


佩文韻府:分韻編排的辭書。清張玉書等編。始編於康熙十三年,五十年完成。「佩文」是清帝書齋名。


幼學瓊林:初為明人程登吉(字允升,西昌人)編著,本名《幼學須知》,又為《成語考》、《故事尋源》,清人鄒聖脈作了增補,改名為《幼學瓊林》,也叫《幼學瓊林故事》。全書按內容分類編排,共分三十三類。俗云:「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一說明景泰年間進士邱濬編。辛亥革命以後,又有費有容續增本和葉浦蓀再增本。


四庫全書:乾隆間纂修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集古今萬象而併入。「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全書」。全書共分抄七部,分別貯放在宮內的文淵閣、奉天行宮的文溯閣、圓明園的文源閣、熱河的文津閣、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文匯、文宗均毀於戰火。


經史子集:經:主要是儒家的典籍,五經、六經、十三經皆是。儒學十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儀禮》、《春秋》(包括《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史:指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古以《書》、《詩》、《春秋》為三史。又以《史記》、《兩漢》為三史。今則以《史記》以下及元、明為二十四史。子:謂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集:收歷代作家或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音韻學:亦稱「聲韻學」、「韻學」。辨析漢字聲、韻、調的發音和類別,並研究其古今流變的專門之學。東漢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三國魏李登作《聲類》10卷,分眾字為宮、商、角、徵、羽五聲,不分立韻部。西晉呂靜作《韻集》5卷,按宮、商、角、徵、羽分卷,始立韻部。南北朝周顒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隋陸詞(字法言)作《切韻》5卷。《切韻》廣泛參考了晉呂靜的《韻集》、南朝梁夏侯詠的《韻略》、北齊陽休之的《韻略》、北齊李概的《音譜》、隋杜臺卿的《韻略》等書,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韻書。宋代的《廣韻》、《集韻》和後代的韻書都以它為典範與藍本。


類書:搜集古書之典,分類編纂成書,供人參考檢閱,叫類書。如《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冊府元龜》、《佩文韻府》等是。


康熙字典:清代康熙皇帝命張玉書、陳廷敬等人編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根據《字彙》、《正字通》二書增訂而成。康熙五十五年印行。分十二集,全書共收47035字(外附古文字1995字)。按214個部首排列。清道光年間,王引之奉命作《字典考證》改正該書引書論誤2588條。





辭源:《辭源》的編纂開始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種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辭源》續編,1939年出版《辭源》合訂本。1949年出版《辭源》簡編。《辭源》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吸收了現代詞書的特點;以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為主,強調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1976年,由國家統一規劃,廣東、廣西、河南、湖南四省(區)協作擔任《辭源》的修訂工作。以修訂稿第一冊和未出版的其他各分冊初稿或資料為基礎,和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共同編輯、審定。


辭海:1915年,中華書局準備編寫大辭書的計劃,並命名為《辭海》。1926年,舒新城任《辭海》主編。1936年,《辭海》出版。收有單字14872個,詞目91706條,共計1342萬字。


金聲玉振:《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孟子讚揚孔子才德兼備,正如奏樂,以鍾發聲,以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萬章,孟子的學生。《成語詞典》:「後比喻德行高超,而盛名傳揚;才學精妙,文辭優美,如同金玉一樣發出動人的音響。」


雕龍:指善於文辭。《後漢書·崔駰傳》:「崔為文宗,世禪雕龍。」戰國時齊人騶衍「言天事」,善閎辨。騶奭(shī)「採騶衍之術以紀文」。齊人因稱騶衍為「談天衍」, 騶奭為「雕龍奭」。 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敘》中解釋說,「文心」指「為文之用心」,「雕龍」取戰國時騶奭長於口辨,被稱為「雕龍奭」的典故,指精細如雕龍紋一般。合起來,「文心雕龍」等於是「文章寫作精義」。


雕蟲:漢揚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按:西漢學童習秦書八體,蟲書、刻符為其中兩體,纖巧難工。故以指作辭賦之雕章琢句,亦喻小技、末道。唐李白《與韓荊州書》:「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幼學瓊林》:「雕蟲小技,自謙文章之卑。」雕蟲小技,《成語詞典》:「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藝。多指文字技巧。」


春秋筆法:東晉範寧評《春秋》的用字:「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上公之服)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鞭打)。」見《春秋·榖梁傳序》。孔子作《春秋》一書記載魯國歷史,惜墨如金,往往只用一字寓褒貶。《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旨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孔子刪訂《春秋》,暗寓褒貶,微言大義,而亂臣賊子懼。後世稱曲筆暗寓褒貶的文章為春秋筆法。

相關焦點

  • 【個三關注】劉暢覺:字詞探源——文字(五)
    劉暢覺,湖南邵東人。1946年出生,1965年高中畢業,「文革」中幹泥水匠,獲土建助理工程師職稱,在生存的夾縫中爬行十餘年。1978年從教,獲湖南教育學院英文專科文憑,從教30年。1998年開始寫作,在十餘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二十餘萬字。編注《三昧集注》、《對聯哀祭文選注》、《訓詁隨筆》,《三教菩薩神聖大全》,《字詞探源》。著有《劉暢覺文集》、《哀祭文集》、《浮生若夢》等書。
  • 【個三關注】劉暢覺:字詞探源——數量詞(一)
    編注《三昧集注》、《對聯哀祭文選注》、《訓詁隨筆》,《三教菩薩神聖大全》,《字詞探源》。著有《劉暢覺文集》、《哀祭文集》、《浮生若夢》等書。字詞探源——數量詞(一)□劉暢覺一(yī弌、壹)  從古到今,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總原則,那就是「道」,也就是「一」。
  • 【個三關注】劉暢覺:字詞探源——俗語(十六)
    編注《三昧集注》、《對聯哀祭文選注》、《訓詁隨筆》,《三教菩薩神聖大全》,《字詞探源》。著有《劉暢覺文集》、《哀祭文集》、《浮生若夢》等書。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實為「裨將」,副將。大鍋飯:建於明代的廣東肇慶慶雲寺,寺中有一大鐵鍋,用以化緣。信人向鐵鍋內投錢,一來供佛,二來供僧。稱大鍋飯。人民公社時期辦公共食堂,亦稱「大鍋飯」。下榻:《後漢書·徐穉(稚)傳》載,東漢陳蕃做豫章太守時,不接待來訪賓客,只遇郡中名士徐穉來,特設一榻,穉一去就把榻掛起來。後因稱接待賓客為下榻。
  • 【個三關注】劉暢覺:字詞探源——人物(十三)
    劉暢覺,湖南邵東人。1946年出生,1965年高中畢業,「文革」中幹泥水匠,獲土建助理工程師職稱,在生存的夾縫中爬行十餘年。1978年從教,獲湖南教育學院英文專科文憑,從教30年。1998年開始寫作,在十餘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二十餘萬字。編注《三昧集注》、《對聯哀祭文選注》、《訓詁隨筆》,《三教菩薩神聖大全》,《字詞探源》。著有《劉暢覺文集》、《哀祭文集》、《浮生若夢》等書。
  • 劉暢覺:怎樣寫祭文
    請點上方藍色字綠汀文萃關注我們,請點右上角分享本文。謝謝啦!
  • ——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本次活動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溧陽市梅嶺玉文化研究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考古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社會科學研究涉及三個關鍵要素:第一,本體論,是指研究對象的本質和意義。本體論是對研究對象概念化的精確描述,意在了解和描述事物的本質。第二,認識論,有關我們如何認識和了解研究對象,比如觀念主義、唯物主義、價值觀無涉或科學中立等。第三,方法論,是指用來獲取知識的方法與技術,也即採用什麼途徑可以認識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 三命通會是八字的總匯之作,命理探源是八字的研究之作
    奇者,鼠虎龍馬猴犬,一則屬陽,六獸之足皆單……」老鼠、老虎、馬、狗還有猴子的腳的個數怎麼會是單數呢?這同事實是相違背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為了與「陽為奇」的法則一致,作者並不顧事實,硬將以上動物的腳砍去一隻,這未免太殘酷了。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書中其他地方也有出現,希望讀者用批判的眼光來閱讀這部長篇大著。
  • 六年級的學生基礎字詞不過關,語文老師:3個方法突擊攻克問題
    當有六年級的家長問生字詞不過關該怎麼辦的時候?小島老師也會非常崩潰,什麼?都六年級了,聽寫生字詞還能錯一大堆?我們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報聽寫的時候,都非常嚴格。10個、20個生字詞,錯一個兩個的,家長也會自動歸類到錯了一大堆。因為想追求全部正確的學習效果,天天聽寫,天天都有錯,家長自然崩潰了,最基礎的知識,天天練習天天錯,期末考試語文到底能不能考好?
  • 宜賓蒲氏某支系先祖探源
    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7年)由六世祖蒲有龍,黻龍和七世祖蒲如豐兩代人,歷經四年,考古證今,徒步山水,萬裡奔波,歷盡艱辛著成,距今兩百年整。光緒二十年(1895年)十一世祖蒲三多充實玉公,班麟公的資料進譜。
  • 文體兩開花是什麼意思?六小齡童文體兩開花怎麼火的?
    在那些與六小齡童有關的網絡段子中,「文體兩開花」這個段子最近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中簡直就是爆紅的狀態,知道這個段子是什麼意思的,與不知道這個段子是什麼意思的,近期都很喜歡在網絡評論區裡面大量使用。那究竟「文體兩開花」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或許大家都已經理解了「文體兩開花」是指文學藝術和體育事業兩方面都要發展繁榮,「文」大家應該都猜到是指哪部作品,那「體」具體指代哪一次的體育事件呢?接下來,拾部君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文體兩開花」這句話的具體源頭。
  • 【吳承學說文體】儒家經典中的文體與文體觀念
    以詩歌文體為例,《周易》保存了不少遠古歌謠。如《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周易·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這種簡短的二言詩體是與當時簡單勞動和思維相對應的原始詩歌形式。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和人類思維、語言的發展變化,詩歌的句式逐漸發展,如《尚書·皋陶謨》載帝舜君臣倡和之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 易經探源之三: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演變區分
    《易經探源之一》中知道,伏羲氏探究太陽一年變化規律以及從河圖中頓悟先天八卦。從文章中我們知道了河圖研究的是宇宙天文陰陽變化規律。《易經探源之二》中知道,大禹得洛書體悟到九宮排列以及洛書數理近乎完美吉祥的數理變幻,體悟到陰陽對立而又統一的哲學思想。
  • 文言字詞理解的三條規律
    初中學生由於受文言字詞積累面狹窄的限制,在解釋某些文言字詞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有三條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去準確解釋文言字詞的意思。   規律一:義項與被解釋文言字詞的詞性必須相同。   【病例展示】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裡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後事如禮。
  • 六年級語文上冊字詞歸類及修辭手法的運用,吃透,成績突飛猛進
    對於馬上進入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來講,再有一年就要結束小學階段的學習,升入初中了。初中不比小學,在初中會增加更多的新課程,學習壓力驟然變大,到時候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背誦語文方面的知識了,如果在小學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初中後,會面臨很大的挑戰,語文成績下降是必然,甚至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所以我們就需要在小學時就把基礎打牢。
  • 一年級語文上冊重點字詞聽寫,語文老師敲黑板,這些字詞必須會寫
    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小同學們學習著重點主要在基礎學習,其中字詞應屬於學習的重中之重。在小學階段,語文老師常考小同學們字詞聽寫,聽寫不過關的小同學就留校繼續聽寫,直到過關為止!其實這就可以看出字詞的重要性,聽寫字詞是小學語文一種重要學習方法,有利於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程度。所以,大熊建議,不管是語文老師在校有沒有考察小同學聽寫字詞,家長都應該在家再考察一遍!說到考察小同學聽寫字詞這一塊,那麼家長們平時在家字詞詞語聽寫方式有哪些呢?
  • 什麼是文明探源,我們探到了什麼?
    探源工程做了15年,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我們的研究,中華5000多年文明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 王巍說。 古代文獻中關於炎黃時代的記述有不少神話的色彩,屬於古史傳說,不能作為信史來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因此,及至上個世紀末,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學術界,大都對中國是否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懷疑乃至否定態度。
  • 初中語文老師整理:課後字詞注音和解釋匯總(全六冊),都是重點
    字詞在整個語文閱讀乃至在整個小學階段中承擔著基石的作用。那麼,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的字詞學習呢?小學生在小學1~6年級的時間內都要學習字詞,直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要會寫的字達 2500個,這是數量上的標準。還有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 撰寫公文寫作6個基本思路之一:如何選好文體
    撰寫公文有很多方法,筆者認為總體應有6個基本思路:一是選好文體;二是劃好範圍;三是列好提綱;四是找好材料;五是寫好初稿;六是改好全篇。我將在近期陸續分享給大家,請大家持續關注我們。今天我給大家分享是撰寫公文寫作6個基本思路之一:如何選好文體。 文體是文章體裁的簡稱,是文章的外在表現形式。任何文章都有文體,而且我們只要一看到文章,就能判斷出它是什麼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