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三是言」字,又有人認為不是指一般的言說,而是聲教政令,如蔣錫昌說:「是言』乃政教號令,非言語之意也。」我覺得有相通的地方,因為「知者」與智者」,-般的言說與特殊的言說如「政教號令」等,都是可以由此及彼的。再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智慧演繹起來,非常的美富。從生活中來看,就處處可見,可運用。種情況是知道說不出而不言說,那麼相反把說不出的東西還要說出來,那就是「言者不知」了。
比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那麼這也就是說,「常道」與「常名」想要說而說不出來啊。這好像不好懂,其實也容易理解,比如莽莽蒼天,漫漫宇宙,我們在地球上,也到了月亮上,但是還有那麼多的星球,人們能說得出那裡的「道」來嗎?說得出那裡的名」來嗎?《莊子·天道》、《莊子·知北避》都講到過老子的那種道理。《莊子知北遊》就說:「辯不若默,道不可聞」;「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另一種是知道可以說出來而不說,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說而說出來。
這裡面也有很多的內涵,比如我們有個成語叫「不言而喻」,那就是「知者不言」了。對一個人熟悉了,不用說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再比如在一個特定的形勢、場合、背景下,儘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該說的就不說,說了反而不如不說的好,甚至還會帶來禍害,那你就來個「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這一點,不看對象,不看場合,有啥說啥,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一生的後悔。這種「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知」了。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見嗎?再一種情況,是如老子說的「行不言之教」。在人際交往中,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數。」(第2章)這是說,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來施行數化。
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南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相諮秋時候,齊國的齊景公喜歡射鳥,他讓一個叫燭鄒的人看管那些捕捉來我們簡單地分析了道理後,再來一些實例解讀。的反,很多人不是這樣。鳥,可是一不小心,那些鳥卻飛走了。齊景公很生氣,命令官更殺掉燭鄒。晏子是國的國相,知道了這事就對齊景公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當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狀,然後殺他。於是就把燭鄒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面列數燭鄒的罪狀。齊景公說:「可以。」晏子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之一。因為這事,使我們並王為了鳥而殺了人,這是罪狀之三。因為這事,使各國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齊王看重鳥而輕視了人,這是罪狀之三。」
晏子列數燭鄒罪狀之後,請求殺掉燭鄒。齊景公說:「不要殺了,我聽從你的這就表現出晏子說話的智慧了,知者、智者知道應該不說什麼和說什麼,先指教說什麼和後說什麼,表面上說什麼和深裡說什麼。晏子說話的目的很明確,一是要救人,一是要教化齊王。但是,他很智慧,這不能直接說,直接說那就不吻合,而是觸逆那個氛圍、那種場合,可能適得其反。於是他順著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晏子在怪罪燭鄒失職,這一點不錯,雙方都能接受。這樣就讓齊景公能夠有一個溝通的平臺,否則直接批評的話,可能給齊景公火上澆油了。
但是,接下來是智者之言了,燭鄒你「使得齊王為了鳥而殺了人」,由此及彼,批評齊景公不該重鳥輕人而隨便殺人,那就點出一個齊王在濫殺無辜的大問題了。晏子說話開始由順而逆了,直刺齊王的錯誤。然後加大逆勢的力量,如果這種輿論一且造成「國際影響」的話,那損失就大了,不是幾隻鳥所能比擬得了的。晏子最後又智慧地把逆勢的力量推到極至,即請求齊景公殺了燭鄒,反而迫使景公不殺燭鄒,而且深受教育。大家也可以從中再體味一下老子的這一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