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020-12-11 百家號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三是言」字,又有人認為不是指一般的言說,而是聲教政令,如蔣錫昌說:「是言』乃政教號令,非言語之意也。」我覺得有相通的地方,因為「知者」與智者」,-般的言說與特殊的言說如「政教號令」等,都是可以由此及彼的。再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智慧演繹起來,非常的美富。從生活中來看,就處處可見,可運用。種情況是知道說不出而不言說,那麼相反把說不出的東西還要說出來,那就是「言者不知」了。

比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那麼這也就是說,「常道」與「常名」想要說而說不出來啊。這好像不好懂,其實也容易理解,比如莽莽蒼天,漫漫宇宙,我們在地球上,也到了月亮上,但是還有那麼多的星球,人們能說得出那裡的「道」來嗎?說得出那裡的名」來嗎?《莊子·天道》、《莊子·知北避》都講到過老子的那種道理。《莊子知北遊》就說:「辯不若默,道不可聞」;「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另一種是知道可以說出來而不說,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說而說出來。

這裡面也有很多的內涵,比如我們有個成語叫「不言而喻」,那就是「知者不言」了。對一個人熟悉了,不用說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再比如在一個特定的形勢、場合、背景下,儘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該說的就不說,說了反而不如不說的好,甚至還會帶來禍害,那你就來個「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這一點,不看對象,不看場合,有啥說啥,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一生的後悔。這種「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知」了。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見嗎?再一種情況,是如老子說的「行不言之教」。在人際交往中,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數。」(第2章)這是說,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來施行數化。

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南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相諮秋時候,齊國的齊景公喜歡射鳥,他讓一個叫燭鄒的人看管那些捕捉來我們簡單地分析了道理後,再來一些實例解讀。的反,很多人不是這樣。鳥,可是一不小心,那些鳥卻飛走了。齊景公很生氣,命令官更殺掉燭鄒。晏子是國的國相,知道了這事就對齊景公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當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狀,然後殺他。於是就把燭鄒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面列數燭鄒的罪狀。齊景公說:「可以。」晏子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之一。因為這事,使我們並王為了鳥而殺了人,這是罪狀之三。因為這事,使各國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齊王看重鳥而輕視了人,這是罪狀之三。」

晏子列數燭鄒罪狀之後,請求殺掉燭鄒。齊景公說:「不要殺了,我聽從你的這就表現出晏子說話的智慧了,知者、智者知道應該不說什麼和說什麼,先指教說什麼和後說什麼,表面上說什麼和深裡說什麼。晏子說話的目的很明確,一是要救人,一是要教化齊王。但是,他很智慧,這不能直接說,直接說那就不吻合,而是觸逆那個氛圍、那種場合,可能適得其反。於是他順著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晏子在怪罪燭鄒失職,這一點不錯,雙方都能接受。這樣就讓齊景公能夠有一個溝通的平臺,否則直接批評的話,可能給齊景公火上澆油了。

但是,接下來是智者之言了,燭鄒你「使得齊王為了鳥而殺了人」,由此及彼,批評齊景公不該重鳥輕人而隨便殺人,那就點出一個齊王在濫殺無辜的大問題了。晏子說話開始由順而逆了,直刺齊王的錯誤。然後加大逆勢的力量,如果這種輿論一且造成「國際影響」的話,那損失就大了,不是幾隻鳥所能比擬得了的。晏子最後又智慧地把逆勢的力量推到極至,即請求齊景公殺了燭鄒,反而迫使景公不殺燭鄒,而且深受教育。大家也可以從中再體味一下老子的這一名言。

相關焦點

  • 【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也充滿了智慧。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這裡我們回到《道德經》的一開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其實和這一篇中說的「知者不言」有類似的意思,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為什麼真正的智慧無法言說呢?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知(zhi治):同「智」。一、三種解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普遍有三種解釋值得分析——01、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智慧。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知『道』者,凡事法天、法地、法道;居無為之事。如此,則萬物將自賓、自化,天地將自正,即無不為也。故無需言教,此謂「知者不言」。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麼說還是不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深入解讀】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面。知道得,不說也知道,不知道的,說得天花亂墜,也還是不知道。那麼肯定就會有人要問,那到底是該說不該說?這個問題先放下,我們先說說玄同。玄,其色黑,深淵幽暗。
  • 《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為什麼,老子的立場和角色並不是一個「人」老子是一個智者,但老子和光同塵,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不染,而是老子是並不排斥語言和文字的,但是他講述的道理,並不在於天,而在於天外天,道外道。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為何說老子的「道」不是玄學?它對我們人生的幫助大到你想不到
    持續輸出第48天提起老子的「道」,很多人會覺得這很玄乎,於是將其認定為「玄學」。但是,在我看來老子的「道」一點都不玄,它是能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絕佳武器。我為什麼這樣說呢?正因為有了「道」,我們才可以通過「道」去認識天地等自然現象、去認識人類,這也是老子所說的「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如果沒有「道」,我們就沒辦法真正認識自然現象,沒辦法真正建立人類文明,更沒辦法去探求終極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界以外的世界)。
  • 仙翁洩天機:道家與禪門理通法融,能覺悟到這一點,必是大根器者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名叫《讀老子》,內容為:「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大概意思就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是老子親口說的,可是如果老子是智者,是得道的人,那為什麼他還要說呢,為什麼還有留下老子五千言呢?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語言的能力有限,有些事物用語言真的表達不出來
    不管是老子還是莊子,「道」這個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存在,我們這次專門說一下「道不可言」這個說法。老子與莊子都主張道不可言。《老子》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五十六章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些說法雖然簡略,但從老子關於道的基本主張看,可以理解為此世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足以表述無限的道。老子以幽冥恍惚之「模糊詞」 描述道體,實際上也是「道不可言」的一種婉轉表達。可是,道既然不可以用語言表達,那麼是不是應該絕對沉默?有沒有一種比較好的言說方式?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老子反對亂作為、瞎折騰,要求人們遵循客觀自然規律,故在第二十五章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 明知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深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子道德經,ID:LZDDJ-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韓愈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遇到不平事,受到委屈時,人難免一聲大吼,「不平則鳴」。別人的短處,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傷口,若不能醫,切忌撒鹽。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
  • 自知之明,老子和蘇格拉底共同推崇的哲理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說,能承認自己有很多事情不明白的,是明白人。不知道的事情,硬裝作知道,是毛病。有些人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只往外宣揚自己的優點,不敢承認自己的缺點。有些人為了得到利益,不懂裝懂欺騙別人。高智慧者則不同,不懂的事能承認不懂,自己有缺點也能承認。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認清,才是真正認清了自己。承認自己的優點是容易的,難的是承認自己的缺點。能承認自己的缺點,才稱得上有自知之明。
  • 老子之言,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在此感謝老子,給我們留下了如此珍貴的文化瑰寶,感謝各位有識之士,耐心的閱讀,感謝百家平臺提供的大好機會,讓我們有緣相遇!我們來看第七十章,以下為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
  • 史記人物老子:靜以養智,清靜為天下正
    源頭記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老子對「靜」的思考,在《老子》中有這麼些句子,比如, 「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26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61章)」。「智者不言,言者不知。」通過恬靜的心境調適與思考,能讓人增進自己的智慧;同時,智慧地增進,也同樣能促進自己心境的平和。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19、老子名言: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20、老子名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21、老子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2、老子名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帶給您智慧人生!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做完事,如雁過長空,心無芥蒂,不落絲毫痕跡,看似無為實際是有為。言教不如身教,做人要以身作則,而不是空話連篇,或者做點事就開始大事張揚,這樣教化別人,才會讓人信服,尤其現在教育孩子,家長更應該遵守這個原則。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老子》五千言,存世的只是部分,這些字句有什麼含義?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老子》原始字句辨析,現在開始閱讀吧!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留言。扔為本字。河上公注曰,言禮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不確。攘,抓也。《廣雅》,扔,引也。徐復雲,扔者,《廣韻》,扔,強牽引也。老子攘臂而扔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