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2021-02-07 輿情文摘

《道德經》的第56篇:無榮辱。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也充滿了智慧。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

首先,這句話的本意是說,真正的智者,往往言辭不多;而言辭多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智者。這裡我們回到《道德經》的一開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其實和這一篇中說的「知者不言」有類似的意思,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為什麼真正的智慧無法言說呢?

在《莊子》裡面,有一個著名的「輪扁斫輪」的故事,故事說,有一天春秋第一霸齊桓公正在堂上讀書,堂下有一個做車輪的木匠輪扁就問他讀的是什麼書,齊桓公回答是,當然是讀古人聖賢的書,於是輪扁就嘲笑說,古人都死了,你讀他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來的糟粕而已,當然,齊桓公非常生氣,問輪扁為什麼這麼說,輪扁說,我70多歲了,做了幾十年的車輪,但是我依然要親自做車輪,因為我做車輪時候,靈巧精湛的技藝,只在於感覺之間,是無法言說,我做了幾十年車輪,都沒辦法把智慧傳授給我的兒子。所以,古人去世之後,當然也會把他們的智慧帶走,留下的隻言片語,都不是精華,只是糟粕而已。齊桓公聽了輪扁的辯解覺得很有道理。

當然,輪扁做車輪的智慧是一種實踐智慧,是無法言說的,就像一個人無法通過看書學會遊泳,通過看書學會騎車一樣,因為這些知識和智慧是一種實踐智慧,需要在實踐中領悟,這其實是中國哲學的一個特點,我們古代的智慧比較偏向經驗和直覺,這個前面也講過。

其次,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可言說的」就不是智慧呢?哲學家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有一句名言,他說:對於無法言說之事,必須保持沉默。

在維根斯坦的語言分析哲學裡面,語言的邊界就是我們認知的邊界,我們無法認識到語言之外的東西。但在語言之外,顯然有更廣袤的世界。在維根斯坦的哲學裡面,人生的意義,自我的本質,世界的存在等等問題都是在語言之外的,無法言說的,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我們能理解東西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這和老子說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類似的。

最後,為什麼「言者不知」呢?其實也並不是主張,我們都不說話,沉默是金。而是說,我們說出來的話,其實很多都是錯誤的或者主觀的,這和道家思想「無為」是背道而馳的。這個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有的人口才很好,很會辯論,但是另外一面就是,他很擅長自圓其說。我們日常的表達在很多時候,都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通俗來講,語言是有觀點和立場的,我們總是站在一定的觀點和立場上說話,這讓我們也很難看到真相。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說的越多,離真相和真理就越遠。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多,但這也讓我們越來越看不到真相,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但真相和本質反而很容易被我們忽視,語言有他的局限性,當然也有它的主觀性,這是「言者不知」的另外一個思考角度。

其實道家思想主張無為和順其自然,而反對「有為」,就是刻意的幹預,大自然的運行是悄無聲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為的幹預和刻意的有為都是道家思想所反對的,就像之前我們講到,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一樣,人類社會的道德仁義,忠孝廉恥都是人的價值觀所賦予的,而不是大自然與生俱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好了,今天我們我們從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名言中,講了到三點:

第一個是,真正的智慧往往是不可言說的,尤其是實踐和經驗的智慧;

第二個是,語言是有局限性的,語言只能表達能用語言表達的東西,語言的邊界就是我們認知的邊界;

第三個是,語言帶有主觀性,其實是一種「有為」,所以,言說出來的,往往都不是本質和真相。這是我對老子這句話的三個思考角度,希望對你有啟發。

精彩回顧

【悟道】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區別

【悟道】做人的最高境界: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悟道】一言可以納福,一語也能招禍

【悟道】接納屈辱不是自己的軟弱,而是人生的修行

【悟道】「道」可悟不可修,用心體會方能通達彼岸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知(zhi治):同「智」。一、三種解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普遍有三種解釋值得分析——01、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智慧。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知『道』者,凡事法天、法地、法道;居無為之事。如此,則萬物將自賓、自化,天地將自正,即無不為也。故無需言教,此謂「知者不言」。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麼說還是不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所以,有所得於道就超越了親、疏、利、害、貴、賤的捕獲。這樣可以得到整個天下的共同推重。【深入解讀】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面。知道得,不說也知道,不知道的,說得天花亂墜,也還是不知道。那麼肯定就會有人要問,那到底是該說不該說?
  • 《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為什麼,老子的立場和角色並不是一個「人」老子是一個智者,但老子和光同塵,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不染,而是老子是並不排斥語言和文字的,但是他講述的道理,並不在於天,而在於天外天,道外道。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為何說老子的「道」不是玄學?它對我們人生的幫助大到你想不到
    持續輸出第48天提起老子的「道」,很多人會覺得這很玄乎,於是將其認定為「玄學」。但是,在我看來老子的「道」一點都不玄,它是能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絕佳武器。我為什麼這樣說呢?海德格爾非常喜歡老子的「道」,他雖然不懂中文,卻比絕大部分懂中文的中國人更懂老子。比如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很多國人都對此很困惑,那自己到底是該說話呢?還是不該說話呢?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說悟道是講究方式方法的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節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聖人不走出家門卻可以知曉天下事,由何?憑藉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去推斷他人的想法,用自己家所做的事去推斷他人家的事。老子不贊成以行走天下的方式去知曉天下事,認為只要採用推己及人和類比的方法,就可以了解天下。儘管世間之事千變萬化,每個人的想法千奇百怪,非常複雜,但任何事物的發展一定有其規律,任何事情都有其源頭、萬物有其根本。只要抓住事物的來龍去脈,就一定可以洞察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變化規律。
  • 讀懂這三句話,就離悟道不遠了
    雖然每個字都能讀懂,但能悟到其中道的人,卻不多。第七十三章中,老子這三句話,悟到一句就夠用一生了。「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這句話在中華書局版本的《道德經》,翻譯為:勇於敢的就會死,勇於不敢的就會活。
  • 老子為何說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今天,我們有必要對老子的三寶思想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試想,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種法水的精神,這種精神的主旨,就在於說明水具有一種水滴石穿的精神,有一種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這種精神實際上也貫穿於老子思想的始終。這至少說明老子的思想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消極的、厭世的、不思進取的,因此把「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理解為消極是不正確的。可是,既然老子重視進取精神,他又為什麼以不敢為天下先作為自己的三寶之一呢?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知北遊》中的「孔子問於老子」外雜篇中,時常出現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場景,如《知北遊》中老子指出:疏通心靈、超越智慧,才能悟道,是以此「齋戒」即「心齋」也。道「難言」,但語言仍具引導、啟發作用,故勉強為孔子說個概略。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老子》五千言,存世的只是部分,這些字句有什麼含義?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老子》原始字句辨析,現在開始閱讀吧!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留言。扔為本字。河上公注曰,言禮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不確。攘,抓也。《廣雅》,扔,引也。徐復雲,扔者,《廣韻》,扔,強牽引也。老子攘臂而扔之也。
  • 仙翁洩天機:道家與禪門理通法融,能覺悟到這一點,必是大根器者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名叫《讀老子》,內容為:「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大概意思就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是老子親口說的,可是如果老子是智者,是得道的人,那為什麼他還要說呢,為什麼還有留下老子五千言呢?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語言的能力有限,有些事物用語言真的表達不出來
    《老子》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五十六章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些說法雖然簡略,但從老子關於道的基本主張看,可以理解為此世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足以表述無限的道。老子以幽冥恍惚之「模糊詞」 描述道體,實際上也是「道不可言」的一種婉轉表達。可是,道既然不可以用語言表達,那麼是不是應該絕對沉默?有沒有一種比較好的言說方式?
  • 人到中年,仍心有不甘,道德經3句話讓你豁然開朗
    人到中年,仍心有不甘,道德經3句話讓你豁然開朗。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老子《道德經》大意:老子認為世間福與禍都是共同存在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即是這個道理。人到中年,再多的不甘心也可以化為以下3句話:1、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意:有力量的人並非強者,老子認為戰勝別人只代表你是有力量的,但未必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人弱你強,你的強只是「不弱」而已,不要把自己的目標建立在別人身上,那樣的你太被動,跟隨著他人腳步匆匆前行,而失去了自我,只是甘願做一個有力量的人而已。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老子看到尹喜準備好的一屋子竹簡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臨走前交給了尹喜一篇五千言的竹簡大作,隨後騎著青牛緩緩消失在廣谷之中,尹喜得到著作後也棄絕人世歸隱深山。這堆竹簡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老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經》。德道經是怎樣被人熟知的?
  • 明知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深刻)
    別人的短處,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傷口,若不能醫,切忌撒鹽。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菜根譚》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誰都懂得好好照看。也許你的一句無關痛癢,在別處就是一場腥風血雨;也許你的一句漫不經心,在別人心裡就是一顆鉚釘。
  • 老子之言,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在此感謝老子,給我們留下了如此珍貴的文化瑰寶,感謝各位有識之士,耐心的閱讀,感謝百家平臺提供的大好機會,讓我們有緣相遇!我們來看第七十章,以下為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