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第56篇:無榮辱。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也充滿了智慧。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
首先,這句話的本意是說,真正的智者,往往言辭不多;而言辭多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智者。這裡我們回到《道德經》的一開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其實和這一篇中說的「知者不言」有類似的意思,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為什麼真正的智慧無法言說呢?
在《莊子》裡面,有一個著名的「輪扁斫輪」的故事,故事說,有一天春秋第一霸齊桓公正在堂上讀書,堂下有一個做車輪的木匠輪扁就問他讀的是什麼書,齊桓公回答是,當然是讀古人聖賢的書,於是輪扁就嘲笑說,古人都死了,你讀他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來的糟粕而已,當然,齊桓公非常生氣,問輪扁為什麼這麼說,輪扁說,我70多歲了,做了幾十年的車輪,但是我依然要親自做車輪,因為我做車輪時候,靈巧精湛的技藝,只在於感覺之間,是無法言說,我做了幾十年車輪,都沒辦法把智慧傳授給我的兒子。所以,古人去世之後,當然也會把他們的智慧帶走,留下的隻言片語,都不是精華,只是糟粕而已。齊桓公聽了輪扁的辯解覺得很有道理。
當然,輪扁做車輪的智慧是一種實踐智慧,是無法言說的,就像一個人無法通過看書學會遊泳,通過看書學會騎車一樣,因為這些知識和智慧是一種實踐智慧,需要在實踐中領悟,這其實是中國哲學的一個特點,我們古代的智慧比較偏向經驗和直覺,這個前面也講過。
其次,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可言說的」就不是智慧呢?哲學家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有一句名言,他說:對於無法言說之事,必須保持沉默。
在維根斯坦的語言分析哲學裡面,語言的邊界就是我們認知的邊界,我們無法認識到語言之外的東西。但在語言之外,顯然有更廣袤的世界。在維根斯坦的哲學裡面,人生的意義,自我的本質,世界的存在等等問題都是在語言之外的,無法言說的,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我們能理解東西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這和老子說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類似的。
最後,為什麼「言者不知」呢?其實也並不是主張,我們都不說話,沉默是金。而是說,我們說出來的話,其實很多都是錯誤的或者主觀的,這和道家思想「無為」是背道而馳的。這個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有的人口才很好,很會辯論,但是另外一面就是,他很擅長自圓其說。我們日常的表達在很多時候,都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通俗來講,語言是有觀點和立場的,我們總是站在一定的觀點和立場上說話,這讓我們也很難看到真相。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說的越多,離真相和真理就越遠。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多,但這也讓我們越來越看不到真相,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但真相和本質反而很容易被我們忽視,語言有他的局限性,當然也有它的主觀性,這是「言者不知」的另外一個思考角度。
其實道家思想主張無為和順其自然,而反對「有為」,就是刻意的幹預,大自然的運行是悄無聲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為的幹預和刻意的有為都是道家思想所反對的,就像之前我們講到,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一樣,人類社會的道德仁義,忠孝廉恥都是人的價值觀所賦予的,而不是大自然與生俱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好了,今天我們我們從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名言中,講了到三點:
第一個是,真正的智慧往往是不可言說的,尤其是實踐和經驗的智慧;
第二個是,語言是有局限性的,語言只能表達能用語言表達的東西,語言的邊界就是我們認知的邊界;
第三個是,語言帶有主觀性,其實是一種「有為」,所以,言說出來的,往往都不是本質和真相。這是我對老子這句話的三個思考角度,希望對你有啟發。
精彩回顧
【悟道】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區別
【悟道】做人的最高境界: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悟道】一言可以納福,一語也能招禍
【悟道】接納屈辱不是自己的軟弱,而是人生的修行
【悟道】「道」可悟不可修,用心體會方能通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