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言,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020-12-16 滄月1986

各位同道,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分享道德經,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學習也接近了尾聲!在此感謝老子,給我們留下了如此珍貴的文化瑰寶,感謝各位有識之士,耐心的閱讀,感謝百家平臺提供的大好機會,讓我們有緣相遇!我們來看第七十章,以下為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老子

看懂了沒有?短短二三十個字,什麼意思!很好理解吧!老子說我的言論,我寫的道德經,那是相當的好理解!特別容易知道的,也是特別好去實行,實踐的。真的如此嗎?這個我們要打個問號,隨後他老人家緊接著說,可是天下人,卻不能夠知道,也不去實行。道德經五千言,讀到現在,我們也差不多揭開了,大部分神秘的面紗了,我們在生活中也潛移默化的了解了一些,可是我敢說,兩千年來,人們所了解的道德經,只不過是皮毛中的皮毛,我們的理解如螢火之光。而一部道德經,好比思想的太陽,光芒萬丈,照射古今。

道法自然

好了,閒言碎語不多講,我們接著來深思!為什麼老子會說,他的言論簡單的不能再簡單,而且很容易去實踐,但是人們卻不能夠做到呢?老子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足以見得其超凡的洞察力,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老子的中心相思,就是無為而治,不去管,就是最好的管,說白了就是回歸自然,就是回到原始的母系氏族社會,然後人們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個道理簡不簡單?那是相當的簡單吧!但是越簡單的道理,越沒辦法去深層次的解釋,就像我們知道一加一等於二,可是我們不知道,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而不等於三或者四!

道法自然

越簡短的文字,也越難以理解,因為這裡面包涵的信息量很大,而且變化多端,所以老子又說,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為什麼莫能行?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要想去實踐,就要精確的了解老子其人,和當時的社會背景,要想去實行他提出的這一套思想,很可能違背歷史前進的軌跡!是不是?我們的老子,只看到了水往低處流!卻沒看到人往高處走!哈哈!這只是鄙人的拙見。所以道德經美就美在這裡,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老子,因為道德經可以有,千萬種看似合理的解釋。

揣摩

明白了吧!就這一點,我告訴大家辦不到,我們理解的老子,只是推理和揣摩出來的,我們理解他的言論,是站在歷史外面看歷史,是照貓畫虎罷了,在此我只能說,我儘量去接近老子的本意,儘可能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觀看,但是誰也沒辦法,去跳脫現實的條條框框,就像死了的老子,不可能再活過來一樣。可是我們可以做到,讓他的學說,讓他的思想綻放光彩,也就這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努力,或多或少的能反證老子的話,莫能行了!當然老子的思想是無懈可擊的,不信我們接著來看 !

自然

他說,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翻譯過來就是,我的言論有明確的宗旨,實踐我的言論,要有立場,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當然這句話還可以理解成,我的言論宗旨,就是君王南面之術。就是針對統治階級所提出的。這兩個解釋都可以。但是老子一定不會這樣說!這只是個人的推測罷了!緊接著老子又說,唉!各位大神,你們為什麼無知,是因為不自我了解。就是不我知!有些學者解釋為,不了解老子,這樣解釋看似符合邏輯推理,當然也沒有錯!但是欠點意思,因為在三十三回裡,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所以西方先哲蘇格拉底說,我知道的是我無知。這才叫自知啊!各位。

妙趣

好了,我們來看最後一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說,不是天下所有的人都不了解我呀!只是了解我的人比較稀少,用一個成語來總結,就是了解我道的人,真的是鳳毛麟角。這也是我在第五段中所說的,老子的思想無懈可擊,注意老子一開始說,易知,易行,中間說不能知,不能行,最後又說,少一點,還是有人明白的,還是有人能去實行的,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引導我們走入道德經的大門。

至柔之門

最後進了門,他才給你好處,不給你好處,你轉身就跑!是不是,所以他說,選擇我,了解我,並且去實踐我的思想的人,那叫貴,這個貴就是尊貴,是因為稀少而尊貴,哈哈!那麼今天學習道德經的人,都很尊貴,貴不可言!結尾處老子又情深意切的打了一個比喻,他說有德行的聖人,他的腳下穿著粗麻做成的草鞋,懷裡卻裝著美玉!各位,什麼意思?樸實無華的大道,背後有寶貴的思想,如這美玉一樣溫潤柔韌,光而不耀,這就是被褐懷玉,也是整部道德經。

相關焦點

  • 小寶寶名:10個《老子》一表人材的小孩名,個個悽美詩意
    易言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解釋: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3.其勝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解釋: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19、老子名言: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20、老子名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21、老子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2、老子名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的名言名句,讀之受益匪淺!
    老子名言名句大全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4、上善若水。6、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如何用《老子》取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寶寶名,罕見好聽
    水柔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解釋: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翻譯講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裡用水比喻善者的人格。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老子要求掌權者要成為聖人,自己必須做到: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即是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
  • 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和老子的霸氣
    老子的思想,特別推崇柔弱,這又是一個反轉性思維,老子認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那些可以攻擊堅強的,卻沒有一個可以超過水的,因為水滴石穿。「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可是這樣做有多高難度!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老子強調「正言若反」,習慣從反面看問題,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如反對戰爭:「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反對賦稅過重:「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反對壓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從老子《道德經》學習了哪3招?鬼谷子馭人術,天下沒搞不定的人
    作為縱橫家鼻祖的鬼谷子,他是老子的弟子嗎?這位從未入世,卻通過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弟子,將先秦六國掌握於股掌中的世外高人,他從老子的思想裡悟到了哪些大道精髓,可以隨心所欲攪動天下大勢。「源易緣」今天對照老子《道德經》和鬼谷子縱橫捭闔,看看鬼谷子這位兩千年前「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的千古奇才,如何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對今天的年輕人步入社會、職場有哪些借鑑。02·因缺有需:口舌利器,成敗之機關。老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翻譯
    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  正因為不爭不競,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的嗎?那確實得成全者,天下便歸屬他。  【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我所講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我制定的法則也特別容易實施。但是,整個天下卻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沒有一個人願意實踐我的法則。我的言論是有根據的,我的主張是有基礎的。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之所以關注「自然」,並不是為了研究客觀自然界,揭示其物理之謎,而是因為「自然」與他整個思想的核心範疇「無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老子那裡,「自然」正構成了「無為」的內在要素和實質內涵。「無為」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概念,其學說的最終目的就在於建構「無為」思想的體系。天地無為,萬物自然生長;聖人無為,百姓自然運作。在老子這裡,「自然」與「無為」是互為表裡、二而為一的。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道德經全文注釋
    但這樣的翻譯,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
  • 如何用《老子》起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鍾靈毓秀
    一、《老子》中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1. 上道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解釋: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不以為然。2. 天柔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 《道德經》5句至真之言,傳承2500餘年智慧!通達世事精妙絕倫!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道德經》是我國春秋時期大思想家老子所著,是影響我國文化思想最為深遠的著作沒有之一。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釋義: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過錯都是源於欲望所致。所以說,能夠知足便能遠離災禍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