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老子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其研究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政治、美學、史學、養生、管理、謀略、處世、自然科學、環境保護、建築、軍事、經濟、法律、教育、倫理、醫學、心理學、語言學、邏輯、文學、文獻學、老學史等二十多個方面,儘管這些研究成果並不排除研究者的個人認識與主觀發揮,但仍足見老子思想的深邃玄博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今天就來談談《老子》第8章。
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性和現代性,並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這與老子思想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有關。老子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尚水,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養萬物生長而不居功,又能夠洗滌群穢,涵容萬物,體現出最大的包容性。
老子強調「正言若反」,習慣從反面看問題,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如反對戰爭:「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反對賦稅過重:「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反對壓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第44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名利與生命比較起來,孰輕孰重呢?如果要在名利與生命之間做一選擇,又該怎樣權衡呢?答案不言自明,生命為重。對生命的珍視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國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老子》第25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為萬物之靈,故可以與道、天、地並為宇宙中的「四大」,這是老子對人之價值的極大弘揚。
李政道曾談到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定律」頗有符合之處。又如在宇宙創生問題上,有學者指出,由維侖金、哈特爾、霍金等根據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所建立起來的量子宇宙學是第一個科學的宇宙創生論。用科學的方法證明宇宙的起源實際上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量子創生過程,而這一宇宙創生模式與老子「有生於無」的宇宙本源論具有驚人的相似性。老子思想與科學的相通,不僅有助於我們從更高的層面認識老子之道的思想價值與現實價值,還促使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新思考。
俄國大文學家託爾斯泰曾指出:「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老子以水喻道,並以此啟迪人生。如《老子》第8章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唐玄宗疏解此章時,曾指出「水之三能」:
水無所不在,滋潤萬物,一切物類皆賴水的潤澤而生長;水以柔弱為品德,不與人爭,而是順隨引導,該流則流,當止則止,無所不可;人之品性,好居上位,惡處下流,而水則處下不爭,居汙不辱。水的品性,正與道的特點類似,所以老子以水喻道。具體來說,就是水之「七善」
結合水的特性來認識此「七善」於人生的啟示,可得出以下認識:
「居善地」,即像水那樣選擇低處。《老子》第66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海處下,反而百川匯聚,水的這一特性對人生的啟示,就是做人要低調。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其一,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第67章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為人先,內斂含蓄,往往能夠使自己處於有利的位置,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其二,光而不耀。
當一個人取得了成功,不可得意忘形,而應該保持成功後的清醒與自覺,不自居其功,如老子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如果居功自傲,過於炫耀,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導致不必要的阻礙。因此,大智若愚不失為一種高明的人生策略。如孔子過周問禮於老子,老子對他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其三,去掉自我。
《老子》第22章言:「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意思是說,不自我標榜,所以能夠明察;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夠彰明;不自我誇耀,所以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夠長久。這也如莊子所講的:「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安往而不愛哉!」
「心善淵」,即像水那樣深沉平靜,引申為人生的啟示,就是要保持寧靜的心境。老子認為,治國要清靜,個人修養亦需清靜。《老子》第16章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與曰靜,靜曰復命。」可見,生命的源頭,是以虛靜為根基的,只有恢復到生命的原始狀態,即虛靜的境界,才與常道相合。如果真的能夠「致虛極,守靜篤」,那肯定能夠與道合真,從而「長生久視」了。
「與善仁」,像水那樣潤澤萬物而不求回報,引申為人生的啟示,就是與人相處要有慈愛精神。就這一點來說,儒道思想具有一致性。通行本《老子》第19章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很多老子研究者據此以為老子是反對仁義的,但郭店竹簡本《老子》此章的文字為:「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由此看來,「絕仁棄義」句當為後人所加,老子原本沒有這樣的意思。而老子主張的「三寶」,首提「慈」,即慈愛之意,待人要慈愛,是儒道共同的思想。
「言善信」,像水那樣信實,萬折必東,引申為人生的啟示,就是做人要講求誠信。《老子》第81章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要善於鑑別,以誠信為上。武漢黃陂區建築商人孫水林為搶在大雪封路前給已回漢的民工發工錢,連夜從天津駕車回家,一家五口不幸在車禍中遇難。為替哥哥完成遺願,弟弟孫東林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將33.6萬元工錢發到60多名民工手上。孫水林、孫東林兄弟講求誠信,「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從而成為2010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而當前社會,誠信缺失,各種詐騙層出不窮,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怎樣面對誠信的缺失呢?也許從小學教育開始,多讀《道德經》,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如任繼愈先生指出的那樣,我們今天研究《老子》,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要關心下一代人走什麼道路的問題,要從文化上為下一代作些準備。
「政善事」,水有洗滌群穢的特性,為政當如水般清明;「事善能」,水又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做事當如水那樣持之以恆;「動善時」,水性冬凝春泮,遇事當如水那樣不失時機。水的這些特性,引申為人生的做事原則,就是要高效靈活,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三點:
其一,以柔克剛。
《老子》第43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78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指出,以柔克剛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卻不能付諸行動。也許只有真正透徹理解老子思想、具有大智慧的人才可以做到。
其二,掌握規律。
水的特性反映的是道的特性,按照水的特性去做事,需要把握其中的規律。《老子》第63章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講的就是要按照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處理問題。
其三,見機行事。
水該流則流,當止則止,因物賦形,隨時變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此,面對人生的各種選擇,應該靈活而不失原則,有為而順其自然。《老子》第9章說:「功遂身退,天之道。」進取時需要把握機會,成功後要知道急流勇退,所謂「知止不殆」。張良、劉基既青史留名,又適時歸隱,保全了自身,是運用老子道家智慧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