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2021-02-19 印象函谷關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老子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其研究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政治、美學、史學、養生、管理、謀略、處世、自然科學、環境保護、建築、軍事、經濟、法律、教育、倫理、醫學、心理學、語言學、邏輯、文學、文獻學、老學史等二十多個方面,儘管這些研究成果並不排除研究者的個人認識與主觀發揮,但仍足見老子思想的深邃玄博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今天就來談談《老子》第8章。

   

  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性和現代性,並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這與老子思想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有關。老子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尚水,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養萬物生長而不居功,又能夠洗滌群穢,涵容萬物,體現出最大的包容性。

  老子強調「正言若反」,習慣從反面看問題,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如反對戰爭:「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反對賦稅過重:「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反對壓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第44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名利與生命比較起來,孰輕孰重呢?如果要在名利與生命之間做一選擇,又該怎樣權衡呢?答案不言自明,生命為重。對生命的珍視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國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老子》第25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為萬物之靈,故可以與道、天、地並為宇宙中的「四大」,這是老子對人之價值的極大弘揚。

  

  李政道曾談到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定律」頗有符合之處。又如在宇宙創生問題上,有學者指出,由維侖金、哈特爾、霍金等根據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所建立起來的量子宇宙學是第一個科學的宇宙創生論。用科學的方法證明宇宙的起源實際上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量子創生過程,而這一宇宙創生模式與老子「有生於無」的宇宙本源論具有驚人的相似性。老子思想與科學的相通,不僅有助於我們從更高的層面認識老子之道的思想價值與現實價值,還促使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新思考。

   

  俄國大文學家託爾斯泰曾指出:「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老子以水喻道,並以此啟迪人生。如《老子》第8章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唐玄宗疏解此章時,曾指出「水之三能」:

水無所不在,滋潤萬物,一切物類皆賴水的潤澤而生長;水以柔弱為品德,不與人爭,而是順隨引導,該流則流,當止則止,無所不可;

人之品性,好居上位,惡處下流,而水則處下不爭,居汙不辱。水的品性,正與道的特點類似,所以老子以水喻道。具體來說,就是水之「七善」

結合水的特性來認識此「七善」於人生的啟示,可得出以下認識:

 

  

  「居善地」,即像水那樣選擇低處。《老子》第66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海處下,反而百川匯聚,水的這一特性對人生的啟示,就是做人要低調。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其一,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第67章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為人先,內斂含蓄,往往能夠使自己處於有利的位置,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其二,光而不耀。

  當一個人取得了成功,不可得意忘形,而應該保持成功後的清醒與自覺,不自居其功,如老子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如果居功自傲,過於炫耀,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導致不必要的阻礙。因此,大智若愚不失為一種高明的人生策略。如孔子過周問禮於老子,老子對他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其三,去掉自我。

  《老子》第22章言:「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意思是說,不自我標榜,所以能夠明察;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夠彰明;不自我誇耀,所以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夠長久。這也如莊子所講的:「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安往而不愛哉!」

  「心善淵」,即像水那樣深沉平靜,引申為人生的啟示,就是要保持寧靜的心境。老子認為,治國要清靜,個人修養亦需清靜。《老子》第16章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與曰靜,靜曰復命。」可見,生命的源頭,是以虛靜為根基的,只有恢復到生命的原始狀態,即虛靜的境界,才與常道相合。如果真的能夠「致虛極,守靜篤」,那肯定能夠與道合真,從而「長生久視」了。

   

  「與善仁」,像水那樣潤澤萬物而不求回報,引申為人生的啟示,就是與人相處要有慈愛精神。就這一點來說,儒道思想具有一致性。通行本《老子》第19章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很多老子研究者據此以為老子是反對仁義的,但郭店竹簡本《老子》此章的文字為:「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由此看來,「絕仁棄義」句當為後人所加,老子原本沒有這樣的意思。而老子主張的「三寶」,首提「慈」,即慈愛之意,待人要慈愛,是儒道共同的思想。

  

  「言善信」,像水那樣信實,萬折必東,引申為人生的啟示,就是做人要講求誠信。《老子》第81章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要善於鑑別,以誠信為上。武漢黃陂區建築商人孫水林為搶在大雪封路前給已回漢的民工發工錢,連夜從天津駕車回家,一家五口不幸在車禍中遇難。為替哥哥完成遺願,弟弟孫東林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將33.6萬元工錢發到60多名民工手上。孫水林、孫東林兄弟講求誠信,「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從而成為2010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而當前社會,誠信缺失,各種詐騙層出不窮,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怎樣面對誠信的缺失呢?也許從小學教育開始,多讀《道德經》,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如任繼愈先生指出的那樣,我們今天研究《老子》,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要關心下一代人走什麼道路的問題,要從文化上為下一代作些準備。

   

(三)做事原則:政善事,事善能,動善時——靈活、高效

  「政善事」,水有洗滌群穢的特性,為政當如水般清明;「事善能」,水又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做事當如水那樣持之以恆;「動善時」,水性冬凝春泮,遇事當如水那樣不失時機。水的這些特性,引申為人生的做事原則,就是要高效靈活,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三點:

其一,以柔克剛。

  《老子》第43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78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指出,以柔克剛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卻不能付諸行動。也許只有真正透徹理解老子思想、具有大智慧的人才可以做到。

其二,掌握規律。

  水的特性反映的是道的特性,按照水的特性去做事,需要把握其中的規律。《老子》第63章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講的就是要按照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處理問題。

其三,見機行事。

  水該流則流,當止則止,因物賦形,隨時變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此,面對人生的各種選擇,應該靈活而不失原則,有為而順其自然。《老子》第9章說:「功遂身退,天之道。」進取時需要把握機會,成功後要知道急流勇退,所謂「知止不殆」。張良、劉基既青史留名,又適時歸隱,保全了自身,是運用老子道家智慧的典範。

相關焦點

  • 老子哲學思想帶給我們的啟示:順其自然做好當下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個人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學思想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一、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具有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他提倡無為而治。即統治者在表面上應該少一些管理,少一些欲望順應人民的意思,自然而然的進行統治。這些思想對於我們進行統治為人民服務是具有很大的啟示的。
  • 《老子》「味無味」思想的當下啟示
    《老子》第六十三章云:「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味無味」一句,王弼注云:「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今人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注為「把無味當作味」,譯為「以恬淡無味當作味」。聯繫上下文來看,本句原意應是以身喻國,但對後世讀者來說,這一句本來具有的養身意味更應受到重視。
  • 老子思想中的5大人生智慧
    縱觀老子的一生,是收斂鋒芒,極其內向的一生。唯一的著述《道德經》,還是在過函谷關時被守門的官吏脅迫而寫,這一寫,短短五千言,就流傳了兩千五百年。不但迄今不衰,還受到當今西方世界的高度推崇。當然老子只是一個毫無「雄心壯志」的人物,在他身後,卻擁有眾多信徒,並創立了道教。儘管,道教的思想跟老子所倡導的道家思想存在很多相悖之處,但老子的擁戴者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老子學識淵博,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今天的《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是他的第二場報告。海德格爾為什麼會對中國哲學尤其是老子思想感興趣呢?這段歷史並不是太清楚。德國有些評論家認為海德格爾對老子的興趣是並不重要的一段插曲;另一些人則認為海德格爾對老子是了解得如此之多,他對老子的興趣是認真的。所以他們認為不了解老子的學說就不能真正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
  • 韓非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
    他把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的很多思想精華結合在一起,其中對老子思想吸收得最多。他的依法治國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他依法治國中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在使用。他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極具哲理的名言和寓言故事。象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知者為明、見微知著、老馬識途等都出自他的著作中,而且如今仍然被廣泛應用。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戰亂頻仍、諸侯割據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會面別有深意;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來看,亦頗具啟示。   公元前五百餘年的某一天,兩位衣袂飄飄的智者翩然相遇。時間,不詳;地點,不詳;觀眾,不詳。但是,他們短暫的對話,卻留下一段妙趣橫生的傳世佳話。   其中的一位,溫而厲,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長,耳垂肩,深藏若虛,含而不露。
  • 思考自然是老子的思想起點,老子曾把自然的含義,當作道的本性
    提到老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老子的思想觀點。西方的歷史延續表現為時代的轉折,與之不同的是,中國悠久漫長的歷史的延續,只是表現為一個朝代被另一個朝代所取代,然而這僅僅是家族式統治權的變換罷了,思想並沒有受到朝代更替的影響。
  • 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和老子的霸氣
    《老子》中的逆轉性思維,是最為豐富的,那些「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等膾炙人口的語詞,最早就是老子的創造。老子的思想,特別推崇柔弱,這又是一個反轉性思維,老子認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那些可以攻擊堅強的,卻沒有一個可以超過水的,因為水滴石穿。「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可是這樣做有多高難度!
  • 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水的生存哲學能為人生帶來哪些啟示?
    老子崇尚那些本質上柔弱的東西,認為只有柔弱的東西才能長久,反倒是柔弱的東西更具有強大的力量。老子經常說,你看急風暴雨一會兒就停止了,而那些綿綿細雨往往可以下好多天。人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了就僵硬了。樹木在生長的時候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是僵硬的。舌頭柔軟從來不會掉落,而牙齒是堅硬的,很容易掉。所以,老子得出結論,同時也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這就是:弱者,道之用也。
  • 老子的十大金言,十大人生智慧,每一條都直抵靈魂!值得收藏!
    說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智慧、最具有哲學家的靈魂和氣質的人之一,恐怕沒有人會否認,而老子的道德經所包含的的人生智慧,更是深入了中國人的靈魂,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則。好玩的國學君精選了老子的十大金言,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直達我們的靈魂。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 淺談 從《老子》思想看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意義!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很多人都已經關注到 從十八大以來,我國更加注重教育的改革和資源的配置,結合教育的現狀!淺談 從《老子》思想看教育的本質!一、教育的意義從大的方面講,教育 ,是所有生命存在和活動的第一需要,又是所有生命活動第一偉大的事業。所以,聖人、領袖、明君 無不以仁施教、普化大眾、同心同德,和諧共處地取向光明。人類的全部歷史,實際就是人類的教育史。興教則昌、棄教則衰!
  •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次背誦文言文時都會覺得十分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不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背誦時就會困難一些。「上善若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經典思想。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所謂上善,指的就是水對世界萬物是十分重要的,水滋養了萬物卻沒有邀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樣世間萬物慢慢習慣了水的付出。那麼,「上善若水」這個詞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莊子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
  • 《老子》損益思維及人生平衡之道
    【實修智道】  美國學者卡普拉,曾驚奇發現《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雖只有五千言,但自宇宙以至萬物,自性德以至神化,無所不包。
  • 晳解老莊|三晳化生規vs老子化生思想(2) ——老子化生思想中的欠缺
    老子的化生學說體現了兩點:從無到有,有生萬有!我們用太極學的化生規與其來一個超時空對話,看看有哪些異同:……生:老子的化生說好像只講了奇生,沒有講到偶生和變生。生:老子說的「一生二」,是奇生嗎?生:那二生三呢?師:一個化一個,是奇生,也叫奇生奇;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也是奇生,叫做奇生偶。
  • 研討丨從古璽看老子思想在先秦的流傳
    其中有大量成語璽,璽文或直接取自《老子》,或受老子思想影響。這些古璽可彌補先秦文獻中老子史料奇缺之憾,對於研究老子思想在先秦時期的流傳有著重要的意義。  成語璽或稱為箴言璽,乃用當時流行之格言、警句等製成,以對自己進行警戒或勸勉之用。與其他古璽相比,成語璽更具思想性,從中可以看到極其豐富的老子及道家思想。
  • 老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哲學思想為什麼總是被別人誤解
    這就是最典型的法家思想。這麼一說,大家就會發現,用法家思想開展社會治理的現象隨處可見。比如,我要在企業裡評優評先,首先要把先進的標準明確,然後對照標準去評。那麼,不禁有人要問,法家思想這麼厲害,跟道家老子又有什麼關係?說到法家與道家的關係,先來看一個故事。公元前560年,西周國家圖書館館長李耳因未看護好西周的國家圖書館,導致一些圖書數據被楚國搶走,周朝國君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以瀆職罪罷免了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