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自然是老子的思想起點,老子曾把自然的含義,當作道的本性

2020-12-17 愛平帶你看影視

提到老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老子的思想觀點。西方的歷史延續表現為時代的轉折,與之不同的是,中國悠久漫長的歷史的延續,只是表現為一個朝代被另一個朝代所取代,然而這僅僅是家族式統治權的變換罷了,思想並沒有受到朝代更替的影響。由於中國的歷史是被自然所規定的,所以,中國歷史才能在先秦到晚清如此漫長的時段裡,始終長久地保持內在的和諧與穩定,並且得以不間斷地延續下來。

中國思想正是從自然開始的,聖人的思考道路也是從自然開始,隨後延伸到社會人文等領域儒、道、禪對自然各自有其不同的見解。儒家所講的自然,是社會人倫的自然性,雖然儒家關注的是社會人倫關係,但仍然可以歸結為自然的解釋,也就是把自然倫理化、把倫理自然化,

比如說,血緣關係也是一種自然的關係。道家所講的自然,是自然界的自然性,道家所講的道是自然之道,思想的根據是自然。禪宗所講的自然,是人的心靈的自然性,禪宗是由印度傳來的,實際上,禪宗是中國化了的佛教,更加具體地來說,禪宗就是道家化的佛教,而它所要表達的卻是關於人的心靈的本性,與儒、道不同。

雖然,儒道禪三家,對於自然解釋維度各自不同,但是,強調自然對人的規定性是各家共有的一個根本焦點。「天人合一」是以儒道禪思想為主線的中國傳統思維的根本落腳點。在這種自然思維中,思想不過是自然的思想,思想受到自然的規定,換句話說,就是思想是自然在思想維度的顯現和表達。思想也從來沒有超越過自然或者擺脫自然性思維,始終沒有獲得自身的獨立,因為自然或天從來沒有被追問過,它們所具有的自明性使其成為絕對的尺度,是最高的價值標準和終極根據。

在人們看來,效法聖人,就等於效法自然與天地,這就是以人之自然合天地自然,因為只有效法天地的人才能稱得上聖人,聖人是知天地並表達天地的。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世界是自然性色彩最為濃厚的世界。如果說儒家是從人和社會的角度來思考自然;而道家則是從自然角度來思考社會和人,讓人投身於自然的大化流行,往來於天地之間,體現了種純粹的自然主義精神。

老子之道,乃自然之道。靜觀自然,思考自然,是老子思想的起點,也是道家思想的目的地。老子所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道」,是一種純粹原始的自然力量,它既不是原則,也不是對象,更不是實體。老子把自然作為道的本性,道與自然是自身同一的,二者不可分離。他是依自然而說道的,離開了自然,道也就會不復存在。這裡需要著重強調的是,老子講的自然,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並非專指自然界,自然有其天然、本然、自然而然的意思。

道自然自在,無為而無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是最為根本的它先於天地而生,獨立存在,水不改變的。這就不同於春秋時眾人普遍的對於「道」處在天之下、德之下,以及道是天道或人道的看法。它是循環往復的,它產生萬物,又歸於萬物,沒有起點和終點,永不停息,它是永恆的,它不斷地創生萬物,萬物又不斷地各歸其根。它作為終極境界的顯現,是一種最為原始、基礎的構成態勢。道不是萬物,道就是道本身,但是,道又不離萬物。道是不定型、不透明的。道始終處於獨立的自身運動中,雖然運動,但卻無聲、無形,仿佛一條寂靜無聲的河流,孕育著天地萬物。

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到,「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自然無所為也。」用通常的話說,就是道只是順應萬物的自然而已,一切順從自然,它本身是無所作為的。在這裡所說的無為,並不是絕對的無為,恰恰相反,它其實是無所不為,道創生了天地萬物,而萬物自有其造化,應當順從萬物的本性,一切順從自然,一切歸於自然,並且不企圖去主宰萬物。道是無與有的統一,它不能像實物一樣自我顯現,只能顯現為天地之道。而人,也只有種方式來順應道的自然,那就是通過天地。換句話說,順應天地就等於是順應道、順應自然。

「道法自然」,並非自然比道更原始,因為從非對象性思維的視角看來,道、自然都不是現成的存在者,沒有誰先誰後、誰產生誰、誰決定誰的問題「道法自然」的真正含義在於,道是自然而然的,道的化生是自然天成的。學術界有一種傾向,就是常常拿西方的思想來與老子的思想進行比對,他們用西方所謂的自然哲學來闡述老子的哲學,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自然哲學是自然科學的前身。

因此,他們對老子哲學的理解實際上是種科學意義上的理解。許多人認為,只重人倫不重「自然」的儒家造成了近代科學沒有真正在中國產生這一後果,而重「自然」的道家,雖然含有科學的因素,但沒有得以施展。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道家思想阻礙了非對象性思維向對象性思維的演變,這對科學是致命的一擊。老子把「道」看做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講宇宙的起源,談探討天地萬物生長和消亡的法則,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指導現實的社會和人生,期望人類像天地萬物一樣自然而然地行事。

老子所講的「道」,原來的意思就是道路,但老子將其抽象化為永恆的道路、永恆的行事規則。「道」不能像平常所說的道路、行事規則一樣可以說出來,它是不能用語言來進行表述的,「道」也不能通過語言被人類所把握,但它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總動力,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他們的看法是把哲學當作友誼了。哲學和友誼是有關係,但這種友誼必須是建立在愛智慧的基礎上的。海德格爾是不是愛中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追求真理。海德格爾為什麼會對中國哲學尤其是老子思想感興趣呢?這段歷史並不是太清楚。
  • 道家的「法自然」思想有哪些教化蘊意?
    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道家思想,以一種「潛隱」的方式,創造了中國傳統教育精神的另一重蘊涵或傾向。儘管與孔子相比,老子並沒有關於教學直接的論述,但老子的思想在廣義上就是一套關於培養人的教學智慧。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的人文主義理念和實踐,至今仍對中國的學校教育發揮著潛在而重要的影響。
  • 老子哲學思想帶給我們的啟示:順其自然做好當下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個人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學思想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一、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具有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他提倡無為而治。即統治者在表面上應該少一些管理,少一些欲望順應人民的意思,自然而然的進行統治。這些思想對於我們進行統治為人民服務是具有很大的啟示的。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兩個字讓你讀懂《道德經》:「無」和「反」,是老子思想的關鍵字
    在上一期文章中,居士我介紹了中國先秦道家的著作《道德經》,它是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所著,老子的本意是教導統治者如何像聖人一樣治理天下,並將政治理論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所以《道德經》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是華夏文明傳承了兩千餘年的一部奇書。
  • 孔子與老子「論道」,一是以「禮」入道,二是以「自然」入道
    孔子回答道:「從陰陽二氣的變化中尋求的,可如今十二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徹底明白。」老子看了看孔子,稍作停頓了下說道:「你探尋了十二年還是沒有領悟天道,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是可以隨便得的,那人人都可得,那就不用創造道的概念了。
  • 老子「不言之教」的當代價值
    自然萬物的運動變化是由道來支配的。道的運動規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道的應用是柔弱虛無,世間事物的千變萬化都遵循此理。老子有一句概括的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三,道具有自然性。道以自然為法則。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歸根結底,人應該效法道的自然無為,或者說,以順應自然為法則。故而老子說:「(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對生命的珍視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國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老子》第25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為萬物之靈,故可以與道、天、地並為宇宙中的「四大」,這是老子對人之價值的極大弘揚。
  •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藉助可言的物,詮釋道的意義
    《道德經》在第一章便指出「可道」之道與「常道」、「可名」之名與「常名」的區別。在老子看來,給予所描述的事物一名稱,實際上是對這個事物進行了限制、損害了其完整性,對事物的理解不應僅僅限於事物的名稱扣「可道之道」,更應理解隱含於「可道」名後的「常道」的意義。老子的這理念與符號學的思想不謀而合。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之所以能獨異於人,不是因為我愚昧呆傻,而是因為我知道天道本性無為,所以能實踐無為之德。通過這段論述,我們不難看到老子志趣與眾人是大異的。在眾人的眼中,老子是一個不喑世故的愚人,傻人。眾人都孜孜汲汲於權位名利,而老子對這一切卻無動於衷。老子自述之所以大異於眾人,是因為老子認識到世人的作為都背離了大道,只有他自己認識到無為才符合大道的本性。
  • 老子思想中的5大人生智慧
    縱觀老子的一生,是收斂鋒芒,極其內向的一生。唯一的著述《道德經》,還是在過函谷關時被守門的官吏脅迫而寫,這一寫,短短五千言,就流傳了兩千五百年。不但迄今不衰,還受到當今西方世界的高度推崇。當然老子只是一個毫無「雄心壯志」的人物,在他身後,卻擁有眾多信徒,並創立了道教。儘管,道教的思想跟老子所倡導的道家思想存在很多相悖之處,但老子的擁戴者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 《老子》「味無味」思想的當下啟示
    《老子》第六十三章云:「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味無味」一句,王弼注云:「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今人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注為「把無味當作味」,譯為「以恬淡無味當作味」。聯繫上下文來看,本句原意應是以身喻國,但對後世讀者來說,這一句本來具有的養身意味更應受到重視。
  • 教育遵循自然思想總結
    亞里斯多德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最早將人的天性與教育的關係提到教育的面前,把「自然」引入教育的思考中,雖然它的內涵有自然法則的意思,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天性。更為重要的是,他開創性地提出並論證了教育必須適應人的自然(天性)發展,彰顯人的潛能與價值的思想,為後世教育家探討教育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具有人本化的教育意蘊。
  • 韓非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
    他把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的很多思想精華結合在一起,其中對老子思想吸收得最多。他的依法治國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他依法治國中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在使用。他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極具哲理的名言和寓言故事。象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知者為明、見微知著、老馬識途等都出自他的著作中,而且如今仍然被廣泛應用。
  • 老子順其自然的哲學
    老子走出半裡路許,突然狂風大作,被割倒的麥子被風卷的漫天飛揚,有的被掛在樹上,有的落到河裡被衝走,辛苦一年的莊稼片刻被風吹的七零八散。大風過後,人們面對眼前慘狀,突然有人想起在前邊廢棄茅屋裡避風的老子,便向人們說:老子雖然久居深宮,卻是象仙人一樣什麼都懂,我們何不去請他指點一下日後渡日之道。人們覺得此人說的有理,便紛紛向老子走去。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我理解為是用武術來理解老子「道」的思想。一個「無招」使用起來就有如此大的威力,可以想像採用「無為」來治理國家,又是何等的高級智慧。它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那麼簡單愚蠢。所幸的是:中國古代,已經有統治者做到了真正的「無為」:漢初實行黃老的統治哲學,「無為而治」,成就漢唐盛世之境。漢武帝「威加海內」,靠的還是漢文帝「無為」打下的基礎。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鏗鏘之聲使人聽覺不靈敏,悅口五味使人永不滿足,騎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慾。07.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老子學識淵博,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