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提醒:哲學功底淺者,勿看
說到道家老子,我們先繞個圈子,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說起。
因為,此中有道家淵源。
眾所眾知,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這個封建王朝雖然創下了諸多第一,但是大秦帝國的政權僅僅延續了十多年,最終大廈崩塌,土崩瓦解。
儘管在歷史學家的眼中,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治國理念的轉變造成的。
大到一個國家,中到一個單位,小到一個家庭,治理理念的正確與否,決定著這個國家、單位、家庭的興盛。
這一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秦國崛起的起點源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商鞅變法,他採用獎勵耕戰的方式,鼓勵士兵在戰場上多多殺人,以此換來高官厚祿和世襲爵位。
什麼叫法?
說白了就是制度規矩,在上戰場前,先發個通知告訴大家,在戰場上殺掉一個敵人能得到什麼,殺掉兩個敵人又能得到什麼,殺掉十個敵人又能得到什麼……以此類推。
就是說,開戰前,先立好制度規矩,然後按照制度規矩辦事。
這就是最典型的法家思想。
這麼一說,大家就會發現,用法家思想開展社會治理的現象隨處可見。
比如,我要在企業裡評優評先,首先要把先進的標準明確,然後對照標準去評。
早期的法家思想分為法、術、勢三個方面,商鞅變法用的就是法,而到了秦始皇時期,逐漸的演變成勢,也就是所謂的強權。
說白了就是,秦始皇后期就有點黑澀會老大的派頭,我是老大,你們統統得聽我的,你不聽我的,不按我說的辦,我就狠狠打壓你,甚至殺了你。
大秦帝國後期的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人。
但最後秦始皇的結局很慘,死了發臭了還被人用作權利鬥爭的工具。
那麼,不禁有人要問,法家思想這麼厲害,跟道家老子又有什麼關係?
說到法家與道家的關係,先來看一個故事。
公元前560年,西周國家圖書館館長李耳因未看護好西周的國家圖書館,導致一些圖書數據被楚國搶走,周朝國君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以瀆職罪罷免了李耳。
李耳被罷免之後,他騎著自己的青牛,叫囂著——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
於是,他就騎著他的老青牛出了洛陽城,向函谷關進發。
當時,鎮守函谷關的令尹叫喜,至於叫雙喜還是春喜,已經不可考證。他守關的時候,看到李耳騎青牛要出關。
就把李耳攔了下來,要他出具於身份證。
但老子出門匆忙,根本就沒帶身份證,關令尹就把老子給扣了下來。
周朝有規定,沒有身份證,過不了關,出不去。
但由於李耳曾經在國家圖書館幹過,關令尹又知道李耳這個人。
既然是熟人,那就好辦事。
關令尹喜就說了:「我放你走可以,但你這麼出名,好歹業的給我留點東西,不如就給我寫一本書吧。」
老子急於出去,既然一本書能解決的事情,何必再去取身份證。
於是,老子大筆一揮,寫下了舉世著名的《道德經》,也叫《老子》。
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一部哲學書籍,老子也因此被認為是土生土長的哲學家,而且是第一個中國的哲學家。
人們普遍認為,老子創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宗教——道教,他談及到一個最先進的理論——本體論。
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存在的根本就是道。
所謂的道,就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
那麼,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對我們有什麼深刻的影響呢?
老子是西周時期的人,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則是春秋時期的人。
從一些史籍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儒家學派的掌門人孔子,曾向老子探討過學問。
既然是探討,那麼就存在一個學問高,一個學問低,如果大家學問都稀鬆平常,探討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擦不出什麼火花來。
老子的本體論以及相關的思想,大都跟修道德的神秘體驗有關。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回歸道體,否則都是捨本逐末。
而回歸道體的路徑,跟世俗人生適相其反。
如果說,世俗人生的努力是有為,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那麼,修道的辦法就是無為,就是不僅去掉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連人的條件反射乃至本能都悉數忘卻。
這麼說可能很難理解。
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然而,無為無不為,為什麼無為反而可以無不為呢?
這是因為把人的「後天性」的東西去掉,一切都變得清明簡單了。
譬如愚民,是因為《老子》上說:古之善治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意思是說,善於用道治國之者,不會度要人民以智取巧,而是要人民質問樸敦厚。人民答之所以難治,是因為智巧詭專詐太多;所以,以智治國乃國之災害,屬不以智治國才是國家的幸福。
道家找到了道的大本,所以,治國的主張就異乎尋常了。
而老子的愚民,跟後世的愚民,完全就是兩回事。
老子的愚民是把民眾往返本歸根的路上帶,往無為無不為的境界中引,而後世的愚民則是讓民眾閉目塞聽。
如果還將此愚民政策歸咎為老子,那真的是不知所以。
後世對老子的誤解或者曲解豈止於民。
老子所謂無為、不爭、謙退、柔弱、虛無、清靜等等,都被歪曲了。
誠如有學者所說:其實,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的意思。
不爭是不伸展一己的侵佔意欲。
謙讓具有不爭的內涵,要人含藏內斂,不顯鋒芒。
柔弱的觀念,意在不可恃剛凌物、強悍暴戾。
柔弱非懦弱,老子所說的柔是含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的意義。
虛是形容道體的,道體是虛狀的,虛狀的道體卻能發揮無窮的作用來……
無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稱道,因為道是無形無色而不可見的,所以用無來形容它的特性;另一是指空的空間。
從上面簡略的解釋中,可以了解老子這些觀念不僅沒有消極的思想,相反的,卻蘊涵著培蓄待發的精神;一方面他關注亂世,急欲提供解決人類安然相處之道;另一方面,他要能凝練內在生命的深度。
老子又被認為是反美學的思想家,因為老子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但是,誠如劉勰所說: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
老子洞察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因此,他主張不如大辯如訥、大智如愚。
既然五音使人耳聾、五色使人目盲,不如大音希聲、道褒無名。
老子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句話也被拿來作為老子反美的口實。
老子還被認為是玩弄權術的祖師爺,曾有一個學者就這麼認為,他覺得老子的無為無不為,後其身而身先,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著眼,完全在應付權謀上打算也。
因此,錢穆先生認為,無為即是權術。
這個誤解的詞語方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有些人把無不為跟無所不為等同了。
而無所不為恰好是老子要反對的。
無不為當然不是無所不為,而是老子道論的必然推演,正因為不妄為,反而能夠萬物將自化,比如醫道,如果不胡亂診治,我們的身體有自愈的能力,也就是無不為;在治國方面,這就是所謂的黃老之術,以道法自然的手法,反而能夠讓社會恢復自愈的能力。
老子還被認為是陰謀家。宋代理學家朱熹、清代學者康有為對老子頗有微詞。
朱熹認為:老子之術,須自家佔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
康有為覺得:老子陰狠到極。
但在春秋戰國,陰謀本無貶義。
就像如《鬼谷子》所謂的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
在這個意義上,老子實在又是第一個被誤解而且被誤解最多的思想家。
更多精彩,請關注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