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哲學思想為什麼總是被別人誤解

2020-12-22 雄觀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提醒:哲學功底淺者,勿看

說到道家老子,我們先繞個圈子,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說起。

因為,此中有道家淵源。

眾所眾知,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這個封建王朝雖然創下了諸多第一,但是大秦帝國的政權僅僅延續了十多年,最終大廈崩塌,土崩瓦解。

儘管在歷史學家的眼中,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治國理念的轉變造成的。

大到一個國家,中到一個單位,小到一個家庭,治理理念的正確與否,決定著這個國家、單位、家庭的興盛。

這一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秦國崛起的起點源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商鞅變法,他採用獎勵耕戰的方式,鼓勵士兵在戰場上多多殺人,以此換來高官厚祿和世襲爵位。

什麼叫法?

說白了就是制度規矩,在上戰場前,先發個通知告訴大家,在戰場上殺掉一個敵人能得到什麼,殺掉兩個敵人又能得到什麼,殺掉十個敵人又能得到什麼……以此類推。

就是說,開戰前,先立好制度規矩,然後按照制度規矩辦事。

這就是最典型的法家思想。

這麼一說,大家就會發現,用法家思想開展社會治理的現象隨處可見。

比如,我要在企業裡評優評先,首先要把先進的標準明確,然後對照標準去評。

早期的法家思想分為法、術、勢三個方面,商鞅變法用的就是法,而到了秦始皇時期,逐漸的演變成勢,也就是所謂的強權。

說白了就是,秦始皇后期就有點黑澀會老大的派頭,我是老大,你們統統得聽我的,你不聽我的,不按我說的辦,我就狠狠打壓你,甚至殺了你。

大秦帝國後期的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人。

但最後秦始皇的結局很慘,死了發臭了還被人用作權利鬥爭的工具。

那麼,不禁有人要問,法家思想這麼厲害,跟道家老子又有什麼關係?

說到法家與道家的關係,先來看一個故事。

公元前560年,西周國家圖書館館長李耳因未看護好西周的國家圖書館,導致一些圖書數據被楚國搶走,周朝國君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以瀆職罪罷免了李耳。

李耳被罷免之後,他騎著自己的青牛,叫囂著——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

於是,他就騎著他的老青牛出了洛陽城,向函谷關進發。

當時,鎮守函谷關的令尹叫喜,至於叫雙喜還是春喜,已經不可考證。他守關的時候,看到李耳騎青牛要出關。

就把李耳攔了下來,要他出具於身份證。

但老子出門匆忙,根本就沒帶身份證,關令尹就把老子給扣了下來。

周朝有規定,沒有身份證,過不了關,出不去。

但由於李耳曾經在國家圖書館幹過,關令尹又知道李耳這個人。

既然是熟人,那就好辦事。

關令尹喜就說了:「我放你走可以,但你這麼出名,好歹業的給我留點東西,不如就給我寫一本書吧。」

老子急於出去,既然一本書能解決的事情,何必再去取身份證。

於是,老子大筆一揮,寫下了舉世著名的《道德經》,也叫《老子》。

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一部哲學書籍,老子也因此被認為是土生土長的哲學家,而且是第一個中國的哲學家。

人們普遍認為,老子創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宗教——道教,他談及到一個最先進的理論——本體論。

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存在的根本就是道。

所謂的道,就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

那麼,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對我們有什麼深刻的影響呢?

老子是西周時期的人,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則是春秋時期的人。

從一些史籍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儒家學派的掌門人孔子,曾向老子探討過學問。

既然是探討,那麼就存在一個學問高,一個學問低,如果大家學問都稀鬆平常,探討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擦不出什麼火花來。

老子的本體論以及相關的思想,大都跟修道德的神秘體驗有關。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回歸道體,否則都是捨本逐末。

而回歸道體的路徑,跟世俗人生適相其反。

如果說,世俗人生的努力是有為,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那麼,修道的辦法就是無為,就是不僅去掉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連人的條件反射乃至本能都悉數忘卻。

這麼說可能很難理解。

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然而,無為無不為,為什麼無為反而可以無不為呢?

這是因為把人的「後天性」的東西去掉,一切都變得清明簡單了。

譬如愚民,是因為《老子》上說:古之善治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意思是說,善於用道治國之者,不會度要人民以智取巧,而是要人民質問樸敦厚。人民答之所以難治,是因為智巧詭專詐太多;所以,以智治國乃國之災害,屬不以智治國才是國家的幸福。

道家找到了道的大本,所以,治國的主張就異乎尋常了。

而老子的愚民,跟後世的愚民,完全就是兩回事。

老子的愚民是把民眾往返本歸根的路上帶,往無為無不為的境界中引,而後世的愚民則是讓民眾閉目塞聽。

如果還將此愚民政策歸咎為老子,那真的是不知所以。

後世對老子的誤解或者曲解豈止於民。

老子所謂無為、不爭、謙退、柔弱、虛無、清靜等等,都被歪曲了。

誠如有學者所說:其實,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的意思。

不爭是不伸展一己的侵佔意欲。

謙讓具有不爭的內涵,要人含藏內斂,不顯鋒芒。

柔弱的觀念,意在不可恃剛凌物、強悍暴戾。

柔弱非懦弱,老子所說的柔是含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的意義。

虛是形容道體的,道體是虛狀的,虛狀的道體卻能發揮無窮的作用來……

無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稱道,因為道是無形無色而不可見的,所以用無來形容它的特性;另一是指空的空間。

從上面簡略的解釋中,可以了解老子這些觀念不僅沒有消極的思想,相反的,卻蘊涵著培蓄待發的精神;一方面他關注亂世,急欲提供解決人類安然相處之道;另一方面,他要能凝練內在生命的深度。

老子又被認為是反美學的思想家,因為老子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但是,誠如劉勰所說: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

老子洞察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因此,他主張不如大辯如訥、大智如愚。

既然五音使人耳聾、五色使人目盲,不如大音希聲、道褒無名。

老子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句話也被拿來作為老子反美的口實。

老子還被認為是玩弄權術的祖師爺,曾有一個學者就這麼認為,他覺得老子的無為無不為,後其身而身先,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著眼,完全在應付權謀上打算也。

因此,錢穆先生認為,無為即是權術。

這個誤解的詞語方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有些人把無不為跟無所不為等同了。

而無所不為恰好是老子要反對的。

無不為當然不是無所不為,而是老子道論的必然推演,正因為不妄為,反而能夠萬物將自化,比如醫道,如果不胡亂診治,我們的身體有自愈的能力,也就是無不為;在治國方面,這就是所謂的黃老之術,以道法自然的手法,反而能夠讓社會恢復自愈的能力。

老子還被認為是陰謀家。宋代理學家朱熹、清代學者康有為對老子頗有微詞。

朱熹認為:老子之術,須自家佔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

康有為覺得:老子陰狠到極。

但在春秋戰國,陰謀本無貶義。

就像如《鬼谷子》所謂的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

在這個意義上,老子實在又是第一個被誤解而且被誤解最多的思想家。

更多精彩,請關注雄觀

相關焦點

  • 普通人對哲學的誤解:哲學不是什麼?
    無論一個人是不是哲學專業的,或者是否涉獵過哲學類的書,相信也不會對「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感到陌生。但是不少人誤以為哲學就是朋友圈的心靈雞湯。不是哲學專業的,總是想找個讀哲學的問個究竟。但今天我們換個角度,談談哲學不是什麼。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五天前,我在北京問學生:「你們為什麼喜歡海德格爾?」他們的回答是:「因為海德格爾愛中國。」他們的看法是把哲學當作友誼了。哲學和友誼是有關係,但這種友誼必須是建立在愛智慧的基礎上的。海德格爾是不是愛中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追求真理。海德格爾為什麼會對中國哲學尤其是老子思想感興趣呢?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所以,在孔子學成臨行前,老子對孔子說,「有錢的人送錢,有德的人送言,我是個窮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幾句話吧。做人呢不能太聰明,聰明人呢往往死得快;與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議論別人,也別老是揭別人的短,因為這樣就會很危險。做人呢千萬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個普通人還是公務員,都得低調行事」。
  • 《道德經》:人,為什麼不能太出眾?老子6個字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有一日,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根據《史記》記載,孔子在離開的時候,曾給他臨別贈言,其中有一句比較特殊:「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值得就是,為人要方方正正,但不要整天想著跟別人劃界限。內心中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是也不要像一個刺蝟一樣,到處扎人傷人。做人可以率真,但是不要放肆的毫無忌憚,這樣反而就變成了對別人的侵犯。為人要發展自己的亮點以及長處,但不要過分炫耀,過分出眾,這樣反而會晃花人眼,這樣只會讓人無法接近。
  • 老子哲學思想帶給我們的啟示:順其自然做好當下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個人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學思想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一、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具有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他提倡無為而治。即統治者在表面上應該少一些管理,少一些欲望順應人民的意思,自然而然的進行統治。這些思想對於我們進行統治為人民服務是具有很大的啟示的。
  • 老子: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哲學思想為我國做出來巨大的貢獻
    吸引了數千名文人墨客子弟,其中有七十二賢資聰慧之人,孔子的言論使的他成了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僅僅因為他的學識,更與他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論語》中提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矣。」「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能體會其人之準則。也更能明白為何他的思想與言論能在百家思想中脫穎而出,成為思想主流。
  • 老子為什麼會用「道」字,表示他思想境界中「道」的內涵?
    再加之王弼版《道德經》把所有的「無為」改成「無為」,「弗」改成「不」,這就給後世坐實了一個很大的誤解:道,是不可知,不可說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給大家解讀過,老子的學識決定了他在函谷關寫《五千言》的時候,用了大量甲骨文的字義,這種漢字源頭性的字義在老子的那個時代,都是屬於曲高和寡沒有幾個人能看懂的。所以,在老子之後,更是不可能有人能懂。
  • 客觀的評價,他到底是個怎樣人?
    我覺得王東嶽先生是把狹義哲學講得最清楚的中國第一人!也是實現哲學「接著講」近代第一人! 當一個人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那他就會用自己的標準定義社會現象的好壞。正因為有獨特性,會有人反對,因為思想基礎體系不同。但是,對於我國古代的理論不應該完全的照搬和全部接受。因為如果古代的理論是完全正確的,為什麼我國近代落後與西方了呢?我們對於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應該學習他們的具有哲學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完全接受結果。
  • 老子的儒家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
    在講老子的言論前,小編先來帶大家學習一下世界的各種宗教觀念。說到宗教,小編認為不管哪種種族都會在心中有個保護神,而這個保護神在西方被稱為上帝,在咱們東方則被稱為天或者帝。這個神在人們心中是一種信仰般的存在,人類認為他有著創造一切事物的能力,有著可以支配一切的權利,當然也可以降下禍福,人類為他們賦予了人類的人格,總是希望他們能夠為人類來帶來幸福,或者用另一種話來說,總是希望他們能夠保佑我們,為我們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
  • 人如何能快樂?他可能是哲學史上被誤解最多的一個人
    人活一輩子到底為了什麼?有人的答案是金錢財富,有人的答案是權力地位,也有人的答案是榮譽名聲,但古希臘有個人叫做伊壁鳩魯,他說:人活著是為了快樂。伊壁鳩魯認為,哲學的目的是使人快樂,如果研究哲學不但不能令人快樂,反而使人痛苦不堪,那學它何用?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為何老子和莊子,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關鍵有三個原因?
    道家學派的始創者是老子,他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這兩人就如孔子和孟子畢生的仇人,是以抵制 儒家學派的仁義禮智當成自己的責任。事實上,這倒不是道家代表人物對儒家學派的孔孟兩位大師有何看法,原來,外傳老子還曾經教誨了孔子。這兩人思想異同,重點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教思想的核心是仁,如此道家的道家代表人物,就極度抵制仁的思想。
  • 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哲學界一直以來,就有爭論老子的道是物質還是精神的,即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其實,老子的道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是什麼呢?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即宇宙的生生之元。老子的哲學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是什麼呢?是『唯道是從』的唯道論。
  • 韓非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
    他把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的很多思想精華結合在一起,其中對老子思想吸收得最多。他的依法治國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他依法治國中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在使用。他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極具哲理的名言和寓言故事。象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知者為明、見微知著、老馬識途等都出自他的著作中,而且如今仍然被廣泛應用。
  • 為什麼咖啡師總是被誤解?
    為什麼?因為咖啡師總是被誤解、因為總有人在汙染、因為咖啡師三個字、無論我們喝的咖啡是速溶,還是現磨咖啡,是意式咖啡還是單品手衝,它們無論品質高低,都是咖農們辛辛苦苦種植和培育的,它們承載了咖農們的心血。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有論者提出, 「道家『無為』理論,其基點在於強調人不應當刻意追求,甚至連想都不要想,而應當讓一切都隨順自然。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
  • 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其實,「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兩字意謂心地光明,飄散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正解、誤解是否也是一體兩面的衍生?詞有誤解,名言也有誤解。
  • 思考自然是老子的思想起點,老子曾把自然的含義,當作道的本性
    雖然,儒道禪三家,對於自然解釋維度各自不同,但是,強調自然對人的規定性是各家共有的一個根本焦點。「天人合一」是以儒道禪思想為主線的中國傳統思維的根本落腳點。在這種自然思維中,思想不過是自然的思想,思想受到自然的規定,換句話說,就是思想是自然在思想維度的顯現和表達。
  • 哲學筆記:人啊,你該怎麼活——蘇格拉底哲學思想
    接著,蘇格拉底對別人指責他的一個可能進行辯護——世上沒有誰比蘇格拉底更聰明。他指出,這是他的好友凱瑞豐向神提出的一個問題,對此,神做了如上的回答,這一點,雖然凱瑞豐本人已死,但他的親兄弟可以作證,而且他對於這個神啟百思不得其解,他想搞明白神為什麼這麼說?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是不是神有什麼別的意圖?